時序進入春天,春天時節日夜溫差大,白天可能飆到高達30度,夜晚則降到20度以下,這樣大的溫差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說是一大負擔,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等情況。《優活健康網》特摘營養師柯曉彤所撰此文,分享「5種健康飲食」遠離心血管疾病。
職場女性往往需要面對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進而出現疲勞、睡眠、肥胖、便秘、脹氣、消化不良、膚質變差、腰酸背痛等問題。《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由中醫師張若偉分享「職場女性常見的健康問題」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及藥材調理,做好健康管理就能對整體有所幫助。
長期照顧的旅程很漫長,若能看清楚照顧的全貌、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可以減少迷惘的感受,且不僅是在學習如何照顧別人,同時也在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整理長照路上的挑戰4階段,無論是尋求親友幫助或利用長照服務,都不是逃避責任,而是幫助自己長久的走下去。
許多民眾都會使用棉花棒、掏耳棒來清潔耳屎;也有人會因為洗完澡後耳朵進水,使用棉花棒挖耳朵,但這樣做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對此,耳鼻喉頭頸專科醫師建議,民眾平常不必刻意清理耳屎,因為用棉棒、耳耙,會把耳屎推入深處堵塞耳道,進而影響聽力。
「過勞」表示工作過度勞累、工作量太多或是工時太長的情形,常會造成生理及心理疾病,因此平常就要調整身心狀態。擁有超過19年的臨床經驗、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運動醫學中心的首席運動防護教練山田知生,於《史丹佛大學 最強身心鍛鍊術》一書中,結合腦科學、心理學、運動醫學、人體力學與營養學,分享緩解身心疲勞的方法,幫助讀者打造不容易疲勞的身體。以下為原書摘文:
看到伴侶沒回訊息就懷疑他出軌?想要控制伴侶的一舉一動?一段感情之所以從甜蜜走向虐愛,往往不是對方不對,或自己不夠好,而是源自我們經歷了什麼,造成心理失控感。臨床心理師張家齊於《失控的愛》一書中,分享個案的故事,並教你識別有害的親密關係,找回心理控制感。以下為原書摘文:
新冠疫苗你打了幾劑?疫情延燒至今3年多,但最新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對於「新冠疫苗要不要打」、「疫苗副作用嚴不嚴重」仍存在許多迷思,高達4成民眾未接種次世代疫苗、未來也不打算接種,對於後續新冠肺炎中重症與死亡風險,恐仍有破口。
喝「這種水」可治療巴金森氏症?被封為「台灣愛迪生」的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林宏裕,因自身罹患巴金森氏症,有感於藥物治療困境,研發出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合併氫水補充,可有效活化受損的腦神經細胞,顯著改善認知功能、憂鬱、跌倒、震顫等症狀;該款非藥物治療已被證實無副作用,未來有機會幫助患者回復正常生活,擺脫失能危機。
「性」在婚姻和生活裡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夫妻缺少性,關係較容易疏遠;若沒有其他共同興趣,就更容易疏離。對此,營養師表示,其實很多天然食物都可以幫助提升性趣,她也分享「10大催情食物」供民眾參考,幫助情侶、夫妻提升性趣,讓彼此關係更靠近。
小美是個十足的運動少女,籃球、排球、羽球都是箇中好手,時常奔馳在校園運動場上。小美近期發現跑步或跳躍的時候,膝蓋前方會疼痛,而且越來越嚴重,連上下樓梯都可以感覺到疼痛的存在。
女嬰才出生1天,就因嘔吐、腹脹而難以餵乳,讓爸媽好擔心!小兒科醫師指出,該女嬰是罹患先天性小腸閉鎖症,造成空腸和迴腸交接的通路完全阻塞,醫師先用1招手術打通空腸和迴腸,並施作暫時性人工肛門後,讓女嬰順利開始吸收營養,養大到5個月後才真正脫離此疾病困擾。
67歲阿香姐前年脖子開始腫痛,當初以為是注射疫苗所致,沒有太多理會,腫痛持續了1年半,直到家人提醒「不可輕忽」,她才開始積極就醫。經醫院檢查之後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並接受全甲狀腺切除術,今年1月底入住同位素碘-131輻射隔離病房治療。日前,患者已康復出院,只須定期回診追蹤治療。
許多人會在下班後和親友聚會,飲酒作樂享受下班時光,但隨著年紀增長,酒量竟然不如從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日本酒類新聞工作者葉石香織於《日本名醫教你飲酒的科學》一書中,邀請14位日本專業醫學、酒業人士分享酒經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並說明正確的飲酒習慣,幫助民眾降低生病風險。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