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7年突破巴金森困境「助18人擺脫輪椅」神經科醫揭研究有望逆轉

他花7年突破巴金森困境「助18人擺脫輪椅」神經科醫揭研究有望逆轉

2023/4/11
喝「這種水」可治療巴金森氏症?被封為「台灣愛迪生」的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林宏裕,因自身罹患巴金森氏症,有感於藥物治療困境,研發出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合併氫水補充,可有效活化受損的腦神經細胞,顯著改善認知功能、憂鬱、跌倒、震顫等症狀;該款非藥物治療已被證實無副作用,未來有機會幫助患者回復正常生活,擺脫失能危機。

本篇文章目錄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常見的大腦神經性退化疾病,好發於60歲上下、男女比大致各半,然而有2~10%的患者早在40歲以前就發病,台灣目前有約8萬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研究統計指出,若合併失智、憂鬱,失能機率恐翻倍成長。

延伸閱讀:
是老化還是巴金森氏症?教你用「1張表」速測!醫親解常見5大QA

巴金森氏症致病原因

部立雙和醫院顧問醫師胡朝榮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因腦部黑質組織的神經細胞受損,使粒線體清除活性氧修復細胞的能力低落,產生自由基而造成氧化壓力,將導致負責神經傳導的多巴胺分泌減少,當體內多巴胺濃度低於正常的50%,即可能引發運動功能障礙。

臨床上,巴金森氏症常見症狀為:四肢不自主顫抖、肌肉僵直、面具臉、動作緩慢、步態不穩易跌倒等,然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巴金森氏症時已落在中晚期,已出現活動障礙甚至失能。

延伸閱讀:
巴金森氏症之預防與治療須三管齊下

藥物副作用陷治療困境

部立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千岱表示,因考量手術風險高,巴金森氏症第一線治療以藥物及復健治療為主,然而困境在於3~5年的藥物蜜月期後,藥效開始減退,藥量增加恐出現藥物副作用,如姿勢性低血壓,突然暈厥等狀況,常使後續用藥治療陷入兩難抉擇。

雖近年可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活化大腦細胞粒線體,產生更多能量以減少細胞氧化、延長生命週期,然而卻未能解決細胞過度活化,可能導致細胞被破壞而老化死亡的問題,因此該療法仍有一定限制。

為此,同為巴金森氏症病友的林宏裕,為了想要治療自己,7年來開始投入巴金森氏症非藥物治療研究。他指出,用於活化粒線體的近紅外線光照射,雖有利於促進多巴胺增生,但也會提高毒性含量較高的羥基自由基含量。

創新療法有望逆轉病情

林宏裕發現,同時使用近紅外線光合併飲用氫水,可中和羥基自由基含量,並用最快速度轉變為無毒純水,能夠使生物能量及多巴胺不受干擾且順利增生,達到從根本上治療及修復神經系統傳導。

研究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醫學》(Medicine),該研究共18位受試者,參與條件為:年齡30~80歲、第2至第3期巴金森氏症,且排除腦中風、阿茲海默症、慢性疾病、精神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等。透過2年臨床研究證實,連續1個月使用、早晚各15分鐘的治療,可改善運動障礙,且未有患者產生副作用。

林宏裕說明親身參與試驗的治療感受:「當時因藥效減退、症狀加劇,甚至出現幻覺,只好加量藥物,卻造成胃潰瘍、異動症等藥物副作用。然而在接受近紅外線光合併氫水療法後,僅4天就能快走、跑步,半年後跳國標舞,至今已經歷了約4年8個月的穩定控制,維持正常生活。」

部立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鄔定宇補充,此研究成果讓巴金森氏症患者,有機會就此擺脫輪椅、恢復自主行動能力。後續將展開大型臨床研究,期待能及早讓此療法成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新選擇,有可能改變全球巴金森氏症患者命運,巴金森氏症也不再是不可逆的疾病。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