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吃20年軟便劑仍大不出來 改良式手術還她暢快人生

吃20年軟便劑仍大不出來 改良式手術還她暢快人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2歲女業務員因業績壓力大,長期便秘,天天吃強效軟便劑仍「大」不出來,20年來苦不堪言,生理問題的焦慮,造成睡眠不足,加上工作壓力形成惡性循環,讓她對人生愈來愈絕望。經微創便秘術式重建腸道,終於重拾「暢」快人生。便秘多與自律神經失調、情緒壓力有關,改變作息與飲食9成可改善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邱建銘表示,多數便秘的病因與自律神經失調、情緒壓力有關,只要改變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9成以上可改善,或藉藥物控制緩解症狀,但這名女業務員軟便藥物愈用愈重,效果卻愈來愈不明顯,屬極少數需要開刀的族群。傳統便秘手術是切除所有大腸,僅保留直腸,缺點是容易導致術後嚴重腹瀉或升高夜間滲便機會,沒有大腸「腸內菌」共生互動,也會影響身體抵抗力。邱建銘因此調整標準術式作法,保留一小段升結腸,利用腹腔鏡切除大部份的大腸,做升結腸與乙狀結腸吻合。出遊不再煩惱如廁不便 重拾快樂人生女業務員手術後回診,滿臉笑容說終於可以早睡早起、工作順利,休假出遊也不再煩惱如廁不便,重拾生命中的快樂。邱建銘表示,過去3年針對長期追蹤已確認為「藥物治療無效」的19名患者做保留升結腸的便秘手術,個案術後腹瀉、失禁、滲便副作用為零,便秘症狀百分百改善,完全不需要軟便劑的比例達八成四,治療效果好,造福嚴重便秘患者。

長輩越吃越少?老人厭食症增加4成失能風險

長輩越吃越少?老人厭食症增加4成失能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每日三餐面臨咬不動、吞不下且經常嗆咳時,吃東西不再是享受,人生將索然無味,更可能造成營養不良、肌少症,提高各種疾病的發生率,甚至會加速失能、臥床。國內65歲以上的社區銀髮族有21.8%每周至少3次有進食嗆到的現象, 12.8%經過評估為吞嚥異常,相當於每10位長者就有1人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而在長照機構裡,吞嚥障礙的問題更是常見,約有51%有吞嚥問題。中風、失智、有吸入性肺炎病史者,應接受吞嚥評估及治療董氏基金會指出,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研究發現,有老人厭食症者,未來衰弱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5倍,失能的風險也增加40%,食欲下降或食物攝取減少、咀嚼吞嚥功能退化,是引發老人厭食症的重要原因。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吞嚥能力如同身體的其他功能也會慢慢退化,即使沒有任何疾病,有時也會有一些吞嚥功能的障礙,例如偶爾嗆到,容易有食物殘留在喉嚨或口腔等,這些問題常常只是生理的老化,只要稍微注意食物準備、進食姿勢、進食環境等便可改善。但部分長者吞嚥功能有較大的異常,若未經過專業吞嚥治療可能會有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甚至死亡,包括曾中風、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病變、失智、曾有吸入性肺炎病史及頭頸癌等,這些長者一定要接受完整的吞嚥評估及治療。董氏基金會食品研究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老人厭食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也更有效,一旦銀髮族因為進食量變少而導致體重顯著下降,就算後續有積極的營養介入和治療,改善效果也有限。而要預防老人厭食症的發生,需要從多方面來改善,保持一定的「活動、運動、互動」。擔心嗆咳長期灌食或只喝流質食物,咀嚼吞嚥能力會加速退化除了建議長者選擇合適的假牙、透過多運動增加飢餓感,多走出戶外避免憂鬱影響食欲,在食物選擇上以「好咬好吞安全喝」為原則,有些家人擔心長輩嗆咳,長期灌食或是只喝流質食物,將使得長輩的咀嚼吞嚥能力加速退化,造成惡性循環。此外,善用辛香料、透過熱食帶出香氣,營造共餐氣氛也是誘發食欲的好方法。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楊炳輝也分享,當排除的食物越多,就越不容易得到足夠營養,進而產生衰弱及各項疾病的惡性循環,國內積極推動研發銀髮族友善食品,並授權使用「Eatender」標誌,6年來已有446項產品獲得授權,因應長者牙口需求依食品質地分級標示,讓長者不要放棄飲食樂趣。

想打造漂亮鎖骨線條 先改掉3個壞習慣

想打造漂亮鎖骨線條 先改掉3個壞習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鎖骨是女性最性感、最吸引人的部位之一,漂亮的鎖骨線條,不只穿衣服好看,對整體儀態跟氣質更加分,而有稜有角的線條,在視覺效果上也更加顯瘦。當然鎖骨的功能不只是好看,而是負責連接上肢與身體軀幹,並支撐胸腔區域,前三角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和胸大肌都附著在鎖骨上,鎖骨使這些肌群能多向運動,也能讓我們平衡肩膀跟脊椎,透過分散力量來保護上肢。但想要打造性感鎖骨,請注意這3件事。 駝背許多人不自覺會有駝背的問題,駝背會讓肩膀看起來很厚實,整個人也會感覺很沒精神,甚至會讓脊椎承受過度壓力,造成傷害。不只是女生外型影響大,男人若沒有扎實的背肌,彎腰駝背看起來會非常沒自信,改善駝背不僅能找回鎖骨,還能擁有優雅的背部線條。 低頭有些人很瘦,鎖骨卻不明顯,這是因為長時間低頭玩手機、打電腦或常使用不正確姿勢發力,導致斜方肌肥厚,長期下來不僅會影響氣質,也容易造成頸椎提早退化。 坐姿不正坐姿不良是造就駝背、腰痠背痛的主因,如果是長期維持東倒西歪的坐姿,肩部會爲了支撐身體的平衡而發力,鎖骨消失外,還有可能引起高低肩。 強化鎖骨線條就用這2招想要強化鎖骨線條,首要就是改善姿勢,並搭配飲食及運動減去身體脂肪,會讓鎖骨變得更明顯。除了有氧運動,例如跑步、游泳、飛輪等,也可以透過伸展、強化背部肌群來讓鎖骨線條更明顯,以下2招請筆記。 背部伸展:斜方肌拉伸步驟:1.坐著或是站著都可以,身體固定,左手扶著右邊耳朵。2.輕壓頭部,將頭往側邊傾斜。3.專注感受斜方肌伸展,一邊15秒,結束再換邊。 強化背部肌群:坐姿划船步驟:1.調整適當的重量與椅墊高度,胸前靠墊調整至肩帶穩定的情況下,雙手向前伸,第一、二指節可以剛好碰到握把,此距離即可。2.維持骨盆與脊柱在良好曲線、腹部核心穩定,吐氣將手肘往後拉。 將意識集中在背肌群,吸氣回起始位置,操作過程中保持前臂與地面呈平行且肩膀不聳肩。還是要提醒,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讓體態看起來更加優美,如果姿勢不正確,會造成肌群施力不同,可能導致上交叉症候群,讓原本性感的鎖骨,反而被藏起來。

37歲面臨乳癌復發 CDK4/6為晚期患者爭取新生

37歲面臨乳癌復發 CDK4/6為晚期患者爭取新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儘管多數國人對於乳癌防治均具備「早期發現、及早治療」觀念,但台灣罹患乳癌的年齡逐年下修,好發年齡相比歐美國家年輕了十歲!經過確診後辛苦療程,卻又再次面臨乳癌轉移或復發的病患來說,更是承受相當大的衝擊、挫敗感,甚至陷入生活品質與經濟問題的焦慮中!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謝佩穎分享,一位30歲即罹患乳癌的診間年輕女性病患,經過標準的手術及輔助性化療、抗荷爾蒙治療後,直到37歲時卻面臨乳癌復發。身為女強人的她,仍期望持續在事業上打拼,經與醫師溝通後,採用了CDK4/6抑制劑配合抗荷爾蒙治療,搭配每個月的停經針,現在已經控制得當,也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同時保有積極、勇敢的治療態度,讓她能實踐更多理想與工作目標。乳癌定期回診是關鍵!新型標靶助力與『癌』和平共存「在罹患過乳癌的病患身上,即使經過手術、化療、放療、抗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我們仍會擔心病患身上還躲有微小的癌細胞,而這些微小不容易查覺的癌細胞,也是造成復發的來源。」謝佩穎醫師表示。由於復發初期通常自身無法察覺,建議一定要規律回診,並針對常見復發部位定期進行超音波等影像學檢查。另一方面,同時密切注意身體其他狀況,如果是身體反覆發生的不適症狀 (如:持續性的頭痛、骨痛),就需要回診和醫師討檢是否需要檢查,排除或確認病灶。乳癌經確診後,依照生物標記區分為ER(雌激素受體)、PR(黃體素受體)、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等不同亞型,復發風險各異,甚至部分病患恐面臨三成復發轉移風險。在面對二次罹癌或治療副作用陰影下,年輕乳癌病友的心裡掙扎與恐懼可以想見。拜醫藥研發進步所賜,近年CDK4/6抑制劑、免疫療法等迎來新突破,不論停經前或停經後病患的整體存活期與生活品質皆有明顯改善!CDK4/6合併荷爾蒙療法:治療選擇多樣化,延長新生有希望!謝佩穎醫師以高達七成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說明,一旦癌症復發會以傳統型CDK4/6抑制劑來治療,而以往荷爾蒙陽性通常會施打停經針,或評估是否要手術摘除卵巢。對於正值事業衝刺、結婚生子年紀的患者來說,這樣的方式衝擊較大。隨著藥物持續進步,目前CDK4/6抑制劑合併荷爾蒙療法對復發或轉移性病患有明顯治療效用,整體存活期、無疾病惡化時間皆有大幅提升!治療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與其陷入時好時壞的擔憂心情,病患更要培養與疾病共存的心態,不要過度恐慌。醫師能夠協助病友執行最適當用藥並有效管理副作用,病友用日常的心態來調整生活,更可以透過加入病友團體讓彼此心情有交流的管道,增加正面心態。遵照醫囑平常心 維持生活品質、實踐夢想非難事!謝佩穎醫師提醒,生活作息的平常心也很重要,比方在飲食上,有些病友擔心是否不能吃山藥、豆漿等會影響荷爾蒙治療成效。但倘若不是過度攝取,其實是沒有關係的!其次就是做好自身保護,戴好口罩、勤洗手,事實上與防疫觀念也是相同。另外維持良好運動習慣,也相當重要。CDK4/6抑制劑目前已有健保給付停經後的乳癌病患,減緩許多癌友的經濟壓力。期盼日後也能嘉惠更多停經前病友。以往第一線臨床治療選擇有限,治療伴隨的副作用常讓患者苦不堪言,現今隨著新藥物持續革新,對年輕患者來說,也是人生前進的動力。圖說: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謝佩穎醫師 

送急診才知心衰竭 5年死亡率近半比癌症更致命

送急診才知心衰竭 5年死亡率近半比癌症更致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心臟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去年每26分鐘就有1人病逝,其中致死率最高為心臟衰竭。然而許多人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若染疫更容易導致產生併發症,甚至重症致死。醫師提醒,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嚴重性真的不容忽視。心衰竭猶如馬達乏力 9成患者無法早期警覺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將「護心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平時就要保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最重要便是遵從醫囑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尤其近期疫情漸趨平緩民眾更應定期回診,護心不中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心臟就像馬達,負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馬達開始疲乏,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會有喘、疲累、水腫等情形,多數患者特別是年長者,在出現這些症狀時,多誤以為是老化造成,高達九成患者無法早期警覺心衰竭相關症狀,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後,才被確診為心臟衰竭。當被診斷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近50%,比許多癌症更致命。目前心臟衰竭治療發展已十分進步,只要即早發現症狀、及時就醫積極治療並正確照護,疾病就可穩定控制,有機會使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且回到未發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質。侯嘉殷分享,一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活動力變好了,也恢復正常生活,甚至還能出門遊玩3天2夜。多數患者可打新冠疫苗 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可緩打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罹患新冠肺炎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重症患者透過抽血檢測,發現心臟損傷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若有心臟衰竭、高血壓等病史的民眾,染疫演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趙庭興指出,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的指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可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狀況決定是否施打,最重要的是規律回診穩定用藥,萬萬不可任意中斷心臟疾病的治療。

偏頭痛治療新紀元!超前部署123預防頭痛不再來

偏頭痛治療新紀元!超前部署123預防頭痛不再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家對偏頭痛或許不陌生,依流行病學推估,平均十人就有一人罹患,全台估計約有200萬人有偏頭痛。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偏頭痛甚至是全球年輕族群「失能疾病」之首,嚴重度不容小覷。部分患者習慣偏頭痛「症狀」發作後,自行購買止痛藥來緩解,卻不知道偏頭痛是一種「疾病」,可被治療及預防!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楊鈞百主任分享,診間有位女性患者,每當壓力增加或情緒不穩,偏頭痛伴隨眩暈感便隨之而來,一發作便劇烈頭痛、頭昏眼花又怕光怕吵,容易站不穩,這時先生就會在身旁攙扶。這樣的狀況親友早習以為常,總開玩笑他們夫妻愛得如膠似漆「黏條條(台語)」。某次回診,該患者夫妻聽到醫師介紹已有預防性治療可改善偏頭痛,先生二話不說就自費讓太太以肉毒桿菌素治療(當時需自費),經過數次治療後偏頭痛大大獲得改善。患者回診時笑著告訴醫師:「現在先生終於不用對我『黏條條』了!」掌握偏頭痛超前部署123口訣,有效改善生活品質楊鈞百主任表示,偏頭痛好發於20至50歲女性,誘發因子包括飲食、情緒、壓力遺傳與睡眠品質等,有些女性也特別容易在月經前後偏頭痛發作。「前一段時間,很多人會因疫情起伏或經濟受創感到恐慌、長時間盯著3C產品、居家上班甚至孩子在家吵吵鬧鬧等所帶來的心理壓力,都容易促使偏頭痛復發。」台灣頭痛學會為了提升國人對於偏頭痛的病識感,今年特別構思「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楊鈞百主任解釋:「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週服用止痛藥超過2天以上恐讓頭痛更痛,應儘早就醫治療;要預防偏頭痛可靠3招:1運動、2紓壓及3使用預防性藥物。」期望透過該口訣,幫助有偏頭痛困擾的民眾及早正確就診。楊鈞百主任提到,只要頭痛反覆發生,持續4至72小時,伴隨噁心、畏光、怕吵等症狀,且越動越痛,即有可能為偏頭痛發作。部分患者礙於疫情不敢就醫,只吃止痛藥緩解,楊鈞百主任提醒,「過度依賴止痛藥就像飲鴆止渴,反而會讓病情惡化。」止痛藥僅能治標、預防性治療可治本楊鈞百主任說,如今偏頭痛治療,已不再是消極止痛,還可積極進行預防性治療。健保近兩年已給付多款預防性藥物,包含療效持續1個月的CGRP單株抗體及療效長達3個月的肉毒桿菌素,「這些預防性藥物可針對偏頭痛的機轉,改善頭痛頻率與強度;另一好處則為療效持續時間長,適合疫情期間不想頻繁進出醫院或可為不喜歡每天服藥的患者帶來更多方便性。」楊鈞百主任呼籲,預防偏頭痛要先避免誘發因子,患者可藉由紀錄日常飲食作息來提醒自己;此外,謹記「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內容,若有偏頭痛問題應及早尋求專治偏頭痛的神經內科,勿過度吞服止痛藥或感冒糖漿,以免頭痛惡化反而影響生活品質。

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 罹患憂鬱症風險降23%

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 罹患憂鬱症風險降23%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前陣子各公司及學校因新冠肺炎採取居家防疫措施,不僅改變我們的工作與學習模式,也影響了生活習慣,許多人甚至作息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的習慣。現在陸續回歸職場、學校的規律作息,是不是作息仍紊亂、感到有很大的壓力、也影響了情緒?根據2021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改變睡眠時型,提早一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 該研究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結果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一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若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4個步驟練習提早入睡 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說明,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每個人內在生理周期與外在日夜周期本來是有對應的,大腦內會分泌一種為褪黑激素的荷爾蒙,當太陽下山,眼睛感受不到陽光時,褪黑激素會逐漸升高,在半夜2~3點時達到最高點,隨著早上天亮降低,直到晚上8點又開始分泌,讓人產生睡意。但在燈照的發明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説明,如果已經晚睡一段時間,想將就寢時間提早,可以有一些動作:1.設鬧鐘,預計就寢時間的半小時或15分鐘前提醒「該睡了」。2.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放鬆的音樂或拿本書看。3.倒杯水放在床邊桌上,如不想睡也沒關係,繼續躺在床上閉著眼睛。4.預定睡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一盞小燈。葉雅馨表示,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所以可允許自己有三天到一星期的時間,去適應及調整。盡量讓白天保持明亮、夜晚則維持黑暗,可步行或騎自行車上班,晚上把電子設備調暗。協助孩子規律就寢4個提醒如果家裡有就學的孩子,想協助他調整睡眠時間或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葉雅馨提醒可以注意:1.晚餐不要吃太多甜食2.睡覺時不要有電視干擾聲或亮燈3.手機不要放床上或旁邊。4.對孩子有所要求是必要的,但也必須有增強鼓勵的方式,例如上學日按照規矩早睡,周末時可以做他喜歡的事(上網時間延長1小時、允許玩桌遊或吃喜歡的食物點心等)。當然,要養成早睡習慣前,最好和孩子先溝通,一起建立約定。

兒童猛爆性心肌炎發作如感冒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

兒童猛爆性心肌炎發作如感冒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8歲的陳小妹發燒、腹痛2天,原以為是腸胃炎,但某天清晨腹痛難耐,且全身冒冷汗,媽媽趕緊帶她急診,正當醫師在問診時,陳小妹竟當場痙攣後癱軟昏迷,經使用葉克膜才穩住生命。醫師診斷,女童罹患存活率50~70%的兒童猛爆性心肌炎,病程在短短幾小時內就會急速惡化,提醒家長若孩子出現持續腹痛、嘔吐等,就應該儘速就醫,讓醫師及早評估。病程可能數小時內急速惡化 救活恐腦損或需心臟移植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醫師巫韻安指出,猛爆性心肌炎是指心臟嚴重發炎,導致無法正常跳動,進而心臟停止,全身休克,最後多重器官衰竭;之所以稱為「猛爆性」,是因為病程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急速惡化,原本前一小時還在和爸媽對話的孩子,下一刻突然因為心臟停止而倒下。由於猛爆性心肌炎的致死率非常高,根據國內外數據,就算即時放置葉克膜輔助,存活率約50~70%。有的孩童即使存活,也會因為一開始來不及急救,腦部缺氧而有永久性腦傷,或是心臟過度發炎無法恢復,需要心臟移植,所幸陳小妹急救得宜,腦部和其他重要器官並無因為心臟罷工而導致缺氧損傷。巫韻安表示,猛爆性心肌炎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在孩童身上,病毒感染會因為病毒種類而造成不同症狀,像是呼吸道症狀的咳嗽、流鼻水;或是腸胃症狀的腹瀉、嘔吐和腹痛;或是腸病毒引發的手足口病等。而這些一開始單純以感冒症狀表現的病毒感染,因為病毒導致心臟肌肉發炎,進而影響心臟功能,就是心肌炎。哪一種病毒在哪一個患者身上會導致心臟發炎?往往在一開始無法預測,家屬也常常無助及不解,「一開始只是小感冒(病毒感染)而已,怎麼會變這麼嚴重?也因此,猛爆性心肌炎常會造成許多家庭與醫師的遺憾。猛爆性心肌炎第一個症狀未必是胸痛 最常見腹痛和嘔吐許多人以為猛爆性心肌炎的第一個症狀一定是胸痛,事實上根據統計,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痛和嘔吐,另外慢慢伴隨出現胸痛、胸悶、精神活力變差、四肢冰冷、冒冷汗及排尿減少等血液灌流不足的表現。若一開始只有單純腹痛、嘔吐,像陳小妹這樣和腸胃炎的症狀表現相似,就會增加早期診斷的困難。若有懷疑,可抽血、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評估。倘若確診為猛爆性心肌炎,目前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而葉克膜的角色在於幫患者爭取時間,在患者嚴重心臟發炎後,以葉克膜取代心臟功能維持全身循環,等待心臟功能慢慢恢復。醫師提醒,若孩童出現精神狀況不佳、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四肢冰冷等,或是某些症狀持續存在沒有改善,像是持續腹痛、嘔吐等,就應該儘速就醫,讓醫師及早評估。

講話脖子就痛 顱顏兒忍痛也要追尋音樂夢

講話脖子就痛 顱顏兒忍痛也要追尋音樂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講話雖然不清楚,但是我會努力唱出每一個字,讓大家聽見我的歌聲。」家住花蓮的楷祐出生患有完全性唇顎裂,22歲的他仍需接受語言治療,平時講話脖子、發聲部位會疼痛,但熱愛唱歌的心,讓他不怕病痛阻礙,順利進入音樂系,日前他受邀在羅慧夫基金會頒獎典禮,與自己的偶像、歌手潘裕文合唱《捕夢人》,盼在疫情間傳遞正能量。小耳症飽受異樣眼光 投稿畫作展現棄暗迎向曙光羅慧夫基金會舉辦Be Brave!2022公益桌曆頒獎典禮,桌曆收錄12位顱顏孩子溫馨動人的故事,希望帶領大家在未知的2022年中,尋找黎明前的曙光,一起跨越阻礙,大步向前走。18歲得獎人柏崴患有右側小耳症及半邊小臉,因為外觀明顯跟他人不同,常遭受到異樣眼光,他透過這次的投稿畫作展現出真實的內心世界。柏崴表示,「我的世界,過去曾被黑暗佔據。但我選擇勇敢面對後,發現原來那道曙光一直存在,而我變得不一樣了!」今年8月剛動完正顎手術的他,變得很有自信。唇顎裂患者、基金會代表楷祐,童年時在羅慧夫基金會協助下,完成唇裂修補手術。然而因為父母離異,加上居住在花蓮交通不便等因素,無法獲得妥善照顧、按時回診,造成顎列修補不完全。楷祐說,從小講話都會痛,在高三前都不想把話說清楚、發音完全,在偶然間發現自己有唱歌的天賦,甚至在唱歌時,可以忘記發聲時的疼痛,雖然有發音問題,也阻擋不了熱愛音樂的心。但每次練習發聲都要很小心,且一唱完痛感就會突然上來,只能不斷按壓舒緩,即使這樣還是喜歡唱歌。公益桌暦義賣 支持顱顏孩子勇敢面對未來挑戰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表示,2022桌曆主題為「勇敢」,在疫情下非常貼切,徬徨未定的時代要勇敢向前,而顱顏孩子天生註定面對手術,他們必須克服長期不安的恐懼,期盼社會大眾購買2022公益桌暦,透過12個月的畫作,更了解顱顏孩子的故事,支持他們勇敢面對未來每一個挑戰。

體重過重、肥胖對孕媽咪們的影響(子癲前症)

體重過重、肥胖對孕媽咪們的影響(子癲前症)

體重過重、肥胖對孕媽咪們的影響(子癲前症) 迎接一個生命的準備是期待又有點緊張的。而媽媽的身體狀況對即將出生的胎兒健康很重要。雖然孕媽咪們在10月懷胎過程前後體重都會增加,但婦產科醫師還是會提醒:注意整個孕期當中按孕媽咪本身的BMI、有不同建議的體重增長範圍,為什麼呢?   因為當懷孕期間體重過重,不只影響到孕媽咪產後肥胖,導致生產完後有些媽咪需要來減重門診諮詢。在懷孕待產的這個時期,孕媽咪本身也可能產生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與子癲前症繼而併發癲癇需要緊急剖腹產的風險。對寶寶來說也可能會有出生後低血糖跟青春期比較重的BMI現象。 孕媽咪體重過重,容易有妊娠高血壓及糖尿病。其中在懷孕20週後發現高血壓,就定義為「妊娠高血壓」。如果孕媽咪高血壓之外合併有一些像是肺積水、視力模糊、蛋白尿等症狀,則可以診斷為子癲前症。常見的危險因子:前一胎懷孕曾經有子癲前症、懷孕年齡超過40歲、家族性子癲前症病史、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疾病、糖尿病與肥胖等等。   子癲前症是產科的急症。發生原因是在胚胎著床後子宮動脈血管的發育限制。所以當寶寶隨時間長大、孕媽咪需要提高本身血壓來供給寶寶,進而產生子癲前症。萬一併發癲癇,更要趕快全身麻醉緊急剖腹產來拯救孕媽咪跟胎兒。因此請孕媽咪們要注意懷孕間期的體重。 雅得麗生活診所- - 陳彥伯醫師 reference: ACOG (american college of obesity and pregnancy):obesity and pregnancy. https://www.acog.org/womens-health/faqs/obesity-and-pregnancy   Uptodate:Preeclampsia: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preeclampsia-clinical-features-and-diagnosis?search=Preeclampsia&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1~150&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