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疫情下求職碰壁焦慮患者增3成 醫傳授6招自救

疫情下求職碰壁焦慮患者增3成 醫傳授6招自救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24歲男性去年畢業後,待業3個月找到工作,但薪資低又非自己興趣專長,想換工作時卻遇到疫情爆發,公司放無薪假,他頓時經濟壓力大增,投了近百份履歷多石沉大海,導致焦慮失眠,待疫情趨緩後求助醫師,被診斷為焦慮症,持續於門診治療。家人長時間相處衝突頻率增加 也是焦慮來源另一名33歲男性原為上班族,一直懷抱創業夢,今年農曆年後離職與友人創業開餐飲店,不料5月時疫情嚴峻,收入大減,擔憂店要面臨倒閉,常做噩夢,也害怕自己染疫,情緒緊繃,與合夥友人經常爭執,白天易怒、焦躁不安,夜間失眠,就醫診斷為焦慮症。新冠肺炎疫情未歇,不少青壯年工作、經濟受衝擊,收入銳減影響生活。書田診所精神科醫師施姸安表示,近來求診的20至40歲族群增加3成,多是因職場問題困擾而焦慮失眠。他們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不知如何規畫未來,家人長時間待在家,容易放大相處問題,爭執衝突頻率增加,也擔心染疫,以上種種都造成壓力而引起焦慮。診斷焦慮症3項標準施姸安說,焦慮症有三項診斷標準:1.對於很多事件過度焦慮和擔憂且難以控制此種情緒,持續超過六個月,其中有症狀天數比無症狀天數多。2.焦慮跟擔憂伴隨著下列症狀中的至少三項: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或心情不定、容易疲倦、無法集中注意力、易怒、肌肉緊繃、睡眠障礙。3.焦慮、擔憂情緒或相關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職業功能。當出現上述情況時,當心焦慮症已經上身。施姸安指出,當發現對於求職轉職有焦慮不安時,可嘗試用6方法自救,倘已影響日常生活,最好盡早就醫,除了藥物幫助緩解症狀,藉由專業的心理治療協談,可增加對自我的掌握,了解自己專項,提升適應能力,積極找尋到自我方向。1.適度放下擔憂,轉移注意力:養成運動習慣,維持生活作息規律。2.找朋友聊聊:尋求親友支援管道,了解其他人的工作情況,其產業狀況,增加機會。3.提升自己競爭力:進修、證照、政府補助項目,或是因應疫情興起的各類線上課程,都是增強自己能力的方式。4.善用網路資源,了解就業管道:各種徵才網站及政府徵才資訊、線上的職業性向評估。5.多給自己耐心:允許錯誤或失敗的機會,多方嘗試,幫助了解自己想要的工作,允許自己有一段時間摸索找尋自我定位。6.培養正向思考:對自己有信心,建立方向感。

車禍顏面骨折 此術還她甜美臉蛋「不用開美肌了」

車禍顏面骨折 此術還她甜美臉蛋「不用開美肌了」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0歲劉小姐年初因車禍導致下肢及顏面骨折,經接受下肢骨折復位手術後,展開顏面重建,整形外科團隊考量患者正值花樣年華,「愛美是人的天性」,評估後決定以隱形切口及人體可吸收骨材,順利完成重建手術,打造無痕精緻臉蛋,讓患者破涕為笑,感動說「不用開美肌了」!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鄭旭棠表示,患者車禍前長相甜美,但因車禍外力重擊,造成右側顴骨與眼眶骨骨折,臉部嚴重變形,對於正值花樣年華又愛美的她而言,十分擔心術後臉上留有嚴重疤痕,一輩子都得活在車禍的陰影裡,經常以淚洗面。隱形切口重建使用人體可吸收骨釘及骨板 不留疤痕鄭旭棠指出,顏面骨折通常是因外力嚴重撞擊造成,常見症狀包括疼痛、腫脹、瘀血、咬合不正常、骨折處臉部凹陷、複視、骨折側眼眶下麻木等,大多會於受傷後1~2周內待軟組織腫脹消退後再進行治療,故患者先接受下肢骨折手術,術後復原穩定,才會再安排處理第二階段的全顏面骨折。 但由於顏面骨折若採傳統重建手術,臉部會留下明顯傷痕,為了讓患者術後重拾自信,決定透過隱形切口,先經結膜進行雙側眼眶底重建,之後再重建雙側上頷骨和下頷骨,過程中使用人體可吸收的人工骨釘及骨板,術後一周順利出院,也不留疤痕。 劉小姐對於重建結果十分滿意,驚訝表示「以後可以不用美肌軟體修圖了」,但她也透露從小就希望有雙水汪汪的大眼,因此醫師利用移除下肢鋼板的時機,安排雙眼皮手術,令她因禍得福,換回夢寐以求的漂亮臉蛋。顏面骨折留意咬合不正、臉部麻木、複視等後遺症 鄭旭棠提醒,因外力造成顏面骨折,除了會有顏面腫脹、挫傷等症狀外,第一時間最優先要檢查患者的腦部或眼睛是否受傷,同時先穩定生命徵象,之後才是治療顏面骨折;此外,顏面骨折如涉及咬合不正常、臉部麻木或不對稱、複視等後遺症,術前也需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術後則要注意傷口照護、避免感染,才能保持最佳狀態。

裝支架胸悶?小心是心絞痛!醫教「1關鍵」判斷

裝支架胸悶?小心是心絞痛!醫教「1關鍵」判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中年夫妻來看診,先生近幾年常感到胸悶痛、呼吸困難、頭暈、疲倦,做了三次心導管,也放了冠狀動脈支架,雖有好一點,但運動或生氣時仍容易覺得胸悶,「心臟科醫師說我是缺血性心臟病,血管阻塞算是嚴重的,雖然有用氣球擴張術及支架治療,還是要很小心。」一旁的太太說,因為丈夫的病情,她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及戒菸缺血性心臟病,有另一個大家更常聽到的病名「冠狀動脈心臟病」,通常可併稱為冠狀動脈缺血心臟病。由於供應心臟血流的三條冠狀動脈,血管內壁上產生粥狀硬化斑塊而漸漸使血管阻塞,心臟的血液供應減少、心臟缺氧而產生心絞痛。這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臟病,最常見症狀是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冒冷汗、眩暈、噁心、全身無力等,但有少數患者,特別是老年人或糖尿病患,並不會感到胸痛,需特別注意。如果反覆引起胸痛,即是大家常聽到的心絞痛或狹心症。目前對冠狀動脈缺血心臟病的治療,包括氣球擴張術、裝支架、血管繞道手術等,均是堵塞70%以上,症狀嚴重、不得不的侵入性治療。而對於10~50%的血管狹窄,則是需要穩定這些血管硬化斑塊,不讓它們繼續長大,另外也要穩定血管內皮,避免進一步的受傷及發炎,降低新的動脈硬化及斑塊生成,這就要控制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包括戒菸、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等。此外,也會依照症狀不同給予不同的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硝酸鹽類、鈣離子阻斷劑、抗血小板凝集藥物、抗凝血劑、抗心律不整藥物、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缺血性心臟病在中醫是屬於胸痹、胸痞、心痛的範疇。最早的描述見於《黃帝內經.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則病心痛」。《黃帝內經‧厥病》篇提到「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描述發病極快、病勢極猛的變化。到了東漢的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篇進行專門論述,對其病因病機作了詳細的分析,同時提出具體治療的方藥,認為心痛是胸痹的表現,「胸痹緩急」也就是心痛時發時緩為其特點,其病機以陽微陰弦為主,以辛溫通陽或溫補陽氣為治療大法。中醫調理 縮小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程度中醫治療,本病大多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虛者多見氣虛、陽虛、陰虛、血虛,尤以氣虛、陽虛多見;實者不外氣滯、寒凝、痰濁、血瘀,並可交互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濁多見。但虛實兩方面均以心脈痹阻不暢,不通則痛為病機關鍵。另外會加上每個人不同體質,加以不同調理,例如:祛寒活血,宣痹通陽。通陽泄濁,豁痰開結。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溫陽益氣,活血通絡。針對性的治療,效果會更加有效,可以預防保護冠狀動脈的發炎及損傷,讓粥狀硬化的程度及範圍可以縮小,也可以改善現有的心臟功能,提升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你是螞蟻人嗎?珍奶這樣減糖收假不憂鬱

你是螞蟻人嗎?珍奶這樣減糖收假不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過完中秋連假,國慶連假又將展開,放假時開懷吃喝,紓緩工作壓力,小心攝取過量不但造成身體負擔,心情也會受影響!根據2019年10月發表於《醫學假說期刊》的研究指出,冬季憂鬱症症狀可能促使人們想吃更多的甜食,而攝取過量糖分更易引發憂鬱症風險。糖分讓人振奮 大量攝取造成情緒不穩該研究由美國堪薩斯大學進行,分析幾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數據,結果發現,攝取過量糖分會引發與憂鬱症有關的代謝、發炎的身體反應。研究者表示,冬季因為減少陽光照射而打亂晝夜節律、影響睡眠,全美有5~10%人口可能產生憂鬱症,而引發冬季憂鬱症的共同特徵是想攝取更多的糖分。因為糖分一開始會讓人振奮情緒,讓患者更想尋求,但大量攝取會造成情緒不穩、炎症加劇,也會讓體重增加;其中的「炎症」正是飲食中的糖與心理健康與憂鬱症相關的重要生理作用。另外,我們身體擁有超過10兆個微生物,許多寄生微生物都依靠添加的糖分而茁壯,產生化學物質,使大腦處於焦慮、壓力及沮喪的狀態。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指出,上述研究提到兩個重點,憂鬱症患者如腦內血清素功能失調,短暫攝取糖類的確可促使血清素上升,對於初期是可改善的,但長期高量攝取,將會導致腦類發炎的現象,而影響情緒。冬季憂鬱症與日照長短有關聯,通常在高緯度、晝短夜長的地區較常發生,台灣為亞熱帶國家,罹患冬季憂鬱症個案較少,預防憂鬱除了多運動外,吃對食物也能改善情緒,建議減少食用會造成三高的飲食如高糖、高脂或高鹽等,以含有omega-3的魚類、高纖維、植物性食物等為主。驟然不吃糖難持久 可漸進式減少攝取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中秋過後日照漸減少,若有失眠現象,加上攝取大量的糖分,容易形成威脅心理健康的「完美風暴」。從上述研究指出,糖分的作用會促發體內發炎,而發炎的荷爾蒙會直接將大腦推向嚴重的憂鬱狀態。糖分不僅存在於糖果或甜品,食物中也多含有蔗糖或果糖,若能減少糖、減少發炎機會,就可以降低憂鬱症發作的機率。但原本嗜好甜食、飲料等,突然嚴格減糖,或不吃糖,反而無法持久執行,建議採分段漸進式減少糖分的攝取,從吃的頻率或量遞減,例如天天享用甜點改為二至三天吃一次;一杯珍珠奶茶減為七分或半糖,蛋糕切一半或選小的杯子蛋糕等。挑選低GI的水果像蘋果、芭樂、奇異果,循序漸進地減糖。

秋分養生 擴胸2招幫你順氣解憂愁

秋分養生 擴胸2招幫你順氣解憂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秋分跟春分一樣,這個「分」字代表一半。有兩層意思,第一是說晝夜平分二十四小時,白天跟黑夜的時間幾乎是一樣長的。第二層意思,是說明秋天至此,已經過了一半,還剩下一半。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建議,若年初許了什麼願望尚未達成,到現在剛好剩下一百天還能來實現它。 秋分養生,裡外兼顧。於內,毀譽不起波瀾,於外,含寬胸解鬱。再加上吃好、喝好,讓自己開心、爽朗一些,不要太過憂鬱。具體怎麼做?詳述如下。 收斂養內,於鬧市中歸隱順應天地的收斂閉藏,秋季修心,把握「養收」原則,重點在於能否活得自在。把心收起來好好養著,不是讓你離群索居、帶著一顆排球跑到無人島上去躲起來。而是訓練自己在鬧市中歸隱,毀譽不驚,別人說你好說你壞都無所謂,因為你已經找到跟自己好好相處的方法。隨人境界不同,「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古代養心達人為大家介紹了三種層次。 最初級的,逃離都市找世外桃源去了。厭倦了成天奔忙不知為啥,找個讓你心能獲得寧靜的能量點,靜心、充電一番,也不是不可以。不過厲害一點的養心專家,都是能就地靜心的。就算在市場吃麵配滷蛋、擠捷運還得拿著手機回覆訊息,或者正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論在哪種狀況下,都是明明白白在度日,帶著覺知、活在當下,不批判不強求,甚至還帶著欣賞的目光,無所畏懼地體驗著人生,這是第二種層次。而最高境界,是即便厭世也不離世,還能跟人一起好好做事,管他是豺狼虎豹還是阿貓阿狗,都能成為自己的助緣,這是最強的。 潤燥,喝好吃好人生沒煩惱比起吃藥,洛桑加參表示,他更喜歡介紹大家吃好東西。秋天宜攝取的食物,因人體質而異、因需求而異。想解決皮膚乾燥的,推薦亞麻仁油與苦茶油兩種油,可以喝也可以擦,還有就是白木耳,既甘又潤,還對肺很好,肺顧好了,皮膚就會漂亮。 至於秋天老是愛睏、早上很難起床的人,中午前喝點薑茶能促循環,或泡杯熱茶也有助於醒腦。不想被悲秋氣氛影響,悅性食物則是幫你維持平和純淨的好東西,全穀物、豆類、各種蔬菜都是,而調味品部分,檸檬、洋蔥、咖哩粉、薑與香菜可以輪流替換著用,想擺脫困重的感覺,化學添加物多的醬類少用,改以天然食材調味才是有智慧的作法。平時若肉類、甜食、油炸物吃得多,秋季可利用香蕉、蘋果、水梨、豆腐、百合、松茸、豆芽菜、花椰菜,來平衡營養攝取,人比較不會有疲乏的感覺。 去憂愁,來做辦公室擴胸操長時間坐辦公室,打電腦、伏案閱讀、低頭滑手機,一直駝著、縮著,維持同樣的姿勢,容易造成循環不順暢。可能出現胸悶不暢快、腰痠背痛,或肩頸僵硬的狀況,毛病一大堆。調解胸中鬱悶之氣,除了靠靜心轉化外,直接站起來動一動,心情馬上就會不一樣。 擴胸第一式「交叉解悶」步驟1,手臂平行上下交叉。步驟2,交互擺動。注意左右兩手上下要交換喔! 一下左手在上、一下左手在下,如此交替,連續做1分鐘。動作需要帶點速度和力量,擴胸的同時,可感覺到肩胛後收靠近,有一點夾的感覺。 擴胸第二式「上下順氣」步驟1,左手往前往上擺,右手往下往後擺。步驟2,類似跑步姿勢,雙手上下大幅擺動。請依自己的柔軟度,盡情伸展,上下擺動幅度越大越好,也是做一分鐘,這個動作既寬胸理氣,背部也會熱起來,整個上半身循環變好、身體帶氧量變好。秋乏的很厲害時,在辦公室打瞌睡時,趕快站起來動一動。

按時標靶治療達標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癒前景佳

按時標靶治療達標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癒前景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好發於40至60歲中老年族群的血癌,男性比例略高於女性。一旦罹病,患者體內的白血球會出現不正常的增生現象,初期主要症狀為疲倦、不正常出血、胃口差及發燒,因其與一般疾病的症狀相似,故民眾較難察覺而延誤就醫,錯失黃金治療期,存活率大大下降!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 王銘崇醫師表示,現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皆已使用口服標靶藥物,只要遵循醫囑、穩定服藥,超過九成以上的患者可以穩定控制病程,甚至有機會達成MR4.5深度分子學反應,未來更有機會達成停藥目標! 王銘崇醫師門診有位55歲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男性病患,接受治療已有12年之久,但因病情起伏不定,治療過程中屢受挫折,讓他一度沒有自信,但所幸在接受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治療下,三個月就偵測不到異常致癌融合基因指數降到,讓病患重拾人生目標,能夠有勇氣積極向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 葉宗讓醫師說明,雖然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具有現階段最佳的療效,但還是會伴隨著相關的副作用,建議患者和醫療團隊妥善溝通,共同管理疾病副作用,藉此提高疾病控制率及治療達標的機會,使患者能如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享受良好生活品質。第二代標靶藥物提高存活率 九成可與正常人無異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造成的原因是基因變異,在人體的第9對和第22對染色體發生互換即形成 「費城染色體」。這種染色體轉位,會造成原來位在第9對染色體的ABL接到第22對染色體的BCR基因上,形成 BCR-ABL (致癌融合基因)。如果能將致癌融合基因含量控制並降低至國際標準值0.0032%以下,並維持在深度分子反應MR4.5兩年以上的分子監控標準,就很有機會可以停藥。王銘崇醫師進一步補充,標靶藥物用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已經20年,只要患者遵從醫囑、按時服藥與定期回診監測,其存活期與正常人差異不大,十年存活率更是高達九成以上。療程中任意停藥 近半數仍舊復發葉宗讓醫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雖療程已經穩定,但病患如果任意停藥,復發機率仍然還是會高達40~50%,這表示如果在致癌融合基因沒有完全穩定控制下就停藥,惡化的速度將會加快。葉宗讓醫師特別提醒,如果在療程當中任意停藥,最擔心的情況就是造成基因再度突變,屆時連標靶藥物都無法治療,甚至有可能惡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方式必須回到傳統的化學治療甚至是骨髓移植。按時服藥 管理副作用 未來可望與疾病和平共處葉宗讓醫師進一步說明,在第二代標靶藥物問世之後,患者只要能夠遵照醫囑按時服藥,並做好副作用管理,在醫學更進步的條件下,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也能被控制,讓病患遠離癌症的恐懼。最後王銘崇醫師提醒,近期持續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診間有許多病患會詢問是否能夠接種疫苗,但其實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情並不會受疫苗的副作用所影響,所以建議病患還是能夠盡量接種疫苗來保護自身健康。

中西醫合併治療 重度耳聾婦女「聽到了」

中西醫合併治療 重度耳聾婦女「聽到了」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年近50歲陳小姐右耳突然聽不見聲音,但核磁共振和抽血檢查,皆無任何發現,被醫師確診為突發性耳聾,右耳聽力接近完全喪失。陳小姐在住院透過類固醇注射與高壓氧治療,甚至出院後改服類固醇口服藥,聽力恢復仍有限,在鄰居介紹下,嘗試以中醫治療突發性耳聾,目前聽力已大幅改善。 突發性耳聾治療方式多 但療效不明衛福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任林政憲表示,陳小姐經過半年的中藥和針灸治療,右耳聽力有大幅改善,從完全聽不到聲音的重度聽力障礙,進步到能聽見些微聲音的中度聽力障礙。 林政憲指出,突發性耳聾即為突發的聽力受損,大多數患者有聽力減退、耳鳴、眩暈等症狀,可能病因如病毒感染、血管栓塞、耳蝸內細胞壓力反應、免疫調節機制失調,甚至情緒壓力過大等,屬於常見的耳部疾病,治療方式眾多,但療效仍不明確,許多患者持續為此病症所苦。 中醫治療透過中醫四診、辨證論治。因此為陳小姐治療時以瀉熱化痰、行氣解鬱,予以通竅、滋養腎陰、安神為主,同時搭配針灸施行如翳風、中渚、完骨、風池、率谷、聽宮、下關等穴位,經過半年療程,陳小姐即表示聽力明顯改善、生活品質得到提升。發病年紀、聽損程度都會影響治療效果林政憲表示,突發性耳聾發病時年紀、有無眩暈耳鳴、初次就診時聽力損失程度、是否有延遲治療時間等,都會影響治療效果,即使不接受治療,仍有45~65%有自行恢復部分聽力的機率,且西醫合併中醫治療的恢復程度比僅接受西醫治療高,因此不要太早灰心,如果發現突然耳聾的症狀,儘早就醫,都有機會獲得改善。

多陪伴爸媽 年長者感到孤獨平均壽命少3~5年

多陪伴爸媽 年長者感到孤獨平均壽命少3~5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20年起新冠疫情肆虐,至今已造成超過400萬人死亡。該年也是30歲以上的人口達全球總人口數的一半,正式開啟高齡化世界指標,年長者在新冠肺炎的防疫規範下可能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大家不妨趁著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返鄉陪伴長輩,或透過電話、視訊傳遞對長輩們的關心。根據今年7月發表於《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與同齡的年長者相較,感到孤獨者的預期壽命較不認為自己孤獨者短。青壯年就建立人際網絡 參與社團擔任志工有助於預防失智該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日本大學科學家及其合作者,針對3449名新加坡60歲以上長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在60、70和80歲時,有時/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者」的總預期、健康預期和活躍預期壽命較短。和不感到孤獨者相較,「不健康/不活躍」預期壽命者,不良的自評健康狀態、日常生活與活動能力受限比例更高。進一步分析發現,認為自己有時/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的60歲老人,比起從不感到孤獨的同齡者平均少活3~5年;在70和80歲的老人中,感到孤獨者比沒有感到孤獨者,分別少了3~4年及2~3年壽命。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孤獨」是個人內在的感受,不是由外界來定義,身邊沒有人陪伴不一定會感到孤獨,當我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或友誼,但實際與預期有落差,這時就可能產生孤獨感,而孤獨與身心症狀息息相關,例如憂鬱、焦慮、物質濫用等,因此面對孤獨的長輩,可先了解其感到孤獨的原因,像是生理疾病、憂鬱傾向、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等,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建議邁入中年的民眾,現在就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像是參與社區鄰里活動、志工服務等,提早為老年生活做準備,也有助於預防失智。賴德仁提醒,現今老老照顧,未與子女同住者越來越多,民眾除了利用共餐、日間照護等資源,在面對感到孤獨的長者,照顧者更要先照顧好自己,可多善用長照、喘息服務,並建立適時紓壓的習慣。避免讓孤獨吞噬身心健康的3個方法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獨處、隔離與感到孤獨(有時在人群中仍有這種感覺),這三種情況並不相同,孤獨會有寂寞、落寞、悲傷、淒涼等負面感受,不僅影響情緒也會影響行為,像是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因為孤獨讓原本從事的動力與動機消失,這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情況,但若經常或總是發生,就可能對身心甚至對壽命造成影響,建議年長者透過三個方式來避免因孤獨影響身心健康,一、「感覺有被關心」:可能希望被拜訪或問候,但晚輩無法滿足期待,試著理解期待落空的可能原因,體諒對方並知道自己是被關心的。二、「主動營造喜歡的感覺」:將期待化為行動,主動為親友、晚輩做一些利他的事情。三、「計畫性的預防孤獨」:安排每天(走走路、買買菜、聽音樂)、每周(和親友聚會/視訊、安排下午茶時間)、甚至每月(定期就醫回診、到景點逛逛、做些點心分送他人)要做的事,每天醒來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助於保有生活的熱忱與期待。疫情期間年長者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可鼓勵長輩接觸3C產品,幫助他們設定電視節目、音樂頻道,教導如何透過手機、平板進行視訊,同時可和長輩約定視訊通話、拜訪的時間,但若觀察到家人或長輩茶不思飯不想,已有憂鬱或失智症狀,應陪伴他們尋求專業協助。

居禮夫人發現的「鐳」 捲入20世紀最著名公害事件

居禮夫人發現的「鐳」 捲入20世紀最著名公害事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科學家把鐳忘得一乾二凈了,鐳謹慎地放在他的背心口袋摺層裡,封裝在一支細玻璃試管裡,量十分少,輕得他根本感覺不到重量。他要去英國倫敦演講,橫渡海洋的整個旅途中,裝著鐳的小試管始終放在那個陰暗的口袋裡。世界上持有鐳的人屈指可數,他是其中一人。瑪麗.居禮和皮耶.居禮夫婦倆在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底發現了鐳,鐳極難從原料中提煉,全球可以取得的鐳加總起來,也不過區區幾公克。他實在很幸運,居禮氏夫婦竟然願意給他微量的鐳在演講中使用,夫婦倆自己繼續做實驗都快不敷使用了。鐳的數量有限,但是居禮氏夫婦的研究進展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還是天天都會發現關於鐳元素的新鮮事:「鐳透過黑紙能夠在感光底片上顯影。」居禮氏夫婦的女兒後來寫道,「鐳具有腐蝕性,會漸漸把包裝鐳的紙或藥棉腐蝕成粉末⋯⋯鐳有什麼辦不到?」瑪麗稱之為「我美麗的鐳」,因為鐳真的很美。鐳在科學家的漆黑口袋裡,發出無盡的詭異亮光,劃破了口袋深處的幽暗。「那亮光,」瑪麗這樣描寫鐳的夜光,「看似懸在黑暗之中,彷彿蘊藏著神力,看了令人耳目一新,怦然悸動。」神力⋯⋯總是令人想到法術,宛如超能力般的法術,難怪美國醫務總監這樣說鐳:「鐳總是讓人想到神話裡那些法力無邊的角色。」一位英國內科醫師更說,鐳的強大輻射是「未知的神」。雖然神明總是寬容、博愛、慈祥,但是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曾經寫過這麼一句話:「古代的神明老是要求人類犧牲奉獻。」所以神力──不論是在過去或現在的故事裡──也可能會釀成災厄。言歸正傳,雖然科學家忘了鐳的存在,但鐳可是沒忘記他。他前往彼岸異國的旅途中,鐳從始至終散發著能量強大的光芒,照射著他蒼白柔軟的肌膚。幾天後,他摸不著頭腦地盯著肚皮瞧,肚皮上出現了神祕的紅斑,看起來像灼傷,但是他不記得曾經接近會燙出這種傷勢的火源。隨著一個鐘頭又一個鐘頭過去,紅斑愈發疼痛,雖然範圍沒有擴大,但是不知怎的,傷勢卻看似愈來愈深,彷彿他的身體仍舊碰觸著造成灼傷的火源,繼續被火燒灼。皮膚起了水泡,連肉也燙傷了,疼痛不斷加劇,最後他痛得猛然吸一口氣,尋思著到底是什麼東西燒出這麼痛的傷,他竟然絲毫沒有覺察。就在此時,他才想起了鐳。凱薩琳.蕭(Katherine Schaub)步行短短四個街區去上班,步伐輕快雀躍。這天是一九一七年二月一日,天氣寒冷,但是她全然不以為意,因為她一直都很喜歡家鄉的冬雪。然而,在這個天寒地凍的早晨,她並不是因為遍地結霜才興致高昂:今天,她即將開始嶄新的工作,要前往紐澤西州紐華克的第三街,到鐳夜光塗料公司(Radium Luminous Materials Corporation)的表盤工廠上班。告訴她有這個職缺的,是她的閨密;凱薩琳個性活潑,喜愛交友,交友廣闊。她後來自己回憶說:「當時有個朋友告訴我,那間『表盤作坊』在招人,負責在表盤上的數字和指針塗夜光塗料,讓人在黑暗中也能判讀時間。她細說那份工作多麼有趣,而且比一般的工廠工作高檔許多。」光是這麽簡短的描述,聽起來就令人心神嚮往──畢竟那可不是一般的工廠,是「作坊」。聽在凱薩琳這種「想像力天馬行空」的女孩耳裡,作坊裡彷彿無奇不有,絕對好過她的舊業,在班伯格百貨(Bamberger’s)包裝包裹;凱薩琳抱負遠大,才不想要只當個包裝人員。她容貌美麗,才十四歲,再過五個星期就是她的十五歲生日。她身高將近五呎四吋,約一百六十二公分,「是個金髮小美女」,藍色的眼眸閃閃動人,留著時尚的短髮,五官標緻。儘管她取得文法學校的文憑就沒有繼續升學──「在那個年代,像她一樣的勞動階級女孩,大多只讀到文法學校畢業」──但卻十分聰穎。「終其一生,」《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雜誌後來寫道,「凱薩琳.蕭始終渴望以文學為志業。」她十分積極進取:她後來寫道,朋友告知她表盤作坊有職缺之後,「我馬上去找負責人談,一位姓瑟沃伊(Savoy)的先生,拜託他給我工作。」粉末讓出身清寒的女孩們發亮這就是為什麼她會來到位於第三街的這間工廠外頭。她敲了敲門,獲准進入,有許多年輕女性想要來這裡工作。她跟著帶路的人穿越作坊,要去見領班安娜.魯尼(Anna Rooney),簡直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盯著認真工作的表盤畫工直瞧。女工們坐成一排排,穿著平常的服裝,手飛快塗著表盤,外行的凱薩琳看得眼花撩亂。每個畫工身旁都擺著一個裝著表盤的木製平底托盤──預先印好的表盤紙已經貼在黑色錶面上,數字保留白色,準備塗上夜光塗料──不過讓凱薩琳盯得目不轉睛的不是表盤,而是她們用的塗料,也就是鐳。鐳,是一種神奇的元素,這無人不知。凱薩琳讀過許多相關報導,報章雜誌老是誇讚鐳的優點,宣傳使用鐳的新商品──不過那些商品對凱薩琳這樣出身清寒的女孩而言,全都貴得遙不可及。她以前從來沒有這麼近看鐳。鐳可是地球上最貴重的物質,一公克當時要價十二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兩百二十萬美元。鐳比她想像的還要美,令她看得心花怒放。每個表盤畫工都有自己的原料,自己調配塗料,倒一些鐳粉到白色小坩堝裡,再添加微量的水和阿拉伯膠黏著劑,這樣就能調配出一種白綠色的夜光塗料,叫作「Undark」。這種黃色的細粉裡只含微量的鐳,攙著硫化鋅,鐳跟硫化鋅反應,會發出美麗的亮光,美得令人屏息。凱薩琳看得見粉末四處飄散,作坊到處都覆著粉塵。即便在她觀看的當下,一縷縷微量的粉末彷彿飄懸於空氣之中,最後落到表盤畫工的肩膀或頭髮上,粉末讓工作中的女工們都發亮了起來,令她看得嘖嘖稱奇。凱薩琳,跟她之前的許多人一樣,看得心馳神往,不只被夜光所吸引,也為鐳無所不能的名氣而著迷。幾乎打從一開始,這種新元素就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發現」。在世紀交替之際,科學家發現鐳能夠破壞人體組織,鐳立即被用於對抗癌症腫瘤,效果卓著。因此──鐳既然能救命,大家理所當然以為鐳是有益健康的元素──快速衍生出其他用途。凱薩琳從小到大都以為鐳是神奇的靈丹妙藥,不僅治得了癌症,也能治花粉症、痛風、便祕⋯⋯舉凡想得到的病症都能治。藥商賣起具有輻射性的藥膏和藥丸;還有用鐳治病的診所和溫泉浴場,供負擔得起的人享用。大家都讚頌鐳的到來在《聖經》中早有預言:「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你們必出來跳躍如圈裡的肥犢。」 有錢人把鐳水當補藥喝又有一說,鐳能讓老人恢復活力,也就是「返老還童」。有個喜愛鐳的狂熱分子寫道:「有時候我半信半疑地被說服了,我似乎能感覺到身體裡活力充沛。」鐳散發萬丈光芒,「宛如濁世中的善行」。 企業家迅即利用鐳的魅力,凱薩琳看過一些廣告,宣傳一種成功熱銷的產品,一種襯鐳的水瓶,倒水進去,水就能產生輻射:有錢的顧客把鐳水當成補藥來喝;建議飲用量是每日五到七杯。不過有些款式零售價是兩百美元(折合現在的三千七百美元),這類的產品凱薩琳根本買不起。鐳水是有錢的名人在喝的,不是來自紐華克的勞動階級女孩。然而,她確實感受到鐳無孔不入地滲透美國人的生活,燒起一股狂熱,真的只能用狂熱來形容。這個元素被稱為「液態陽光」,不只照亮美國的醫院和客廳,還有劇院、音樂廳、百貨商行和書架。以鐳為主題的卡通和小說多不勝數,喜愛唱歌與彈鋼琴的凱薩琳八成對〈鐳舞〉(Radium Dance)這首歌耳熟能詳。百老匯音樂劇《呸!啪!啵!》(Piff! Paff! Pouf!)以〈鐳舞〉為主題曲,使得這首歌成為熱門金曲。市面上有販售鐳護檔和女用內衣褲、鐳黃油、鐳奶、鐳牙膏(保證越刷笑容越燦爛),甚至還有五花八門的「Tho-Radia」牌化妝品,像是摻了鐳的眼影、口紅和面霜。還有比較普及的商品,像是「鐳蝕殺蟲劑(The Radium Eclipse Sprayer)」,有一則廣告宣稱,「能快速消滅所有蒼蠅、蚊子、蟑螂。還能清潔家具、瓷器、磁磚,效果無可比擬。對人體無害,使用簡單。」這些商品並非全都真的含鐳──因為鐳價格昂貴,而且十分稀罕──不過各行各業的製造商都宣稱自家的產品含有鐳,因為人人都想要搶食鐳這塊大餅。此刻,凱薩琳興奮無比,這項工作將能讓她坐上工作桌前的寶座,她目不轉睛地看著眼前令她眼花撩亂的場景。但是接著,她旋即大失所望,魯尼小姐帶她進去一間房間,跟作坊的主工作區分隔開來,跟鐳和發亮的女工分隔開來。這一天凱薩琳還不會開始畫表盤──隔天也還不會,她好想到隔壁的工作區,跟那些令人欣羨的畫工一起工作。然而,她必須先見習,擔任檢查員,那些發出夜光的女工埋首畫表盤,她則負責檢查她們的工作成品。這項工作很重要,魯尼小姐解釋道。這家公司雖然專門繪製錶面,但是也和政府簽了有賺頭的合約,供應飛機用的夜光儀器。由於歐洲戰火連天,公司生意興隆;也用鐳漆以使槍械的瞄具、船艦的指南針等物品能在漆黑中發亮。對於攸關人命的表盤,就得畫得完美無缺。「我負責確保數字輪廓畫得平平整整,以及修改小缺失。」凱薩琳回憶道。魯尼小姐把她引見給訓練員梅.考柏利(Mae Cubberley)之後,旋即離開兩人,繼續在一排排的女畫工之間慢步走來走去,從女工背後察看。凱薩琳說了聲哈囉,梅回以微笑。梅是二十六歲的表盤畫工,去年秋天就來到公司,雖然她剛入行時對這一行完全陌生,但是此時已經是個優秀的畫工,名號響亮,每天總是可以交八到十個托盤的表盤;每個小托盤裝二十四個表盤,大托盤裝四十八個。她很快就獲得拔擢,負責訓練其他女工,公司希望大家畫的表盤都能跟她一樣多。此時,在這間小側室裡,她拿起一支畫筆,教導凱薩琳每個表盤畫工和檢查員都必須學的繪畫技術。為畫工精細反覆舔筆尖她們用的是纖細的駱駝毛畫筆,木質筆桿也很細。一名表盤畫工回憶道:「我當時從來沒看過毛那麼細的畫毛,要我說,八成只有大概三十根毛,而且毛細得不得了。」畫毛雖然纖細,但卻容易岔開,拖慢女工的塗畫速度。在她們畫的懷錶中,錶面最小的只有三點五公分,這表示最小的畫毛只有一公釐寬。女工不能畫超出這些細小數字的邊緣,否則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因此她們必須把畫毛弄得細一點,而她們只知道一個辦法可以把畫毛弄細。「我們把畫毛放進嘴裡。」凱薩琳直截了當地說。這個技巧叫作舔尖,是在這一行工作的第一批女工傳承下來的,她們是從陶器繪製工廠來的。女工並不知道,歐洲人並不是這樣做,畫表盤在歐洲已經發展超過十年,不同的國家採用不同的技術,但是沒有一個國家採用舔尖,極有可能是因為歐洲國家根本就不使用畫毛:瑞士採用堅硬的玻璃棒;法國採用末端有棉花團的小棒子;歐洲其他國家的作坊則採用削尖的木筆或金屬針。然而,美國的女工也不是盲目就採信舔尖的作法。梅說她初入行時,也就是作坊在一九一六年成立不久後,她和同事們就曾經質疑這樣的作法,對於是否能把鐳吞下肚「心存疑慮」。「我們問的第一個問題,」她回憶道,「就是:『這個東西會不會傷身?』公司的人說:『不會。』瑟沃伊先生說鐳沒有危險性,叫我們不用怕。」畢竟鐳可是靈丹妙藥;女工搞不好還會因為碰觸鐳而受益呢。女工很快就習以為常,把畫毛放進嘴裡,不再多慮。不過凱薩琳第一天上班,負責修正有缺失的表盤,不斷反覆舔尖時,倒是覺得不舒服。但是堅持下去是值得的:她老是會被提醒,為什麼想要在那裡工作。她的工作負責兩項檢查,日光檢查和暗房檢查,而在暗房裡,會發生神奇的事。她必須請女工到暗房裡,討論表盤哪裡沒畫好,就在此時,她發現:「在暗房裡,沒有日光,我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女工身上到處都有夜光漆,衣服上、臉上、嘴脣上、手上,這裡一點,那裡一塊。有些女工站在暗房裡,在黑暗中發出明亮的夜光。」她們看起來好美,宛如來自天界的天使。(本文摘自/鐳女孩:二十世紀美國最黑暗的歷史與一群閃亮的女孩改變世界的故事/商周出版)

父母最不需要的 就是把上班角色帶回家

父母最不需要的 就是把上班角色帶回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其實我很喜歡雨,有時候是坐在窗前看雨,聽雨聲。有時候是雨中散步,整個象山公園裡一個人都沒有。這時候,我會想起一些平常很少想到的事。其中包括一些印象深刻的事,甚至有一點自鳴得意的事。幾年前,我們為約二十位高階領導人舉辦了一埸研討會,這些人大多來自高科技產業,也有來自學術、企業界的,像盛治仁教授等。現代人每天都在變換角色的路上這次研討會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是因為這些領導人們最感興趣的活動,是「角色扮演」,盛治仁教授還為此在《聯合報》專欄寫了一篇文章。當時研討會開始時,我請每一位寫下現在所擔任的角色。不停的寫,直到我按鈴才能停。約一分半鐘後我喊停,然後問他們寫了多少?有好多人寫:領導人、同事、部屬,父親、丈夫、供應商、客戶、兄弟,還有好多不同的角色。每天,每個時刻都在扮演這些不同的角色,真不容易。當總經理剛剛交待副總一件事,接著董事長的電話就來了,角色立刻從領導變成部屬。剛剛有零件廠商來推銷他的產品,接下來自己就要向客戶做簡報,銷售自己的系統了。下班了,回到家裡,又要立刻轉換為先生、父親的角色。家裡有老人家的,還要擔任兒子的角色。人不但要轉換角色,還要轉換得夠快。巴菲特兒子的最好玩伴就是父親通常我們下班回家多半已經很累了。吃完飯,洗個澡,看一下電視,滑滑手機,就什麼都不想做了。孩子呢?要做功課、要補習,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還能怎樣?有人可能看過巴菲特的兒子,彼特.巴菲特接受訪問時的一段影片。小時候彼特常留意,別人的爸爸下班回家時常愁眉苦臉,累得不想說話。他卻記得,自己爸爸下班時常常非常開心,總是面帶笑容,手上還拿著公事包,上衣還掛在肩膀上時,就會在前院草地上牽他的手,跟他說話,或一起玩球。我不相信巴菲特的工作一直很輕鬆,或沒煩惱,尤其是五、六十年前他還沒那麼富有,還不到呼風喚雨的時候。那他為什麼和其他要打拚事業的父母有那麼大的不同?為什麼一下車就能和孩子玩在一起?我們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像巴菲特一樣,讓家人跟我們在一起時很快樂,特別是子,巴菲特是怎麼從總經理轉換成玩伴的角色?原來他有彈性,會迅速改變角色。而且能很快從投資人、老闆的角色,轉換成父親的角色,還要立即轉換成玩伴的角色。而彈性與角色轉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學習,或練習才會。上班時,我們同時要擔任的角色包括:主管、部屬、同事、供應商、客戶,能否在這些角色調整自如,不要一直停留在某一角色上,決定我們上班是否快樂,事業有多成功。不幸的是,我看過有些人把上班角色帶回家。在家裡不但很嚴肅,還會發號施令。要能融入每一種角色,發揮那個角色的價值,而且相當自然,還能樂在其中,真的很不簡單。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接受卡內基訓練的時候,還感覺不出課程中練習彈性的部分有多麼重要。對課程中角色轉換的練習,只是覺得很好玩,後來看到很多人因這練習而起了改變。原來僵硬的、一板一眼的、冷漠的人,開始變得有笑容,會跟孩子耍寶,會喜歡動漫,成為電動遊戲(那時還沒線上遊戲)高手,我開始領悟到有彈性的父親,才是最快樂的父親,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父親。晚安前的親親、擁抱,祝福孩子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能當他們的玩伴多好!現在我要在這裡坦承,那就是四個孩子從小時候,我便常常擁抱他們,親吻他們。不管是私底下,在家人或朋友面前,都常常如此,其實,我不太在乎別人會怎麼想。老四黑立行小時候,他每天睡覺前,我都會去親吻他的額頭和兩邊的臉頰,我並不是行禮如儀的快速動作,而是情人式的親吻(除了嘴唇以外)。還有就是,不知道哪裡來的靈感,我會幫他畫十字聖號,會像神父那樣給他降福。每次要離開的時候他會伸出雙手,擁抱我的脖子。我離開他的小床時,每次都會聽到他說:「Good Night!」我回頭看他,他好像知道我會轉頭看,常會閉著眼睛微笑,他那時大概才兩歲多。他後來在幼兒園,從園長、老師、清潔的阿姨都喜歡他。園長曾親口告訴我,黑立行是他們園裡的寶。我不太確定,還有他後來的好性格,或許這一切都從他小時候與我們的親密度多少有關聯!到了小學階段,我就像巴菲特一樣,成為他的玩伴,多陪伴他。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好朋友時間過得很快,再過幾年,孩子進入青春期或所謂的叛逆期,我又要轉變角色成為他們的好朋友。好朋友,一定不是常常教訓或管教的朋友;這個角色要會溝通、會傾聽才能做好朋友。不知我們有多少人做到了?再過幾年,角色又變了。當他們進大學,讀研究所,或開始工作,要結婚了,有福氣的父母會享受那種諮詢顧問角色的樂趣。成年的子女會回來找爸媽談心、諮商。我現在就身處這階段,雖然是空巢期,子女都飛了,但我們兩老一點都不孤單。這樣看來,如何做一位好父親、好母親,已經不是一種工作或責任了。父母會擁有一種成就感、使命感,並樂在其中。我建議父母,這一切最好從孩子小淘氣時期就開始,再不然就從現在開始,扮演好每一種角色。我的感想是,重要的事情,只要開始了,就永遠不會嫌晚。黑老師的教養叮嚀隨著孩子的成長,當他們的玩伴、好朋友和顧問。(本文摘自/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讀書共和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