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身高縮水4公分?可能是骨質疏鬆悄上門

身高縮水4公分?可能是骨質疏鬆悄上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李女士是活動力很好的人,到了60多歲依舊忙進忙出。這天她如往常般彎腰搬起一個箱子時,突然感到背部劇痛,整個人跌坐在地,完全站不起身,最後只能在救護人員的協助下抵達急診室。「聽完病人的描述,我們大概就可以猜到是因為骨質疏鬆,彎腰搬重物所造成的脊椎骨骨折。」義大醫院骨科部脊椎科醫師楊士階表示,「骨質疏鬆患者因為彎腰搬重物所導致的脊椎骨折比較常發生在胸腰椎交界的地方,若是在滑倒時用手去撐地,可能骨折的部位是手腕關節,或是髖關節的股骨頸。」骨質疏鬆症是全身性骨骼疾病,會在無聲無息中逐漸惡化,倘若沒有接受檢查,患者大多沒有自覺,楊士階說,很多患者都是在骨折突然發生時才發現嚴重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本身雖然不會致命,但是在骨折之後,患者可能被迫臥床且疼痛難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各種併發症也會接踵而至。根據統計,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平均死亡率高達22%,對中老年人而言,是不容忽視的健康威脅。此外,在骨折之後,患者可能會失能,甚至得完全仰賴他人照顧,為個人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台灣人口逐漸高齡化,楊士階醫師強調,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造成的危害。三項自我檢查 及早發現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婦女,大概50多歲,楊士階醫師指出,不過較高齡的老人大概65歲以後不管男女都有可能出現骨質疏鬆。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台灣50歲以上男性與女性,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檢測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我們可以替自己或家人先做個簡單的評估,如果有駝背現象、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常常感到下背疼痛,就要懷疑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年紀較大或出現骨質疏鬆警訊的民眾,務必盡快就醫,楊士階說,檢查骨質密度可以利用定量超音波骨密度檢查儀或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ual-energy X ray Absorptiometry,DXA),超音波檢查的速度較快、便利性高、沒有侵入性,X光檢查的準確度較高,能夠針對脊椎與髖關節進行掃描,檢查時間大約15-20分鐘。骨密度檢查的報告會標示T值(T-Score):*當T值大於或等於 -1.0時屬於「正常」*當T值介於 -1.0至 -2.5之間稱為「骨質缺乏(osteopenia)」*當T值等於或小於 -2.5時,稱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如果患者已有骨折發生時,稱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症」。運用骨密度檢查我們可以利用較客觀的數據了解骨質的狀況,楊士階說明,如果骨密度檢查屬於骨質缺乏、甚至骨質疏鬆,建議要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也有製作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填入年齡、性別、體重、身高、骨折病史、父母髖骨骨折病史、抽菸、類固醇使用、股骨頸骨質密度等資料,便能估算未來十年發生骨折的風險。積極治療骨質疏鬆 預防骨折我們骨頭中具有造骨細胞與破骨細胞,造骨細胞(Osteoblast)會產生新的骨質,破骨細胞(Osteoclast)則會吸收骨質,讓骨頭一直處在動態平衡的狀態。楊士階解釋,想要治療骨質疏鬆,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著手,抑制破骨細胞或刺激造骨細胞。抑制破骨細胞的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雌激素、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RANKL單株抗體、抑鈣素等,可以減少骨質被吸收。刺激造骨細胞的藥物源自人類的副甲狀腺素,可以促進造骨細胞生成骨質,需要每天皮下注射。目前還有一類藥物屬於雙重機轉藥物,能夠降低破骨細胞的骨質吸收作用,且能增加造骨細胞的骨質生成作用,有助降低骨質疏鬆患者發生骨折的機率。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時,請記得每天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可以這樣做隨著年紀增加,骨質會持續流失,我們要從年經時便增高最大顛峰骨量,預防骨質疏鬆,楊士階說,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包括戒菸、戒酒,也要減少咖啡因的攝取。每天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有助維持骨骼健康。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日鈣質攝取量須達1200毫克,維生素D攝取量須達800至1000 IU國際單位(international units,IU)。鈣質必須由食物中獲得,富含鈣質的食物包括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海帶、香菇、堅果、芝麻等。接受日照後,身體可以合成維生素D,每天要適度接受日照,食物方面可選擇牛奶、起司、蛋黃、海水魚、淡水魚、蕈菇、黑木耳等。倘若無法由食物中攝取足量鈣質與維生素D,便可適度補充。負重運動有助增加骨質密度,肌力足夠也能改善平衡、減少跌倒及骨折風險。從年輕便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好處多多!貼心小提醒骨質疏鬆是每個人都可能遭遇的問題,由於骨質流失時通常沒有明顯感覺,很多患者都是在骨折發生後,才驚覺患有骨質疏鬆症,楊士階醫師叮嚀,如果具有危險因子,如年紀較大、抽菸、飲酒過量等,或是觀察到有駝背現象、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常常感到下背疼痛,建議就醫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如果有骨質缺乏、甚至骨質疏鬆的狀況,務必定期追蹤並積極接受治療,以降低骨折及其他併發症發生的機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夜間開車最怕眩光 新型人工水晶體讓視線更清晰

夜間開車最怕眩光 新型人工水晶體讓視線更清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人們使用3C產品頻繁,增加用眼時間,加速眼睛水晶體老化,使白內障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以往繞射型的人工水晶體,可讓患者看遠、中、功能性近距離都清楚,但夜間容易受到光學干擾,產生光暈、眩光等問題;近來有一款新型人工水晶體問世,採非繞射型延伸焦距,大幅改善過去光暈、眩光等副作用,夜間開車可以看得更清楚。揮別厚重眼鏡 資深時尚媒體人袁青迎新視界大學眼科總院長林丕容表示,該款新型人工水晶體突破以往設計,但植入手術上跟過去是一樣的,與患者術前衛教時,也不用像使用傳統繞射型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需解釋術後用眼習慣會改變等,說明起來更為單純,縮短了許多衛教時間。而且除了神經病變、黃斑部病變患者外,絕大多數患者可使用,甚至適用於做過近視雷射、近視角膜屈光手術者,一名眼部曾數次開刀矯正的患者,因併發白內障選擇該款水晶體置換手術,重新享有遠、中、功能性近距離視力,讓他又驚又喜。資深時尚媒體人袁青最初發覺視力常模糊不清,而且惡化非常快,就醫檢查,確診為白內障。因白內障導致視力下降,原本可以欣賞美的雙眼,頓時視線模糊不清,對於袁青的人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所幸有新型人工水晶體問世,在國小同學也是奧斯卡眼科中心院長張正忠建議下,他接受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術後袁青在恢復適應上無太多不習慣的地方,眼鏡也不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而是單純的時尚單品。採非繞射型設計 適合用眼需求高的族群張正忠表示,新型人工水晶體跟過去傳統繞射型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不同,是最接近人類眼睛原本看物體的方式,對於像袁青這樣用眼需求高的族群,會是最為適合的選擇。無疑是為長期受眼睛疾病所苦的民眾注入一劑強心針,期待未來可幫助更多人們擺脫眼鏡的束縛,重獲視覺自由。

學生打BNT憂集體暈針 醫:做好這件事可降低風險

學生打BNT憂集體暈針 醫:做好這件事可降低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青少年即將接種BNT疫苗,許多家長也開始擔憂要不要讓孩子接種?其實多數專家仍鼓勵施打,但從過往校園接種的經驗中發現,不管施打流感疫苗或子宮頸癌疫苗都曾出現過「集體暈針」事件,不只一名學生打完疫苗出現癱軟無力、頭暈、噁心等症狀。醫師指出,暈針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特別是年輕族群因為排隊等候,心理恐懼促發交感神經張力高張,當打完那刻產生自律神經的失調,副交感張力突然反彈,瞬間心跳或血壓驟降而癱軟無力。暈針像會傳染?症狀包含頭暈、噁心、血壓下降中秋連假過後,12~17歲學生族群將接種BNT疫苗,執行方式類似過往流感疫苗,校方會先調查意願,家長必須簽署同意書後,學生才可以在校園集體接種。正因為在校園間,學生們一起排隊等打針,同儕間容易互相影響,聯安診所內科醫師施奕仲指出:「原本不緊張的同學,看到前面一個打完暈倒,就變得更緊張。」就是這樣情緒影響到疫苗接種的反應。出現暈針症狀包含,頭暈、噁心、嘔吐、臉色蒼白、手腳發冷、血壓下降、昏迷、暈眩等,施奕仲表示,其實就是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生理反應,因為恐懼先刺激交感神經,讓心跳上升、血壓升高,打完後因為迷走神經反射,突然血壓降低、心跳變慢,讓人全身突然無力癱軟。為什麼會暈針呢?有些人是天生害怕打針,也有人是因為過去打針經驗不好,通常曾經暈針的人很容易再次發生暈針,不過當發生暈針後,通常只要多喝水、休息幾乎都會沒事。目睹同學施打加劇緊張感 女生發生率高於男生集體暈針又跟施打動線的安排有極大關聯,在等待過程目睹同學正在施打,或是看到護理師正在抽針,都會加劇緊張感,如果不要關注在打疫苗的同學,適時的放鬆心情或轉移注意力,較不容易有暈針事件。施奕仲分享,以前某間中學打子宮頸癌疫苗時,因為安排施打動線不佳,結果一個下午就有20~30名學生暈針,通通送急診,但另一所學校動線設置非常好,打疫苗學生較多,卻只有1~2名暈針,「暈針就像是會傳染一樣。」暈針最常發生在校園疫苗接種時,尤其在國中生、高中生族群。從過往統計看起來,女生發生的機率略高於男性,通常會在打完疫苗後3~5分鐘發生,有些人會誤以為是過敏性休克,但暈針後有些反應與其不同,且過敏性休克通常是在打完疫苗5~10分鐘後發作,患者通常都叫不醒,需要立刻皮下注射腎上腺素急救送醫,才可以解除過敏性反應。避免暈針 多休息、多喝水舒緩緊張情緒要避免集體暈針事件,動線安排一定要留意,施奕仲建議,校方可安排播放電影、衛教影片、音樂欣賞等,「打完針後除了觀察30分鐘外,學生也可以喝完一瓶礦泉水再回教室,除了轉移注意力,這樣即便有輕微血管放鬆、血壓下降,多補充水分後身體也會比較舒坦,藉此改善集體暈針問題。」對於已經暈針的同學,應該安排其他隔離的場所,由護理師陪伴觀察,並且定時量血壓、心跳,直到恢復正常才回教室。對於家長猶豫要不要讓孩子接種疫苗,施奕仲說,雖然青少年染疫後屬於輕症患者,本身可能毫無症狀,卻可能帶有很高的傳染力,反而傳染給免疫力不佳的家人,所以還是建議打疫苗。至於家長擔心孩子施打BNT疫苗得到心肌炎,施奕仲表示,因施打疫苗罹患心肌炎的風險為百萬分之十幾左右,且青少年罹患心肌炎幾乎99%可痊癒,建議親子可以共同討論要不要接種疫苗,在此之前,對疫苗有正確的了解及知識,才能改善對接種疫苗的恐懼。

體重過重、肥胖對孕媽咪們的影響(子癲前症)

體重過重、肥胖對孕媽咪們的影響(子癲前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迎接一個生命的準備是期待又有點緊張的。而媽媽的身體狀況對即將出生的胎兒健康很重要。雖然孕媽咪們在10月懷胎過程前後體重都會增加,但婦產科醫師還是會提醒:注意整個孕期當中按孕媽咪本身的BMI、有不同建議的體重增長範圍,為什麼呢?   因為當懷孕期間體重過重,不只影響到孕媽咪產後肥胖,導致生產完後有些媽咪需要來減重門診諮詢。在懷孕待產的這個時期,孕媽咪本身也可能產生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與子癲前症繼而併發癲癇需要緊急剖腹產的風險。對寶寶來說也可能會有出生後低血糖跟青春期比較重的BMI現象。 孕媽咪體重過重,容易有妊娠高血壓及糖尿病。其中在懷孕20週後發現高血壓,就定義為「妊娠高血壓」。如果孕媽咪高血壓之外合併有一些像是肺積水、視力模糊、蛋白尿等症狀,則可以診斷為子癲前症。常見的危險因子:前一胎懷孕曾經有子癲前症、懷孕年齡超過40歲、家族性子癲前症病史、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疾病、糖尿病與肥胖等等。   子癲前症是產科的急症。發生原因是在胚胎著床後子宮動脈血管的發育限制。所以當寶寶隨時間長大、孕媽咪需要提高本身血壓來供給寶寶,進而產生子癲前症。萬一併發癲癇,更要趕快全身麻醉緊急剖腹產來拯救孕媽咪跟胎兒。因此請孕媽咪們要注意懷孕間期的體重。 reference: ACOG (american college of obesity and pregnancy):obesity and pregnancy. https://www.acog.org/womens-health/faqs/obesity-and-pregnancy Uptodate:Preeclampsia: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preeclampsia-clinical-features-and-diagnosis?search=Preeclampsia&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1~150&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1  

脂肪因子與動脈粥狀硬化的關係

脂肪因子與動脈粥狀硬化的關係

雅得麗生活診所_許順菖醫師 脂肪因子 與 動脈粥狀硬化 的關係 近代醫學研究顯示,脂肪組織就如同一個內分泌器官,會分泌數種脂肪因子,它們與肥胖相關的新陳代謝疾病密不可分。肥胖患者體內的脂肪因子,因其分泌量或協調性之異常,改變了血管的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與巨噬細胞功能,進而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發展,這也說明了肥胖為何會被認為是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 以下我們將目前研究相關性較明確的脂肪因子加以說明,讓大家能更深入了解:一、脂聯素(adiponectin):最早期發現的脂肪因子,本身具有抗發炎、抑制動脈粥狀硬化與抗糖尿病的特性,所以它具有保護血管內皮作用。二、抵抗素(resistin):除了與血管的炎症反應有關,它也會造成巨噬細胞的功能異常,加速吞噬脂蛋白膽固醇而形成更多泡沫細胞,惡化動脈粥狀硬化。三、脂肪細胞脂肪酸結合蛋白(A-FABP):與代謝症候群與第二型糖尿病相關,與血管炎症反應也有關,它本身也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不穩定性(易破裂引發血栓)。四、網膜素-1(omentin-1):具有提升胰島素敏感度能力,抗血管內皮細胞發炎反應,故能延緩動脈粥狀硬化發展。五、Chemerin:與肥胖患者的慢性發炎有關,也會造成巨噬細胞的功能異常,進而加速動脈粥狀硬化進行。 透過簡單認識這些脂肪因子,了解其與血管健康乃息息相關,故我們可以藉由減重過程中身體脂肪比例的下降,來恢復它們正常分泌量或協調性,進而保護自身血管。  

止痛藥也可能是兇手 一張表秒懂哪些藥物會引起落髮?

止痛藥也可能是兇手 一張表秒懂哪些藥物會引起落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聽到化療藥物會掉髮,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服用其他藥物,也會造成落髮危機。怎麼樣才算是落、禿髮?哪些藥物會牽動你的髮量?健康成人每天掉100根內屬正常範圍健康人平均有10萬根頭髮,每個月長1公分,每一株毛囊都會經歷生長期、退化期和休止期,然後掉落,重新再長一株,又進入生長期,頭皮毛囊的生長會經過三個階段:*生長期:占九成時間,持續約2~6年,由它決定頭髮長短。*退化期:少於10%,約2~3周。*休止期:約5-10%,持續2~3個月,頭髮在此時脫落,再啟動新的頭髮生長循環。如此周而復始,換算起來,健康成人每天會掉50~100根頭髮,算是正常範圍。3種常見的落髮型態*雄性禿:通常有家族史,男性常見M型禿,從兩側額角及前額開始稀疏;女性則以頭頂為中心開始禿,往外擴散。可使用藥物治療防止毛囊進一步萎縮,如局部塗抹minoxidil及口服finasteride或dutasteride。*圓形禿:突然出現的圓形塊狀掉髮,俗稱「鬼剃頭」,有體毛的部位都可能發生,以頭皮為主,與自體免疫失調或壓力有關,多數人一年內恢復,不須治療,藥物治療則可能考慮使用類固醇。*休止期落髮:一撮頭髮塞住淋浴排水孔或卡在梳子上,小心可能是身心壓力引起,例如懷孕、快速減重、重大手術等。通常重大事件發生3~5個月後,出現廣泛性無特定區塊的落髮。發生這類落髮,回想前幾個月是否有壓力源?建議就醫,尋求正確診斷及專業協助,調整生活作息,2~6個月後會慢慢恢復。藥物引起的落髮型態藥物引起的落髮通常停藥一段時間就可以恢復,分為生長期和休止期落髮,或兩者皆有,根據藥物種類、劑量和患者感受性,程度不一。*生長期落髮:通常是快速彌漫性落髮,最常見是癌症化療藥物引起,例如:小紅莓(doxorubicin)、紫杉醇(taxane類)等藥物,通常開始治療後4~6周發生,療程結束後3~6個月,毛髮大多會重新長出來。此外,巴金森藥物levodopa、退奶藥bromocriptine,及重金屬(鉍、砷和金)中毒也屬於此類的落髮。由於化學物質破壞毛囊的有絲分裂或代謝作用,使頭髮脆弱斷裂。*休止期落髮:大多數藥物引起的落髮,發生在治療三個月後,有可能是毛囊縮短生長期,提前進入休止期,致使大量頭髮脫落,如干擾素(INF-α)、抗凝血劑、抗癫癎藥、抗甲狀腺藥物、降血壓藥β阻斷劑等。停藥後,通常會慢慢恢復。倘若毛囊壞死,有時也可能發生永久性禿髮。除以上藥品,其他可能引起落髮的藥物,包括消炎止痛藥、抗痛風藥、抗生素類、降血脂藥、降血壓藥等。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可能引起禿髮或落髮的原因很多,發現有異常掉髮,應諮詢醫師。懷疑是藥物引起落髮,勿自行停藥或增減劑量,避免影響疾病治療效果,應諮詢原處方醫師,是否可以改換其他替代藥品或停藥;進行癌症化療的病友,切勿因害怕落髮延誤治療時機,建議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表:可能引起落髮的藥物*化療藥物:順鉑(cisplatin)、小紅莓(doxorubicin)、紫杉醇(paclitaxel、docetaxel)*消炎止痛藥:ibuprofen、indomethacin、diclofenac*抗痛風藥:allopurinol、cholchicine*抗癲癎藥:carbamazepine、valproic acid*抗凝血藥:warfarin、heparin*降血脂藥:fibrate類(fenofibrate、gemfibrozil)*抗甲狀腺藥:carbamazole、iodine*抗生素/抗病毒藥:gentamicine、ethambutol、indinavir、干擾素*抗黴菌藥:terbinafine、triazoles(fluconazole、itraconazole)*精神科用藥:三環抗憂鬱藥、鋰鹽、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降血壓藥物:ACE抑制劑、乙型阻斷劑*維他命A及衍生物A 酸(常用於抗痘)*口服避孕藥、荷爾蒙抑制劑tamoxifen、巴金森藥物levodopa、退奶藥bromocriptine

猛男愛愛腰痠以為腎虧 結果竟是這通道塞住

猛男愛愛腰痠以為腎虧 結果竟是這通道塞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2歲許先生熱愛運動健身,一年來有感與伴侶親密行為時使不上力,腰部容易痠疼,幾度懷疑自己腎虧,礙於面子問題拖到最近才就診。經醫師檢查發現,左邊輸尿管已被2公分大的結石塞住,腎臟呈現中度水腫。結石年輕化 與口味重鹹又不愛運動有關書田診所泌尿科醫師張雲筑表示,泌尿道結石在台灣的盛行率約7~10%,好發年齡為40~70歲,男女比約3:1。常見的結石症狀為腹背部絞痛、噁心嘔吐、血尿、尿路感染,其他症狀如頻尿、解尿困難或陰囊的轉移痛等。張雲筑提到,影響結石形成的因素包括遺傳、氣候、體質、飲食及飲水習慣等,有家族史者罹患結石的機率為一般人的三倍,近年來結石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被結石所困擾的年輕人也不少,可能與飲食、生活型態改變有關,如攝取過多酒精飲料、碳酸飲料,口味重鹹或熱愛甜食,又不愛運動等皆容易導致結石。長期只喝茶飲不喝水 增泌尿道結石風險張雲筑說明,夏天炎熱、排汗量大,若不積極補充水分,尿量減少會使尿液中的結石成分濃縮,造成結晶質的沉澱形成結石。許多人都知道要多喝水,但門診發現有些患者不愛喝白開水,習慣把茶飲當水喝,並覺得自己的喝水足夠。其實補充水分還是白開水最好,長期只喝茶飲不喝水,小心沒補到水,還可能提高泌尿道結石的風險。結石治療方面,需仔細評估結石大小、位置、X光穿透度及病患身體狀況。輸尿管內小於0.5公分的結石,多能以藥物加上適當水分攝取,促進結石排出;大於0.5公分的結石,則考慮體外震波碎石術或硬式內視鏡手術處理。2公分以下的腎臟結石多以體外震波碎石術或逆行性軟式內視鏡手術治療。2公分以上的巨型腎臟結石,則建議經皮穿腎內視鏡碎石手術。張雲筑提醒,預防結石要多喝開水,補充水分還是以白開水為佳,三餐均衡,少吃甜食,避免攝取重鹹食物,養成運動的習慣。除了注意自身保養,定期追蹤及接受適當的治療,才是遠離結石的不二法則。

暉致醫藥 榮獲2021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

暉致醫藥 榮獲2021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暉致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Viatris) 榮獲2021「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殊榮。暉致雖是醫藥界的新成員,不過,實際是由全球知名的美商跨國藥廠輝瑞普強 (Upjohn)和邁蘭 (Mylan) 合併成立的新型態全球性醫療保健公司,於公司新成立就獲得知名獎項肯定,跨出漂亮的第一步。暉致台灣區總經理張博勝表示「很榮幸獲得HR Asia Award的肯定,此獎項不僅肯定暉致在建立高績效導向、高投入度與具包容性工作環境的努力,同時,也顯示出我們是一個有凝聚力且充滿熱情的團隊。企業最重要的資產是『人』,能獲得本獎項,要歸功於每一個暉致同仁對於公司的認同與向心力,因為有大家的齊心努力,朝向共同的目標前進,我們才能一同打造出最優質的工作環境。」由亞洲權威性人力資源專業刊物 HR Asia所主辦的「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是亞洲區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最具指標性的獎項之一。評估標準包括企業文化、領導效能、學習與發展、績效管理、職涯發展和薪酬與福利等,透過「員工整體投入度問卷」(Total Engagement Assessment Model, TEAM),邀請員工進行匿名反饋及意見調查,經由審慎嚴格的甄選過程決定獲獎單位。2021年有近300家企業角逐獎項,暉致在組織核心、員工個人及團隊表現等三大評比項目均大幅領先同業平均表現。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暉致台灣為保護同仁的健康及安全,實施彈性工作方式,包含遠距工作、彈性工時安排,也針對因疫情影響的停課,規劃家庭照顧假,讓同仁可以兼顧家庭與工作;同時補助居家工作設備,更補助每月的防疫物資添購,此外,也為全體同仁投保COVID-19疫苗接種險,提供更完整的醫療保障,全面保護同仁健康。暉致台灣區人力資源總監許雅鈴指出,公司重視同仁的職涯發展,透過各項專業評測協助同仁發掘自己的優勢,並規劃不同的職能訓練、短期職務輪調與工作中的專案指派,藉此擴展不同領域的工作經驗,幫助同仁開發更多元的學習發展機會。同時,許雅鈴總監進一步表示:暉致也深信「有快樂的同仁,才有充滿熱情的企業。」支持舉辦社團、家庭日等活動,歡迎同仁攜家帶眷一起參與。此外,每週兩次的下午茶時間、每周五及重要節日提前下班等政策,希望提供同仁一個愉快的工作氛圍,也鼓勵同仁在工作與家庭生活間取得平衡,享有更多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時光。「很榮幸暉致首次參賽便獲得此獎項的肯定,未來我們亦秉持『以人為本』的企業核心價值觀,提升職場健康,持續打造更優質的工作環境。」張博勝總經理也強調,暉致台灣將更積極發揮企業影響力,努力實踐「協助全世界人們在生命的每一階段生活得更加健康」的企業使命。

轉骨中藥勿亂吃 醫:孩出現「這徵狀」才能補

轉骨中藥勿亂吃 醫:孩出現「這徵狀」才能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節氣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是邁入青春期的小孩服用中醫轉骨方的好時機。中醫指出,中醫轉骨的主要課題並非只吃補藥,而是基本功的養成,也就是培養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預防保健等良好的生活習慣。依個人體質調配 勿傳統轉骨方一藥吃到底「許多家長為了促進孩子成長,往往以傳統轉骨方為孩子進補。」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兒科主任楊成湛表示,事實上,這已不符合現代青少年的需要,因為青少年長時間使用3C產品、缺乏運動、普遍出現肥胖、視力退化等問題,需透過中醫師辯證論治、量身打造專屬個人需要的轉骨中藥,而不是傳統轉骨方一藥吃到底。轉骨不僅在於長高而已,更重要的是透過調整臟腑機能和改善偏差體質,達到促進生長發育目的,楊成湛表示,有的小孩先天脾胃氣虛,後天失調,長年食欲不振,導致形體消瘦;也有的小孩是後天偏食、挑食引起,吃多了含糖飲料及零食,造成營養不均衡或消化不良,這類孩子的轉骨方,應該先從改善腸胃著手,開脾健胃、益氣滋養或止瀉消積。甚至有些過敏性疾病,在轉骨發育期,也可因體質的改善不藥而癒。男孩著重筋骨及氣血調理 女孩預防貧血及經痛發生楊成湛指出,服用中醫轉骨方必須考量青春期的時間點,一般青少年從10歲到16歲的生長潛力最大,可根據第二性徵的出現為基準點,太早亂吃補藥有可能會造成性早熟的後遺症。中醫轉骨原則是「補脾益腎疏肝」,但男女調理轉骨也有差別,男生常因運動跌打損傷造成氣滯血瘀,調理的重點在於筋骨及氣血的調理;女生則因有經期,所以要調經補血,預防貧血及經期腹痛的發生。另外,有些孩子可能屬於特殊體質,包含容易過敏感冒、長痘痘、體型虛胖、容易失眠、便秘,甚至月經遲遲不來等,坊間偏方不能一體適用,楊成湛提醒,一味使用轉骨套餐,可能導致體內油脂分泌過多、荷爾蒙失調更明顯,口乾舌燥、便秘、痘痘更多,建議醫師問診後,依個人體質提供適合的轉骨方,藉中藥調理幫助吸收,千萬不要補過頭,以免適得其反。打籃球、跳繩可使生長板減緩閉合 有助於長高長高的基本功須培養良好的飲食、運動、睡眠等生活習慣,不僅能幫助長高,跳躍運動,如打籃球、跳繩等,可使生長板減緩閉合,持續刺激生長,只要把握這黃金期好好調養,透過中醫調整臟腑機能和改善偏差體質,給予適合個人體質的轉骨中藥,增加脾胃吸收,才能有效達到長高目的。

血脂為心血管疾病頭號殺手 醫療院所跨交流提解方

血脂為心血管疾病頭號殺手 醫療院所跨交流提解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血管疾病為國人死因排名第二,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頭號殺手。但由於高血脂並沒有明顯的症狀,也因此民眾常常忽略危險性。民眾自行停藥 血脂達標率低 健康風險高為了提高民眾的治療認知,以及持續深化醫療品質,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首度舉辦「高風險病人血脂達標及促進方案競賽」,希望能夠過各醫院提出的照護方案,來協助病人有更好照護。學會理事長李貽恒表示,控制好低密度膽固醇對動脈性心血管疾病等病患的治療相當關鍵,台灣的血脂達標率相較其他國家低,最主要除了民眾的認知不足,也與病人常自行停藥有關,更比較擔心是改以保健食品甚至偏方來替代治療,反而可能造成其他風險。他期望醫療端能夠多傳達正確衛教,透過活動以整合性、跨領域合作提出促進病患福祉的想法,對於疾病改善將有更多助益。控制血脂 醫療院所跨領域合作是關鍵秘書長黃柏勳也提及,由於疫情關係,本次實體活動也改為線上,而疫情期間仍有13組團隊參與活動,也感覺到醫療院所對照護民眾健康的積極態度。黃柏勳秘書長特別表示,血脂的控制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臨床顯示風險越高的病人,達標率越低,對生命威脅也越高。「控制血脂絕對不是只有單一因素。」這次有報名團隊為臨床專科醫師、藥師的組合,這是非常好的交流;透過醫師、藥師、衛教師甚至是行政單位的共同參與,相信一定會有更好的成效。亞東醫院獲金獎肯定並落實血脂達標率而本次獲得金獎的亞東醫院團隊「油切部隊」,主要從大數據分析作為運用思維、社群軟體為媒介,並以提升急性冠心症患者血脂達標率作為主要目標。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吳彥雯主任分享,團隊在2018年學會推動血脂病人的治療指引之後,便從病人的角度出發,來進行個人化血脂改善計畫。亞東醫院的團隊成員有心臟血管醫學中心醫師,心臟內科護理師、心血管病房藥師、心臟內科營養師等,更有資訊工程師與跨領域的成員加入。專案運用個人化的需求,不僅做到推播提示服藥、健康管理指引,更整合生理數據,針對病人後續的照顧與衛教有更完整的提醒與分析。而在追蹤2018~2021第一季病患,急性冠心症患者血脂達標率更由20%提升至50%。吳彥雯主任表示,現在疫情期間也能順暢持續透過AI運作落實個人化照護,這是團隊二、三年來累積的成果,未來期許也能將這樣的系統運用在非急性個案照護,並整合更多科別,共同照護病患生活品質。這次活動是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第一年舉辦高風險病人血脂達標及促進方案競賽,未來學會也期望透過自身平台的角色,讓更多角色參與其中,共同為病人福祉持續努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