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腳麻又痛,翁忽視警訊險截肢!醫教1招防周邊動脈阻塞

腳麻又痛,翁忽視警訊險截肢!醫教1招防周邊動脈阻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腳麻走不動,別以為正常老化,小心是腳部動脈阻塞!一名60歲金門老翁,因長年腳麻、不良於行,平日仰賴兒子照顧起居。幾個月前,老翁症狀加劇,無論躺或坐雙腳都感到十分疼痛,卻礙於疫情不敢到醫院就診,直至近日雙腳發黑、失去知覺,這才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動脈堵塞致腳麻 誤以為關節退化台北榮總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表示,醫院緊急替該名老翁進行「周邊氣球導管手術」後,非常幸運地保住雙腿,「該名老翁是因周邊動脈阻塞引起疼痛,若6小時內沒有打通血管,有很高的機率必須截肢。」陳沂名解釋,該名老翁到院抽血檢查時,已經出現橫紋肌溶解、肌肉壞死狀態,明顯是因為血管阻塞過久造成,因為周邊動脈阻塞發生時多半沒有明顯臨床症狀,只會輕微感到麻木、痠澀,常常會被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而延誤就醫。若未積極處理,嚴重可能需要截肢。患部缺血分4級 最嚴重細胞壞死周邊動脈阻塞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是一種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過程,源自長期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累積所造起的血管病變,在台盛行率高達32%,好發於50至60歲中高年齡者。因血管壁上的堆積物逐漸累積成斑塊狀,使血管硬化、內膜變厚導致狹窄,造成末端肢體血量及養分供應不足,發生在腳部機率是手部的20倍,症狀會依據患部缺血狀態進展:第1級:雙腳冰冷且輕微麻木,部分脫毛,部分患者完全沒有症狀。第2級:出現間歇性跛行,走一段距離後小腿肚就會開始疼痛,通常休息後就可以恢復,但一開始行走後,就又會呈現雙腳痠麻的狀態。第3級:腳部在休息狀態下仍會疼痛。第4級:動脈已經完全阻塞,腳部出現壞死。高危險群注意末梢變化 「氣球導管手術」恢復快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主治醫師顏旭霆說,民眾常會將間歇性跛行誤以為是老化正常現象,但這其實是周邊動脈阻塞造成,洗腎患者、抽菸族群、糖尿病患者是高危險群,須隨時注意末梢組織變化,監控自己身體狀況。顏旭霆解釋,治療方式早期以外科「血管繞道手術」為主,治療效果持久,但需要全身麻醉,手術傷口較大,復原期較久。現階段多以侵入性較低的「周邊氣球導管手術」治療,療程大幅翻轉、縮短,經由鼠蹊部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穿刺周邊血管,藉由擴張氣球將阻塞血管撐開,增加血管內徑血流量,只需要半身麻醉、恢復時間快,但缺點是健保未給付,需要部分負擔差額或全額自費。顏旭霆進一步說明,為避免日後血管壁發炎或纖維化,也能選擇使用紫杉醇塗藥的氣球及支架,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延緩再次阻塞的風險。但若生活習慣沒改變或血管疾病未控制好,短時間3至6個月也可能再復發。陳沂名建議,民眾日常可以自我檢測「量腳部脈搏」,就像量手腕脈搏一樣,可按足背血管浮起處,若測量不到或是已出現腳麻痠澀、疼痛現象,一定要有警覺,盡快到院檢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焦慮、失眠、月經不順?甲狀腺疾病作祟恐為不孕主因

焦慮、失眠、月經不順?甲狀腺疾病作祟恐為不孕主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甲狀腺疾病作祟,恐致卵巢早衰、難孕、流產!一名35歲女易焦慮、失眠、月經不順,原以為只是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所致,殊不知因長期不孕問題就醫,竟意外被診斷出卵巢功能低下,35歲卵巢年齡已達45歲!根據統計,台灣甲狀腺亢進盛行率近3%,目前全台20至40歲女性約有312萬人,換句話說,將近10萬名適齡女性可能潛在甲狀腺問題,且女性好發率高於男性,主要的症狀包括失眠、心悸、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造成月經不規律,出血量減少。月經不順伴隨失眠焦慮 可能是甲狀腺疾病引起TFC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何彥秉解釋,甲狀腺疾病在過去較難與不孕產生直接聯想,卻可能成為阻礙懷孕、導致不孕及重複流產的隱形陷阱,不可小覷。該名女子為了順利懷孕,長期以麻油、燒酒雞等方式調經、養體質,檢查後才發現不孕是甲狀腺疾病惹的禍。免疫性甲狀腺問題會讓體內產生抗體,有較高的機會異常攻擊卵巢,造成卵子庫存量下降、卵巢早衰,引發女性難受孕、胚胎不易著床,甚至是早期流產的機率。但因症狀不易察覺,可能讓不孕悄悄發生卻不自知,導致發現時為時已晚。備孕女性應正確就醫 揪出不孕關鍵對症下藥何彥秉表示,不論是否正在備孕,若女性發現自己有月經不規律、經血少,合併易疲倦、焦慮等症狀,應即早到專業的生殖中心找醫師進行卵巢功能、卵子庫存量評估。如發現有潛在甲狀腺問題、卵巢功能低下跡象或曾被診斷有甲狀腺疾病,但尚未完成生育計畫,更需特別留意自己的卵巢功能,應盡早與醫師討論,避免落入不孕、重複流產的陷阱中。何彥秉提醒,現代女性常見的焦慮、失眠、月經不順等問題,千萬別以為只是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所導致的文明病,這些問題可能已是甲狀腺疾病的徵兆,不應輕忽。

冬補護胃宜漸進,「這2類人」切記避免養生變傷身

冬補護胃宜漸進,「這2類人」切記避免養生變傷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立冬將近,民眾也會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藥燉排骨、十全大補等作為「補冬」,但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提醒,同一道藥膳,有些人吃覺得滋補,有些人吃卻會吃出毛病!一名門診案例本身有甲狀腺腫瘤的病史,個性容易緊張、常感覺燥熱,這次就診時表示近一週長了許多大顆色紅的疔瘡,而且睡眠不穩一直作夢,一問之下,原來這些症狀是吃了養生大補鍋後出現的。身體「外寒內熱」 冬令溫補應循序漸進梁祐爾解釋,冬季人體消化機能活躍,胃液分泌增加、食量大增,最適合飲食調理。但民眾常誤以為天氣冷就應大量溫補以禦寒,殊不知,現代人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體質產生「外寒內熱」的變化,若大肆助陽,便會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秘、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的症狀。因此,立冬溫補時,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冬補首重脾胃 消化好營養才能吸收梁祐爾強調,消化好,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補了只是加重胃腸系統的負擔,甚至產生腹脹、胃痛、拉肚子的不適。天氣低溫會刺激胃酸,但胃部蠕動反而減緩,食物容易積滯,對於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者,恢復胃腸功能是冬天進補的重點。推薦想食補的民眾可飲用四神湯,對於滋陰補脾、厚實腸胃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搭配甘潤生津食材 適用各種體質進補梁祐爾提醒以下兩類體質的民眾,進補時尤其需要謹慎: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容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常覺燥熱,舌頭細瘦加上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或是肥胖、飲食油膩、臉容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的體質。皆可用清補、通補的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的食材,例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等,痰濕重則加上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秋冬交替之際,氣溫變化大,是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此時養生應著重「養陰藏陽」的原則,天寒時可適度補充桂圓、肉桂、羊肉、丁香等溫中散寒之品,但切記過度燥熱,宜搭配滋陰、助消化、補腎,以助養藏。同時還需要注意保暖避寒、休養生息,適當的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並注意調整好飲食消化,方有益於養生保健。

糖尿病染疫死亡率高8倍!醫籲共同照護預防併發症

糖尿病染疫死亡率高8倍!醫籲共同照護預防併發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在COVID-19疫情衝擊下,慢性病患者不但是染疫的高風險族群,其中糖尿病患者染疫後發生重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死亡率更高達8倍!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全國有近220萬名的糖尿病患,且每年以16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等於每4人就有1人恐罹患糖尿病。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張恬君指出,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它的併發症,主要因為糖尿病初期多數沒有症狀,導致病情一步一步「擴」及全身。當身體長期在高血糖的狀態下,容易提高併發症的風險,包含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嚴重危害自身健康。 疫情擅停追蹤用藥 陷高血糖重症危機在疫情嚴峻期間,不少糖尿病病友都暫停去醫院追蹤、檢查,但這種現象卻讓部分糖友陷入高血糖及重症危機,甚至有老人家血糖失控而不自知,結果昏迷、送急診。因此,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提醒糖尿病患,在疫情期間,更應做好血糖控制,切勿擅自中斷治療;按時回診追蹤、穩定使用藥物並做好自我飲食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定期血糖監測,以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加乘風險。 近期德國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若有良好控制血糖,染疫後的重症風險並不一定會比一般人高。無形的壓力會影響血糖控制,若感到焦慮或焦慮,應主動尋求醫療團隊的協助。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也需要家人協助與支持,才能在身心靈上得到最好的照顧。 台灣推動共同照護+五大呼籲 提升三高控制預防併發症糖尿病為危害國人健康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加上台灣新冠病毒疫情仍未平息,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可能會提高新冠病毒肺炎的重症、死亡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呼籲,希望透過實際行動提升民眾對糖尿病的認知、增加危險族群篩檢率並延緩糖尿病的發病時間,遵循糖尿病治療指引,結合大數據及新科技以提升糖尿病照護品質,確保每位糖尿病患或高風險族群可以獲得需要的照護。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延緩糖尿病進程、避免從單一疾病到共病是持續努力目標,除透過藥物治療外,亦需強化個案之疾病風險因子識能,以增進疾病管理品質。」為強化國內糖尿病防治工作,國民健康署於全國22縣市全面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多科共同照護有效提升病人的三高控制,以預防或減緩心腎相關疾病等併發症之優質疾病照護為目標努力。 2021世界糖尿病日在新竹 點燈關懷「疫起控糖」2021年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ACCESS TO DIABETES CARE 糖尿病照護與自我管理」,強調疫情期間糖尿病患者須加強自我控糖,和醫護人員保持良好關係,一起做好糖尿病照護。為提升國人對糖尿病的疾病認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新竹市政府合作,將於11月6日(六)在新竹舉辦「2021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活動」,並有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各大醫療院所共同響應參與,邀請民眾一同前往參與,呼籲大眾一同關懷、照護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疫起控糖 安心腎利」!

機械手臂手術治腸癌4天快速出院恢復日常

機械手臂手術治腸癌4天快速出院恢復日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6歲蔡先生沒有特殊病史,因解血便就醫,在腸鏡檢查發現結腸惡性腫瘤,腹部CT顯示乙狀結腸巨大腫瘤伴轉移性淋巴結腫大。蔡先生正值壯年期,小孩還小,正在為家庭為生活打拼之際,突如其來的噩耗幾乎招架不住。在醫師的評估下,蔡先生接受機械手臂手術,合併術後加速康復(ERAS)輔助快速恢復,術後4天即出院,原本一直擔心的問題,還有大手術後的疼痛與恢復,幾乎無感。目前術後也接受了7次的輔助化療,持續進行中。 精準切割避開重要自主神經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科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機械手臂手術和腹腔鏡手術一樣被歸類為微創手術,但二者有明顯差別。傳統腹腔鏡手術儘管較多醫師使用,最大問題就是需靠助手相配合,因為手術時眼睛與手都無法由手術醫師完全自行掌控,有時造成手術未能達到目標。蔣鋒帆說,現在的機器人手術系統本身配置四支可靠且精巧的機械手臂,相較於腹腔鏡系統的加長型夾子與剪刀的組合外,除了機器手臂有關節可靈活轉動,讓醫師能精準切割。這是由手術醫師決定,而不是由協助醫師決定要看哪個部位,通過機器手臂將鏡頭穩妥握住,較不會像腹腔鏡手術常出現助手「扶鏡」時會晃動導致主刀醫師「暈船」狀況。蔣鋒帆進一步解釋,3D影像不僅能隨意放大或縮小,也能將淋巴結、血管、神經看得更加清晰,除了能摘除更多淋巴結降低轉移或復發,可以其精巧避過骨盆與腹內自主神經,讓病患術後能有正常之膀胱、腸道與性功能,恢復期後將原本生活功能的影響降低。 特別適合ERAS  術後加速康復流程以往,許多腹腔鏡直腸的手術由於解剖構造的關係,不容易達到理想的切割面,國際上已有共識建議使用機器手臂系統。新一代系統更將手臂瘦身與加長,讓手術範圍擴大到可以同時執行腹腔與骨盆腔的手術,繼攝護腺癌手術由機器手臂勝出後,大腸直腸手術將會更加推廣。蔣鋒帆說明,由於機器人手臂手術系統屬於精準醫療的體現,精準手術後恢復過程非常迅速與穩定,尤其特別適合採用ERAS,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可望能幫助更多患者預後進展,提供手術後完整人生。

避免猝死!醫:裝心臟節律器前,你該知道的5大關鍵

避免猝死!醫:裝心臟節律器前,你該知道的5大關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的心跳好像有點慢,而且常頭暈,會不會怎樣?」看診的時候,偶爾會有患者這樣問。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廖英傑指出,心搏過慢時,可能因腦部得不到足夠的血流而有頭暈、疲倦、無力等症狀,甚至恐造成昏倒或猝死。即使沒有症狀,視不同病因也可能需要接受積極治療。一般來說,口服藥物療效有限,裝置心臟節律器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式。在進行心臟節律器手術前,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特別要注意的關鍵5大疑問。 Q1:心搏過慢一定要植入心臟節律器嗎?能不能吃藥就好?廖英傑表示,心搏過慢的原因大致可分兩種,第一種是「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第二種則是因為房室結的傳導功能發生中斷(AV block)。除老化退化為主要原因外,其他如電解質或酸鹼值不平衡、藥物、心肌病變與急性心肌梗塞也有可能導致,儘管心搏過緩主要發生在老年人,然而年輕族群也有機會發生。 心搏過慢可能會導致頭暈、無力等症狀,更嚴重恐導致昏倒及猝死。廖英傑提醒,雖然有口服用藥可以短期改善這些症狀,但考量安全性及長期穩定控制,植入心臟節律器是較好也較安全的治療選擇。是否裝置節律器以症狀為主要考量,然而在已知將來會有不良預後的疾病,即使目前沒有症狀也應該及早裝置節律器。 Q2:正常的心跳會隨著人的動作與心情而變化,裝了心臟節律器之後,心跳是不是就會變得固定,不能再自由運動? 廖英傑解釋,正常心跳會隨著身體活動、心情起伏而有所變化,以滿足生理需求。傳統心臟節律器是以固定的速度運作,維持病患最低的生理需求。然而現今大部分節律器已經可以做到感受身體的活動,適時調整心跳速度,提供病患活動時較快的心跳功能。 隨著新型技術的導入,能即時偵測心肌電阻變化的「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可以在靜止的情況下感受心臟收縮力的變化,即時調整心跳,滿足病患靜止時對較高心律的需求(如緊張焦慮時),讓心跳變化與正常人更相似。 Q3:植入式心臟節律器的功能如果出現異常要如何知道?廖英傑解釋,以往植入心臟節律器後,約每3~6個月會請病人回診,檢查心臟節律器的狀況,並取得患者的心跳紀錄。若在這段期間心臟節律器發生狀況或功能異常時,患者無法即時獲得到警示。新型的心臟節律器則可提供「居家監測功能」,可每天將病人的數據資料上傳,若有異常發生,醫療團隊便會收到通知,聯絡患者提前回診檢查。 與過往可能要等上3~6個月,甚至是感到不舒服時才能被發現相較,採用具有居家監測功能的新型心臟節律器就可能在數天內獲得相關警示,醫師更能掌握心臟節律器的狀況,也讓患者更加安心。 Q4:安裝心臟調節器後,生活上有沒有什麼限制?傳統心臟節律器無法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但新型心臟節律器是可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的,僅需事前更改設定,待檢查完畢後,再調回原來的模式即可。由於心臟節律器是永久性植入的裝置,所以建議在植入前,設想較長遠的規劃,確保將來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的可能性。 廖英傑提醒,日常照護上請避開高壓電塔、發電機等電磁場較強的地點,若攜帶手機,也請不要放在胸前口袋;另外應避免電流會通過身體的治療或裝置。至於電視、電腦、收音機、音響、吹風機、電動刮鬍刀等家用電器,則不會影響心臟節律器的運作。 Q5:心臟調節器的電池會不會很快耗盡?需要手術更換嗎?廖英傑說,心臟節律器電池壽命長短,會因為每個人對心臟節律器依賴程度高低而有所差異。當心搏過緩出現得愈密集時,電量就損耗得愈快;當電池耗盡時,醫師便會安排手術更換心臟節律器。 傳統心臟節律器電池的平均壽命,大約為8年左右,根據病患不同的狀況,電池的壽命從5、6年到10幾年都有,現在新的心臟節律器,一般來說使用年限通常比傳統來的久,除了可降低再次手術時的感染風險外,亦可有效提升生活品質。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8成中風出現肩膀痛!小心「4症狀」嚴重恐脫臼

8成中風出現肩膀痛!小心「4症狀」嚴重恐脫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風不僅有復健問題,有8成腦中風患者會出現肩膀疼痛的困擾,甚至脫臼還不自知。如果長輩又因為中風影響語言能力無法好好表達狀況,恐影響後續復健效果,生活品質將會大受影響。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陳怡君指出,肌肉張力來自大腦的控制,當負責發送信號的大腦因中風而受損時,肌肉張力就會發生變化導致痙攣或鬆弛。由於肌肉張力的變化,導致許多患者經常會遇到肩部併發症;常見症狀有疼痛、僵硬、攣縮、活動困難、腫脹、手臂無力、麻或刺痛、肩關節明顯錯位。 疼痛限制活動能力相當不利復健中風後肩痛的4個常見原因,包括肩部半脫位、肩部夾擠、痙攣及冷凍肩。肩部半脫位:因支撐和穩定肩關節的肌肉無力和活動不足,沒有力量將手臂固定在正確的位置,手臂的側面、前面及頭頂上面的動作會對肩關節的穩定性施加額外的壓力,並可能導致半脫位或部分脫位,因肩部肌肉無力,手臂的重力也會導致肩關節半脫位引發疼痛。肩部夾擠:當肩部和背部的肌肉在中風後變得無力時,肩胛骨在手臂抬起時無法正確旋轉,導致通過肩部的肌腱受到擠壓。痙攣:因為肌肉張力會使肩部肌肉緊繃,導致僵硬和疼痛也會限制活動能力和運動範圍。冰凍肩(肩周炎):由於痙攣導致手臂和肩關節的活動減少,肩部的韌帶和關節囊變硬,形成粘連性關節囊炎,肩關節中的結締組織變厚和緊繃,限制了運動範圍並導致手臂運動疼痛。 照顧中風者注意正確姿勢  不可拉扯手臂或肩膀陳怡君表示,患者會因為疼動越來越避免活動,對於復健的進行相當不利。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消炎止痛藥物、肉毒桿菌注射、肩胛上神經阻斷術、拉筋運動、軟組織鬆動、製作副木、擺位、肌內效貼布、主動被動關節活動練習、肌力訓練以恢復日常活動。 除了針對肩部問題治療,陳怡君也提醒中風者和照顧者應該注意肩部保護。如坐下或躺下時盡量使手臂和肩膀有支撐且在正確的姿勢。在協助中風患者上下床、站立和行走時,照顧者不應拉扯或抓住患側的手臂或肩膀。 陳怡君建議,早期治療對於中風復原非常關鍵,如果不及時治療,肩部併發症會嚴重惡化,使手臂的活動困難。如果出現肩部症狀,如疼痛、運動困難,應盡快就醫治療。

濕熱體質易好發汗皰疹!環境變化與情緒壓力是關鍵

濕熱體質易好發汗皰疹!環境變化與情緒壓力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皮膚長出如小水泡的疹子且搔癢難耐、變乾脫皮,有可能是得到汗皰疹!如果只靠塗抹一般類固醇藥膏症狀,雖然可以緩解症狀,但若受到特定環境因素影響,仍有可能反覆發作。安撫急性汗皰疹 內除濕外滋潤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周怡貝表示,病患若長期生活在高溫濕熱的環境,加上本身胃腸功能敏感,導致體內的熱與濕不易代謝排出,則容易產生汗皰疹。部分患部屬於慢性期的乾裂狀態,伴隨剛破裂完的水泡痂疹,劇烈搔癢仍頻繁發作。此時建議以清熱燥濕祛風的藥物,例如苦參、蒼朮、蟬蛻、牛蒡子、荊芥、防風……等,優先舒緩不適症狀。後續以改善患者體質為主,選用褪濕除熱、調整脾胃的用藥;外用輔助藥物則搭配紫雲膏,塗抹在手掌比較乾燥、龜裂的部位,加強滋潤並修復肌膚,促進傷口癒合。減少過敏刺激 心情也要放輕鬆周怡貝也提醒,汗皰疹好發於過敏體質.若遇到壓力過大、環境溫濕度變化劇烈,或經常接觸清潔劑,就會容易誘發汗皰疹。急性症狀常見於手指手掌或腳底長出小水皰,水皰附近奇癢,破裂後容易發炎,嚴重的話更可能形成濕疹性皮膚炎。急性期選用清熱化濕止癢的藥物,慢性期則是選用調理脾胃的藥物,使脾胃可以吸收、代謝體內水分,減緩水分淤積皮膚表面形成汗皰疹。

不想睡、情緒暴起暴落...躁鬱症長期不治療恐傷腦

不想睡、情緒暴起暴落...躁鬱症長期不治療恐傷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現在感覺好好的,為什麼還要繼續吃藥?」、「我每天都要吃藥,好煩喔,能不能不要再吃藥?」在馬偕紀念醫院一般精神暨身心科主任柯凱婷的診間,常有躁鬱症患者提出上述問題、抱怨,每當面對患者質疑,她總是耐心講解,並讓患者了解,躁鬱症主要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神經系統運作不穩定造成,因此容易反覆發作,長期下來,大腦也會受損,智力、認知功能都可能退化減退,反覆發作的情況下有些患者無法繼續工作,所以規律用藥、預防復發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柯凱婷醫師:「躁鬱症患者藥物治療可以使症狀改善,回歸正常情緒與腦部功能,穩定期時就跟一般人一樣,因此很希望患者可以堅持服藥避免發病。目前藥物的選擇多樣,也有長效針劑的治療形式,讓患者多一種服藥的選擇」每月一針的長效針劑選擇,增加了服藥的隱私性與便利性,一個月一次的針劑,也減少一般使用口服藥時每天必須面對生病這件事的情緒,無形中減少了排斥治療的情形。躁鬱症發作,患者情緒常暴起暴落「70%-80%的躁鬱症患者會經歷憂鬱症發作。」柯凱婷主任指出,躁鬱症包含輕躁症、躁症、憂鬱症等多種表現,這些表現會輪流出現,在輕躁症時期,往往「個性改變,變得外向愛社交、很有活力、變得不太需要睡覺」,且很有自信,也較容易衝動、與人發生爭執,或出現大量購物、不理性投資等行為。由於輕躁症使得自我感覺良好,這時多半不會主動就醫,輕躁症患者若長時間睡眠不足,大腦過度活躍,可能演變成躁症,會開始產生誇大幻想,例如認為自己有超能力或是有病人認為自己有預言能力,同時也可能出現被害妄想或過度衝動狂妄,在在網路或現實生活中不斷發生言語或肢體的人際衝突。躁症過後,患者可能陷入憂鬱症階段,情緒就會陷入低落自責,失去活力的痛苦深淵,由於躁期和鬱期的各項症狀,會對人際、親密關係造成負面衝擊,這也讓患者內心飽受痛苦,尤其當患者反覆發作後,人際的支持力會越來越薄弱,越來越不利於患者的穩定。長效針劑用藥 穩定度、便利性獲改善在躁鬱症治療與復發防治方面,目前有多種藥物可以運用。柯凱婷主任分析,治療躁鬱症主要有三大類藥物:第一類叫鋰鹽,主要功能在穩定神經。第二類稱為情緒穩定劑,屬於一種抗癲癇的藥,功能也是在神經穩定。第三種為多巴胺抑制劑,也稱為抗精神病藥物,可抑制幻想、幻覺,對神經穩定也有效果。在多巴胺抑制劑當中,除了口服藥物,現在也有每月一針的抗躁鬱症長效型針劑可供選擇,根據柯凱婷主任的觀察,長效型針劑有助提升治療穩定度,也可減少患者長期吃藥所產生的疲乏感。此外,使用長效型針劑不需經由腸胃吸收,可避免藥物讓腸胃不舒服等問題,患者跟家屬都不用斤斤計較要在餐後或餐前用藥,或隨時提醒自己出門要記得帶藥,用藥便利性自然提升許多。躁鬱症患者規律用藥,才不會一再傷腦!柯凱婷主任再次提醒,躁鬱症患者即使處於輕躁期,整體感覺很良好,但為了避免後續更嚴重的躁症或憂鬱症折磨,也建議接受治療,如此才不會讓身心持續受損,大腦功能也可受到保護,較不會一再受到損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乳癌腫如乒乓球!醫「先化療再切」保術後生活

乳癌腫如乒乓球!醫「先化療再切」保術後生活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55歲罹患乳癌第四期的陳姓婦人,腫瘤已長到比乒乓球大並擴散到皮膚表面,造成乳房大面積破皮。經醫師評估後先進行化療讓腫瘤縮小後再開刀切除,並執行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術來預防淋巴水腫,大幅提升治療效果與舒適度。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邱郁婷說明,病患求診時左邊乳房腫塊已有一年多時間,超音波檢查發現腫瘤過大,加上腋下淋巴結擴散,若採用傳統治療觀念先切除腫瘤再進行術後化療,會對病人身體造成較大傷害。先化療後切除乳癌腫瘤 降低術後傷害成新趨勢若在手術前先進行化療,約六成病人能夠使乳房的腫瘤及擴散之腋下淋巴結顯著縮小,能夠降低病人手術傷害、縮小手術疤痕,甚至能夠進行乳房保留手術,保留大部分健康的乳房,不需要將乳房完全切除;而少數腋下淋巴結擴散不嚴重的患者,在化療過後有機會將擴散到淋巴的腫瘤完全被殺死,就能免除傳統的腋下淋巴結廓清,病人就不會再有術後淋巴水腫的情形。先進行化療再接受手術,已經成為乳癌治療的新趨勢。陳女士經化療後效果顯著,不僅突出的腫瘤幾乎完全消平,腋下淋巴結也縮小許多,但由於化療以前腫瘤實在太大,腫瘤又距離乳頭較近,邱郁婷醫師擔心腫瘤細胞藉由乳頭擴散到其他部分的乳房,因此建議陳女士接受乳房全部切除手術。腋下淋巴結的處置上,由於化療前的淋巴結擴散實在太過嚴重,化療後仍有幾顆殘存的轉移淋巴,所以依然不能免除傳統的腋下淋巴結全部廓清,以求達到更好的癌症控制。搭配整形外科 回復正常生活品質考量到陳女士還年輕,若癌症控制得當,仍然有十幾年的存活時間。為讓陳女士術後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邱郁婷醫師尋求整型外科醫師協助,為病人做淋巴靜脈重建,在乳癌手術的同時進行淋巴靜脈吻合手術,做為預防之後會發生淋巴水腫狀況。邱郁婷醫師呼籲,45歲以上沒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政府有補助二年一次的乳房攝影,若有家族史則40歲就可以做,鼓勵婦女朋友配合政府政策做免費的定期篩檢。若是自我檢查發現兩邊乳房硬度不一樣,或乳頭出現血水那樣的分泌物,就應盡快到醫院找專科醫師做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