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想告別早洩?醫:比新藥更有效的是「攜伴」治療

想告別早洩?醫:比新藥更有效的是「攜伴」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男性早洩的疾病盛行率近三成,但好消息是,根據2020年「男性早洩認知調查」統計,有五成二的男性會向伴侶表明早洩問題,更有高達98%的男性表示願意主動就醫治療,顯示台灣男性面對早洩是抱持願意面對、解決的態度。台灣男性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泌尿科醫師陳煜說明,早洩是指在性行為過程中,進入伴侶陰道後一分鐘之內就射精。有早洩問題的男性常擔憂自己不能持久,可能無法滿足伴侶,不僅影響性生活的品質,更會造成心理壓力,影響婚姻家庭關係、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所以建議男性應該全面性看待早洩問題,及早治療。不敢開口+成效不佳 降低早洩就醫意願近年臨床上就診患者有增加趨勢,年輕族群比例提升,且超過半數患者,是在發現早洩問題一年以上才願意到泌尿科求診,不願意積極就醫的原因通常是沒有勇氣開口,其次是因為過去治療成效不佳、或藥物使用上不夠方便,所以對治療失去信心。陳煜進一步指出,早洩治療的關鍵是合併「藥物治療」和「伴侶陪伴」,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臨床經驗中發現,由伴侶陪同一起來就醫比起自己前來看診的患者,前者的用藥依從性與治療結果都比後者更好。且在治療過程中切勿輕信偏方,不僅可能成效不彰,還會造成其他副作用或後遺症,現在國內已有最新的複方噴劑藥物,能減少傳統藥物的副作用或使用上的不方便,提高患者的治療意願,獲得很好的治療成效。比新藥更有效的「攜伴」就醫治療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卷書也提醒,目前早洩治療方式有口服錠劑、外用軟膏、噴劑等,口服錠劑藥物機轉為短效血清素抑制劑,需要性行為前1小時服用,雖可延長性行為時間,但可能出現腸胃不適、噁心想吐或是頭痛等副作用,另外也有便利性不足、難以控制劑量等問題。目前國內衛福部已核准最新的早洩複方噴劑治療藥物,這項新藥經過國際三期臨床試驗證實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外用噴劑方式定量給藥,性行為前五分鐘使用,能延長射精時間,方便早洩患者治療使用。陳煜醫師呼籲,早洩治療只要勇敢踏出治療第一步,其實真的不困「男」,男性如發現疑似有早洩問題,建議主動至泌尿科報到,將有專業醫護人員協助評估是否確診;若能「攜伴」就醫,共同解決問題,讓性福長久成為感情長久的關鍵!

長輩睡著突然拳打腳踢?留意是「巴金森氏症」前兆

長輩睡著突然拳打腳踢?留意是「巴金森氏症」前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若家中長輩出現動作緩慢、走路小碎步、身體靜止時出現顫抖、臉部表情僵硬等動作症狀,可能需留意是否患有巴金森氏症!台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郭怡真表示,巴金森氏症分為典型、非典型及次發性巴金森氏症,這三大類皆因不同原因所引起,治療方式也有所差別。因此,早期診斷病因很重要,才能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治療。 嗅覺異常、焦慮或睡眠障礙  可能是神經退化前兆!其中,典型的巴金森氏症是因腦內黑質腦細胞快速退化,導致無法製造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所引起的疾病,腦內缺乏多巴胺就會產生前述的動作症狀。郭怡真補充,其實在病人出現動作症狀之前,會先出現指標性非動作症狀,像是嗅覺異常、易焦慮或憂鬱、快速動眼期睡眠疾病(如睡覺時突然拳打腳踢、大吼大叫等),這些都是神經逐漸退化的表現。 然而,許多中老年人會以為出現這些症狀只是年紀老了退化,因而延誤診斷時間。其實,巴金森氏症患者在出現動作症狀後,腦內的多巴胺已經死亡約50~80%以上,因此,若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非動作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根據病人需求調整藥物  搭配積極運動有效延緩病程談到巴金森氏症治療,目前能以藥物與手術治療,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根據病人年紀、病程及症狀來調整合適的藥物治療組合。若本身年紀較大,服用中藥物也多,就會建議搭配複方藥物,減少病人服藥的顆數,減輕服多顆藥的心理壓力。 此外,研究也證實,積極運動對延緩病程相當有幫助。郭怡真表示,不管在哪個階段的病人,「運動和復健」都需要持續執行,延緩神經的退化。若長期藥物治療,有些病人會因藥效吸收不穩定而無法有效控制症狀,就可考慮手術治療緩解症狀,維持正常生活。 鼓勵病友積極面對  一同對抗巴金森氏症!郭怡真常鼓勵病人和家屬,巴金森氏症雖然現在無法治癒,但目前有很多治療武器可以幫助病情獲得控制,維持及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她補充,病人在每次回診時,都會與個管師一同協助衛教及解釋藥物的效果和副作用,讓病人及家屬遇到副作用時都能放心,也能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此外,她建議病人在服用藥物時盡量避免蛋白質食物的攝取,可搭配維生素C泡水一同服用,增加藥物的吸收。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年紀越大、爬樓梯越喘?醫:恐有先天心臟病不自知

年紀越大、爬樓梯越喘?醫:恐有先天心臟病不自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0幾歲年輕女性,近來爬樓梯感覺會喘,經過健康檢查發現有心雜音狀況;另一位60歲女士也有同樣情況,平時活動偶爾會喘,健檢之後發現心臟擴大。這2個案例至心臟科門診檢查後,經醫師診斷是「心房中膈缺損」需手術。 心臟血液跑到肺動脈致右心室衰竭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小兒心臟科醫師傅俊閔說明,「心房中膈缺損」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正常人左心房與右心房互不連通,由心房中膈隔開,若是心房中膈有破洞就稱為「心房中膈缺損」。傅俊閔解釋,心房中膈缺損會造成血液經此破洞從左心房流到右心房、右心室再到肺動脈,導致右心室與肺動脈擴大,因而會產生活動耐受性降低、容易喘等右心室衰竭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等嚴重併發症,需要積極治療。 年輕時沒有明顯不適  健檢時才發現問題多數患者在年輕時可能沒有明顯不適,或者健檢時僅發現輕微心雜音,隨著年齡增長才出現較明顯症狀。因此有些人到成年,甚至中老年後才被診斷出有心房中膈缺損。傅俊閔表示,心房中膈缺損根據缺損所在之解剖位置分類,其中第二型心房中膈缺損,可利用心導管手術將其關閉,效果好且恢復快,只有腹股溝會有個小傷口。其他型的心房中膈缺損則因為破洞位置較不適合關閉器放置,仍有可能需要傳統手術治療。 新竹台大分院小兒心臟科團隊過去幾年與該院麻醉科合作,已陸續成功完成多例「經心導管心房中膈缺損關閉手術」和「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手術」,前述2名病人也在傅俊閔安排心導管手術後,順利關閉心房中膈缺損,術後皆恢復良好,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

高處墜落骨盆碎裂靠「這手術」1個月起身走

高處墜落骨盆碎裂靠「這手術」1個月起身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歲男性建築工人,工作時不慎從高處墜落,倒地後發現右側下肢無法動彈,緊急送醫後,診斷發現氣胸、左側手臂肱骨閉鎖性骨折、骨盆嚴重閉鎖性骨折、右側髖部脫臼等多處損傷,情況相當嚴重。 骨盆臟器多神經血管豐富一不慎就大出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骨科醫師李承翰表示,骨盆骨折是嚴重外傷,該名患者的髖關節骨折合併脫臼;髖關節上的髖臼破裂,連帶讓其內的股骨頭也斷掉。另一方面,患者的骨盆前方的恥骨也發生聯合骨折。由於骨盆結構為立體環狀,當受到高強度的破壞,需要手術治療來穩定骨盆;骨盆附近有重要臟器且神經血管與靜脈欉豐富,易引發大出血,是相當複雜且難度高的治療。 三階段手術治療  須追蹤是否出現缺血性壞死車禍與高處墜落都是造成骨盆骨折的主因,這種高能量損傷的患者多合併多重外傷,失能的機率高。李承翰解釋,此個案是採取三階段手術治療,首先為病人施行外固定手術,待狀況穩定後,安排髖臼與股骨頭復位手術,最後進行恥骨聯合手術。病人在手術後一個月就能夠起身行走,依據恢復狀況轉由復健科團隊介入,在復健治療下,只要持續身體控制與肌力訓練,就能提升日常活動功能。李承翰提醒,因為嚴重外力造成股骨頭移位,需持續追蹤是否有出現缺血性壞死之狀況。半年下來,個案已可以正常行走,門診追蹤狀況穩定,也能夠維持生活品質。 

打呼竟是新冠重症警訊?精準麻醉減緩止鼾手術後不適

打呼竟是新冠重症警訊?精準麻醉減緩止鼾手術後不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多數人可能認為睡覺習慣性打呼只是太累,對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但事實上,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對健康有相當大的風險。臨床上,打呼被視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簡稱OSAS)的警訊之一!不僅影響睡眠品質,造成患者白天昏昏欲睡,影響注意力集中,倘若從事精密工作,恐易造成自身與他人安全受損!近期更有研究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於感染新冠肺炎後,重症住院風險相較一般人高達近3倍,成為必須重視的健康問題之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喉科鄒永恩主任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率提高。以台灣來說,女性疾病發生率大約為5%、男性為10%,對於50~60歲高齡族群尤其明顯,病患人數近年更有成長趨勢。睡眠呼吸中止症若忽略治療,10年後發生併發症,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風險,更會高出常人4倍。有些人以為睡不好就吃安眠藥,殊不知藥物讓舌頭肌肉張力放鬆,反而加劇阻塞情況。現今疫情反覆,若病患一旦染上,進展至重症住院風險相較常人更翻倍,且合併慢性疾病,死亡風險恐更高!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最主要原因,包含肥胖外、下顎後縮與狹長臉型!由於呼吸道軟組織隨著肥胖增生,抑或睡眠時舌頭後倒阻塞呼吸道。病患接受睡眠檢查時,若發現中度以上睡眠呼吸中止,即為每小時出現呼吸中止或呼吸流量下降超過15次以上,血氧降低超過4%,則有治療的考量。重度病人,則為每小時超過30次以上的呼吸中止或呼吸流量下降,血氧亦降低超過4%,恐陷長期慢性缺氧的危險!通常治療會以減重來改善,或透過陽壓呼吸器(目前治療首選)、呼吸道肌肉訓練、口內裝置等來矯正;若效果不佳或是對陽壓呼吸器治療適應性不良、口咽或舌根仍有明顯阻塞,手術就是另一治療的選項。「手術是改善嚴重度、減少睡眠呼吸中止併發症及增進呼吸器適應性,甚或根治疾病的方式之一。」鄒主任強調,術前會依據病患的完整睡眠內視鏡檢查,確認造成打鼾的構造位置。從鼻腔至下咽,以至骨骼結構都是肇因,而舌根是最常見的呼吸道阻塞部位之一。近年,透過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也能助力克服傳統舌根手術於狹窄空間內施行的困難,而精細手術的安全與成功,與麻醉品質密不可分! 手術安全之必要-麻醉控制很重要!鄒主任提醒,精準麻醉OMT是止鼾手術中很關鍵的環節!止鼾手術必須評估口腔肌肉張力恢復的時間來移除呼吸管,精準麻醉能以肌肉張力監測,精準掌握病患麻醉深度,避免窒息風險,提升拔管成功率。另一方面,透過速效逆轉劑讓病患術後恢復更加迅速,減少噁心、嘔吐等麻藥不適問題,提升手術安全與術後體驗品質!豐富臨床經驗的鄒主任就以診間一位體重破百的病患經驗為例,通常這樣個案都要非常注意,如果因麻醉不足躁動導致從手術床上掉下來或不自覺反抗就會影響術中安全。此個案透過精準麻醉,不僅大幅縮短術後恢復時間,拔呼吸管時間也精準掌握,恢復後於短時間內能與醫護人員進行溝通,大大降低拔管失敗與麻醉副作用造成的住院風險。對於一些年老、肥胖、心血管疾病、多重慢性病等全身麻醉手術的需求患者,精準麻醉是降低手術風險、提升術後體驗的選擇關鍵。圖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喉科鄒永恩主任提醒,精準麻醉是止鼾手術中的關鍵環節,助力提升手術安全與術後品質體驗!

突然中風、昏迷,醫警告:糖尿病「無症狀」不代表沒事

突然中風、昏迷,醫警告:糖尿病「無症狀」不代表沒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通常沒有症狀!病友張小姐表示,確診糖尿病時,既不痛不癢不痠也不疼,毫無症狀令她感到驚訝。但張小姐很有病識與危機感,非常認真治療。她表示,親戚曾因糖尿病併發中風,事業沒了,生活一切完全崩盤;住家社區警衛,某天突然昏迷,送醫後才知是糖尿病。「感觸很深,我很害怕自己也變成這樣。」因此張小姐定時回診,按時吃藥、調控飲食,進行血糖值監控,搭配規律運動。後來糖化血色素數值維持在5.8(正常值小於7)的漂亮成績,呼籲大眾不可忽視糖尿病帶來的威脅。 6成糖友血糖控制不及格  醫:建立用藥安全觀念是關鍵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台灣糖尿病人口數已超過220萬人,且將有100萬位「準糖尿病人」在10年內會發病,呼籲民眾務必了解糖尿病資訊,做到長期穩定控糖。根據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指出,高達6成糖友未達到糖化血色素小於7.0%的治療目標。 「沒有症狀不等同於血糖控制良好。」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李淳權說明,血糖若控制不佳將會影響全身大小器官,甚至進一步產生腎臟病變,以及心血管疾病、中風、視力損傷、神經受損、糖尿病足等併發症。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與歐洲糖尿病協會(EASD)發表的治療指引中,「併發症管理」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重點治療目標。 因此,制定治療目標並規律回診用藥是治療重要關鍵,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透過規律用藥搭配改善生活習慣以穩定血糖並延緩發生心、腎等併發症。許多糖友常誤以為藥物會傷肝、腎,或是認為出現症狀才要吃藥,因而自行減藥、停藥,導致病情加重,增加併發症風險。李淳權指出,糖尿病治療藥物隨著醫藥技術的進步更具安全性與方便性,除了一天一顆為治療趨勢,現階段已有不易造成腎臟負擔,或是低血糖的降血糖藥物,即使是腎功能不佳的糖友不需要調整劑量也可以使用。 上網找糖尿病資訊常有誤  大大耽誤正規治療糖友張小姐坦言,剛確診時對於用藥與飲食控制、血糖監測等問題感到茫然,上網搜尋卻找不到所需資訊,也擔心找到錯誤資訊。根據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調查顯示,對糖友來說,每次看診時間有限,難以好好詢問心中的疑惑,因此,多半透過網路的網友經驗分享,或是親友口耳相傳蒐集糖尿病相關資訊。然而,卻有近6成病友找不到具可信度的衛教資訊,甚至超過5成認為衛教資訊複雜,不易閱讀。王治元表示,糖尿病是一場長期抗戰,糖友需要在一開始就打好疾病衛教基礎,以幫助疾病獲得最好的控制。 整合衛教資源  以LINE機器人即時解決糖友疑惑糖尿病衛教學會為解決糖友資訊不滿足的困擾,整合現有衛教資源,以「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衛教機器人與糖友即時互動,集結醫師、個管師、營養師等糖尿病照護專業團隊,彙整糖友常見的糖尿病共病、飲食控制、藥物使用、運動方式、心理健康及常見迷思,彙整成千筆資料的大題庫,糖友可以就自身疑問在「糖尿病智慧好幫手」發問並獲得即時回覆。 王治元表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的操作模式相當便捷,國人普遍熟悉通訊軟體LINE的使用方式,也不用另外下載其他應用程式,即使是高齡糖友也能簡單上手。除了聊天機器人的即時問答功能外,也整合學會與國健署等具有公信力的衛教資源並加以明確分類,民眾可以於選單區點選閱讀。糖尿病智慧好幫手亦有定期推播,幫助糖友與照護者了解正確糖尿病資訊。糖尿病智慧好幫手https://line.me/R/ti/p/%40470pdxsq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健檢發現30公分腫瘤險切全胃幸靠精準療法保留部分

健檢發現30公分腫瘤險切全胃幸靠精準療法保留部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胃腸道基質瘤(簡稱GIST)是一種罕見的腸胃道惡性腫瘤,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都是在健康檢查時被檢查出來,少部分患者因出現腹瀉、食慾不振或腸胃道出血就醫而確診。 好發於50歲以上民眾  60~70歲為高風險族群根據衛福部107年癌症資料統計數據顯示,胃腸道基質瘤約有495例,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詹德全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胃腸道粘膜下腫瘤,高達6成患者發生在胃部,原因為基因突變。異常活化細胞上的酪胺酸激脢,促使腫瘤細胞增生造成基質瘤,主要發生在50歲以上民眾,尤其是60~70歲是高風險族群。 詹德全說,目前手術及標靶藥物,都可以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但有些患者因腫瘤位置、大小或轉移等因素不適合手術,僅能使用標靶藥物阻斷受體訊息傳遞,抑止腫瘤生長或讓腫瘤細胞壞死,達到治療效果。因大部分基質瘤都是基因突變腫瘤,因此在使用標靶藥物前進行基因檢測很重要,可幫助醫師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不過,約有7%胃腸道基質瘤是由PDGFRA外顯子18中的D842V基因突變導致,此類患者對於使用傳統標靶藥物的效果不佳,成為標靶藥物治療的遺珠之憾。 基因檢測對症下藥  D842V突變患者精準醫療新選擇台中榮總一般外科醫師羅少喬表示,去年美國FDA及今年4月台灣TFDA已正式通過使用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對症下藥達到精準治療效果,對患者是一大福音。臨床只要發現患者不能開刀,就建議做基因檢測來判別基質瘤類型:若是一般胃腸道基質瘤,就可以開始使用標靶藥物;若判定是D842V基因突變患者,就可以第一線使用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縮小腫瘤的效果超過90%。 羅少喬舉例,臨床曾有一位60歲男性患者,因公司健康檢查發現胃部有一顆大小達30公分腫瘤,到醫院確認後評估,若進行手術需要全胃切除,對患者身體傷害很大。經與患者溝通後,先安排胃鏡超音波及穿刺,證明是胃腸基質瘤。為了盡量保留胃及使用到對的標靶藥物,安排手術前先進行基因檢測,經過半年定期用藥及回診後,腫瘤明顯縮小,後來也順利手術切除,目前病情相當穩定,也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 定期健檢預防疾病  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延生機詹德全及羅少喬同時提醒,民眾若有腸胃道不適應儘早就醫,年齡超過5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健檢。若出現小病兆通常手術就可以解決,無法手術者,可以接受基因檢測精準找出突變基因,對症下藥延長存活期。同時也期待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有機會能獲得健保給付,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及提高治療效益,嘉惠更多病患。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愛染髮一族注意!「這個成分」恐引發白斑症、蕁麻疹

愛染髮一族注意!「這個成分」恐引發白斑症、蕁麻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染髮劑含有「對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簡稱PPD),會造成接觸性過敏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甚至染劑若碰到某區塊的皮膚,恐會產生化學性的白斑症,因此並不建議使用含有PPD的染髮劑。 不少民眾認為染髮劑會致癌,其實這是過時的觀念。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陳冠伃表示,「大部分的國際研究中,都是以動物實驗為主,並沒有足夠的人體實驗資料可以證明,染髮劑與人類致癌有關。」且現代的染髮劑成分不斷改良,已經大幅淘汰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若要染髮的民眾不用太過恐慌,不過有些染髮劑含有「對苯二胺」成分,可能會引發接觸性皮膚炎、化學性白斑症或蕁麻疹等等,民眾應多留意。 染髮劑致癌物早去除  不需過度恐慌陳冠伃表示,1980年代前的研究顯示,將染髮劑長期且大量塗抹在動物身上,有些研究證明染劑會經由皮膚吸收到血液中,也呈現實驗動物身上有致癌的疑慮,但不是絕對的關聯性,也並沒有證據說明跟人類癌症有關係。且大部分的研究都提到其成分中的「芳香胺」(Aromatic amines)會致癌,但在1980年代後製造的染髮戲都已經去除芳香胺。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目前將染髮劑歸類在第3級致癌物,其實與人們經常飲用的「咖啡」為同一級。陳冠伃說明,生活中其實早就暴露在許多致癌物之中,而染髮劑與罹癌的關聯性,可能與皮膚直接接觸或長期的職業暴露有關,例如美髮師。但若有做好保護隔離措施,可不用過度擔心,並且動物實驗畢竟是大量塗抹染劑、並直接接觸到皮膚,和一般美髮師、民眾所使用的情形不盡相同。 陳冠伃表示,一般染髮劑分為三類,包括暫時染,成分屬於大分子,不會真滲進頭皮裡面,只有殘留在表面,風險不大;半持久染,也就是常見的植物染,大多標榜天然成分,因為不是永久性的,洗頭5到10次就會掉色,認為風險也不大;永久性染髮劑,也就是平常在理髮廳使用的染髮劑,內含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氧化後,會使頭髮改變顏色,尤其越深色的染料,化學分子就越多。 染髮劑成分「對苯二胺」恐傷害皮膚、粘膜雖然目前染髮劑對於致癌的風險尚未確鑿,不過對皮膚或粘膜仍具有刺激性。陳冠伃表示,進行染髮時會感到刺鼻、眼睛刺痛、頭皮發癢,其實是刺激了皮膚或粘膜,因為染髮劑含有「對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簡稱PPD),會造成接觸性過敏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甚至染劑若碰到某區塊的皮膚,恐會產生化學性的白斑症,因此並不建議使用含有PPD的染髮劑。 陳冠伃補充,所謂的半持久染、植物染,雖然不是化學合成的,但市面上有些產品會偷偷添加化學物質,民眾還是要看清楚成分標示,並且要認明通過檢驗。若仍擔心引發過敏,在使用前可以先做皮膚測試。 陳冠伃建議,美髮師替客人染髮時,必須戴手套,以免接觸染髮劑。另外,客人的脖子、肩膀可塗抹凡士林,也有隔離保護的作用,並且染完頭髮後要確實清洗乾淨,不要讓染劑停留在頭髮上過久,以降低過敏機率。但陳冠伃也坦言,現在染髮劑中的PPD很少,因為所有染髮劑的製造、其成分濃度都必須符合法規,因此只要不選購來路不明的染髮劑,民眾做好保護措施,一樣可以自在染髮。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染愛滋共病風險高,恐早10年老化!醫教3招控病況

染愛滋共病風險高,恐早10年老化!醫教3招控病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自愛滋藥物治療革新與廣泛使用,感染者的健康狀態及平均壽命已與一般人無異,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教研部主任暨感染科醫師鄭舒倖表示,台灣已連續3年愛滋病新診斷個案數每年下降12~20%。目前臨床治療趨勢推行「及早診斷、即時治療」,感染者一經確診,即於確診當日或確診7日內接受治療,使得穩定服藥控制的病人已高達95%病毒偵測不到。 1~2成愛滋病患憂疫情取消回診恐產生伺機性感染但今年受新冠疫情波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副教授暨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以臨床觀察說明,有近1~2成愛滋病患者因擔憂染疫、感染科夜診縮減或感染者身分曝光等,擅自取消回診,部分甚至產生伺機性感染而住院治療,憂心感染者因此輕忽疾病本身與共病影響的嚴重性,成為新冠高重症風險的族群之一。另一方面,已開發國家的愛滋感染人口,正面臨高齡化趨勢。國外研究顯示,愛滋感染者相較一般人恐提早10年面對老化、慢性疾病與共病等健康問題。正因如此,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繼3個90目標後,持續推動整合型90指標,即為「90%感染者與具感染風險族群可接受完善、以人為本的整合型照顧」。 台灣將有1.4萬感染者面臨「早期老化」問題根據資料,台灣現今50歲以上年長感染者共計2,845人,僅占總感染人口7%;然而,目前35~49歲感染者將於10年內陸續步入50歲關口,估計超過3成以上、近1.4萬愛滋感染者,將面臨「早期老化」健康問題。楊家瑞指出,這當中包含代謝性疾病、心肌血管疾病、肺病、骨質疏鬆、慢性腎病、慢性肝病、神經學方面等健康危害。國外研究觀察也顯示,在共病相互作用下,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風險也較一般健康人高。楊家瑞說明,現今9成以上感染者仍為50歲以下壯年,尚未察覺自我健康的重要性;較多60歲以上資深感染者,因早期藥物影響會留意代謝性健康問題,但整體來說,與醫師主動溝通的積極度、自身健康的全面掌握度仍待加強,尤其「愛滋加速老化的健康問題」更受到挑戰。 U=U 友善世代  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為鼓勵愛滋病患者穩定服藥、定期追蹤、主動與醫療團隊溝通、維持健康生活,台灣露德協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台灣紅絲帶基金會、台灣基地協會與台灣愛之希望協會,力邀三位資深感染者「光哥」、「霖霖」、「女神下午茶」共同擔任年度愛滋衛教大使,攜手拍攝首支正向勵志的愛滋衛教短片《勇敢說『愛』,追夢無礙!》。在現今「U=U 」(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的世代當中,鼓勵愛滋感染者褪下長久以來的負罪感,掌握關鍵「U=U」三招,就能夠穩定控制住病情:第一招:穩定服藥並固定回診是最重要的關鍵。第二招:重視身體、心理的任何警訊,醫師是與我們共同作戰的一員,主動與醫師討論任何疑問並了解自己的治療方式。第三招:為了自己健康要維持規律運動習慣、好的飲食習慣,才能有健康的身體繼續完成理想與規劃。鄭舒倖與楊家瑞也強調,對抗愛滋、與「愛」和平共存是長期作戰,不再只是專注於「病毒本身」,更多跨科別及照護團隊的全面介入,涵蓋病患身心健康,並給予最適合個人的治療與建議,走向「以人為本」的全人照護。

無酒無B肝卻「肝硬化」?中醫:治療關鍵在「治脹」

無酒無B肝卻「肝硬化」?中醫:治療關鍵在「治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男性患者沒有B型肝炎、C型肝炎,平時也沒有飲酒習慣,公司健檢只有偶爾肝指數偏高不以為意,但有腹水與2次食道靜脈瘤出血狀況。近期一次就醫發現有肝硬化,肝膽科醫師請他開始進行飲食控制與補充綜合維他命,但沒有特別的藥物給予治療。由於個案仍舊常覺得疲勞、皮膚癢,加上又有腹水,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後來轉而尋求中醫,希望透過調理方式改善狀況。肝硬化,是肝臟長期發炎導致,例如B、C型病毒肝炎、酒精、肝毒性藥物或毒素傷害、遺傳及代謝性疾病、寄生蟲、長期膽汁滯留、銅質或鐵質沉積或其他原因等所引起的慢性進行性、瀰漫性肝臟疾病,其中以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較常見。臨床早期無症狀,後期就會出現肝功能減退、脾腫大、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腹水、腹膜炎、肝昏迷、肝腎症候群等併發症。治療方面,通常是以飲食控制為主,加上症狀處理的藥物,例如利尿劑以減輕水腫及腹水、抗生素以減少腸道細菌量降低氨的產生,或者軟便劑、止癢劑控制等。 中醫以「治脹當辨虛實」為主要切入點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肝硬化是屬於「臌脹」的範疇,最早的記載是出現在《黃帝內經‧靈樞‧水脹》篇:「臌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描述了主要的證候特點,就是腹部又脹又大。到了隋朝的太醫巢元方的著名病因病機專書《諸病源候論》提出,臌脹的病機是「經絡痞澀,水氣停聚,在於腹內」。到了明朝的著名醫家張景岳提出,臌脹的形成與情志、勞欲、飲食等有關,指出「少年縱酒無節,多成水鼓」,補足了酒精對肝硬化的重要觀點,而在他的《景岳全書‧氣分諸脹論治》篇說:「單腹脹者名為臌脹,以外雖堅滿而中空無物,其像如鼓,故名臌脹。又或以血氣結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蠱,亦名蠱脹,且肢體無恙,脹惟在腹,故又名為單腹脹」,並提出「治脹當辨虛實」的重要觀點。反覆不癒多因調養失宜及治療延誤經過時間的淬鍊,現代中西醫雙執照的中醫對於肝硬化的認識更加全面,此病長期反覆不癒,多因調養失宜及治療延誤,久病則氣血大傷,身體自虛。所以肝硬化腹水病人以虛證為多,虛實夾雜,後期已有正不抗邪之勢。正虛是氣血大虧、脾失健運,邪實是痰血瘀阻、腹水中遏,正虛為本、邪實為標,不能以治療腹水為目的,而是應以扶正為主,在中焦下功夫,邪正兼顧,方可奏效。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這個概念,先調氣血固元氣,讓消化系統可以好好吸收食物的營養,就可以改善造血及免疫功能,降低肝臟的負擔,加上中醫特有的「柔肝」藥物,可以軟化肝硬化及肝纖維化的組織,改善肝臟實質的功能,這就是對肝硬化最好的治療!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