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切油、不戒澱、不減糖健康新食法?營養師:關鍵是...

不切油、不戒澱、不減糖健康新食法?營養師:關鍵是...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網路上流傳五花八門飲食法,像是減醣節食法、24小時分割斷食法、生酮飲食等諸如此類,但你知道嗎!?其實正常三餐,不用斷食,也能輕鬆享受美食!今天,跟著編輯吃著吃著窈起來~! 「飲食要均衡、不要亂戒食」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每人每天都要攝取六大類食物,來達到營養均衡,因每種食物所提供的營養不同,可別過度刻意減少澱粉或油脂的攝取,不僅影響健康平衡,要是餓過頭,造成暴飲暴食反而適得其反! 「消化好、代謝好、自然健康窈起來」維持消化道機能,是健康重點!從日常飲食開始做起,三餐均衡飲食、減少外食外送,避免攝取高油、高糖、高鹽及高熱量食物。營養師建議:「有時間的話,當然是自己煮最安心又健康!食材上盡可能挑選高纖食物,補足人體一天所需的纖維,才有益順暢!」而減少各類零食、含糖飲料等,也是維持消化道機能的關鍵! 營養師推薦「3大好物」想要吃得好,又想維持好狀態,可以考慮以下三款超級食材。 ●TOP 1:零澱殺手-白腎豆第一的當然是白腎豆,它含有α澱粉酶抑制劑,很建議餐前補充,不但能減澱,還能調整體質,促進代謝!是營養師一直很推薦的食材。 ●TOP 2:瓜中C王-山苦瓜沒想到吧!山苦瓜因為含有豐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及各項維生素,在瓜類蔬菜中是含量較高的,特別是維他命C的含量居瓜類之冠,所以有瓜中C王之稱呢!山苦瓜另一特點是能幫助消化,及養顏美容、維持狀態!整顆生吃效果更讚,不過真的不算美味,老實說,連編輯自己也做不到餐餐吃它。 ●TOP3:顧腸胃-秋葵其實這是編輯的最愛——秋葵!常吃秋葵有助維持消化道機能!營養師:「秋葵熱量低,黏液含有豐富果膠,這些膳食纖維成分能幫助促進腸道蠕動、增加便便量!千萬別小看秋葵它小小一條,纖維含量可是大勝高麗菜三倍!」這麼好的超級食材,輕鬆簡單就能有助清零計劃喔! 種類 份量 纖維含量 秋葵 100g 4.1g 空心菜 100g 2.1g 高麗菜 100g 1.3g *每100公克之纖維含量。 「現代都市女性、這1招、省時又好用!」新時代女性生活每天忙,也少機會能天天自煮健康餐,若是想找到足夠量的白腎豆、山苦瓜來吃,也是挺難的!建議可以尋找優質的保健食品來代替,畢竟省時方便,同時也可以更有針對性,選擇最適合自己需求的來用,這樣才能更符合現代都市新女性的生活節奏與習慣。 想要維持好狀態,就要懂得選!演藝圈很多女明星也懂挑,都在用呢!推薦「lifeso」最近推出的新品「零澱廢」!不只含有3大超級成份「特濃白腎豆、專利苦瓜、專利秋葵」,還特別新增高濃HCA藤黃果,餐前食用就能促進代謝、增加內循力!很值得一試! 編輯總結:「今天就開始妳的清零計畫,一起零、澱、廢吧!」想知道更多:lifeso官方網站:https://www.lifeso.com/yahoo購物中心:https://bit.ly/3jOO3NUmomo購物網:https://bit.ly/3l507d3

當心情感冒時 遠離憂鬱症5個方法

當心情感冒時 遠離憂鬱症5個方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是否有連續一段時間,大部分時候覺得心情低落、睡眠及體重都產生變化,對事物也失去興趣,小心憂鬱症可能悄然上身。有人說憂鬱症是「心情感冒的疾病」,這意味著一般感冒只要多休息、多喝開水及適時服用醫師所開立的藥物,一段時間感冒就可以痊癒。憂鬱症既然被視為「心情感冒的疾病」,也就表示是可以治癒的。焦慮和憂鬱症困擾全球1.2億人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張一賓表示,憂鬱症除了會出現心情低落,也會影響睡眠、食欲或是每天都覺得身體疲累等症狀。憂鬱常見的身體症狀還包括: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緊繃或痠痛、頭痛、頭暈等。一般民眾都知道當身體出現病痛,要去看醫生;不過,當心理出現困擾或問題時,並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要去正視或治療。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心理疾病的風險正在世界各地上升,最常見的焦慮症和憂鬱症困擾全球約1億2000萬人,憂鬱症容易因延誤治療,令病情嚴重,更甚者會出現自殺傾向。如何防治憂鬱症與維持身心健康,張一賓提供以下建議:1.足夠的休息及睡眠:每日保持7~8小時的睡眠,優質的睡眠可以讓人活力充沛,以最佳狀態迎接每天的挑戰。2.多做運動:每星期至少運動三次,每次約30分鐘,運動是減壓及舒緩情緒最佳方法,美國杜克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大量運動後大腦分泌令人愉快的腦內啡,憂鬱症患者大量運動後,效果等於服了一顆抗憂鬱藥物。3.培養興趣及嗜好:留點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平衡生活及工作壓力。4.找人傾訴心中不悅:當遇到苦惱及困擾時,向你信任的人傾訴,將心中的憂悶及時發泄出來,以免積壓成疾。5.保持積極及愉快的情緒:心理學研究及發現,快樂能夠提升個人的能力,令人流露自信,同時快樂可以令人視野擴闊,對工作充滿熱誠,令生存更有意義。做好心理健康保養 減少憂鬱症發生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表示,憂鬱症是很常見的精神疾病,你我身邊的人都可能得過,而且是可以經過治療而康復,就像心情的感冒一樣。所以我們無需要諱疾忌醫,平常做好心理健康保養,也可以減少憂鬱症的發生。

腳掌不曾踩地求截肢 醫接力4手術還她行走自由

腳掌不曾踩地求截肢 醫接力4手術還她行走自由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4歲陳女士為小兒麻痺症患者,右側大腿至腳踝長年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無法穿鞋,原本尚能勉強行走與生活自理,但近半年卻因為二次神經肌肉退化,導致走路時患側疼痛、無法行走。醫師診斷後,為她進行複雜度高的骨矯正手術,讓陳女士終於可以體驗「腳踏實地」的感覺,且能穿上漂亮的平底鞋正常步行,宛如重獲新生。手術3個月穿上漂亮平底鞋 重獲新生羅東博愛醫院骨科醫師王秋猛表示,當初陳女士坐著輪椅來求診時,心灰意冷請醫師為她截肢,仔細檢查發現她的關節變形嚴重、大腿及小腿萎縮、腳掌嚴重內翻,同時合併垂足(腳板下垂無法自主抬起)與高弓足(腳底足弓處向上拱起,無法平踏在地)的狀況,若順其意為她截肢,也無法裝義肢,恐怕後半生仍須面對無法行走的結果,因此決定為她手術矯正,只是手術內容含括四項術式,複雜度極高。歐美小兒麻痺症近20年已根絕,台灣也於2000年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為小兒麻痺根除地區,近期幾乎沒有相關文獻可循。王秋猛改良1930年代Lambrinudi醫師的關節融合手術,搭配「脛後肌截斷手術」來矯正陳女士腳掌內翻,再透過「跟腱延長手術」與「足底筋膜切開術」,協助她的腳掌能著地與平放,手術時間長達4小時才完成。陳女士術後3個月已能正常行走,再次回診時,揮別初次看診時的陰鬱,不但化了妝、穿上漂亮洋裝,也買了好看的平底鞋,對手術成果深表滿意。小兒麻痺、受傷等造成的神經肌肉病變 有機會回復步行陳女士有記憶以來,右腳掌不曾踩在地面,原本以為下半輩子只能剩一條腿,現在能重新用雙腿自在行走,讓她很開心,也很感謝。王秋猛呼籲,小兒麻痺症、中風、腫瘤或受傷等因素所造成的神經肌肉病變,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除了截肢,透過手術回復步行的機會也漸漸增加,建議有相關困擾的民眾勇於求醫,爭取行走自由。

幼兒園確診染Delta病毒 新北取消餐廳內用一周

幼兒園確診染Delta病毒 新北取消餐廳內用一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新北幼兒園染疫基因定序為Delta變異株,新北市政府下午宣布,明天起至15日全市餐廳取消內用,全市公有運動場館、藝文場館暫時不開放。指揮中心公布國內今新增9例COVID-19病例,分別為7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新增7例本土個案,為2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30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8月27日至9月7日,個案均分布在新北市;其中6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衛生單位將持續進行疫調,以釐清感染源。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北市今天加零,看統計數字台北市還好。但新北幼兒園群聚和長榮案都是Delta病毒,是不同的兩條傳播鏈,可見社區有很多感染源存在。北市7校採預防性居隔因新北市幼兒園群聚,目前北市有4所幼兒園及3所國小採預防性居隔,共有247名師生居隔,643人停課。北市宣布最新Delta停課標準,1人確診全校停14天、班上有出現確診接觸者也必區預防性停課1至5天。另有2名家長在台北市上班,分別是士林跟內湖,北市府已做疫調匡列,居家隔離目前12人、5人自主健康管理。柯文哲表示,雖然雙北是首都生活圈,很多標準應該要一致,但北市在沒有確診案例狀態下,他做為台北市長「還是要很務實處理一些事情」,自己不贊成風吹草動就太過度的升高防疫等級,他非常清楚,政府還是要在疫情跟經濟當中取得平衡,所以結論是「目前北市沒有升級動作」。不過他也拜託市民,防疫措施務必落實,北市沒有取消餐廳內用,但相關措施要做好,包括採用梅花座、放置隔板,他知道最近大家都有鬆懈下來,畢竟時間久了大家都疲乏了。

海洋性貧血不敢吃肉補血 免疫力亮紅燈

海洋性貧血不敢吃肉補血 免疫力亮紅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血紅素一路狂掉,小心拉低免疫力!一名曾被診斷為輕度海洋性貧血的36歲女性,最近幾個月來,不但常感到頭暈虛弱,連感冒的頻率也有增加,外人看來皮膚、手指、眼結膜都有蒼白的現象,幾次檢查血紅素濃度持續在下降,她卻自認為是海洋性貧血所造成不以為意,最後才發現其實合併有缺鐵性貧血。合併缺鐵性貧血 血紅素狂掉女子先前血液檢查血紅素濃度在11.8至12.5 g/dl之間(正常值為12至16 g/dl),5個月前健檢發現血紅素濃度降至11.3 g/dl,自認為是海洋性貧血所造成而不以為意,近期追蹤時又降至9.8 g/dl,這才覺得不太對勁。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表示,這名女子聽說海洋性貧血患者體內鐵質易聚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想到有人說肉類補鐵,因此很少吃肉類,想減少鐵的攝取,沒想到卻忽略輕度海洋性貧血可能合併缺鐵性貧血的可能性。檢驗發現,女子身體鐵質指標鐵蛋白(ferritin)只有3.6 ng/ml(正常值10至200ng/ml),有缺鐵性貧血,糞便潛血檢查陰性並無腸胃道或其他器官慢性出血的問題。經給予鐵劑服用,血紅素濃度與身體症狀逐漸改善。長期貧血 也會影響學習能力何一成指出,貧血會引起頭昏、虛弱、皮膚蒼白等症狀,長期可能對心臟功能、免疫力、學習能力等造成影響;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增加各種病毒侵襲的機會。貧血形態多樣,其中缺鐵性貧血是因缺鐵所引起,海洋性貧血以前稱為地中海貧血,台灣帶因者約佔人口5到6%。醫學研究指出,海洋性貧血為遺傳性貧血,重症者需接受定期輸血等治療;輕度者血紅素正常或輕微下降不需特殊治療,要均衡飲食勿攝取過多鐵質,並注意保健。鐵攝取過多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何一成提醒,輕度海洋性貧血患者可能合併缺鐵性貧血,近年門診看到許多同時合併有兩種貧血者,缺鐵性貧血未及早治療,血紅素會持續下降。他提醒,貧血種類很多,治療方式不同,海洋性貧血的血紅素偏低是持續維持偏低的數值,不會一直往下降,如果出現持續下降時,應留意可能合併其他類別貧血,應就醫治療,不可隨意自行服用鐵劑,體內鐵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對肝臟、心臟、胰臟等造成傷害,不可不慎。

今新增8例本土 幼兒園群聚累計15人確診

今新增8例本土 幼兒園群聚累計15人確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新增12例COVID-19本土病例,分別為8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主要集中於新北市幼兒園群聚事件;另今天無新增死亡案例。指揮官陳時中說明,今天新增8例COVID-19本土個案,為1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9月1日至9月5日。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例、台北市1例;其中6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1例疫調中。衛生單位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及防治,以釐清感染源。今天本土病例主要集中於新北市幼兒園群聚事件,又有5例確診個案,其中3例是學童家長,1例是幼兒園小朋友,另一名是幼兒園小朋友的1歲妹妹,目前群聚案例衍伸共有15例。境外移入增4例今天新增4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40多歲,分別自印度(案16147)、日本(案16148)、馬來西亞 (案16149)及賴索托(案16156)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13日至9月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6047例確診,分別為1444例境外移入,1萬455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37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27例本土,另10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配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長期飽受尿失禁所苦 6旬婦術後如減齡10歲

長期飽受尿失禁所苦 6旬婦術後如減齡10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近60歲的阿美到婦產科做子宮頸抹片,她表示自己生過三胎,且曾因罹患子宮肌瘤接受子宮全切除手術。醫師檢查時,發現她的外陰部紅腫潰爛,一問之下,意外得知阿美長期患有尿失禁,平常只靠凱格爾運動及口服藥物治療,但都不見好轉。阿美原以為自己的後半輩子只能承受尿失禁之苦,幸好在醫師治療下,透過膀胱脫垂修復,以及陰道單切口尿道中段吊帶手術,大幅改善症狀,更讓她重拾跑步及爬山的樂趣。不敢喝水、隨身帶專用護墊好焦慮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鍾國騰表示,尿失禁為婦女常見疾病,其中又屬應力性尿失禁盛行率最高,大多好發於產後停經婦女,因生產及老化會導致骨盆底的肌肉鬆弛,容易造成骨盆器官脫垂,進而引發尿失禁。阿美過去曾切除子宮,造成膀胱明顯脫垂,加上外陰部呈現長期慢性發炎,問診時曾詢問她是否會因咳嗽、跑步、打噴嚏或提重物而漏尿,結果不出所料,而後續檢查確診為應力性尿失禁。阿美無奈向醫師表示,之前曾參考網路建議常常做凱格爾運動,但尿失禁改善效果有限,也曾經求診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停藥後症狀又復發,醫師甚至告訴她這是老化正常現象,建議她少喝水並隨身攜帶尿失禁專用護墊,最後因身心不適導致長期睡不好覺,整個人變得消沉黯淡。尿失禁嚴重者 單靠格爾運動難改善針對輕度應力性尿失禁的治療方式,透過凱格爾運動訓練骨盆底肌肉確實有改善效果,但有些患者無法持之以恆,或應力性尿失禁症狀較嚴重,單靠運動無法明顯改善。對於尿失禁症狀較嚴重者,或平時需搬重物、喜好跑跳運動的患者,建議利用人造纖維網帶植入婦女中段尿道下組織,透過網帶的纖維空隙與尿道旁組織產生鑲嵌作用,強化恥骨尿道韌帶,達到有效治療尿失禁的效果,讓患者重拾乾爽自在的人生。「我們不能輕忽尿失禁所帶來的危機,以免帶來患者身心健康的困擾。」鍾國騰說,過去阿美以為自己老了就再也無法擺脫尿失禁,但如今透過手術治療,不只改善了病情,看著回診時神采奕奕的阿美,彷彿年輕了十歲。治療尿失禁並不全然要開刀,需視患者的尿失禁種類、嚴重程度及生活型態等決定,最重要的是,患者若有尿失禁問題應及早就醫治療,找回自信人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人妻全身瘀青如巴掌大 C肝口服藥助揮別家暴疑雲

人妻全身瘀青如巴掌大 C肝口服藥助揮別家暴疑雲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3歲的高小姐與先生育有2個孩子,過去曾經因為血小板低下問題,出現紫斑症狀飽受困擾,甚至自嘲手腳上巴掌大的瘀青就像「被家暴」,經歷多種治療後仍無起色,所幸在使用C肝口服藥物治癒C肝後,血小板低下的紫斑症狀也順利痊癒,終於揮別家暴疑雲。 C肝引起血小板低下 出現紫斑症狀飽受困擾高小姐有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狀況,過去曾經接受過類固醇治療,雖然有C肝家族病史,但未曾接受過C肝篩檢也未固定追蹤。去年底因無故全身瘀青就醫,抽血檢查發現血小板只有3000/mm3,遠低於一般正常人15萬/mm3,有自發性出血的危險,因此緊急住院。 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顏旭亨表示,慢性肝病患者凝血功能不佳,尤其C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原發性血小板數目低下,高小姐住院後抽血檢查發現有C型肝炎,且血小板數目遠低於一般正常人,可能就是病毒感染引起。 顏旭亨指出,過去C型肝炎治療主要是注射長效型干擾素,療程約半年至一年不等,治癒率低,而且干擾素副作用容易使血小板低下,對於血小板數目原本就低於正常人的紫斑症患者並不適用;2019年起,國健署開放C肝口服新藥健保給付,這類新藥不但療程短、治癒率高達95~98%,且副作用少。45~79歲民眾可接受一次B、C型肝炎免費篩檢高小姐持續接受八周的C肝療程,結束後血小板從3千上升至15萬,C肝病毒也順利清除,再回診瘀青的情況也改善了。她說:「我一直有血小板低下的問題,偶爾會用類固醇治療。生第二個孩子時,血小板降到5萬多,那時打了35瓶免疫球蛋白才勉強提高血小板數目,生完孩子以後因為沒再出現瘀青,也就不以為意。」去年底因為全身瘀青症狀明顯,而且中間接受過其他的治療卻未見起色,讓高小姐非常沮喪。沒想到接受C肝口服藥物治療,不但把C型肝炎治好,血小板數目也回到正常,看到治療完畢後的抽血報告,她高興地說:「我的血小板從來沒有到15萬那麼多!」顏旭亨表示,為配合國家消除C肝政策,2020年起擴大放寬年滿45至79歲民眾,都可接受終身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提醒民眾,配合成人健檢時可以免費篩檢B、C肝,早期發現C肝帶原,早期治療,可避免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

偏頭痛如大象在腦中狂奔 有這5大症狀應就醫

偏頭痛如大象在腦中狂奔 有這5大症狀應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51歲的林小姐高中開始有偏頭痛,每當發作時,她習慣先吃止痛藥,若效果不彰,就用洗頭按摩、沖熱水等方式紓緩,多年來她已將偏頭痛視為生命的一部分。她原本任職於銀行業,經常因頭痛劇烈影響工作表現,最終忍痛辭職,甚至因長期服藥,擔心藥物過量與副作用,不敢生兒育女。雖長期就診持續服藥控制,但偏頭痛未明顯改善,一度痛到被診斷罹患憂鬱症,直到三年前,改以肉毒桿菌素治療,發作頻率降到每周僅剩一次,病況大為改善。7成民眾不知偏頭痛是疾病 近半不知吃多止痛藥會惡化根據統計,在台灣每十人就有一個人罹患偏頭痛,台灣頭痛學會公布今年7月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近7成國人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不知是一種「疾病」;近5成不知道過度使用止痛藥,反而會使頭痛惡化。醫師指出,這顯示了台灣民眾對偏頭痛不但認知不足,也普遍沒有妥善控制偏頭痛。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讓人更頭痛!國外最新研究顯示,偏頭痛患者在疫情期間的每月平均偏頭痛天數,一口氣較疫情前增加4成,更有6成患者偏頭痛頻率增加,6成4偏頭痛嚴重度增加。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陳韋達分析,在家防疫期間,不少人長時間盯著3C產品,加上情緒易隨疫情起伏而吃不下、睡不好,活動空間與運動量不足等,全都容易誘發偏頭痛,並陷入惡性循環。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醫師王嚴鋒指出,偏頭痛患者以20至50歲女性居多,誘發因素包含壓力、遺傳、飲食、睡眠、環境等,據患者描述,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反覆穿刺,痛到想撞牆。也因許多民眾誤以為偏頭痛是症狀,導致患者因頭痛須請假時,還得擔心遭同事誤會裝病偷懶,使患者承受著生理與心理的壓力,陷入偏頭痛加重的循環。只要頭痛反覆發生,每次持續4至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的症狀,即符合偏頭痛定義。真的「受夠了」!逾600名患者用畫筆吶喊偏頭痛心聲新光醫院神經科醫師劉子洋表示,由於國內止痛藥取得方便,部分民眾在偏頭痛發作時,忽略尋求正規醫療的重要性,自行購買止痛藥,而輕忽過度服用止痛藥,除了傷肝傷腎,更可能導致成癮,使頭痛惡化。台灣頭痛學會提供「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每周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周服用止痛藥超過2天以上恐令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靠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期望藉簡單好記的口訣加深民眾印象。醫師提醒,健保近兩年已給付多款預防性藥物,均可減少回診頻率,尤其預防性藥物療效皆不錯,副作用也低,但最重要的是病患要對偏頭痛有正確的疾病認知,即早接受治療。為使大眾能「看見」偏頭痛,台灣頭痛學會舉辦一系列關懷活動,包括「第一屆全國繪畫比賽」、「我的偏頭痛美學網路串聯」,有高達685名學生與社會人士參與首屆繪畫比賽。高中組冠軍本身亦是病友,因偏頭痛嚴重影響生活,於畫中呈現主角痛到夜不能寐,牆上日曆的滿江紅更道盡偏頭痛的血淚,甚至以《受夠了》命名作品,表達病友渴求偏頭痛改善的那天到來。

世界多囊腎關注日!醫親授口訣 揪出洗腎幕後兇手

世界多囊腎關注日!醫親授口訣 揪出洗腎幕後兇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統計,我國洗腎人口已超過9.2萬,被冠上「洗腎王國」的稱號,民眾普遍認為洗腎的元兇為飲食習慣或糖尿病,但不知約有2-3%的洗腎病患¹,是因遺傳疾病—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簡稱「多囊腎」或「PKD」、俗稱「泡泡腎」)所致。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 高芷華醫師表示,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有五成機率遺傳給下一代,發病率幾乎高達百分百。發病後,腎臟異常增生大量囊腫(俗稱「水泡」)。這些囊腫會隨著疾病進展慢慢變大,造成腎功能快速下降而洗腎,台灣臨床研究發現有PKD1突變基因的台灣多囊腎病友約52歲(中位數)就邁入洗腎病程²,相較於一般慢性腎臟病患者平均67.3歲才洗腎³,足足提早15年!高芷華醫師指出,過往多囊腎治療可說是「無藥可治」,患者僅能透過飲食控制及多喝水等方式,延緩病程進展。青壯年患者確診後,不僅擔心十幾年內就要洗腎,工作及生活品質還受到劇烈衝擊;高遺傳機率的特性也往往讓結婚生子計畫延宕甚至取消,衝擊患者的自我實踐與人生規劃,更有高達六成的患者陷入憂鬱⁴。所幸,今日已有可直接延緩病程惡化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幫助患者扭轉年輕就洗腎的命運!為了幫助患者及早揪出多囊腎,掌握黃金控制期,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特別在9月4日世界多囊腎關注日前,宣導「攻略多囊腎,你543了沒?」口訣!提醒民眾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這五大常見症狀,盡速就醫進行『影像、血液、尿液、基因』上述四種診斷檢查,特別是『具家族史、腎臟有囊腫、洗腎者』這三大高風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高芷華醫師也提醒,若未即時控制多囊腎病程,腎絲球過濾率低於59 mL/min/1.73m2的患者,其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重症和死亡風險都會增加⁵。高芷華醫師說,多囊腎口服藥物讓患者看見疾病控制的希望,整體而言,治療積極度大幅提升,高風險族群也越來越積極篩檢。然而,目前健保給付規範較為嚴格,患者若想及早進入療程往往需要自費,經濟負擔大,期盼政府放寬給付規範,讓患者及時獲得更適切的治療。腎臟也會起水泡!不治囊腫每年增大超過5%,嚴重恐大如橄欖球,多囊腎患者52歲就洗腎!高芷華理事長說明,多囊腎是一種慢性腎臟病,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亦有人稱為「泡泡腎」。與遺傳有高度關係,約九成罹病原因為遺傳所致,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中有一人患病,自己就有五成機率罹病,且未來一定會發病。進入病程,患者腎臟會長出充滿體液但沒有任何功能的囊腫(俗稱水泡),遍布腎臟的囊腫會以平均每年超過5%的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為正常腎臟的20倍,猶如橄欖球大。沒有及時治療,這些囊腫會逐漸取代正常腎臟組織,一旦腎功能低於5 mL/min/1.73m2,就必須開始洗腎或腎臟移植,臨床研究發現,有PKD1突變基因的多囊腎病友約52歲(中位數)就進入透析治療階段,此時為人生中壯期,生活、工作、婚姻與情緒各方面都著實影響重大!嚇人!逾5成多囊腎患者不到30歲就有高血壓 醫籲:掌握「攻略多囊腎,你543了沒?」口訣!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黃道揚醫師進一步說明,多囊腎發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這五大常見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出現高血壓,若未即時控制,更有5%至10%的機率發生腦出血。一旦巨大如橄欖球的腎臟壓迫到腹腔器官,將會導致長期腰部疼痛;若擠壓到胃還會造成食慾下降,甚至會因營養不良引發肌少症。若囊腫破掉,會導致血尿、泌尿道感染;囊腫還會阻礙尿液排除,導致尿液停留時間變長,平均每4人就有1人發生腎結石。黃道揚醫師強調,多囊腎不只衝擊腎功能,還會引起全身併發症,甚至導致腦中風及死亡!黃道揚醫師表示,若出現上述五大症狀,應盡快就醫,進行『影像、血液、尿液、基因』四種診斷檢查。透過影像確認腎臟囊腫增長情況,判斷未來疾病惡化速度;藉由血液、尿液評估腎臟功能;若腎臟惡化快速者,更可透過基因檢查掌握致病基因型,調整後續療程規劃,甚至可透過基因及人工生殖技術,減少患者未來子女發病機率或疾病惡化風險。黃醫師也建議,綜合多囊腎的流行病學特性,『具有家族史、腎臟有囊腫者或是因不明原因腎衰竭而洗腎者』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一定要至腎臟科進行相關檢查。過往患者不敢結婚生子,高達六成陷入憂鬱! 突破性口服藥物帶來治療希望,終可控制疾病惡化臺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陳呈旭主任表示,過往多囊腎無藥控制,發病初期僅能透過多喝水,減少抗利尿激素分泌,降低腎臟囊腫生長速度;並且透過少鹽、少蛋白的飲食,降低腎臟代謝負擔。患者難以擺脫年輕就洗腎、腎臟移植的命運,洗腎衍伸的時間成本或移植手術後的排斥反應,嚴重衝擊患者生活品質;患者也因為治療瓶頸,對於罹病的事實更難接受。陳呈旭主任進一步說明疾病對患者的衝擊,部分患者擔心將疾病基因遺傳給下一代,中斷結婚或生子計畫。也因為患者不到退休年齡就需要洗腎,每週3次的血液透析治療,對於仍需上班的壯年患者而言,常常造成請假上的困擾,甚至影響工作表現。陳主任直指,多囊腎不僅影響生理健康,對於患者的心理及人生規劃也帶來劇烈衝擊,更有高達六成的患者陷入憂鬱⁴。陳呈旭主任指出,今日已有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此款突破性的藥物可以直接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望守住患者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改善全身併發症。患者也因為看見治療希望,醫囑配合度大幅提升,對於身體與心理健康都帶來正面改善。陳呈旭主任補充說明,許多患者服藥期間會有頻尿的困擾,但普遍在二至三週後就會習慣。若想要更積極的改善,建議早點起床服藥,延長最後一次服藥與睡眠的間隔,就能有效解決夜間頻尿問題。陪伴患者攻略多囊腎,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提供患者全方面的治療及照護資源高芷華醫師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到傷害。然而,多囊腎患者疾病恐影響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容易因腎功能驟降而引起重症與死亡。提醒患者,疫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