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車禍撞裂臀!7旬翁骨盆全碎,醫以3D立體重組修復

車禍撞裂臀!7旬翁骨盆全碎,醫以3D立體重組修復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72歲的呂先生,日前於騎車返家途中發生車禍,經創傷小組搶救後,雖生命徵象穩定,但他感到臀部劇痛寸動難移,X光檢查後發現,呂先生的髖關節因嚴重撞擊致粉碎性骨折,髖臼處從前到後碎成好幾塊,考量破碎處結構複雜,未妥善處理將有失能可能。且呂先生長年有疝氣困擾,腸子脫垂至腹股溝,經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劉繼元判定,若直接手術成效不佳,因此先照會一般外科醫師修補疝氣,再透過新型的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peration Room,HOR)中360度影像攝影,能精準固定患處,以利進行骨盆修補。傳統粉碎性骨盆骨折手術 難度高易傷及組織劉繼元指出,骨盆骨折的發生多為車禍、創傷或有骨質疏鬆症的年長者不慎跌倒所致,治療方式則因受傷程度而有不同。現針對輕微程度的骨盆骨折手術,已進步到可在臀部側邊和前方恥骨聯合處打約2至3公分的小洞,用微創治療。若是粉碎性或骨折範圍過大,仍需以傳統方式,在下腹腔或腹股溝開約20至30公分的切口,將器械伸入骨盆腔內固定骨板與骨釘,但過程中需要不斷以X光拍攝、導引並確認骨釘位置;且一般手術室雖能進行X光攝影,但解析度有限,也無法做成動態式的橫向切面,增加手術難度和傷及軟骨組織的風險。複合式環狀X光攝影儀器 3D重組精準修復考量呂先生的股骨頭在車禍時直接往內撞破髖臼,患處結構複雜,劉繼元選擇用複合式手術室為患者進行手術,主要藉設有環狀X光攝影儀器的360度3D立體重組功能,確保避開血管與神經,精準下釘固定關節,不容閃失。且術後經2個月休養與復健,呂先生現已順利恢復正常生活。劉繼元表示,並非所有的骨盆骨折都要手術,骨盆的骨髓多,活性細胞與血管也多,血液循環快,因此骨頭生長速度快,若是骨折處在上下恥骨和坐骨可以不手術,休養數周即能自行恢復;但若患處在骨盆後方及髖臼,則可能造成結構不穩定,無法支撐身體重量,導致臥床或嚴重失能,不良於行,影響生活品質,因此若不慎受傷,務必配合醫師治療及後續復健,以早日恢復健康。

季節交替好發「耳中風」,醫:完全復原得搶關鍵●天內

季節交替好發「耳中風」,醫:完全復原得搶關鍵●天內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名59歲的上班族,平時沒有不良嗜好或特殊疾病,只有左耳已於多年前耳聾,近期因工作壓力大,夜晚難以入睡。某日起床後發現右側耳朵突然聽不見,陷入兩耳無法正常聽聲音的恐慌,大幅影響原有生活型態。所幸經緊急就醫,以類固醇診治後轉至高壓氧中心進行治療,右耳聽力從75分貝進步到35分貝,左耳也從120分貝進步到100分貝,近期已可恢復正常生活。耳中風初期易忽略 錯過黃金治療期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是一種聽力突然降低的疾病,其病因通常難以確認,一般認為與病毒感染造成的神經炎或血管因素導致的組織缺血有關,如內耳淋巴系統異常或自體免疫疾病等也可造成此病症。內科加護中心暨高壓氧中心主任張厚台表示,通常病人可能在一覺醒來後,發現一側聽力減弱、耳鳴、耳悶感、甚至合併暈眩等。突發性耳聾在治療上以抗發炎藥物、改善血液循環及組織灌流為原則包括靜脈輸液、血漿擴張劑、末梢血管舒張劑。但許多人出現耳中風初期不以為意,直到症狀持續或惡化,一旦拖到發病4到6週後再給予治療,往往成效不彰。搭配高壓氧搶救 7天內就醫可完全治癒張厚台解釋,在早期治療中,只有當患者對全身類固醇或其他治療反應不佳時,高壓氧治療才被視為耳中風的搶救方法。但近期治療方法發現,若在症狀出現30天內使用類固醇同時倂用高壓氧治療後,有71.7%的患者能聽力得到改善;若能在7天內盡速就醫治療,患者100%聽力完全恢復,故可知及早倂用高壓氧對於突發性失聰的治療極為有效。張厚台呼籲,突發性耳聾之黃金治療時間為發病後1週內,若超過黃金治療時期,也應儘速就醫治療。且正值季節交替時期好發突發性耳聾,建議如有出現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並搭配高壓氧搶救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日本3大名魚 喜知次整年都好吃,冬季更美味!

日本3大名魚 喜知次整年都好吃,冬季更美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喜知次是大翅鮶鮋的日文漢字,不過去吃日本料理的時候,倒時滿常看到這三個字;牠們主要活動於北太平洋地區,是日本北海道重要的漁獲之一;冬季時,油脂含量最為豐富,因此這個時期最為美味,在日本算是高級魚,除了美味之為,全身如寶石般的紅色,讓這種魚看起來格外的有喜氣,因此也會年節、需要慶祝的場合,或是供奉神明的時候,會用上牠們。日文漢字的由來說法有許多種,其中有一種說法是日本魚類學家,田中 茂穂博士有次在水戶研究調查時發現有一種魚看起來很漂亮,吃起來更是美味,小尾的拿去當魚板的材料,而這種魚在當地的和名是「吉次」,在舊的假名裡寫作「(kichiji)」,後來演變成現在這樣了。喜知次-吉次圖片來源:Wikipedia曾是仙台名產「笹蒲鉾」的材料在昭和中期以前,這種魚不像現在有這麼高的地位,要不是拿去當飼料,就是仙台名產「笹蒲鉾(魚板)」的魚漿原料;只是當這種魚的美味廣為人知之後,搖身一變成為「紅寶石」存在的高級魚,因為價格高,通常不會出現在超市,而是要去百貨公司或是魚市才買得到。說是高級,但究竟是有多高呢?實際到日本樂天搜尋,找到來自北海道網走,以海釣的方式捕獲,重量在 500 ~ 600 公克,一尾要價 1 萬 2 千日幣左右,雖然現在日幣匯率很低,但也是要新台幣 3 千多元,扣掉於不能吃的魚鱗、魚骨…等部分,實際可以吃到的肉大約是六成,果然高級呀!美味與營養就像一開始提到的,這種魚的丟時在冬季,但實際上,牠不管哪個季節都很好吃;通常比較大尾的會供貨給高級料亭,而比較小隻的,不僅一般消費者容易入手,也會先做成一夜干,別有一番新滋味。生魚片、刷刷鍋、烤、鍋物料理、一夜干……等,怎麼料理都很好吃。這麼美味的魚,營養價值好不好呢?在日本的食品標準成分表2020年的資料庫裡,找到了牠的營養資料;每一百公克可食用部分,蛋白質含量 13.6 公克,脂肪 21.7 公克,這數值確實符合許「油脂豐富」的描述,與大西洋鮭魚相當。看到這樣的脂肪量,先別認為吃了會肥滋滋,我們得先去看看,具體是由哪些脂肪酸構成;21.7 公克的油脂裡,飽和脂肪酸佔 3.95 公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10.68 公克、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3.97 公克,其中又以 Omega-3 脂肪酸為主,EPA 有 1300 毫克、DHA 280 毫克,也就是說,這是好油的構成,適量吃,不僅不會胖,可能還對健康有正面的好處喔!如何挑選雖說對於大多生活在台灣的我們,沒什麼機會親自挑選這種活魚,但如果有機會去逛魚市,那麼可以試試看下面的挑選原則:外觀:顏色越鮮紅越新鮮,隨著時間的經過,會變成橘色、黃色,最後變白。觸摸:魚的身體摸起來硬的比較新鮮。摸腹部的話,感到緊實的比較新鮮,然後跟其他魚一樣,新鮮的魚,魚鰓呈現鮮紅色。看到這,是否稍微認識這種魚了呢?下次去吃日本料理的時候,看到桌上出現了,千萬不要客氣呀。(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日本 3 大名魚 喜知次整年都好吃,冬季更美味!)

車禍頸椎骨折、腳無力中西醫合併治療,竟恢復可行走

車禍頸椎骨折、腳無力中西醫合併治療,竟恢復可行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60歲男姓,因車禍導致頸椎與小腿骨折,經過手術雖然腳已經恢復,但是頸椎傷到神經的情形持續存在。該名男子的女兒表示,雖然有復健,但爸爸的手腳常常無力,感覺與運動神經都尚未恢復,大小便也受到影響,神經外科醫師建議可以找中醫一起搭配治療。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個案已可以在家人陪伴下,自行使用助行器慢慢走進來看診,大小便的控制也越來越好。 脊椎損傷影響大   甚至影響大小便功能大多數的脊髓損傷是由脊柱損傷引起的,脊椎神經從脊柱延伸出來以後,延伸至末梢的皮節。脊椎神經屬於一種複合式神經,同時包含感覺與運動神經纖維。當脊柱損傷後,會影響脊髓傳送和接收從大腦向人體控制感覺、運動、自主功能的系統發出的指令,出現該神經以下所支配的身體部位會出現運動、感覺及大小便功能失常的異常。臨床症狀的表現依損傷部位高低及損傷嚴重度,輕則局部疼痛,重則癱瘓、痙攣、感覺障礙、膀胱排尿功能紊亂,關節攣縮、褥瘡、心理障礙、甚至呼吸障礙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根據統計,台灣脊隨損傷最主要的原因是交通事故,占了將近6成,其他像是高處摔落、工安意外、運動傷害等,這些外傷性脊髓損傷,又以頸椎損傷發生率較高,易受創傷部位為活動性與延展度較大的第5至7頸椎。目前,對於脊髓損傷還沒有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通常是以手術治療為主,例如減壓手術、神經細胞移植、神經再生等,之後就是搭配復健來治療。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說明,外傷性脊髓損傷,依照不同程度及部位,多分類為四肢癱、截癱、單肢癱甚至指癱,在中醫方面是在分散在各篇當中。如依照後遺症而言常,本病屬於中醫「體惰」、「痿證、「痺證」等範疇,但又容易混雜其他疾病引起的問題,較容易理解的是屬於「癱瘓風」,首見於唐朝刺史王燾的《外台秘要》,提出手足不隨、腰腳無力等肢體痿弱不用的病證,到了明朝醫家趙獻可的《醫貫‧中風論》做出了更詳細的解說:「癱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而不舉也;瘓者渙也,血氣渙散而無用也。」也指出了中醫治療的根本,就是氣血。 中醫發展「治癱首取督脈」治療隨著時代演進,中醫發展出「治癱首取督脈」的觀念,外傷性脊椎損傷相當於中醫的督脈損傷,外力損傷督脈,致使氣亂血逆,瘀阻經絡,氣血不能溫煦濡養肢體所致。督脈貫脊、絡腎,入絡於腦而督諸陽,故督脈受損必致傷腎,腎傷則不能司二陰而見二便功能障礙,不能總督諸陽而致血瘀絡阻,經脈不通出現肢體麻木,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其病因為瘀血,病機為督脈樞機不利。治療上必須以祛瘀通督為要點,慢性期則需佐以滋養肝腎、強筋健骨,調動全身十二經絡、奇經八脈以及所屬的臟腑的機能,才有可能促進神經修復,增強肢體機能。 針灸,具有打通經絡、疏經活血、調理氣血的功效,是治療脊椎損傷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以督脈為重點,搭配受損經絡的重要穴道,佐以滋養肝腎的特定穴道,達到治療的基本。另外,配合中藥內服,依照臨床不同體質分型加以調理,例如血疲絡阻型、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氣血兩虛型,以達到培補肝腎,強筋健骨,健脾益氣,散瘀通絡的目的,加速神經修復,恢復身體機能,針灸及內服中藥互相搭配,相輔相成而事半功倍。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老人家腹脹、胃痛、又想吐?當心恐是大糞石作祟

老人家腹脹、胃痛、又想吐?當心恐是大糞石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經常聽到腎結石、膽結石,難道胃裡面會長石頭嗎?南投一名69歲婦人愛吃破布子跟甜柿,近日覺得胃脹氣、噁心等不適症狀,就醫後經內視鏡檢查,發現胃裡面有一顆拳頭大的糞石,透過微創手術取出胃糞石後,已恢復健康。植物性糞石累積 與飲食習慣有關南投醫院外科醫師許家榮指出,平時飲食習慣若沒有注意,可能造成植物性糞石累積,大部分由難以消化的植物纖維所組成,在胃裡結團成塊。像婦人提及經常吃破布子,且最近是甜柿產季,因此飯後經常食用甜柿,一開始脹氣沒特別留意,沒想到接著幾天出現噁心想吐,沒食慾,越來越不舒服,到醫院檢查檢查,才發現胃裡面竟然有一顆大約7公分的堅硬糞石。許家榮說明,糞石初期較小,不會有症狀,少部分的民眾在飲用可樂或消化酵素便可將糞石分解,但隨著時間、飲食習慣持續累積,糞石越來越大顆,就可能會出現腹脹、胃痛、噁心等不適症狀,嚴重甚至出現胃穿孔、胃出血。許家榮也提醒,可樂、沙士等碳酸飲料含糖量高,過量可能造成胃酸過多、腸道過度刺激等風險,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導致血糖失控,並非每位患者都適用,切勿自行嘗試,需與醫師討論後再執行。年長或腸蠕動較差者 是胃糞石好發族群另外,糞石也有可能會往下掉,卡住腸道,引起腸阻塞、嚴重腹痛外,還可能導致腸壁壞死、腸穿孔,甚至引起腹膜炎,危及生命。年長者、咀嚼功能不佳、糖尿病、腸蠕動較差、曾接受過胃腸道手術等民眾都是糞石的好發族群。因此,患者若有腸胃不適的症狀,應至醫院由專業醫師診療,大部分的患者可藉由內視鏡將其取出,如果糞石太大,就需要手術治療。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建議,平時就攝取足量的膳食纖維,增加糞便有機體、促進消化,但是其實人體是無法分解膳食纖維的,因此咀嚼功能不佳、腸蠕動較差等高危險群民眾,若攝取過多的膳食纖維,加上水分補充不足,就比較容易產生糞石,卡在身體內,產生不適。提醒高危險群的民眾在飲食上應該細嚼慢嚥,適當的運動並攝取充足的水份,有症狀盡早就醫治療。

少吃不一定更健康!最新「肌少症」數據顛覆2大迷思

少吃不一定更健康!最新「肌少症」數據顛覆2大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小心,50歲以上肌肉就會開始流失!最新調查顯示,國人患肌少症風險竟高達46%,等於每2人就有1人是高風險群,且隨著年齡越風險越高,除了影響行動力,還可能增加臥床機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肌肉與免疫力有密切關係,若肌肉流失,無形中也會提高感染新冠肺炎風險。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與亞培台灣近日公布「台灣肌少症風險調查」,打破以往國人對於肌少症風險與增肌的二大迷思:「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較女性低」「隨年紀增長,吃越少越好」,挑戰國人營養補充觀念。家庭醫學醫學會從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針對台灣1322位50歲以上民眾進行問卷,並以亞洲肌少症共識會指標,以抬舉5公斤物品、房間與客廳走動、爬10層樓梯、從床或椅上起身或在1年內有無跌倒紀錄等,作為風險評估基準。迷思1: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低?調查真相:「男風險竟破5成、高於女!」員榮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指出,國人普遍認為男性天生肌肉多於女性,肌少症風險一定更低,但實際調查結果卻顯示,男性風險達51%高於女性的43%。黎雨青解釋,男性因天生荷爾蒙關係,肌肉組成表現比較好,但隨著年紀增加,睪固酮分泌減少,維持肌肉量更需要仰賴後天努力,尤其睪固酮對肌肉維持相較女性雌激素影響更鉅,因此男性肌肉流失風險會更高。黎雨青表示,先天荷爾蒙助攻與後天積極運動,這兩者也僅能提升生成肌肉的動力,如果沒有吃夠蛋白質,身體就沒有足夠原料製造肌肉,就算再多刺激,肌肉增長程度也有所限制。想要增肌得先確保均衡飲食,並攝取充足的肌肉生成原料,否則隨年紀增長,肌肉流失會更明顯。迷思2:年紀大吃少才健康?調查真相:「食量輕微下降,肌少症風險就達6成!」許多民眾認為,上了年紀就不要吃太多、隨著代謝降低要少吃一點,但此次調查結果發現,食量變化會造成肌肉流失風險增加,過去「少吃才健康」反是危險迷思,即使食量只是輕微減少,也可能導致罹患肌少症風險從38%攀升至64%;若食量嚴重減少,風險更激增至83%。黎雨青表示,比起吃的量,吃的內容其實才是重點,雖然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優質蛋白質最理想,但也容易掉入營養漏洞或陷阱,建議民眾在挑選均衡營養補充品時,可選擇有醫學實證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才更有保障,並養成每日補充均衡營養品,增肌效果更佳。

不小心就活100歲!日本人瑞之鄉的「4個長壽秘訣」

不小心就活100歲!日本人瑞之鄉的「4個長壽秘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本人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國度之一,其中又以沖繩與沖繩飲食為人所知,不過隨著一項研究的進行,或許也該把京丹後的人算在裡面。京丹後市是京都府最北邊、靠海的行政區域,而隔壁的宮津市,就是近年來越來越熱門的旅遊景點,也就是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橋立。在這個京都最北的城市裡,有件事情讓人驚訝,那就是健康年長者很多。根據統計,這裡100歲以上的人數約是全日本平均的3倍,可以說是日本最長壽地區之一。目前金氏世界紀錄最長壽的男性,就是該市的木村次郎右衛門(西元1897~2013)享年116歲;為了解開該地區人們健康長壽的原因,京都府立醫科大學進行了一項世代研究。三大特點與血管年齡、腸胃、睡眠有關研究針對京丹後地區,涵蓋京丹後、宮津市、與謝野町、伊根町等行政區的住民,年齡65 歲以上約1千位高齡者為對象,調查職業、學歷、日常生活、飲食、睡眠、血液檢查、血管年齡等,總共約2千個項目(一般研究不會評估那麼多項目)。 研究從2017年開始追蹤,預計2032年完成,雖說研究還在進行中,不過就目前進度取得的結果來看,研究團隊從京丹後的高齡者,找出三個特點: 1. 高齡者的血管年齡比全日本平均來得年輕(10歲)2.大腸癌罹患率是京都市的一半:腸道內好菌的數目比京都市人多3.入睡時間短(睡得好) 帶領研究,京都府立醫科大學教授的場聖明提到,這些特點並沒有看到遺傳的作用,飲食與生活方式應該是比較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那麼生活在這些地方的人,究竟是怎麼生活的呢?平常又吃哪些東西呢? 富含纖維的飲食型態之前有人請教木村次郎右衛門的長壽秘訣,他提到了自己的生活哲學:l   飲食:每餐不要吃太飽,吃六到八分飽就好l   運動:90歲依然下田耕作,100歲之後也會除草;每天踩空中腳踏車l   人生的意義「生き甲斐(いきがい)」:人生呀,有艱辛難過的事,但一定也會有好事發生。抱著這種想法活下去吧!l   時時懷著感恩的心  簡單4點,卻蘊含著相當了不起的人生哲學呢!再從飲食上去探究:根據調查,每天會吃大麥、糙米等全穀類的人很多,也很常吃海藻類、芋與豆類,除了大豆製品,飲食的蛋白質也會從雞蛋、魚類,還有少部分來自其他肉類;這樣的飲食讓他們每天都能吃到相當豐富的膳食纖維;像是納豆、蘿蔔葉的浸物(大根の葉のおひたし)、炒蛋(いり卵),還有放馬鈴薯、高麗菜、香菇等料的味增湯,都是他們日常會吃的料理,以下則是常用食材: l   魚類:鰈魚、日本叉牙魚(ハタハタ)、沙丁魚l   高湯:小魚乾、柴魚、昆布l   藻類:裙帶菜、海苔、海蘊l   肉類:雞、豬、牛l   豆類:大豆、小豆、豌豆l   蔬菜:青椒、蘿蔔(葉子也會吃)、南瓜 有趣的是,京丹後根據當地人們的飲食,出版了《~ 今に活きる ~京丹後百寿人生のレシピ》,這是一本記錄了30道當地人們常吃的料理,並介紹長壽者們的飲食與生活哲學。另外,也結合當地的餐廳與飯店,推出長壽便當與套餐,讓到此旅行的觀光客也能體驗當地的長壽料理。 腸道細菌組成明顯不同在益生菌相關文章裡,我們曾經提到腸道細菌的組成很大部分取決於飲食,而在這個世代研究裡,也發現了相關的證據;研究團隊發現京丹後居民的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的數量較少,與京都市居民相比,大腸癌罹患較低。有趣的是,像是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常聽見的有致病菌,大多屬於變形菌門底下的微生物;另外,相較於京都市民,京丹後的市民腸道裡,厚壁細菌門數量明顯較多,而擬桿菌門數量較少。(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百歲食譜 京丹後市人長壽的秘密!)

小吃變身DIY蔬食好料理「阿給」加這味還可抗氧化

小吃變身DIY蔬食好料理「阿給」加這味還可抗氧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阿給」是到淡水必品嚐小吃,豆腐與冬粉的組合不僅經典也是美味!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發揮創意製作「香椿阿給」,以具有極佳抗氧化力的香椿取代蔥、蒜等辛香調味料,不僅一樣美味,健康也升級!香椿代替辛香料調味  抗氧化也別具風味大林慈濟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黃唯祺指出,香椿含多酚化合物,具有極佳的抗氧化能力,可保護身體不受活性氧傷害,並防止細胞老化、具保護血管及抗發炎等益處。 香椿有特殊的香氣適合拿來入菜,素食料理常以香椿代替蔥、蒜等辛香料調味,常見的香椿料理如香椿拌麵、香椿炒飯、香椿炒蛋等都別具風味。黃唯祺分享的防疫蔬食好料理以香椿醬搭配豆腐及冬粉做成香椿阿給,不但美味又健康,以下食譜提供大家來試試!香椿阿給(10人份)食譜︰ 食材︰ 四方油豆腐10塊、冬粉2把、素若末30克、香菇末70克、素丸漿70克、香椿醬30克、香油15克、醬油膏10克、鹽5克、白胡椒粉3克 醬料: 味噌50克、辣椒醬20克、番茄醬15克、砂糖10克、太白粉10克 作法: 1.冬粉泡水半小時至軟化後剪小段備用。 2.用小尖匙將油豆腐的內餡挖空備用。 3.素若末、香菇末加入香油炒香後加調味料(香椿醬、醬油膏、鹽、白胡椒粉)及150毫升開水調勻放入冬粉炒到入味,盛出備用。 4.將炒好的冬粉塞入油豆腐內,再用素丸漿包覆封口,放入蒸鍋內蒸10分鐘。 5.醬料製作:將味噌、辣椒醬、番茄醬、糖用350毫升開水調勻後加太白粉水勾芡。  

秋燥誘發長輩夜咳難睡梨子助潤肺養胃止咳

秋燥誘發長輩夜咳難睡梨子助潤肺養胃止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立冬」即將到來,近期涼意又更明顯。75歲的陳爺爺到了秋冬總嗽不停,經常半夜咳醒,不僅影響睡眠品質,白天也變得精神不繼。咳嗽的狀況在求助醫療院所確定無肺部疾病後,陳爺爺轉而求助中醫。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林亞萱評估陳爺爺狀況,判斷是因為天氣轉涼、氣候乾燥引起的乾咳,因此除了以藥物調理身體,也教導他回家可以自製有潤肺效果的「梨子潤肺湯」。一個禮拜後,陳爺爺的咳嗽症狀明顯改善,也獲得良好睡眠。 躁氣傷肺  腸胃功能也影響林亞萱指出,年輕時有抽菸習慣或工作環境粉塵較多者易有慢性咳嗽,而秋天乾燥度上升,支氣管會因乾燥收縮,進而加劇症狀。以中醫角度來說,秋天的躁氣最傷肺,所以體質陰虛、氣虛、肝火旺、肝鬱氣結者除了食慾不濟、容易疲倦外,也特別容易出現呼吸道不適的咳嗽症狀;而胃食道逆流、腸胃功能欠佳者,也是咳嗽的常見族群。當病人因惱人的咳嗽來到中醫診間,醫師會先評估病人的咳嗽類型,排除肺癌等肺部疾病,以及可能造成咳嗽的藥物副作用,之後才會視病人的體質與症狀開立藥物、調理身體。 需確認有無肺部與腸胃疾病方可進行「食療」舉例來說,若病人是膿痰、風熱型感冒,醫師會開立感冒類藥物;若是腸胃欠佳造成的乾咳,則會施以健胃整腸的藥物;然而,若確定是因氣候變化造成的乾咳、夜咳時,便可透過自製的「梨子潤肺湯」養肺、潤肺。林亞萱表示,梨子性寒涼,直接食用過量就會造成咳嗽,但烹煮後會轉為溫補的效果,但務必要連皮一起烹煮、食用,才能達到止咳潤肺之效;而加入適量的麥門冬、大棗或紅棗、白木耳、百合,養陰潤肺、益胃生津的效果更加顯著。 梨子潤肺湯食譜:食材:基本食材帶皮梨子1顆麥門冬5g大棗或紅棗2-3顆百合5g枸杞5g冰糖適量(依個人甜度調整,可用蜂蜜代替)白木耳適量水依梨子大小增減(一碗為200cc) 作法:1.梨子洗淨切片不切皮,與麥門冬、百合、撥開的大棗或紅棗一起放入水中。2.煮滾後加入白木耳、冰糖,轉中火再煮10分入味即可食用3.若希望口味濃郁或長者、牙口不好者可多煮5-10分鐘。 林亞萱說明,晚秋開始,天氣變乾燥時,有乾咳情形者便可以製「梨子潤肺湯」,於午餐、晚餐或運動後口乾舌燥時飲用。她也提醒,這只是「食療」的保健方式,提醒民眾在飲用前,仍要確認自己有無肺部或腸胃疾病,並於日常生活中避免刺激性、辛辣食物,注意保暖,如此才能有效緩解不適症狀。 

蛀牙不是補牙就能解!醫:預防齲齒先懂「這3要素」

蛀牙不是補牙就能解!醫:預防齲齒先懂「這3要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小寶的左臉頰腫起來了!」蔡媽媽牽者小朋友走進診間,焦急地說。「腫多久了?」牙醫師問。「前幾天都在喊牙痛,結果今天起床就發現臉頰腫得像麵包。」蔡媽媽說。小寶才張開嘴巴,便能看到幾顆顯眼的蛀牙,牙醫師一臉慎重地說,「他的蛀牙比較嚴重,而且細菌感染已經蔓延到臉部,導致蜂窩性組織炎,這得趕快處理,否則會有危險喔。」「有…有危險?」蔡媽媽倒吸一口氣。「是的,如果沒有及時處理,臉部蜂窩性組織炎可能進展為敗血症,危及性命。」蛀牙很常見,所以大家很容易忽視蛀牙的嚴重性。當蛀牙僅侷限於最外層的牙釉質時,患者通常沒有明顯不適;當蛀牙侵入牙本質時,吃東西時便會很敏感;當蛀牙進到牙髓腔,將引發劇烈牙痛,感染甚至可能進一步惡化,擴展到臉部,形成蜂窩性組織炎。究竟為什麼會蛀牙呢?齒顎矯正科專科醫師李軒指出,「蛀牙三要素」分別是細菌、食物、時間。李軒牙醫師指出,造成蛀牙的細菌主要是轉糖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而葡萄糖是它喜歡的食物,當我們吃進各式各樣的糖果、餅乾、蛋糕、甜食等精緻碳水化合物,食物可能殘留在牙齒表面、牙縫,時間一久就會滋生細菌,造成蛀牙。為什麼會蛀牙?「若能在吃完東西後盡快清除殘留的食物,除了能夠有效減少蛀牙之外,也可以避免牙齒染色、牙齒變黃等問題。」李軒牙醫師說,「如果手邊沒有潔牙用具的話,至少可以先漱漱口,多少能有些幫助。」不只有牙痛,蛀牙也會影響身體健康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台灣5歲兒童的齲齒率高達79.3%,距離世界衛生組織所設定低於50%的目標,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蛀牙一直是公共衛生中備受關注的議題,因為蛀牙不只會造成牙痛,還會影響身體健康。蛀牙並非單純的補補牙就好,李軒牙醫師解釋,我們每天都必須吃東西,蛀牙可能使咀嚼功能變差,影響營養攝取,導致蛀牙的牙菌斑,也可能造成牙齦炎、牙周病。口腔衛生影響身體健康牙周病會造成慢性發炎,漸漸形成牙周囊袋,隨著齒槽骨遭到破壞,牙齒便逐漸動搖。研究發現牙周病會增加心臟病、中風、心血管疾病、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也會讓糖尿病更難控制。「蛀牙只是一個開端,與很多系統性疾病有關的開端,」李軒牙醫師指出,「口腔衛生沒有照顧好的話,將會引發一系列更嚴重的問題。」預防蛀牙,可以這樣做想預防蛀牙,必須從蛀牙三要素著手。首先要少吃甜食,李軒牙醫師分析,吃完東西後要儘早使用牙線、牙刷去除食物殘渣,因為口腔內的細菌持續存在,所以要趕緊把牙齒清乾淨,減少食物殘渣留存的時間。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牙齒本身的強度,即氟化物(Fluoride)的使用,包括氟漆、氟膠、氟錠等,李軒牙醫師說,如果琺瑯質的結構較弱,就很容易形成蛀牙,透過氟化物的幫助,可以強化琺瑯質的結構,研究證實氟化物能有效預防蛀牙的發生。「牙齒的琺瑯質主要由鈣和磷組成的氫氧基磷灰石,氟化物是一種螯合劑,能與鈣離子結合形成氟化磷灰石,氟化磷灰石讓琺瑯質的結構更穩定,較能抵抗酸蝕,較不會形成蛀牙。」李軒牙醫師解釋,「臨床上可使用高濃度的氟漆、氟膠,塗抹在牙齒的琺瑯質上,在短時間內氟化物便能與鈣離子結合,降低牙齒脫鈣的機會。」從乳牙長出來之後,便要開始刷牙,並定期檢查、塗氟,在台灣六歲以下孩童,每半年有補助一次塗氟。家長也可以與醫師討論如何使用氟錠補充,因為我們不只要預防乳齒蛀牙,也要照顧尚未萌發的恆齒,李軒牙醫師提醒,使用氟錠有助於強化正在生長發育中的恆齒牙胚。至於六歲以上孩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也可以使用氟漆,李軒牙醫師說,氟漆可以預防齲齒,也能改善牙齒脫鈣的狀況。日常生活中,亦可搭配使用含氟量達1,000 ppm以上之含氟牙膏,用正確的方式刷牙。貼心小提醒蛀牙絕非「補一補就沒事」的小問題,口腔衛生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李軒牙醫師強調,牙齒得用一輩子,從長牙那一刻起,便要細心照顧。「塗氟有助於預防蛀牙,但是塗氟並不會讓牙齒變得天下無敵!」李軒牙醫師叮嚀,「盡可能去除蛀牙三要素,才能降低齲齒發生率。」由於牙齒脫鈣、早期蛀牙都沒有明顯不適,唯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