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中秋烤肉小心!她遭魚鰭刺傷竟變壞死性筋膜炎

中秋烤肉小心!她遭魚鰭刺傷竟變壞死性筋膜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秋節與家人團聚烤肉要注意,大部分海鮮可能會有創傷弧菌,處理海鮮食材若不慎被刺傷,可能引發感染!一名88歲阿嬤在處理魚類時,左手不小心被魚鰭刺傷,傷口不到1公分,卻開始局部紅腫熱痛,且在幾小時後演變成壞死性筋膜炎,經送醫後迅速確診為「創傷弧菌」感染,經清創、完整抗生素治療後順利出院。健康者感染創傷弧菌會嘔吐、腹瀉 免疫力差者致死率達5成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醫師林記賢表示,當時以即時床邊超音波為阿嬤檢查,發現左手影像上有典型的鵝卵石形狀積液,隨即聯繫整形外科醫師做清創手術,最後確診為創傷弧菌的感染,如果未即時處理,組織可能在幾小時內嚴重壞死,甚至有致死的可能。台灣位於亞熱帶,四面環海,民眾炎夏時節也會到沙灘戲水,沿海養殖漁業發達,民眾食用海鮮的機會很多,溫暖(約攝氏20度)及中低鹽度海域的環境有利於創傷弧菌的生長。接觸受該菌污染的海產,或遭海生魚貝類、魚具刺傷等,都可能是創傷弧菌進入人體的致病途徑。健康民眾受到感染,偶有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但是年老、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創傷弧菌便容易感染並進入血液中,造成發燒寒顫、手足部水泡及壞死現象,傷口潰爛蔓延,甚至造成敗血性休克,死亡率可達五成。根據文獻顯示,台灣創傷弧菌的盛行率每年大約數十名病患,但此感染並非法定傳染病,實際案例應該更多。因台灣海域的溫度通常大於18℃,因此大部分的症狀都出現在4到10月,尤其6到8月為疾病高峰期。預防感染創傷弧菌9點注意事項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提醒,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包括潛在肝病患者,需特別注意預防創傷弧菌感染,提供九點注意事項: 1、儘量不要吃生牡蠣或其他生貝類。2、貝類徹底煮熟(牡蠣、蛤、貽貝)。3、不要吃烹飪過程中沒有打開的貝類。4、將牡蠣去殼煮至少3分鐘。5、 熟食與未烹調的海鮮分開放,避免交叉污染。6、烹飪後應立即食用貝類。7、避免將裸露的傷口或不完整的皮膚暴露於海水中。8、處理未加工的貝類時,要穿防護服器具(例如手套)。 9、去海邊遊玩,避免赤腳踩踏在貝殼或岩石中。

「為什麼你不回我訊息?」被啟動的童年創傷

「為什麼你不回我訊息?」被啟動的童年創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理想的關係是,我可以回,也可以不回你訊息。因為我知道,在你面前,我可以自由地做自己,並被你允許。我有一個比較好的朋友,異性,共同語言多,聯繫也比較頻繁。每當想到我們的關係,我都覺得很溫暖,因為在她面前,我感覺我是被接納的,我是可以做自己的。其中最讓我感到溫暖的一件事就是:她的訊息,我有時候及時回,有時候很晚回,有時候不回。對此我不必擔心她會感覺到受傷,因為我知道她相信我。因為她心裡有一個信念:重要的事,你都會回;不重要的事,你不回也會看得到。更重要的是,她相信在我這裡,她是重要的。所以不需要用「及時回」和「一定回」來證明她的重要性。但曾經不是這樣的。我們認識三年多,曾經有過一次非常嚴重的衝突,以至於她決定讓友誼的小船進行一下側翻。衝突的原因就是,她實在無法接受我隨機回訊息。為此,作為兩個「正常人」,我們交換了彼此的意見。某:「我能接受你不及時回訊息,畢竟每個人都有忙的時候,我還不至於無理取鬧。但是隔了兩三天還是沒回是怎麼回事?難道你連個廁所都沒上?如果你上廁所卻還沒回我,只能說明我不如上廁所重要,不如工作重要,不如ABCD重要,只能說明你一點都不在乎我……」叢:「朋友圈都說了,不回訊息的原因有很多種:忙別的去了然後就忘了;想著一會兒回然後就忘了;我正在想怎麼回,還沒想出來撂一邊了;看書去了,手機在另一個角落懶得動然後就忘了……原因有一百個,不一定是你不重要啊,也不一定是我不在乎你啊。」某:「一百個藉口。」叢:「我不是不想回啊,我是能力有限,真的回不了。」原來,我們早年的創傷被啟動了……這理由說出來的時候無力又無奈,開始的時候自己都不相信。回個訊息也叫能力有限?但是冥冥中是有那麼種感覺,的確是沒能力回。就像在生活中,我無數次告訴自己不要拖延,多大點事;不要犯某個小錯誤,多大點事,但還是會不能自已地犯。就像從小學到現在,屢屢提醒自己「不要粗心,多簡單的題」,但還是會無法避免地粗心。有太多事看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就是有難度,也不知道難度在哪,但就是做不好。也不是因為態度不端正或能力不行,但就是做不好、做不到。這就像是按時起床,一次兩次沒有任何難度,但是長期以來,你會發現總有一種神祕力量把你緊緊吸在床上,自責了N多回,毒誓也發了很多回,但還是不戰而敗。能力問題嗎?態度問題嗎?不重視嗎?「只要你真心想起你一定起得來」──這是雞湯學,有毒。還有減肥,你能說一個控制不住嘴、邁不開腿的人,不是真心想減肥嗎?體驗過的人才知道。這次爭執,以封鎖結束。她說:「你不是不愛回嗎?以後你永遠不用回了。」.「不被在乎」的創傷幸好這是兩個學心理學的,能啟動「非正常」模式,進入心理模式重新進行交流。我們深入探討了她為什麼會這麼在意我回不回訊息,為什麼她這麼容易感覺到不被重視,為什麼我明明重視她,她卻不相信,總找我不重視她的證據。如果一個人心裡裝著「我不值得被在乎」的想法,無論你多在乎他,他都會找到你不夠在乎他的證據。即使回訊息這件事做得天衣無縫,他也會在其他事情上經常發現自己不被在乎。這就是強迫性重複,人一定要反覆找證據以體驗某種熟悉的感覺,才覺得有存在感。她放下指責模式後,開始看自己了。她說:「我看到了自己作為家裡奶奶不疼舅舅不愛的老二,一直都不是重要的。我從來沒有放棄努力成為家裡最重要、最受寵愛的那個人,以至於在童年結束後的現在,我依然重複在同樣的模式裡。「我也想成為你那裡最重要的那個人,即使我是在和你的工作比,和你其他朋友比。我一直努力在各種場合追求優秀,讓別人在意我,就是為了讓自己顯得重要。同樣地,我希望自己在你心中也很重要。「但我從小就沒體驗過我是重要的,其實我也很難相信我在別人眼中是重要的。所以你一再表達我對你來說很重要,我也能看到你做了很多,但我依然無法真正地去相信這一點。」然後,她就哭了。對她來說,我不回她訊息,啟動了她早年不被重視的感覺,在我這裡得到了重現。一個人如果內心覺得自己不夠重要,他就需要反覆確認自己是不是重要的,並且總去找到自己不夠重要的證據,然後遷怒於對方。這其實就是把對早年照顧者不重視他們的恨,轉移到了當下的人身上。那一刻,我只不過是成了她對媽媽的恨的一個發洩口。這叫移情。.「被強迫」的創傷我跟她談起了我內心深處的感覺,經常覺得每次回她訊息我都很有壓力,很煩躁。不想回,卻不得不回。很想放棄這段關係。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就是不想回你訊息,沒有惡意,不是因為忙或者忘了,也與你重要與否無關,而是單純地心煩不想回。只是此刻自己的心情都不想照顧,再強迫自己照顧另外一個人的心情就會讓我很煩。有時候就是單純地不想回,但是我又知道如果我不回,她就會亂想會傷心。所以出於對她的照顧,我就慣性地委屈下自己而回了。這個委屈自己對我來說是那麼熟悉,以至於當我不去刻意覺察,我都發現不了我又委屈了自己。這個模式在我的生活裡已經重複了無數遍:我難以拒絕別人。對別人的要求,我有時候會感覺到壓力但是又不得不去做,因為怕別人失望,不開心。自己也不想矯情,強迫一下自己還是可以去做的。所以我常常委屈自己去滿足別人。然而,我的內心深處依然討厭被要求,被強迫。我渴望自由,但是又常常不敢承擔自由的代價,害怕拒絕別人會傷害到別人。所以我會慣性地委屈自己。這種強迫,讓我想到了我爸對我的強迫。大學的時候,我爸經常嫌棄我不接電話。他常說:「打電話你不接,給你辦電話有什麼用?」那時候我很沮喪,因為手機是他買的,我無力反駁。每次都要及時接電話讓我感覺到被強迫。我做不了什麼,所以我只能把那種被強迫的反感壓到潛意識裡。在談戀愛後,女朋友也非常介意我不回訊息,這種感覺就被強化,慢慢地我形成了固有印象:只要你不回訊息,別人就會不開心。所以無論你想不想回,你都要及時回。這是一種慣有的自我強迫與想反抗的強迫。所以,如果我看到了卻沒回你訊息,那是因為我在你面前感受到了自由,相信你會允許我做自己。然而你卻沒有允許我,這再一次讓我感受到了我一直都在被別人各種強迫著。這重複了我早年的模式,讓我把你當成了我爸。●●●我們兩個人,因為不同的創傷被啟動,而產生了衝突。看到了卻不回訊息,這啟動了她不重要、不被在乎、被忽視的創傷。一個人如果早年有很多不重要、被忽視的經驗,長大後就很怕這些,對不被重要、不被在乎和被忽視就容易敏感。而看到了就必須要回訊息,這啟動了我被強迫、被控制的創傷。一個人如果小時候被要求過多卻無力拒絕,他長大後就會厭煩各種要求,無法拒絕但就是很煩。一個在索取重要性,一個在索取自由。兩人誰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所以衝突。成年後關係的很多矛盾,其實都是因為兩個人不了解彼此內心深處的傷,都根據自己的經驗理解對方,才會對對方很生氣很失望。其實,他們都看不到對方內心真實的那部分脆弱,只沉浸在自己的脆弱裡索取著。最自在的關係,是不須即時回應也不必擔心當我「相信」我對你來說是重要的,即使你不回我,我也不會懷疑和亂想。當我「相信」我對你來說是不重要的,即使你不回我,我覺得也正常無所謂。只有當我「不相信」我對你來說是重要的,我才會期待你隨時回,以證明我對你來說是重要的。所以,我對於不熟悉的人,才是及時回的,生怕別人覺得自己不重要──因為本來就不重要,所以才要照顧一下他,怕他有這樣的感覺。我說我們這關係,一起經歷了這麼多事,彼此安慰了這麼多年,你還要再懷疑我們的關係,再懷疑在我的世界裡你是否是重要的,我都想打你了。我兩年不回你訊息,你都不該對自己的重要性有一點點懷疑。然後她就笑了,找到了很多她認為很重要的證據。她說:「雖然你不及時回覆我訊息,但其實很多訊息我也是一時衝動發的,如果特別需要回覆的,我會多說幾遍。我覺得重要的,很需要的時候你也都回我了。而且我情緒不好的時候,你總是能第一時間覺察。即使隔著電話,你依然能覺察到我的需要和情緒,所以我知道我對你來說很重要。」後來,她還是喜歡發一串訊息給我,我想回就回,不想回就不回。她相信,我即使不回,也看得到。我相信,即使我不回,她也不會覺得被忽視。我覺得溫暖,覺得被接納。所以當我回的時候,我一定是輕鬆自在和幸福的。對這段關係,我也倍加珍惜。回重要人的訊息,本來是件愉悅的事,但是依然沒有人能做到每條都回覆,總有忘了回或不想回的時候。每當這時候被給予了「你必須回,不然老子很生氣」的威脅後,我就有了壓力,回訊息就開始變質了,從溫暖升級為強迫。內心會有微弱的反感,我為了你強迫自己N次,就有了敵意,會在下一次以別的事件為出口發洩出來。所以「我期待你一定要回訊息」的能量傳遞到對方那裡去,是會增加其他事的衝突的。●●●我可以回也可以不回你訊息,因為我知道,在你面前,我可以自由地做自己,並被你允許。我必須回你訊息,就意味著在你面前,我每次都不能自由地做自己,我必須時時都要以照顧好你的感受為先,自己在後。哪樣的關係更長久呢?(本文摘自/我想愛你所不能愛的自己/寶瓶文化)

洗腎後有這3症狀 當心是血管狹窄警訊

洗腎後有這3症狀 當心是血管狹窄警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0歲彭姓老翁接受洗腎治療,近日發現洗腎後止血不易,甚至超過半小時都無法止血,到醫院求診,醫師以透析儀器檢查,發現老翁靜脈壓力過高,再經過高精度血管攝影發現狹窄病灶,以氣球撐開手術,經過半小時,原本0.1公分的人工血管,恢復到0.6公分,回復血管通路功能,讓洗腎能夠順利進行。人工血管長期使用會發生異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林俊閔表示,台灣有超過9萬人因腎臟衰竭,需要洗腎治療,一般做在手臂上的動靜脈廔管或人工血管,提供血液透析的管路,但是有一半以上的洗腎患者,不知道人工血管長期使用會發生異常功能。提醒洗腎患者出現三大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1.洗腎後止血需要時間較長。2.平日觸摸時的強勁血流消失、變成跳動的感覺。3.洗腎過程中,透析儀器常常發出警示,提醒靜脈壓力過高,要盡速就醫。血管阻塞無法洗腎 需侵入性治療林俊閔指出,發生上述狀況,代表人工血管已經變得狹窄,還未形成大問題,讓醫師提早介入治療,防範於未然。如果沒有緊急就醫,血管阻塞,無法洗腎,必須擴大侵入性治療,除了要移除血栓,還要開傷口,過程更辛苦。腎友洗腎血管通路,就是腎友的生命線,一定要細心照顧。心臟血管外科除了手術建立、維護洗腎通路,更能為洗腎血管通路提供完整的治療處理方案,完整血管構建和修復。

下背痛未必是太操勞 僵直性脊椎炎延誤醫治恐變殘

下背痛未必是太操勞 僵直性脊椎炎延誤醫治恐變殘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3歲的王爸爸在年輕時出現下背痛困擾,起初以為是當兵太操勞不以為意,結果竟痛超過20年。曾經服用過止痛藥但效果有限,後來背部彎曲駝背,只能低頭走路,只好求診骨科並進行脊椎矯正手術,但仍無法改善症狀,最後靠殘障手冊過活。沒想到前幾年兒子當兵也出現下背痛,幸好兒子機警上網找資料,及時就醫,確診為遺傳性僵直性脊椎炎,經生物製劑治療後,現在過著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一般下背痛越動越痛 發炎性下背痛越動越不痛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林理信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20~40歲族群,男性是女性的三倍,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一旦發病就是終生疾病。臨床上約有七成會出現下背痛典型症狀,頸椎、胸椎及腰椎都可能會被侵犯,只要持續治療減少脊椎及關節破壞,就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僵直性脊椎炎常造成發炎性下背痛,患者初期都會以為是過度勞動引起的下背痛而延誤就醫。發炎性的下背痛跟一般的下背痛最大的區別,就是一般下背痛會越動越痛;而發炎性下背痛則是越動越不痛,越不動越痛,且容易發作在早上起床、睡午覺後,或是久坐椅子上工作,只要身體一段時間沒有活動,就會開始疼痛,但只要活動伸展幾分鐘,疼痛就會舒緩。臨床上也經常看到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誤以為是椎間盤凸出或其他脊椎疾病,延誤治療時間。林理信指出,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疾病進展緩慢且具遺傳特性,因此診斷上會以X光為主要判斷,若下背薦腸骨關節有明顯雙側第二級以上薦腸骨關節炎,或者是單側第三級以上薦腸骨關節炎,再搭配患者發炎性下背痛等典型症狀及參考抽血驗HLA-B27基因,綜合評估來診斷僵直性脊椎炎。積極治療 也能像病友東奧選手陳思羽一樣運動針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過去僅能靠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控制病情,近年來透過生物製劑治療,讓僵直性脊椎炎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對周邊關節炎、骨接點發炎及虹彩炎等併發症也有效。對於有生育計畫及需要哺乳的女性患者,目前也有適合的生物製劑,患者可與醫師充分溝通,達到控制疾病及成功懷孕的雙重目標。林理信提醒,民眾若出現長期發炎性下背痛症狀、有僵直性脊椎炎家族病史,或是眼睛虹彩炎等情況,應儘早尋求治療。只要積極治療,也可以像東京奧運僵直性脊椎炎羽球選手陳思羽一樣,正常生活及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及正常婚姻生活。

人工生殖擴大補助最高40萬 「好孕地圖」速查全台

人工生殖擴大補助最高40萬 「好孕地圖」速查全台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政府為催生,7月起擴大人工生殖補助,36歲的林媽媽是第一波受惠者,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已成功懷孕九周。林媽媽婚後即開始求子之路,由於規律性生活一年以上仍無法懷孕,諮詢醫師後確定夫妻倆有不孕問題,嘗試5年人工生殖療程,進行第三次時適逢補助上路,「心態上真的有差,減輕不少經濟壓力,讓我能夠安心備孕,沒想到好『孕』來得這麼快!」34歲後卵實力下滑 正常性生活一年未懷孕儘速求醫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7月1日正式上路的人工生殖補助擴大方案,將補助對象擴大至45歲以下不孕症夫妻,補助次數40歲以下每胎最多6次、40至44歲每胎最多3次,首次申請補助額度10萬元,再次申請為6萬元,胚胎植入數量上也限制在1至2顆內,母嬰健康受保障。台灣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不孕,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指出,以開始進入生育能力臨界點的35歲為基準,小於35歲的男女在沒有避孕的前提下,規律性生活一年以上無法懷孕,或35歲以上規律性生活半年沒懷孕,或有不孕症的危險因子,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病史、生殖系統先天疾病、性功能障礙等,出現以上任一情況即為不孕徵兆,夫妻雙方需盡早至生殖機構檢查,把握懷孕黃金期。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指出,女性生育能力30歲後開始退步,過了35歲後急遽下滑,即便進行人工生殖,懷孕與活產率也會在34歲走下坡,若計畫生第二胎的夫妻,只剩不到3年黃金時間,關於家庭計劃的討論,已從原本討論生幾個的選擇題,剩下生不生得出來的是非題,因此,近20年來轉而求助人工生殖技術的女性年齡最高占比延後6歲,2019年來到38歲,已是卵實力走下坡階段,成功率相對較低。每胎最高雖可補助40萬元 醫:若試管失敗先揪原因根據國健署6月公布的最新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統計,平均小於35歲進行2.1次人工生殖會成功,35~37歲2.5次會成功,38~40歲增加為3.3次才會成功,41歲以上要超過5次以上才會成功,顯示越早進行人工生殖治療,成功率越高。張帆表示,雖然每胎最高可補助6次至40萬元,但對一般受薪家庭的負擔仍相當沉重,他建議若做試管失敗,應先找出原因,例如將成功的胚胎植入子宮,卻懷孕失敗,可能是子宮的問題;若胚胎前期發展順利,第三天活動力變弱,可能是精子品質問題,要治療的對象就是丈夫了。台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為有生育需求的不孕症夫妻,攜手打造「好孕地圖」(https://infertilitymap.org/),彙整衛福部許可的93間人工生殖機構資訊,一指即可找到鄰近院所,期望幫助需求者「好孕成家,預約幸福」,一圓家庭夢。

老虎伍茲靠它重返球場 「躺著開刀」揮別下背痛

老虎伍茲靠它重返球場 「躺著開刀」揮別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0歲葉先生長期下背痛,雖曾動過脊椎減壓手術,但效果不如預期,日前檢查後發現有腰椎椎弓解離、脊椎滑脫等狀況,考量同樣位置如重複手術有神經沾黏造成術中神經損傷的高度風險,評估後建議「躺著開刀」,先由腹部經後腹腔置放椎間體支架,再從背部置放骨釘,不僅改善惱人下背痛,也降低神經損傷風險,隔天即可下床行走。將前次手術沾黏、神經損傷風險降至最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部醫師林琮凱表示,患者長期飽受下背痛所苦,雖曾接受過第4、5腰椎減壓手術,但術後狀況不穩定,此外,第5腰椎椎弓已有解離,及合併第5腰椎、第1薦椎脊椎滑脫等現象,因此先安排復健、神經阻斷術治療,然而背痛仍不斷復發,故患者決定再次接受手術,希望能一勞永逸。林琮凱指出,由於患者同節段脊椎後方,已接受過減壓手術,將壓迫到神經的椎間盤、骨刺或韌帶組織切除,若要再次從後方脊椎翻修,術中恐因前次手術所留下的沾黏造成神經損傷風險增加,故與患者討論後,決定採用「躺著開刀」以「微創前位脊椎融合合併後方骨釘內固定術」將沾黏、神經損傷等風險降到最低。高球天王「老虎伍茲」就曾於2017年接受相同手術重返體壇顛峰,與傳統手術(後位)差異在於,新式手術會請患者先平躺,經由下腹部傷口置放入椎體間支架,維持脊椎前方穩定後,再由背部置放骨釘,完全不需經過前次手術部分,也不需撥動神經,即能完成360度穩定脊椎。下背痛經常是姿勢不良引起 適度運動鍛鍊核心肌群林琮凱強調,此術式屬於微創手術,雖然過程較費工,但術中對於肌肉及骨骼的損傷較傳統手術少,一般術後1~2天就能穿著背架自由行走,讓脊椎翻修手術的神經損傷機會趨近於零,同時縮短骨頭癒合時間,患者也可以早點恢復正常作息。林琮凱提醒,下背痛經常是長期姿勢不正確而引起,若工作需要進行抬、拿、扛重物等動作,或是久坐辦公室,務必要適度運動鍛鍊核心肌群,讓脊椎維持在正常曲線上,才能避免脊椎變形、壓迫。

吃這款月餅 要快走76分鐘才能消耗熱量

吃這款月餅 要快走76分鐘才能消耗熱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秋節團圓賞月,市售月餅琳瑯滿目,如何兼具應景和健康?市售廣式月餅通常皮薄內餡多,成分多以高油及高糖所組成,1顆月餅含糖量高達19顆方糖,熱量大約420大卡,更相當於1.5碗白飯的熱量,以體重60公斤者為例,需要快走約76分鐘才能消耗熱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提供5個飲食控制要點,並提供「紅心鳳梨月餅」及「抹茶地瓜月餅」食譜,以當季紅心芭樂等食材製成,改變月餅內餡原料,減少熱量攝取,又可增加膳食纖維攝取。要點1:小巧月餅控熱量一顆棗泥月餅熱量高達420大卡、綠豆椪熱量約360大卡,自己動手做「紅心鳳梨月餅」及「抹茶地瓜月餅」除增添趣味外,也可以控制月餅的大小,依照食譜製作,平均每顆熱量不到150大卡,小減少多餘的熱量攝取。要點2:營養多元才均衡中秋吃烤肉、市售月餅時,容易僅攝取高糖、高油脂,自製月餅使用的紅心芭樂、鳳梨、地瓜、抹茶等食材,富含植化素、多酚類及維生素C等,能攝取多樣營養素。要點3:少糖少油真輕盈市售月餅大多使用油膩、糖量高的綠豆沙或紅豆泥當內餡,「紅心鳳梨月餅」及「抹茶地瓜月餅」則選用鳳梨、地瓜等能提供天然甜味的食材來代替,可品嘗天然蔬果鮮甜,同時減少高糖內餡及減少酥油的使用而不膩口。要點4:多纖增添飽足感製作月餅時宜利用當季蔬果等香氣食材,替換高熱量的餡料,並使用蔬果高纖維,增加飽腹感,減少高熱量酥皮類等澱粉及油脂的攝取,還可幫助消化。要點5:無糖搭配減負擔 吃月餅時容易膩口,很適合配上一杯飲品,可搭配對身體負擔較少的飲品,例如:無糖麥茶、檸檬水、無糖冷泡茶等,減少精緻糖的攝取。【紅心鳳梨月餅】材料(6顆)1.紅心鳳梨月餅外皮:紅心芭樂30克、火龍果10克、大豆油18克、低筋麵粉90克、蜂蜜30克。2.紅心鳳梨月餅內餡:鳳梨130克、二砂10克。作法*外皮製作:1.將紅心芭樂、火龍果切小丁,加入少許水打成果汁。2.將麵粉過篩,加入大豆油、蜂蜜及步驟1的芭樂火龍果汁混合均勻成麵糰,放室溫1 小時。*內餡製作:1.將鳳梨切細絲加入二砂拌勻。2.用小火熬煮到乾。*將外皮麵團切30克一小塊,桿成小圓片,包入內餡20克,放入模具中壓模。*烤箱預熱200℃,放入月餅145℃烤10分鐘,放室溫待涼即可享用。【抹茶地瓜月餅】材料(6顆)1.抹茶地瓜月餅外皮:抹茶粉6克、大豆油20克、低筋麵粉108克、蜂蜜60克2.抹茶地瓜月餅內餡:地瓜80克、大豆油5克、低筋麵粉5克。作法*外皮製作:1.將麵粉、抹茶粉過篩。2.加入大豆油、蜂蜜混合均勻成麵糰,放室溫1小時。*內餡製作:1.將地瓜去皮蒸熟壓成泥。2.加入大豆油、低筋麵粉混合均勻。*將外皮麵團切30克 一小塊,桿成小圓片,包入內餡20克,放入模具中壓模。*烤箱預熱200℃,放入月餅145℃烤10分鐘,放室溫待涼即可享用。

北市12校預防性停課 405人居隔、1536人停課

北市12校預防性停課 405人居隔、1536人停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北幼兒園群聚Delta疫情嚴峻,台北市松山區又有國一學生確診,目前感染源不明,今全校緊急停課,召回學生進行篩檢;松山區另一所學校也有學生和該名確診者接觸,該班已停課;此外,文山區學校、幼兒園共3所,因教師與確診裝潢工足跡重疊預防性停課,目前累計12校405人居家隔離、1536人停課。一名國中足球校隊確診 匡列人數破百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新北疫情出現社區感染,雙北首都生活圈,所以短短三天北市居家隔離人數,就從150人來到852人,導致整個疫調系統又開始緊繃了,牽涉的學校也增加至12所。學校結構造成需要隔離的人數眾多,柯文哲提到,以今天確診的國中生為例,一人確診全班同學須居家隔離,而確診個案是足球校隊,下課和足球隊有密切接觸,但足球隊的成員來自各班,等於班上有足球隊員,全部都要匡列,另外,這名確診個案有參加家教班,和他一起上課的同學也要被匡列。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疫情的確發展會影響到學生請假的情況,開學時,有2千多名學生請假,比例是0.85%;到9月9日有3252人請假,約1%;今天增加至4339人,比例1.34%。至於北市松山案例是否和新北有關?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目前沒有證據跟新北幼兒園有關,但該名確診學生確實有板橋活動史,因為他的外婆家就在板橋,所以還是不能排除,必須等相關定序查感染源查後才能判斷。今新增2例本土、1例死亡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指揮中心說明,今新增2例本土病例中,案16173為60多歲男性,9月7日出現胸痛、輕微噁心、肌肉痠痛等症狀,9月8日就醫並採檢,於今日確診,已匡列接觸者6人,列居家隔離,餘匡列中。案16179為10多歲男性,9月8日出現胸痛、呼吸痛等症狀,9月9日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已匡列接觸者51人,列居家隔離,餘匡列中。衛生單位將持續進行疫調,以釐清感染源。

只不過血糖有點高?不規律用藥腎病變機率飆20倍

只不過血糖有點高?不規律用藥腎病變機率飆20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前年體檢發現有糖尿病,為什麼今年體檢連腎臟都出問題了?」一名年約50歲的初診患者,邊說邊遞給我檢查報告。我問「有控制血糖、調整飲食及運動嗎?」「我想說不太嚴重,就沒有規律去醫院拿藥。」糖尿病腎病變就是這樣出現。控制不良的血糖全身流竄,血管產生發炎,血流豐富的腎臟破壞更嚴重許多糖尿病患者平時血糖控制不理想,通常會認為,「只不過是血糖有點問題而已,應該沒關係啦!」其實糖尿病是全身性的疾病,控制不良的血糖,會隨著血液循環到處竄,因為高血糖的高滲透壓,對血管內皮產生發炎及破壞,尤其是血流豐富的腎臟,更是特別嚴重。剛開始是腎臟變肥大,腎絲球基底膜增厚、內皮小洞消失、腎絲球系膜變多,隨著時間演變,開始會出現腎絲球系膜溶解、腎絲球的小動脈玻璃樣變性、腎絲球的瀰漫性硬化、腎小管間質纖維化……一連串的變化,並且隨著高血糖的時間越久而傷害越多、越嚴重。糖尿病患者併發腎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0倍,大約30%的第一型糖尿病患及40%的第二型糖尿病患在發病 15 年內會發生糖尿病腎病變,如果加上確診前的時間,很多都會在知道有糖尿病後的6~7年就出現腎病變。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糖尿病腎病變,在古代中醫歸屬於「消渴」、「水氣」、「虛勞」、「關格」等範疇,如古籍《聖濟總錄》記載:「消渴病久,腎氣受傷,腎主水,腎氣虛衰,開闔不利,能為水腫。」將整個疾病過程、病機變化都做了闡述。另外,在古籍《外台秘要》述:「消渴……甚久病變或發癰疽或為水病。」則提到了糖尿病後期常出現的小血管病變,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及糖尿病腎病變。控制不良的血糖,在體內就是一種邪氣,進一步會產生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這些瘀毒久了就會損傷絡脈,也就是小血管損傷。糖尿病腎病變,病因和先天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太過有關,病位在腎,涉及五臟六腑。病機是本虛標實,本虛是氣陰兩虛、脾腎氣虛、五臟氣血陰陽俱虛;標實是血瘀、痰濁、水濕、濁毒、濕熱等。其發展規律為燥熱傷陰耗氣,氣陰或氣虛,演變成氣陰兩虛,再進入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而瘀血、水濕、痰濁等標證貫穿糖尿病腎病整個發展過程,治療上以此為基準,臨床上再搭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偏失,加以不同調理,可以達到慢慢改善腎病變的效果。中醫調理減輕腎臟工作負擔,慢慢修復受損的地方中醫西醫各有不同,除了常見的西醫治療外,中醫調理一方面減輕腎臟工作負擔,另一方面慢慢修復受損的地方,改善腎臟的功能。中醫對於不同階段的糖尿病腎病變,有不同的治療方針,再加上每個人體質的不同,加以不同調理,通常都可以看到腎臟功能的進步,如果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的調整,都可以有不錯的效果。(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秋天吃蟹 醫教「1料理關鍵」避過敏臉腫

秋天吃蟹 醫教「1料理關鍵」避過敏臉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味的秋蟹季來臨!許多饕客早已做足準備享用螃蟹大餐,但甲殼類海鮮尤其是螃蟹,對於易敏體質的族群來說,若不忌口容易引發過敏反應,造成皮膚出現紅疹凸起,嚴重更可能導致休克。這是因為螃蟹富含易導致過敏的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或是海鮮裡的組胺酸(Histidine)因為存放條件不理想,被孳生的細菌代謝成組織胺(Histamine),就會引發蕁麻疹。皮膚科醫師陳冠宇表示,過往到了秋蟹季,診間前來就診的病患數明顯增加,一問之下多半是因為受不了美食誘惑大啖秋蟹,使得皮膚敏感的患者如蕁麻疹等症狀加劇。提醒有過敏病史或為蕁麻疹患者,在大啖秋蟹前,建議可參考過敏原檢測,如對於螃蟹類呈現高度過敏時,則不建議食用;若為低度過敏時,食用秋蟹建議料理方式以清蒸代替燒烤或辣炒,或是在食用前可預先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避免症狀發作。住梨山患者蕁麻疹急性發作 氣管腫脹險送命蕁麻疹發作部位遍布於全身,患者會感覺癢、體溫升高,最為困擾的是當病症出現在臉上,嚴重時患者眼睛會腫起來如「加菲貓」,而嘴唇就像「香腸嘴」,影響平時的社交及工作。如果蕁麻疹未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也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症狀如喘、腹痛、關節痛等,甚至會導致無法呼吸。曾經有一名住在梨山的中年女性患者,因慢性蕁麻疹急性發作,使氣管腫脹,呼吸困難,所幸救護車火速將她送到醫院後,經過治療才控制病情。陳冠宇回想這名案例時仍餘悸猶存,因為當時情況危急,若是耽誤太久可能一命嗚呼。因此,提醒蕁麻疹患者,平時務必配合醫囑穩定治療,在急性發作時切莫輕忽,應立即就醫,以免有生命危險。新型抗組織胺不嗜睡 藥效可持續24小時蕁麻疹的治療方式一般為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通常在急性蕁麻疹病灶較嚴重時,會選擇使用第一或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合併類固醇治療。而慢性蕁麻疹的病患,需花費較長的時間治療,故需避免副作用的產生,使用「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進行治療,可在1小時內發揮藥效緩解症狀,且藥效可維持24小時,不僅不影響肝腎功能,也不會造成嗜睡,提高服藥順從性;另外,多數老年患者會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而一天只服用一顆的「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須擔心會和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效的發揮。網路流傳擦拭米酒可改善 醫:恐造成皮膚炎除了秋蟹季節需格外留意,針對網路上流傳的治療蕁麻疹偏方:如米酒及薑汁擦拭患部,或用保鮮膜將患部包裹起來等,陳冠宇也一一解釋並破除迷思,包含使用米酒及涼感藥物擦拭患部,雖會短暫感到舒緩,但米酒會造成刺激性皮膚炎,而保鮮膜與薑汁塗抹也會導致症狀更加嚴重。建議若病患無法立即就醫,又想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地緩解,可冰敷或是沖冷水澡降低體溫、減緩不適。雖然慢性蕁麻疹無法立即根治,但只要長期、持續治療,就可以減緩發作及嚴重程度。(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