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棄醫邁向公衛領域 菜鳥疫調員出征

棄醫邁向公衛領域 菜鳥疫調員出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杜克大學來信,我被接受了。開學後,我開始浸淫在基礎醫學中,我在杜克大學也僅學到了這個。直到我發現在杜克大學學不到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第二年就向小兒科教授山姆.卡茲(Sam Katz)求教。我告訴他:「我在非洲待過,將來也希望在開發中國家工作,你能不能告訴我,哪裡有一些選修課程是可以和我以前的經驗相輔相成?」「你為什麼不跟著我的老友—波士頓公共衛生學院的湯姆.韋勒(Tom Weller)做一年研究?他所做的研究應當是你有興趣的東西。」於是,我飛去波士頓拜訪韋勒博士。雖然已經步入中年,韋勒的臉上依然有著孩子的神情,非常友善。當時他是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熱帶醫學系主任,享譽國際的病毒學家,以分離出小兒麻痺病毒奪得諾貝爾獎。雖然他從未收過純醫學院的學生,但是他願意給我一個機會,我毫不猶豫地就在三年級時轉學至波士頓。韋勒博士非常崇拜「疾病控制中心」在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上的成就,事實上,我們班上就有五個同學在那裡工作,他建議我考慮到該機構工作。大四那年我返回杜克大學,在實習即將結束時申請到「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由於卡茲老師引發了我對兒童醫學的興趣,所以我實習地點選在費城兒童醫院,跟隨卡普醫師(Dr. C. Evertt Koop)。滿臉鬍子的卡普醫師看起來像個猶太牧師,最震撼我的是他與病童父母溝通的方式。他的病人大都病情嚴重,卡普醫師有本事用最簡單、最清楚的方式向父母解釋病情,讓他們清楚病童的風險,雖然他絕不會過分樂觀,但總在現實允許的範圍內,讓父母懷抱希望。他與家屬的相處方式,對我是一大啟發。小兒醫學重視預防與公共衛生勝於治療,想想看,疫苗注射對孩子有多重要。看似繞遠路,事實上小兒科的訓練又將我更進一步推向公共衛生的領域。一九七三年,我做完小兒科住院醫生,就到「疾病控制中心」上班。到「疾病控制中心」報到一九七三年七月,我到亞特蘭大的「疾病控制中心」報到,接受「疫情調查員」(Epidemic Intelligence Service)訓練。我被分發到「細菌疾病特殊病理部」(Special Pathogens Branch of the Division of Bacterial Diseases)受訓,為期一個月。但是不到一星期,一天當我在聽課時,部主任羅傑.費德蒙(Roger Feldman)把我叫出去,拍拍我的肩膀說:「我們要派你去亞歷桑那州的帕克印地安保留區,據說那裡爆發喉嚨痛的流行病,有可能是鏈球菌,但是我們不確定。」我問:「什麼時候走?」企圖壓抑心中的興奮,這麼快就有機會一展身手,雖然不過是喉嚨痛的小病。費德蒙說:「今天下午。」當時,已是上午十點了。每年都會有一、兩個還在受訓的學生被叫出教室,賦予任務,因為總有突發疫情需要調查員,但是人手不夠,所以受訓學員也派上場。你需要經驗,如果沒有,那就到現場去學。我簡直是樂翻了,不敢相信我的好運。我的第一個案子聽起來棒透了,溽夏裡的喉嚨痛。我得到的唯一訊息是,病患統統參加了七月四日的野餐,以我僅有的訓練,我甚至不知道人們也會因食物傳染喉嚨痛。學員訓練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速成專家,找出所有可能的文獻,然後在趕往現場的途中讀它,此外,你還要找專家給你做簡報。不管病例多麼奇怪,通常你在「疾病控制中心」都可以找到一個專家。剩下的只能靠自己,你必須有追蹤訊息、消化訊息的直覺,並懂得合理地使用這些訊息。即使你的指導專家以前曾經處理過同樣病例,但是每一次的疫情特徵都會有一點不同,要靠你自己去解決,更重要的,在其中學習新東西。找完資料後,接著準備調查器材,譬如藥用棉花、玻璃瓶、注射器、培養鏈球菌用的矽膠等等。忙亂中,你還要記得帶一、兩雙乾淨的襪子和內衣褲。最重要的,你要攜帶「一號疫情報告」,這張紙證明「疾病控制中心」是應地方醫療機構或地方政府要求前往協助調查。「疾病控制中心」是聯邦機構,必須在地方機構要求下才能介入地方的調查工作,「一號疫情報告」同時也註明到了當地你應當和誰聯繫。到了現場,第一件事是建立起與「疾病控制中心」的通訊系統,中心裡才會有人二十四小時值班協助你尋找答案,或幫你做判斷。菜鳥出征身為疫情調查員菜鳥,你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夠格。我能找到病源嗎?我能消弭這次的疫情嗎?我能蒐集到正確的資料,進而尋求出解決之道嗎?我能得到地方人士充分合作嗎?亞歷桑那州衛生局的一個代表前來迎接我,陪我前往帕克。帕克距離鳳凰城百哩,靠近加州邊界,雖然是個小城,但是地位重要,是附近數個印地安保留區的中樞。我見了當地的醫師,他說,國慶日野餐那天食物很豐盛,幾天後,許多參加野餐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鏈球菌感染的喉嚨痛。這是他找到的共同點,我的工作是找出參加野餐導致喉嚨痛的原因,並防止它再度發生。聽起來很簡單,實際做起來呢?我馬上就會知道了。我想起了在飛機上讀到的一份文獻,十年前也曾爆發過一次鏈球菌感染疫病,一些人在吃了遭鏈球菌污染的食物後,產生了喉嚨痛現象。這些感染之所以危險,是某些人(尤其是小孩)會產生併發症如風濕性心臟病、腎臟衰竭、嚴重的皮膚病或關節炎。疫病調查有點像犯罪偵查,使用偵探技巧,循著線索小心蒐集資料。在流行病學中,我的嫌疑犯是「害蟲」,我必須找出它,查出它進入人體的方法。至於「害蟲」的犯罪動機?大概是在人體製造更多的「害蟲」吧!除了「害蟲」,我還要面對「人」。你必須花時間向病患解釋你在幹什麼,說服他們合作。幸好在帕克沒有這種困擾,人們很關心疫情的發展,主辦野餐的人更是憂心忡忡。這是我第一次到印地安保留區,也是一次重要的學習經驗。要取得訊息,我必須先透過族中大老的幫忙,以免觸犯到族中領袖或老人。幸好,我在非洲的村落裡就學了與原住民相處的常識。尋找馬鈴薯沙拉照章行事,調查需要一個「控制組」,用以對照受感染與未受感染的人有何不同。食物中毒病例如果能對照出不同,通常也就可以找出感染源或感染途徑。因此我將參加野餐的人分為「病例組」(有症狀的人)與「對照組」(沒有症狀的人)。接下來是準備問卷,問題要精確到每一題的答案可以劃分為簡單的「是」或「否」,問題與問題間要有邏輯連貫性,譬如你有沒有參加野餐?吃了這道菜嗎?吃了那道菜嗎?喝了這種飲料,還是那種飲料?問卷措詞必須非常精確,才有助人們清楚思考。在帕克這種地區,這樣的病例特別容易得到錯誤的結論,有可能受訪者忘了當時的細節,也可能他認為你希望聽到某種答案,而給了你錯誤的訊息。有些事情你希望醫生知道,有些事情你又覺得不應該讓醫生知道。同時我還得蒐集檢體—喉部拭子,我得費盡力氣說服他們讓我採取檢體。蒐集完畢後,放入矽膠中寄回「疾病控制中心」的實驗室,矽膠會讓細菌存活。實驗室收到後,將檢體塗在有細菌培養基的皿上,如果檢體裡有細菌,過不了幾天,就會大量繁殖成灰色的一團團,周圍有透明的光環。接下來的檢驗會查出它是哪一種細菌。接下來我就挨家挨戶做問卷,把拭子放進病患的喉嚨裡。毫無疑問,野餐是共同因素,我的「病例」與「對照」之比較,很快就發現有感染的人統統吃了馬鈴薯沙拉,沒感染的人,沒吃。現在我必須找到這些馬鈴薯沙拉,如果還有吃剩的話。我在社區中心的冰箱裡找到這些剩菜,小心包裹後寄回「疾病控制中心」。累死人的打孔卡分類機在帕克停留一週後,我飛回中心繼續第二步工作。在個人電腦誕生以前的時代,要將問卷的統計結果做出來,必須先將數據輸進打孔卡。「疾病控制中心」的六樓有一個IBM的打孔卡分類機(card sorter),它根據答案的「是」或「否」來分類卡片。雖然打孔卡片分類機運作速度很快,但是要得到統計結果,得經過太多繁瑣手續。打孔卡片是這樣的,問卷上的答案如果是「是」,就在卡片打個孔;答案如果是「否」,就空白下來。如果問卷的設計是問題環扣問題,要得到統計結果的過程就愈加繁瑣。譬如說,我如果要比較吃過馬鈴薯沙拉的男女病患有何差異,必須先將卡片分類出吃過沙拉與沒吃過沙拉,再分類出男與女,再分類出有病沒病。這個過程繁瑣之至,不一會兒,卡片就攤得到處都是。不像現在我們只要將資料輸進電腦,下幾個指令,兩三秒鐘內答案就出來了。實驗室答案出來了,馬鈴薯沙拉是罪魁禍首。顯然,做菜的人沒做好衛生工作,把鏈球菌帶進了沙拉,做好的沙拉又是放在一個封閉容器,擺到冰箱裡。由於冷氣很不容易穿透那個容器,容器中間的沙拉好幾個小時都還是溫的,給了鏈球菌一個快樂生長的環境。我寫了「二號疫情報告」給帕克當局,建議他們丟掉剩餘的沙拉,感染的人要用盤尼西林治療。這些措施就夠了,沒多久,疫病就停下來了,我繼續回去接受學員訓練。帕克的經驗給了我最基本的訓練。不久後,我就發現自己不管是在奈及利亞追蹤老鼠,或是在蘇丹尋找拉薩病毒,還是在巴基斯坦調查病人有沒有接受疫苗注射,基本的技巧都和我當時追蹤馬鈴薯沙拉沒兩樣。(本文摘自/第四級病毒——一對病毒學家與致命病毒的戰爭/商周出版)

6種常見間歇性斷食法 哪一個適合我?

6種常見間歇性斷食法 哪一個適合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斷食」顧名思義就是不吃東西,聽起來非常恐怖吧?不過,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斷食的時候。比方說,睡覺的時候就是一種斷食狀態。斷食的英文是Fasting,而早餐的英文為Breakfast,意思就是打破(Break)禁食(Fasting),所以其實「斷食」大家每天都在做,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什麼是「168斷食法」?近幾年相當流行的「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Fasting,IF),主要分成整日斷食以及限制進食的時間,比較常見的就是把進食時間限制在一天當中的某個時段,而其中的「168間歇性斷食」,對於一般人而言不僅較易達成,也頗具效果,所以深受歡迎,不過「168」這個數字是什麼意思呢?「168斷食」指的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十六個小時不吃東西,控制在八小時內進食。假設早上九點吃了第一餐,那麼到了下午五點過後,就不能再吃任何東西了。間歇性斷食,能帶來強大的瘦身效果?要解釋間歇性斷食如何達到減重的原理,其實要先講到身體內的賀爾蒙變化。我們體內的賀爾蒙包含了生長激素、瘦素、胰島素等,其中胰島素就在這裡扮演重要的角色。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法」1410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14小時不吃東西,10小時內吃東西。舉例:早上9點吃第一餐,晚上7點過後不再進食。168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16小時不吃東西,8小時內吃東西。舉例:早上9點吃第一餐,下午5點過後不再進食。186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18小時不吃東西,6小時內吃東西。舉例:早上9點吃第一餐,下午3點過後不再進食。204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20小時不吃東西,4小時內吃東西。舉例:早上9點吃第一餐,下午1點過後不再進食。52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一週七天,其中兩天只吃500kcal。舉例:星期一、星期四整天分別只吃500kcal,其他天維持正常飲食。隔日斷食法執行方式:採取一天進食,一天斷食。舉例:星期一正常飲食、星期二完全禁食、星期三正常飲食,以此類推。一般來說,我們在進食時,碳水化合物會使體內的血糖升高,這時候身體會通知胰臟的beta細胞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會進行作用,使我們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到細胞裡面運作,所以血糖就會降下來。胰島素也是一種合成賀爾蒙,會促使脂肪合成,抑制脂肪燃燒。間歇性斷食就是利用這個原理,讓胰島素濃度維持在穩定的低點,減少脂肪的合成,並且增加體內燃燒脂肪的機會。不過,目前有些研究對於這個「胰島素假說」仍有存疑,既然是「假說」就代表證據還不夠完全,所以也可能會在某一天被推翻,不過這也是因為科學會不斷進步,因此隨時都要繼續吸收新知。我認為想要利用間歇性斷食達到瘦身效果,並不是單純改變進食時間而已,進食的內容也是一大關鍵。如果在可以進食的八小時中暴飲暴食,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或是油脂,仍會大大影響瘦身效果。斷食只是一種輔助技巧,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飲食內容。間歇性斷食,可促進身體健康?根據二○一九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的研究結果顯示,間歇性斷食對於減重、抗氧化、控制血糖都有正面幫助。人體利用的能量來源為葡萄糖以及脂肪酸,進食後葡萄糖在體內產生能量,脂肪則代謝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脂肪組織中。在我們斷食八至十二小時後,體內的肝醣消耗完畢,就會利用脂肪當作能量來源,而三酸甘油酯會代謝成脂肪酸以及甘油,脂肪酸在肝臟產生酮體,供人體利用。最主要的原因是體內酮體量升高,這也成為體內細胞重啟的一種訊號,能讓體內產生抗氧化、抗發炎、清除或修復受損細胞等作用,這也是我們認為斷食能夠促進健康的原因。要如何開始執行「間歇性斷食」?任何飲食要執行前都需要循序漸進,不要過於激烈,間歇性斷食也是如此。斷食時間越長,難度就越高,且容易缺乏足夠營養。所以我會建議從「168間歇性斷食」開始嘗試。只要將早餐晚點吃、晚餐早點吃,就能夠達成條件,比較容易執行。如果覺得「168間歇性斷食」執行起來也有難度,就再放寬從1410(十小時內進食)或1212(十二小時內進食)開始,再慢慢循序漸進。總之,就是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我們追求的是一種能夠長期執行的飲食方式,如果這樣的飲食法讓你餓得很難受,或是沒辦法配合生活作息,那也不需要勉強執行,這代表這樣的飲食方式並不適合你。享受「間歇性斷食」帶來的好處間歇性斷食如果執行方向正確,就能達到瘦身、控制血糖的效果,我也在幫媽媽、阿嬤進行168斷食後,從她們的身上看到效果,本書後續會再與大家分享。1.可避免攝取過多熱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取得食物,一不小心就會不停進食。其實有時候並不是真的肚子餓了,只是嘴饞想要咀嚼,就不小心吃下一堆東西。透過斷食,可以幫助我們分辨身體的訊號,了解是否真的有熱量的需求,進一步控制進食。當把進食時間限制在八小時之內,一次能吃的東西有限,比較容易產生熱量赤字,不會隨時想吃就吃,造成熱量過剩,影響瘦身效果。2.能改善血糖,但是無法逆轉糖尿病有些研究顯示,間歇性斷食可以逆轉糖尿病前期的情況,並且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但是對於糖尿病則無法逆轉。像是我的阿嬤執行間歇斷食並搭配碳水的控制,血糖值相對穩定。雖然不能恢復到跟一般健康的人一樣,但都還在可控制的範圍。如果你是糖尿病或慢性病患者,請務必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的建議。Sunny營養師的小教室注意!這些人不適合進行斷食基本上健康的成年人才能進行間歇性斷食,以下族群不宜貿然進行。1.發育中的青少年:發育階段的青少年,攝取均衡營養與熱量相當重要。2.哺乳或懷孕中的孕婦:身體此時需要完整的營養,不宜進行斷食。3.飲食失調者:暴食症或是厭食症患者,不宜進行。4.慢性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不宜進行斷食。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如有低血糖會有即刻性危險,千萬不能大意,執行前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建議。避開誤區,執行「間歇性斷食」你要注意的事很多人執行「間歇性斷食」一下子就失敗了,或是無法長久、瘦不下來。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方法錯了,請避免以下三種常見失敗情況。1.必需度過適應期剛開始執行的時候,一定都會經歷忽然改變進食習慣而產生的飢餓感,甚至產生易怒、焦躁、注意力無法集中等情形。但在一段時間適應後,就能獲得改善。如果不適感過於嚴重,請先放寬斷食時間限制,再循序執行。2.避免報復性進食執行間歇性斷食的時候,有些人會跳過早餐不吃,忍受飢餓感一直到中餐,於是可以進食的時間一到,就開始大吃大喝。然而,這樣報復性進食反而會讓你吃下比平常更多的熱量。根據熱量平衡原理,這樣子不但瘦不下來,反而還可能會變得更胖。3.避免攝取過少熱量與營養素當限制進食時間後,若不注意營養攝取,只吃自己愛吃的,或是吃的量太少,容易造成營養缺乏。長期下來,還有可能造成身體代謝問題,影響內分泌、經期紊亂、失眠,甚至還會有肌肉流失等現象。所以就算執行斷食,仍必需注意均衡飲食,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蛋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還有乳品類。根據每日所需分量,平均分配在可以進食的時間內均衡攝取。除了遵守進食的時間,吃的內容其實更為重要喔。要記住,「間歇性斷食」是斷食,而非禁食,在可以進食的區間,就好好吃東西吧!(本文摘自/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媽媽、阿嬤親身實證!6大類食物×95道家常料理,不挨餓的超強必瘦攻略/采實文化)

古法蒸煉滴雞精 打造隱形口罩鎖住健康力

古法蒸煉滴雞精 打造隱形口罩鎖住健康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下除了準備好防疫裝備,隱形的防護更為重要,養成優質的體質才是抵禦環境攻擊的首要工作,煦願軒推出滴雞精原味、滴雞精薑味、滴牛精,可依照不同的生活型態來選擇最適合的飲品,打造黃金防護力。選用紅羽土公雞 脂肪含量較其他雞種低煦願軒使用傳承40年,台灣第一創立的古法入甕製作,嚴選具有產銷履歷驗證的台灣紅羽土公雞,確保雞群在無污染及病害的健康環境長大,從育種、飼料、電宰,飼養場一條龍的嚴格控管,直至雞精製程控制在72小時內以達保鮮。紅羽土公雞肉品優良,脂肪含量相較其他雞種低,多為不飽和脂肪酸,適合2歲以上的小兒、青少年、生產前後來攝取的優質蛋白質。滴雞精薑味所使用的老薑也是具有產銷履歷驗證證書,商品在驗證機構的監控下嚴格審視,保證大眾食用的老薑在生產過程不傷害環境同時安全無毒。指定使用台灣牛 無瘦肉精每一口都安心除了滴雞精外,高營養價值的滴牛精從牛隻的挑選開始把關,唯一指定使用台灣牛,取自農會賣相不佳的農產品或農業廢料,例如蔬菜水果、稻穀、牧草組成天然飼育品來維護好肉質,絕不使用瘦肉精、抗生素、生長激素,讓每一口都是安心安全,煦願軒堅持使用同產源同時間宰殺的溫體牛腿肉來進行陶甕蒸煉,全程不加一滴水,完整封存鮮牛精華。人體具有自我修復周期,器官和細胞會持續不斷地更新,進行汰換老舊細胞的再生與代謝,現代人飲食偏差,難以充分提供身體所需。適量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來建構與維持身體和代謝所需的荷爾蒙(激素)、酵素(酶)、 B群維生素與礦物質(如鐵質)是維持健康代謝的關鍵營養素。同時將包裝材料降到最低,7日盒搭配提繩設計,可當精緻伴手禮,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永續經營。7日份設計「胃」您著想:營養的吸收的第一關就是胃,搭配細胞更新的速度,一天一包強化消化道機能,從胃開始養足精氣。30日份搭配「皮膚」屏障更新:皮膚是人體的最大器官,無奈空污充斥的環境下,皮膚受到非常大的衝擊,為了抵禦外在破壞,養出健康的肌膚,提供身體更好的營養補給,是養顏美容的一大關鍵,也支持著每個辛勤工作者的好氣色!

柚子料理好吃又抗衰老 4種人不宜多吃

柚子料理好吃又抗衰老 4種人不宜多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下周就是中秋節了,應景的柚子好吃又營養,有豐富維生素C,防止身體受自由基損害,也能抗衰老,同時具有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營養師設計三道柚子簡單料理「柚醬蔬果棒」「柚香起司烤魚」「甜柚水果醋」,讓民眾除了烤肉吃月餅,也可以享受柚子料理美食。柚醬蔬果棒食材小黃瓜1條、胡蘿蔔1條、西芹1條、茭白筍1條、鳳梨1/6顆、蘿蔓葉、醬汁(柚子汁、柚子果肉、特級酪梨油、洋蔥末、番茄末、鹽、糖、紅酒醋)。做法主體蔬菜都切成條狀,胡蘿蔔與茭白筍先燙熟備用,將柚子汁、鹽、糖先溶合,續加其餘醬汁料,淋上蔬菜條即可完成。柚香起司烤魚食材魚排1片、蒜末少許、紅蔥末少許、洋蔥絲少許、白胡椒少許、麵粉少許、米酒、醬汁(柚子汁、柚子果肉、檸檬汁、鹽、味霖、無鹽奶油、高湯)。做法先將魚排加入鹽、胡椒粉及米酒抓醃,拍上麵粉煎至上色備用,取適量奶油放入蒜、紅蔥、洋蔥炒香在加入高湯及魚排,魚排煮熟後取出上烤盤,再將鍋內剩餘湯汁加入柚子汁、柚子果肉、檸檬汁混勻淋上魚排,灑上起司絲烤至上色即可完成。甜柚水果醋食材柚子汁、柚子果肉、蘋果、紅火龍果、果醋、蜂蜜、冰塊。做法將水果切丁,果醋口味依個人喜好挑選及蜂蜜加入開水中,溶解後加入水果、冰塊即可享用。中醫大新竹附醫黎姵吟指出,柚子富有豐富維生素C,與蘋果相比高達18倍,具有抗氧化功能,有助於防止身體受自由基損害,也能抗衰老。柚子也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攝取量為20~35公克的膳食纖維,柚子一顆含有約5g,相當2盤地瓜葉,可促進腸胃蠕動。中醫大新竹附醫營養師黃琳惠提醒,1.柚子的鉀離子含量高,有助於維持神經健康、心跳規律正常,並協助肌肉正常收縮,避免血壓升高、預防中風,但腎臟病患者不宜使用過量。2.柚子內含「呋喃香豆素」會影響藥物作用,容易使代謝藥物速度變慢,增加副作用產生的機率,應間隔2小時以上食用,因此,長期服用血壓藥、血脂藥、免疫抑制劑、抗心律不整藥物者應注意。3.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日攝取水果為2到4份,熱量有120到240大卡,糖尿病患者一天2份就好不要超量。4.柚子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但因柚子的纖維不易消化,經常腹瀉的人不宜多吃。

生長激素致癌?吃轉骨湯沒用?家長必知5大NG觀念

生長激素致癌?吃轉骨湯沒用?家長必知5大NG觀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7歲的阿健僅有140公分,經過詳細檢查,確診為因生長激素缺乏導致的身高矮小,雖然發現的時間晚了許多,但因骨齡僅12歲,生長板還未密合,經過4年積極的治療,現年21歲的阿健最終長到178公分,阿健的母親表示,還好有在成長的尾聲帶兒子就診,才沒有耽誤他的一生。馬偕醫院淡水分院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黃世綱表示,門診中不乏錯過治療時機的例子,因此釐清5個關於身高成長的NG想法,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希望家長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為孩子掌握只有一次的關鍵成長時機。Q:服用轉骨湯就能幫助長高?A:分兩部分回應,首先,面對身材矮小的孩童,需先釐清原因,若家長有疑慮,應先經過兒童內分泌科檢查與評估,確認孩子身材矮小是否為疾病所致。有的孩子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遺傳性疾病甚至是腦瘤抑制生長激素分泌,若一開始沒有詳加評估查明原因,反而延誤治療的時機。若確認生長狀況並無異狀,家長希望透過體質調理來達到更理想的身高,建議可以找合格的中醫師評估。成分不明的轉骨湯可能促使孩子提早發育,第二性徵提早發展,導致成長期提早結束,最終身高仍不理想。Q:吃素會長不高?A:不管是哪一種飲食類型,均衡的營養攝取是不變的重點,因此,即使是素食者,只要家長在蛋白質攝取上更加留意,素食並不會成為阻礙孩子身高發展的問題。反倒應留意高糖、高油,可能對孩子生長造成不利影響。Q:生長激素只適用於治療身高矮小的孩子?A:生長激素除了適用於生長激素不足的孩子,其他如透納氏症、努南氏症、SHOX基因缺失等遺傳性疾病所導致的身材矮小,也可使用生長激素來維持理想的身高成長。另外,像是身材偏矮的性早熟患者,除了單用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GnRHa)暫緩青春期之外,有時也會合併給予生長激素治療,以達到理想的身高。Q:打生長激素會致癌、骨頭會變粗、會造成性早熟?A:生長激素會促進細胞分裂,而癌症即為細胞分裂失序的結果,所以使用生長激素是否會致癌,一直是專家學者相當關注的議題。人類使用生長激素治療疾病已有60多年歷史,許多研究均指出,生長激素不會增加罹癌機率。唯一需注意的風險因子是,若孩子曾得過癌症或有罕病,須謹慎考量治療風險。生長激素並不會造成骨頭變粗,也不會造成性早熟。Q:只有跳繩才能幫助孩子長高?A:「能動就動」不該限制孩子做任何運動,建議讓孩子多方嘗試,找一、二種熱衷的運動項目,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達到會喘的狀態,都能刺激生長激素分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巴金森氏症不只手抖 寫字從左到右會愈寫愈小

巴金森氏症不只手抖 寫字從左到右會愈寫愈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中年婦女吃力地攙扶先生來看診。她的先生前年被診斷出巴金森氏症,有吃神經內科的藥物,但今年以來,病情明顯變不好,不但身體僵硬、走路困難,而且做什麼都需要人幫忙;因為長期吃藥的關係,也開始出現藥物副作用,幻覺、噁心、全身不自主的肢體舞動,「不知道他到底認不認得我了!」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西元1817年,英國的巴金森(James Parkinson)醫師觀察到有些行動不方便、肢體不自主抖動的人,會有一些共同的症狀,像是肌力減退、易跌倒、走路碎步、向前直衝等,後來這一類的疾病,就被命名為巴金森氏症。體內多巴胺濃度不足 無法抑制退化持續進行後來的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是因為大腦的黑質製造多巴胺的細胞退化,造成基底核神經元退化,造成運動功能受影響,會出現肢體活動的障礙。典型的巴金森氏症有三種表現:手部發抖、四肢僵直和行動緩慢。疾病初期,症狀不一定很明顯,但是仍有一些特定症狀可以觀察,包括像是肢體出現抖動、僵硬、遲緩症狀、臉部表情僵硬、走路容易跌倒、碰撞,而在寫字時,由左到右的字會愈寫愈小。另外,最常見幾乎都是從單側的手部開始,將手靜放在腿上不動時抖動的相當厲害,抖動的樣子很像銀行櫃員以手指數鈔票一般,約每秒三到五下的抖動頻率。若把手伸直或是拿東西作動作時,手部的抖動會因此減緩許多或是消失。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目前治療上,最多是使用左多巴的藥物,這是多巴胺的前驅物,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多巴胺,此藥物在多數患者身上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但使用一段時間後,藥物療效會下降且需要增加劑量,因為巴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疾病,神經細胞仍在不斷的退化死亡,藥物治療只能夠補充患者體內多巴胺濃度不足,無法抑制退化持續進行。    巴金森氏症在中醫是屬於「振掉」、「震顫」、「顫振」、「肝風」的範疇。在中醫古籍《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提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其中的「掉」就是搖動的意思,這個搖動的範圍覆蓋全身,直接就描述了相關的症狀。一般認為震顫多屬於肝風內動的臨床表現,肝腎陰精不足,筋脈失養,虛風內動。腎氣是人體元氣的根本,腎氣虛是引起震顫的重要病理基礎,在《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述「陽氣者,若天雨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因此,氣旺精足,震顫除矣。但是,巴金森氏症患者往往氣血陰陽俱虛,氣虛的臨床表現也很常見,如精神呆滯、身困乏力、流涎、納呆等症。明朝著名醫家孫一奎所著的《赤水玄珠‧顫振門》中提出氣虛、血虛均可引起顫證。這些理論提供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指引,不管是針灸、還是內服藥物,依照體質不同,加以不同調理,祛痰化濕、活血化瘀、平肝熄風、補益心腎等,加上滋養肝腎、益氣養血的專門調理,都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而且又沒有西藥的副作用。(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講座9/18線上開跑 精彩剖析標靶新趨勢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講座9/18線上開跑 精彩剖析標靶新趨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什麼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血癌的一種,其致病幾機轉已經十分明確,就是骨髓造血細胞的基因突變,第9對和第22對染色體有部分互換,產生「費城染色體」,造成白血球異常增生及分裂。一般正常人的白血球數量大約在四千到一萬,但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球數量可達三萬、五萬,甚至是十幾萬以上。常見的症狀有哪些?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常見的症狀有疲倦無力、發燒、夜晚盜汗、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或左邊肋骨處疼痛等症狀,但初期症狀不明顯,只有少數病患是在健檢時早期被發現,大部分病人都在症狀出現時才就醫,因此呼籲民眾若有上述症狀不可輕忽,應立即就醫諮詢血液科醫師,透過檢測診斷,才能盡早治療。治療方式&定期追蹤隨著口服標靶藥物問世,目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成為標靶治療效果最好的癌症,患者10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除了每天服藥之外,病患仍需要每三個月進行抽血檢查,定期追蹤,並且遵照醫囑,才能穩定控制病情。講座剖析治療趨勢社團法人髓緣之友協會於9/18(六)上午9:30舉辦 『讓愛「慢」延,「髓」時相伴』慢性骨髓白血病線上衛教講座。因應疫情影響,講座將採Microsoft Teams線上講座形式進行,特別邀請到王銘崇醫師和葉宗讓醫師到線上分享演說,剖析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趨勢與自我照護訣竅。當天也邀請到在前線奮戰的病友,為我們分享罹病之心路歷程。歡迎各位對慢性骨髓白血病有興趣的民眾前來參與!名稱:『讓愛「慢」延,「髓」時相伴』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線上衛教講座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髓緣之友協會協辦單位:台灣諾華股份有限公司時間:110 年 9 月 18 日 星期 ( 六 ) 09:30~11:50使用軟體:Microsoft Teams(手機用戶請先下載app方可進入觀看)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PMBSECnLKiirjJCt9 (會前將寄發線上講座連結通知)講座連結:https://bit.ly/3gQXryn(立即進入線上講座)洽詢:相關講座資訊與報名專線可撥打(02)2314-0390轉分機25賴先生<本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 TW2109159558> 

5位病患就1位重新診斷?全台首次AI導入助攻診斷

5位病患就1位重新診斷?全台首次AI導入助攻診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骨髓是人體製造血球的地方,不同種類的血球有著不同的功能,當造血幹細胞產生突變,將會造成血球的數量異常,影響正常功能。其中,骨髓增生性腫瘤是一組血液癌症,為骨髓中產生過量的紅血球、白血球或血小板。依據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可分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其包含早期骨髓纖維化(pre PMF)及顯著骨髓纖維化(overt PMF)四類。骨髓增生性腫瘤分類有難度 一旦判讀錯誤恐影響治療進度!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科郭明宗醫師表示,不同種類的骨髓增生性腫瘤有不同的預後及治療方式。其中,因為骨髓增生性種類多且臨床症狀相似、特異性不高,因此難以透過臨床診斷的結果判斷患者屬於種類,必須透過「骨髓病理切片」才能進一步確認。郭明宗醫師也以早期世界衛生組織尚未明確分類時為例,曾有20%的患者原先被診斷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後續分類後重新診斷為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顯示其診斷的困難與複雜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解剖病理部莊文郁副主任進一步解釋,骨髓切片的判讀複雜度遠超乎一般人所能想像,病理醫師必須仔細評估各種細胞在顯微鏡下的數量、形態特徵,以及空間分布的狀況,才能得到精準的診斷。然而,過往以人工鑑別的方式判讀,較難取得客觀且量化的結果,因為容易存在不同診斷者間的差異,特別是對於該疾病較不熟悉或是經驗較少的醫師會更難判讀。跨界結合金三角優勢 齊心破解「骨髓增生性腫瘤」難題!為此,林口長庚首度攜手台灣諾華與雲象科技,透過林口長庚龐大的數位病理資料庫,結合雲象科技所累積的AI技術與應用開發經驗,透過 AI進行深度的學習與訓練,期望發展出一套可以辨識骨髓增生性腫瘤的模型,輔助醫師更快速、精準的診斷骨髓增生性腫瘤。改善患者生活品質與延長存活期一直是各界對於癌症治療的共同目標,諾華腫瘤(台灣)總經理陳喬松表示,身為全球製藥領導者,自第一代標靶治療到目前最創新的細胞基因療法,諾華持續為癌症治療創新里程碑。本次合作也期望結合三方優勢,幫助更多血液腫瘤病患及早診斷並接受治療,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延續病患的生命並提升生活品質!圖說:莊文郁副主任病理判讀情境照

身高縮水4公分?可能是骨質疏鬆悄上門

身高縮水4公分?可能是骨質疏鬆悄上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李女士是活動力很好的人,到了60多歲依舊忙進忙出。這天她如往常般彎腰搬起一個箱子時,突然感到背部劇痛,整個人跌坐在地,完全站不起身,最後只能在救護人員的協助下抵達急診室。「聽完病人的描述,我們大概就可以猜到是因為骨質疏鬆,彎腰搬重物所造成的脊椎骨骨折。」義大醫院骨科部脊椎科醫師楊士階表示,「骨質疏鬆患者因為彎腰搬重物所導致的脊椎骨折比較常發生在胸腰椎交界的地方,若是在滑倒時用手去撐地,可能骨折的部位是手腕關節,或是髖關節的股骨頸。」骨質疏鬆症是全身性骨骼疾病,會在無聲無息中逐漸惡化,倘若沒有接受檢查,患者大多沒有自覺,楊士階說,很多患者都是在骨折突然發生時才發現嚴重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本身雖然不會致命,但是在骨折之後,患者可能被迫臥床且疼痛難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各種併發症也會接踵而至。根據統計,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平均死亡率高達22%,對中老年人而言,是不容忽視的健康威脅。此外,在骨折之後,患者可能會失能,甚至得完全仰賴他人照顧,為個人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台灣人口逐漸高齡化,楊士階醫師強調,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造成的危害。三項自我檢查 及早發現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婦女,大概50多歲,楊士階醫師指出,不過較高齡的老人大概65歲以後不管男女都有可能出現骨質疏鬆。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台灣50歲以上男性與女性,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檢測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我們可以替自己或家人先做個簡單的評估,如果有駝背現象、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常常感到下背疼痛,就要懷疑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年紀較大或出現骨質疏鬆警訊的民眾,務必盡快就醫,楊士階說,檢查骨質密度可以利用定量超音波骨密度檢查儀或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ual-energy X ray Absorptiometry,DXA),超音波檢查的速度較快、便利性高、沒有侵入性,X光檢查的準確度較高,能夠針對脊椎與髖關節進行掃描,檢查時間大約15-20分鐘。骨密度檢查的報告會標示T值(T-Score):*當T值大於或等於 -1.0時屬於「正常」*當T值介於 -1.0至 -2.5之間稱為「骨質缺乏(osteopenia)」*當T值等於或小於 -2.5時,稱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如果患者已有骨折發生時,稱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症」。運用骨密度檢查我們可以利用較客觀的數據了解骨質的狀況,楊士階說明,如果骨密度檢查屬於骨質缺乏、甚至骨質疏鬆,建議要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也有製作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填入年齡、性別、體重、身高、骨折病史、父母髖骨骨折病史、抽菸、類固醇使用、股骨頸骨質密度等資料,便能估算未來十年發生骨折的風險。積極治療骨質疏鬆 預防骨折我們骨頭中具有造骨細胞與破骨細胞,造骨細胞(Osteoblast)會產生新的骨質,破骨細胞(Osteoclast)則會吸收骨質,讓骨頭一直處在動態平衡的狀態。楊士階解釋,想要治療骨質疏鬆,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著手,抑制破骨細胞或刺激造骨細胞。抑制破骨細胞的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雌激素、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RANKL單株抗體、抑鈣素等,可以減少骨質被吸收。刺激造骨細胞的藥物源自人類的副甲狀腺素,可以促進造骨細胞生成骨質,需要每天皮下注射。目前還有一類藥物屬於雙重機轉藥物,能夠降低破骨細胞的骨質吸收作用,且能增加造骨細胞的骨質生成作用,有助降低骨質疏鬆患者發生骨折的機率。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時,請記得每天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可以這樣做隨著年紀增加,骨質會持續流失,我們要從年經時便增高最大顛峰骨量,預防骨質疏鬆,楊士階說,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包括戒菸、戒酒,也要減少咖啡因的攝取。每天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有助維持骨骼健康。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日鈣質攝取量須達1200毫克,維生素D攝取量須達800至1000 IU國際單位(international units,IU)。鈣質必須由食物中獲得,富含鈣質的食物包括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海帶、香菇、堅果、芝麻等。接受日照後,身體可以合成維生素D,每天要適度接受日照,食物方面可選擇牛奶、起司、蛋黃、海水魚、淡水魚、蕈菇、黑木耳等。倘若無法由食物中攝取足量鈣質與維生素D,便可適度補充。負重運動有助增加骨質密度,肌力足夠也能改善平衡、減少跌倒及骨折風險。從年輕便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好處多多!貼心小提醒骨質疏鬆是每個人都可能遭遇的問題,由於骨質流失時通常沒有明顯感覺,很多患者都是在骨折發生後,才驚覺患有骨質疏鬆症,楊士階醫師叮嚀,如果具有危險因子,如年紀較大、抽菸、飲酒過量等,或是觀察到有駝背現象、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常常感到下背疼痛,建議就醫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如果有骨質缺乏、甚至骨質疏鬆的狀況,務必定期追蹤並積極接受治療,以降低骨折及其他併發症發生的機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夜間開車最怕眩光 新型人工水晶體讓視線更清晰

夜間開車最怕眩光 新型人工水晶體讓視線更清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人們使用3C產品頻繁,增加用眼時間,加速眼睛水晶體老化,使白內障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以往繞射型的人工水晶體,可讓患者看遠、中、功能性近距離都清楚,但夜間容易受到光學干擾,產生光暈、眩光等問題;近來有一款新型人工水晶體問世,採非繞射型延伸焦距,大幅改善過去光暈、眩光等副作用,夜間開車可以看得更清楚。揮別厚重眼鏡 資深時尚媒體人袁青迎新視界大學眼科總院長林丕容表示,該款新型人工水晶體突破以往設計,但植入手術上跟過去是一樣的,與患者術前衛教時,也不用像使用傳統繞射型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需解釋術後用眼習慣會改變等,說明起來更為單純,縮短了許多衛教時間。而且除了神經病變、黃斑部病變患者外,絕大多數患者可使用,甚至適用於做過近視雷射、近視角膜屈光手術者,一名眼部曾數次開刀矯正的患者,因併發白內障選擇該款水晶體置換手術,重新享有遠、中、功能性近距離視力,讓他又驚又喜。資深時尚媒體人袁青最初發覺視力常模糊不清,而且惡化非常快,就醫檢查,確診為白內障。因白內障導致視力下降,原本可以欣賞美的雙眼,頓時視線模糊不清,對於袁青的人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所幸有新型人工水晶體問世,在國小同學也是奧斯卡眼科中心院長張正忠建議下,他接受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術後袁青在恢復適應上無太多不習慣的地方,眼鏡也不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而是單純的時尚單品。採非繞射型設計 適合用眼需求高的族群張正忠表示,新型人工水晶體跟過去傳統繞射型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不同,是最接近人類眼睛原本看物體的方式,對於像袁青這樣用眼需求高的族群,會是最為適合的選擇。無疑是為長期受眼睛疾病所苦的民眾注入一劑強心針,期待未來可幫助更多人們擺脫眼鏡的束縛,重獲視覺自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