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關節「卡卡」?輕忽治療恐成真人版「機器戰警」

手腳關節「卡卡」?輕忽治療恐成真人版「機器戰警」

2021/11/12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你也有早上起床忽然四肢僵硬、小關節疼痛、疼痛感卻會隨運動而減輕的症狀嗎?32歲鄭小姐從事急診室護理師,某年秋冬轉換之際莫名感到手腕疼痛,1週後疼痛竟擴及全身、寸步難行。就連就醫時,從停車場到診間只要短短10分鐘路程,她卻要拚命忍痛走上2小時,進一步抽血檢查後,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免疫失調、關節腫痛 中年女性好發類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蔡長祐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是破壞力最強的關節炎之一,台灣約有10至20萬名病友,常見發生於中年女性。因為免疫系統失調,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腫痛,如長期治療未達標,關節恐持續破壞甚至變形,誘發疾病原因包括感染、壓力、溫度等。

尤其每逢天氣變冷或下雨,病友關節容易感到腫痛不適,加上血液循換變慢,不光洗澡洗頭、刷牙等生活作息,甚至連脫戴口罩、洗手等防疫基本功等,需要關節的細部動作都覺得吃力,不得不強迫忍痛,以不確實的方式完成動作。

也因為需要持續治療控制,疫情期間,約有3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未規律回診,造成病況失去控制、導致全身發炎。蔡長祐就曾遇到一名病友,因長期未回診治療,雙腳關節劇烈腫痛,走路彷彿「機器戰警」,手肘與膝蓋彎曲趨近90度,直到移動只能拖步走,才趕緊就醫。

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根治 常忍痛洗澡、刷牙
竹山秀傳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蕭育芬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努力追求治療達標過程,配合醫囑、監測疾病與規律治療等同重要,「30年前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沒藥醫,因為缺乏好的治療藥物,導致病友容易關節變形;現在則是病友因缺乏認知,擔心治療副作用而選擇『不要醫』。」

蕭育芬解釋,現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武器多元,除了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及疾病調解抗風濕病藥物與生物製劑外,還有新納入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因為不需要打針,等同「多吃一顆藥」而已,也不需要冷藏等特殊儲存方式,便於攜帶,對於會暈針、忙碌的病友而言,是一項更貼近現代社會需求的治療選擇。

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無法根治,但只要積極配合醫囑治療,患者也可以與正常人一樣生活。蕭育芬呼籲病友,善用新的治療工具,透過良好醫病溝通、配合醫囑,才能穩定控制病情,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