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處處討好別人卻適得其反?專家:因為你搞錯了關鍵問題

處處討好別人卻適得其反?專家:因為你搞錯了關鍵問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習慣壓抑自己,壓抑自己的情感,把想要的都說成不要的,其實只是不習慣表達情感。超我、道德教條太高的人就容易壓抑,過分的壓抑就會產生心理的不平衡。敢怒不敢言,嘴巴說算了,但內心並不這樣想,壓抑得讓自己非常不輕鬆。不快樂,自我安慰的說無所謂,但內心卻不是真的無所謂。看似令人放心的人,往往只是壓抑情緒諮詢時有些媽媽常會問,最擔心的那個孩子,怎麼報告裡會比放心的那個孩子好呢?通常是這樣的,習慣壓抑不滿情緒的孩子,都被父母以為是乖的;而敢反抗的孩子不壓抑,卻被父母以為是脾氣差、不好管教。壓抑的人不是沒感受,只是這樣的人難以表達內心的欲求和情感,不習慣表達。「算了!」「沒事!」「沒關係!」是他們的口頭禪。例如:某天夫妻倆的諮詢,先生都是笑笑的不說話,問他有什麼想問的?也是看向老婆說:「還好吧!」但是看起來,就是心裡有話,但不想說。我低頭看著他的報告:壓抑,難以表達內心欲求和情感。果然是因為原生家庭父母太過權威,經常否定他,因此產生了壓抑的性格。難以表達的可能原因:不會說、不敢說、懶得說人之所以壓抑,通常是因為需求不被接受、被高壓對待,時間久了有話也不想說了。如果你習慣話到嘴邊就收回去的話,請試著釐清「不習慣或難以表達」的原因,然後面對他,勇敢地適時表達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不會說就是詞彙不足,不知道如何用適當的口語來表達內心感受。例如:我就是不知道怎麼形容⋯⋯我想說我的難過,但是我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其實想改變不難,多閱讀、多學點形容詞,訓練表達能力就可以。不敢說不敢說出口的原因是,萬一我說出了真正的感受,對方生氣起來會打我,對我不利,因此不敢說。例如:小孩跟媽媽說:「我想吃餅乾!」媽媽生氣的回:「飯沒吃完,吃什麼餅乾!再吵,你試試看!」小孩跟媽媽說:「我想要抱抱!」媽媽很凶的回:「不行,要自己走!再吵要抱,我們就回家!」當一個人長期以來的情感需求,老是被嚴厲的拒絕,久了就會變成不敢說,會演化成自己想要的,卻說是別人想要的。例如:小孩自己想吃餅乾,會講成:「媽媽,弟弟說他想要吃餅乾。」其實是自己想要。懶得說因為說了也沒用。面對高壓、權威、專制的上位者(父母、老師或老闆),每當自己想表達意見時,就會被否定不被接納,想講的話就會懶得說,反正,說了也沒有用。曾經有次諮詢,媽媽問國中生兒子:「老師說你的報告很壓抑,但你是壓抑什麼?說出來,看媽媽有沒有什麼地方誤會了你、凶了你?!」結果這國中生抬起頭說:「啊!就是那個⋯⋯唉!算了、算了!」這就是懶得說,話都講過了,你們也不會改變啊!犧牲或壓抑自己,問題會有改善嗎?有個媽媽的報告書中,認知感受是:壓抑犧牲自己,追求不對稱的情感標的,經常發生情感挫折而自我傷感。她在生活中老是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犧牲自己的欲求,來避免與家人間的不愉快,但壓抑到最後,總是讓自己的情緒莫名低落了起來。跟另一半和小孩的相處,也總是力不從心、失去耐性,自己也不知道哪裡不對,心情就是悶悶的。「壓抑自己、處處討好別人,但你目前所遇到的問題有得到改善嗎?」我問她。她回答我:「沒有!我總是想著,如果整個家只有我一個人犧牲,而父母兄弟姊妹都能過得好就好⋯⋯」試著用「可逆性」來幫助自己換位思考於是我和這個媽媽套用王國和教授詮釋的皮亞杰理論:對一件事的思考觀點,試著用「可逆性」來幫助自己換位思考。例如:媽媽認為壓抑自己、犧牲自己,父母手足就不會再有衝突事件發生,那我們來反問一下自己。1. 要犧牲,才會好嗎?2. 不犧牲,就不會好嗎?3. 不犧牲,也可以好嗎?請問哪一個答案是肯定的呢?還是不一定呢?如果不是肯定的答案,那就代表我們執著的觀點並不正確。所以壓抑犧牲不一定能帶來幸福;不犧牲自己,也不一定會過得不幸福;不犧牲自己而能過得好,那需要「智慧」來面對。換個不一樣的角度來想事情,答案應該就有不同。思考層面要廣,才不會困住自己,才不會執著在單一想法裡,繼續壓抑自己、犧牲自己。人會壓抑的源頭,是因為需求不被接受、被高壓對待,時間久了有話也不想說。長期的情緒壓抑,容易引發全身痠痛不舒服,甚至產生慢性病,讓身心都不健康。你習慣壓抑嗎?習慣話到嘴邊就收回去嗎?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嗎?總是說自己沒事嗎?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YES,你可以嘗試一下用書寫方式來自我療癒。不習慣把話說出來時,可以試著把心中的想法和感受寫出來,像是寫日記般的寫著。建議當書寫自己的情緒,要抱怨或者怒罵某個人時,用任何的字眼都行,但書寫發洩完情緒之後,記得在最後一段寫上感恩這個人,帶給自己的什麼幫助,察覺自己有沒有從這次的情緒當中,領悟到什麼?適度的壓抑可以避免衝動,但過度壓抑可就悶了自己!這樣的意義是,用書寫方式來自我療癒,給自己的內心做一次整理。(本文摘自/我心裡住著一隻刺蝟:看懂你的人生劇本與內在防衛機制,療癒各種人際傷/如何出版)

筋膜修復沒搞懂「6問」,恐釀慢性肌肉疼痛

筋膜修復沒搞懂「6問」,恐釀慢性肌肉疼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筋膜變形模式理論(FDM)是對症治療肌肉骨骼疼痛的新方法,可透過推拿緩解各式慢性肌肉骨骼傷害。但許多人對筋膜和FDM治療抱有許多疑問,為避免錯用恐釀成慢性肌肉疼痛,以下針對病患角度整理出6大常見的問題與解答,希望幫助更多受肌肉疼痛所苦的患者,建立並能運用正確知識。Q1 接受FDM治療前,我應該做什麼準備?前往FDM門診時,得先準備好如何確實描述疼痛。因為治療師會要患者指出「哪裡在痛」和「怎麼個痛法」,有時甚至會鼓勵病患寫下症狀和位置。有些病患只在做出特定動作的時候才會痛,他們會預先在身體疼痛的位置做記號,用原子筆或麥克筆圈出疼痛的區域,這樣一來,治療師在門診時就能省下搜尋時間、立即處理。也希望患者在治療前48小時內不要在傷處熱敷(熱敷唯一有幫助的變形是構造固著),初診時可能得同時治療多種變形,熱敷只會讓這些問題變得更棘手。Q2 治療時有多痛?許多FDM治療都伴隨著劇痛,因為治療時需要很用力,通常是以拇指施力。雖然會請病患做好心理準備,但治療的疼痛有時還是出乎他們預期。這種疼痛的程度可能會讓病患想吐或頭暈,有些甚至直冒冷汗。有經驗的FDM治療師通常會不斷磨練自身技巧,以減輕治療造成的不適。隨著持續練習,就能更精確地以拇指評估變形模式,然後只用需要的力道矯正即可。舉例來說,治療摺疊變形時應該不會太痛。希望病患都能了解,有些FDM治療的確不太舒服,但並非所有治療都會伴隨疼痛。Q3 治療有什麼副作用嗎?FDM治療最主要的副作用是造成瘀青,患處也會暫時變得敏感怕痛。這些因治療而來的瘀青大多相當明顯,瘀青會呈深紫色。有些瘀青會維持一段時間,偶爾造成永久性的組織褪色。患處經過治療後會變得敏感,1、2天後就會恢復正常;治療的疼痛偶爾會維持1星期以上,但這種情況比較罕見。儘管患處會在治療後較為敏感怕痛,還是會囑咐病患要多運動,或做某些動作,就算只是走路也好。 活動對筋膜有益,多做運動也有助加速筋膜復原。Q4 FDM治療一定有效嗎?不一定。 大部分的病患接受治療後狀況都改善,但機率並非百分之百,有些病患的確無法受益於這個治療,原因包括:1. 治療師的診斷有誤,誤判造成疼痛的變形模式。2. 治療手法有誤。有些治療師也許對變形模式不熟,或自身能力信心不足,導致疼痛變得比病患原本反映的還要嚴重。若要舒緩病患的症狀,治療師一定要對FDM理論和自身能力更具信心。3. 病患的疼痛背後,還有筋膜變形以外的肇因。Q5 我可以做些什麼來保持筋膜健康?儘管我們無法防止筋膜變形,但保持筋膜健康是可行的。簡單來說,就是要持續處於活躍狀態,並避免久坐。運動是保持長久健康的關鍵。有人說,久坐的生活型態已成了這個世代的菸害。由此可知,缺乏運動對人體的損害與抽菸很像,都是極大的健康風險。為了充分活動筋膜,鼓勵所有病患每天走30至60分鐘,建議大家以此為目標持續努力。就個人的醫療經驗,就算只是暫時缺乏運動,也很容易造成筋膜變形。例如,長途的車程或飛機航程似乎會造成某些變形;長時間坐在桌前,中間沒有起身走動或改變姿勢,就會造成變形;就連每天以同樣的姿勢睡覺,也會造成特定變形(雖然聽起來有點極端)。人體似乎就是需要不斷運動才能運作得最好。另一個建議是多喝水。喝水是保持筋膜活動流暢的關鍵,因為筋膜有68%的組成是水。人體一旦稍微脫水,似乎就更容易引發筋膜變形。此外,切記,不要抽菸!有很多背痛的病患都是癮君子,抽菸會導致體燥,是很不好的習慣。Q6 熱敷對筋膜變形有幫助嗎?熱敷沒有幫助!要用冰敷。熱敷會把筋膜「烤在一起」,使筋膜無法依其需要而滑動。熱敷看似可暫時減緩疼痛,但熱敷完後一移動,疼痛只會變得更嚴重。有時候跑步完肌肉痠痛時,熱敷感覺滿舒服的,這種情況下泡個熱水澡也許有幫助。但如果要治療慢性疼痛,熱敷並沒有效果,所以建議冰敷。然而,熱敷的確對一種變形有幫助,那就是構造固著,五十肩就是構造固著的一個例子。這種情況下,治療前熱敷並進行和緩的拉筋,的確可以潤滑關節。(本文摘自/筋膜修復對症手療書:圖解六大筋膜變形模式,美國筋膜變形協會權威親授;慢性疼痛、運動員、物理治療師都適用!/方言文化)

從放棄到幾乎感覺像沒生病 新口服乳癌標靶延續夢想

從放棄到幾乎感覺像沒生病 新口服乳癌標靶延續夢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0多歲單身未婚的陳女士(化名),罹患乳癌後因為恐懼治療,選擇隱藏病況,直到腫瘤侵犯整個胸部、甚至連脖子上都出現潰傷後,才被家人發現而就醫。「若要痛苦地治療才能活下去,那我寧願早一點離開…」面對主治醫師,陳女士吐出這段心聲。肺部轉移先用化療救命!標靶新藥接續竟讓她可自己出門「趴趴走」根據最新107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當年度全台灣有超過1萬4千名新確診乳癌個案,在聽到醫師說出「乳癌」的那一刻,病患本人與家屬都勢必承受著突如即來的心理壓力,以及即將到來的巨大生活改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乳房外科吳曜充醫師說到,在乳癌治療相對已較進步的現在,仍時不時會遇到如陳女士一樣的病患,因為對癌症治療的刻板畏懼,而獨自咬牙苦撐,直到再也瞞不住後,才被家人逼來看病。「這種情況通常一來就是癌細胞已經擴散,像陳女士就已經轉移到肺部,出現肺積水、稍微走動就很喘的症狀,當時為了先保住一命,必須立刻採用化學治療。」吳曜充醫師回想,用了化療後,雖然命是保住了,但身體與營養狀況卻每況愈下,變得很虛弱。正巧當時有一種針對陳女士腫瘤型態的標靶藥物剛問世,在與家屬討論後便決定試看看,結果療效竟出乎意地好,不僅讓她患處的潰傷都幾乎痊癒,甚至一度恢復到能自己開車出門。陳女士的腫瘤型態屬於管腔型(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這類型的患者以往在轉移或復發後,治療選擇上只有荷爾蒙治療與化療,效果差強人意,副作用也較大;直到近年出現了突破性的治療進展,也就是陳女士所接受的『CDK4/6抑制劑』。吳曜充醫師說明,在臨床試驗中,可以看到在原本的荷爾蒙治療基礎上,再加入CKD4/6抑制劑後,不管是疾病惡化時間,或是整體存活時間都能獲得有效的延長,近期更證實可以突破5年存活期的限制,同步延緩接受化療時間達4年以上,除了帶給患者更多寶貴的時間外,更重要的是生活品質的改善。「從醫這麼多年,治療無數乳癌病人,現在的我深刻體會臨床試驗上亮眼的存活期數字固然重要,但認真考慮眼前病人的心情更不可少。」吳曜充醫師聊到,「每一個面臨晚期乳癌的病人,其實都各自有不同的目標待完成,醫師很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用治療幫助她們達成心願。」如陳女士當初恢復到能自己出門,找朋友串門子、到處走走,回診時開心地說『有時候我都忘了我有生病呢!』,短短的一句話,一直讓吳醫師銘記在心。CDK4/6抑制劑給付條件放寬 給她們更多時間與體力追夢CKD4/6抑制劑問世至今,已根本性地改變了管腔型乳癌的治療策略,成為第一線的治療首選。吳醫師補充,陳女士的案例也說明了,其實CDK4/6抑制劑不只在第一線能有很好的表現,對曾用過化療或其他藥物的病人來說,可以帶來的助益也頗佳,且因副作用小,能給病人更多珍貴時間與體力追夢。今年10月健保亦傳來放寬給付的好消息,不再僅限於第一線給付,讓曾用過其他治療的患者也能有機會受惠。 「面對早期患者,我通常會比較強勢,因為積極的治療才能鞏固治癒的可能;但面對轉移復發患者時,因為治療目標已經變成與癌長期共存,除了活得久之外,我更在乎如何能夠讓患者保有生活品質、有尊嚴地活著。」因此,吳醫師鼓勵所有病患在求診時,應勇敢與治療團隊溝通自己的需求,如此醫師才能擬定最適切的治療方式,幫助每位病患仍有機會完成自己的人生夢想清單。

癢不是因為食物過敏!醫:做「2件事」蕁麻疹可根治

癢不是因為食物過敏!醫:做「2件事」蕁麻疹可根治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位尼姑病患多年受慢性蕁麻疹困擾,飲食全素的她,過去看診時曾被醫師告誡甚至連豆類食物都不能攝取,因此3年來只吃自己種的蔬菜配白飯,但全身皮膚大面積紅疹多又癢的狀況卻不見改善,且仍持續復發。慢性蕁麻疹因食物過敏?醫:情緒壓力才是關鍵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慢性蕁麻疹成因複雜,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多半在壓力大、情緒不穩定時容易誘發;許多醫師甚至民眾只把源頭指向飲食,其實是搞錯方向。細問後才發現,原來這位尼姑平常因負責佛寺事務繁忙,加上近期又要舉辦法會,壓力過大才導致蕁麻疹症狀更加嚴重。本身也是慢性蕁麻疹患者的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黃毓惠分享,自己從國中開始到現在,就與「癢」共處近30年,曾在醫學系準備專科醫師考試時,因同時需照顧病患,又忙於前往日本進修,龐大壓力造成這個「癢」失控,讓她無法入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用藥2週才有效!2成患者需最新生物製劑治療黃毓惠以過來人經驗表示,多數慢性蕁麻疹患者誤以為藥物使用之後,應該立竿見影、即刻見效,但她強調慢性蕁麻疹是一個免疫相關疾病,應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長期控制、與病共存。朱家瑜補充,蕁麻疹的「癢」主要發生於風疹塊、血管性水腫等2大症狀,若超過6週且反覆發作,即診斷為慢性蕁麻疹患者。目前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方法為口服抗組織胺,8成患者用藥最快2周內就明顯見效;另外有2成患者因自體免疫系統較差,則需進一步合併使用最新的生物製劑來治療。穩定用藥+避4大雷區 5成患者2年內根治患者若能及早治療、穩定用藥,可配合國際通用的「UAS7蕁麻疹檢測表」,每日紀錄自己發病的膨疹數量和搔癢程度,並由醫師評估是否可階段性減藥,切勿因症狀緩解就擅自停藥、避免反覆復發更嚴重;超過5成的患者有機會在2年內完全停藥,讓慢性蕁麻疹從此根治。台大醫院皮膚部醫師卓雍哲也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避免以下「食、衣、住、行」4大雷區,以達到皮膚保養與照護效益: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等含酒精、香精、辣味食物。衣:避免換季衣物未清洗便直接穿。住:避免天冷長期緊閉門窗導致屋內空氣不流通,粉塵累積。行:出門應避免溫差或日光照射等誘因,誘發蕁麻疹發作。卓雍哲呼籲患者,放心配合醫師、耐心持續用藥、安心日常生活,提高疾病認知,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才能使慢性蕁麻疹症狀得到良好的控制,亦可望在生活中不再復發。

感冒別再吃它!醫曝習慣不改,未來每5人恐1人死於此

感冒別再吃它!醫曝習慣不改,未來每5人恐1人死於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採訪報導)感冒別再吃抗生素!吃錯藥,可能反讓你養出「細菌抗藥性」,未來可使用的治療藥物將越來越少。感染科醫師警告,民眾應有正確使用抗生素觀念,若新的抗生素研發無法跟上腳步,無藥可醫恐成「現在式」。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殺死細菌的藥物,但近年卻因為新冠疫情延燒,加重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惡化,導致細菌抗藥性增加、治療難度提高、住院時間拉長及醫療支出增加,部分細菌抗藥性比例增加3倍,若新冠肺炎患者加上抗藥性細菌感染,更可能導致住院時間延長3至5倍。抗藥性細菌感染死亡比例逐年升 未來每5位就有1位台灣感染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警告,台灣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嚴峻,不只醫療院所內抗藥性細菌感染個案比例逐年攀升,更有部分細菌已有高達7成抗藥性。若無法及時找到解決方法,2050年台灣將有3.3萬人死於此,相當於每5位死者就有1位是因為抗藥性細菌感染所導致,間接影響GDP損失2%,換算下來,每年的經濟損失恐達3,000億台幣。台灣感染管制學會陳宜君理事長表示,高達7成國人對於抗生素的用途認知錯誤,不清楚其僅能用來對抗細菌感染,好比是,抗生素對於普通的感冒無效,因為感冒通常是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是針對細菌的。而醫療機構對於抗生素使用,也存在不合理原因。根據調查,專業醫療人員也可能因為「抗生素認知不足」、「避免醫療糾紛」等原因,面臨不當使用抗生素的困境。尤其在新冠疫情間,若醫療院所內因投入防疫而忽略感控措施,雙重因素下更容易導致細菌抗藥性增加,病人預後狀況通常不好。7成醫師警告 合併抗生素可能導致預後差根據《感染控制雜誌》調查,近9成受訪感染科醫師認為,常需合併2種以上抗生素治療、或改用廣效型抗生素,但7成以上醫師表示,可能因此導致副作用增加、住院時間拉長、預後較差等。陳宜君進一步指出,台灣除了對抗生素抗藥性重視不足,藥品儲備問題也是一大挑戰。由於細菌抗藥性問題難以緩解,在缺少誘因下,僅少數藥廠願意投入抗生素研發,恐將造成面對抗藥性細菌無藥可對使用的窘境。陳宜君呼籲,全民應一同努力,民眾也要熟記「4不1要」抗生素觀念:1.「不」主動要求抗生素2.「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3.「不」吃他人的抗生素4.「不」要隨便停藥5.「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即便服用抗生素,務必依照醫師的處方指示用藥,並確實完成用藥療程,切勿擅自停藥,也不可使用他人的處方藥物或自行購買。醫師也應遵守控管與正確開立抗生素的原則,避免開立過量、不適當或不必要的抗生素。陳宜君期盼,政府能夠給予更多支持,建立關於研發或引進新藥的友善環境,並鼓勵感染管制措施落實執行,讓患者得到更好的醫療照護,減少抗藥性細菌感染症的發生,進一步也能減少財務負擔,讓醫師與民眾都能夠擁有良好的醫療環境。

咬合不正困數十年,婦用數位精準植牙找回自信笑容

咬合不正困數十年,婦用數位精準植牙找回自信笑容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長年牙齒咬合不正,可能導致日常進食不順、消化不量、牙周病等困擾,更會因此影響外表,讓人失去自信!一般有咬合不正狀況,輕微可透過戴牙套矯正,嚴重則需透過重新植牙調整臉部骨骼,但傳統認知中植牙療程複雜、恢復期久,其實現在已有更多元的植牙治療方式。 多年咬合不正併牙周病 婦需用嘴巴呼吸60歲的林女士,數十年來受嚴重咬合不正困擾,近年因患有牙周病,咬合狀況更差,僅剩後方2顆臼齒能咬合,導致嘴巴長期呈現開咬,漸漸演變成習慣以口呼吸,不但吃飯等生活日常習慣大受影響,也使她對自己外貌缺乏自信,不敢露齒微笑。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醫師宋旻怡評估臉部外觀和口內咬合狀況,建議林女士接受新式數位精準植牙,術後立即裝上臨時假牙,不僅能立刻進食也能嶄露自信微笑。傳統植牙誤差率高、療程長 術後生活不便宋旻怡指出,植牙是治療牙齒缺損的方式之一,醫師會將無菌的人工牙根以手術方式植入齒槽骨,待4~6個月的時間使二者緊密結合後,即具有原始牙根的功能,可以支撐人工假牙,取代缺牙。傳統植牙方式會先以電腦斷層確認病患齒槽骨狀況,並用病人的顏面做模型標記,將模型固定在咬合器上,並依據咬合器製作假牙。此種做法不但在之後置入人工牙根時,容易產生位置誤差、無法符合臉型,也需歷經拔牙、矯正、植牙等繁複治療程序,使患者的恢復期及療程皆需拉長,生活品質往往倍受影響。3D數位精準植牙可同步製作假牙 術後無縫接軌宋旻怡說明,數位精準植牙必須先取得病人顏面跟口腔的影像,事先以電腦規劃植牙位置與深度,再以3D軟體模擬假牙位置;最後將假牙立體圖重疊至臉部,確認與病人臉型是否吻合,如果吻合,便可同步製作臨時假牙。精準數位植牙的治療主要運用在植牙範圍與誤差值大如全口、門牙等不可預測度高的位置。透過數位導航機可協助醫師準確判斷牙根位置,提高牙根植入的精準度。讓病人在人工牙根植入後、正式假牙植入前,就有臨時假牙使用,順利度過植牙後的過渡期。宋旻怡表示,現今植牙的方式相當多元,有植牙需求的民眾應在術前接受全面性評估,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同時也提醒植牙患者,術後仍要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才能讓治療成果長久陪伴自己,免於缺牙不便。

防疫又禦寒,營養師教你7步驟做「菠菜5色鹹湯圓」

防疫又禦寒,營養師教你7步驟做「菠菜5色鹹湯圓」

防疫蔬食好料理,冷冷的冬天裡,最適合在家煮上一鍋菠菜5色鹹湯圓,防疫又暖胃!   讓營養師教你以冬季當令食材菠菜,加上紅肉火龍果、薑黃等天然食材,與中藥材色素-青黛做為色素,加入糯米粉中,揉製成5種色彩繽紛的鹹湯圓,即可享用一頓鹹香又飽足的溫暖美味。 冬天就要吃菠菜!強化骨頭增免疫力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戴千慈表示,每年的秋冬季節是菠菜的盛產期,菠菜富含葉酸、β-胡蘿蔔素、維生素K,除了有利骨頭強健外,更可使免疫細胞增強、增加抵抗力。 紅肉火龍果富含多酚類及花青素等植化素,具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有預防細胞衰老、抗凝血的功效;更可以當作天然染色劑,使食物顏色更繽紛。薑黃則含薑黃素,有非常強的抗發炎及抗氧化能力,進而提高免疫力。 菠菜5色鹹湯圓 食材︰ 1. 糯米粉300g、水220ml、菠菜50g、紅肉火龍果1/4顆、薑黃粉適量、青黛粉適量(此次使用未達藥效量,若對青黛有過敏者、脾胃虛寒、非實熱證者,慎服。若不確定自身是否適合服用中藥,應向中醫師諮詢專業建議)。 2. 內餡︰素肉末20g、乾香菇絲10g、毛豆末20g、五香粉適量 3. 湯頭︰菠菜100g、大白菜30g、紅蘿蔔絲30g、香菇絲10g、黑木耳絲10g、香油適量、醬油適量、鹽適量 做法︰ 1. 將菠菜洗淨切段煮熟及紅肉火龍果切小丁後,分別用調理機打成汁(若殘渣太大可過濾)。 2.糯米粉與水放入調理盆先混合成糯米糰,然後分成1大4小。 3. 分別取1小塊糯米糰用滾水煮到浮在水面上。 4.煮過的糯米糰與原來糯米糰揉搓在一起。 5. 4個小糯米糰分別加上適量菠菜汁、紅肉火龍果汁、薑黃粉及青黛粉搓揉,最後變成光滑不黏手,即可做成小湯圓。 註:若糯米糰太乾,可用手沾些許水搓揉調整;反之,太濕可再添加糯米粉。 6. 內餡:乾香菇泡軟後切末,再與素肉末、毛豆末加上五香粉及調味料拌勻。 7. 大糯米糰切成適當大小並包上內餡,即製成鹹湯圓。

車禍後傷口遲未好轉,中醫「氣血3要點」治慢性骨髓炎

車禍後傷口遲未好轉,中醫「氣血3要點」治慢性骨髓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男性於2年前出了車禍,經手術清創,小腿傷口卻因細菌反覆感染,局部已呈現腫脹、膚色黯沉,還有幾個小洞流出灰灰的膿狀分泌物。雖曾多次前往骨科就診以抗生素治療,但仍不見好轉。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該名患者於手術半年後已確診慢性骨髓炎,但該病症難以治療,尤其是開放性骨折的傷口,細菌直接進入骨頭內部,直達深處難以清除。開放性骨折破壞性大 反覆感染致慢性發炎尤其,開放性、複雜性之骨折常伴隨嚴重的軟組織破壞、血管破壞和組織腫脤,因為長骨頭和下肢等部位的特殊生理構造使得血液供應較差,加以骨折常伴有嚴重的肢體碾壓傷、血管破壞和組織腫脹,造成血液循環阻斷,氧氣、抗生素及營養不能到達患部,導致感染轉成慢性,當骨頭內部血液循環遭阻斷時,便成為細菌滋長的溫床。蔡易昌說,一連串的發炎反應,會進一步造成膿瘍而破壞骨頭。而骨折手術有分成「內固定」及「外固定」,該名患者採取的「外固定」,為距離骨折數公分處將固定桿插進骨頭並連結成類似鷹架的結構。通常用於粉碎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或者是骨頭感染問題無法控制時就必須使用外固定器,使用上會對生活可能產生不方便,如過大的骨骼外固定器造成穿脫衣物困難,或是容易碰撞而疼痛的問題。外固定器及傷口的清潔消毒必須嚴格執行,要不然容易使傷口發炎。「氣血不通」導致組織癒合能力低下該名患者因下肢呈現腫脹、膚色黯沉,並有灰灰的膿樣分泌物,可判斷不是在慢性骨髓炎的階段,反而是出現「腐肉不去、腐骨不長」的情形,亦即中醫所謂的「氣血不通」,通常骨科會使用高壓氧來治療,亦是中醫西醫都有的共識。蔡易昌解釋,慢性骨髓炎的病人常見到局部組織缺氧,太低的的氧分壓,會造成纖維細胞產生膠原蛋白和白血球殺菌的最基本需求無法滿足,對細菌的抵抗力不良、組織癒合能力太低,西醫通常會使用高壓氧來治療。中醫「氣血3要點」輔助重在調理蔡易昌表示,明朝的骨外科名著《外科正宗》提到:「由瘡潰久不收口,乃氣血不能運行至此,骨無榮養所致。細骨由毒氣結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日後必成此疽也。」明確指出氣血運行的重要性。從中也衍伸出許多治療法則,例如,清朝的外科名家王維德。他主張論陰陽,辨虛實,在他所著的《外科證治全生集》中,提出治療3大要點:1. 為開腠理「腠理開,紅癰解,毒即消,白疽解,寒立愈」。2. 為溫裡「諸疽白陷者,乃氣血虛寒凝滯所致」、「世人但知一概清火以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然毒之化必由膿,膿之來必由氣血,氣血之化必由溫也」。3. 為滋補「氣血不充,不能化毒成膿也……陰血乾枯,非滋陰溫暢,何能厚其膿漿?」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有些慢性骨髓炎患者,不論抗生素用多強,效果都是有限,但是,只要加上中醫調理之後,卻又會讓療效明顯改善。目前該名患者經調理後,腳腫脹消退、肌肉也恢復應有的彈性,紅潤氣色也回來了,不久即能安排移除外固定。蔡易昌建議,若民眾遇到開放性骨折後遺症,應尋求專業醫師治療,才能及早解決患處問題。(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腋下痛有異味?醫:當心是「化膿性汗腺炎」反覆發作

腋下痛有異味?醫:當心是「化膿性汗腺炎」反覆發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體重過重、長期吸菸,可能導致化膿性汗腺炎!42歲的黃先生數年來在雙側腋下、鼠蹊及臀部等部位,反覆出現一顆顆紅腫疼痛的皮膚結節,最初以為是身體清潔沒做好,導致局部細菌感染,雖服用抗生素稍有改善,但每隔一段時間又再度復發。 時間一長,患處皮膚漸漸形成一塊塊堅硬的疤痕組織,甚至不斷流出有味道的膿水,讓黃先生工作時常感不適、生活上不堪其擾,就醫才確診為化膿性汗腺炎。 常被誤認褥瘡或細菌感染 化膿性汗腺炎好發於20歲左右新竹台大分院皮膚部醫師陳威宇表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較不常見的皮膚炎,並非細菌感染、也不具有傳染性,常被誤診為疔瘡或是慢性細菌感染,甚至病患也會因皮膚外表不好看、感到尷尬而延誤就診時機。 化膿性汗腺炎的好發年齡為20歲左右,50歲以後罹病機率明顯下降,且女性相較於男性有較高的發病機率。初期表現多在腋下、乳房下方、鼠蹊和臀部等容易摩擦的部位,反覆出現紅腫、疼痛的結節;隨著持續發炎惡化,患部會形成纖維化的疤痕組織以及流膿瘻管,疼痛及異味常會影響工作表現與社交生活。 肥胖、遺傳可能致病數十年 醫籲及早治療陳威宇解釋,化膿性汗腺炎目前的疾病成因仍不明,但研究顯示可能與毛囊及汗腺開口阻塞有關,家族遺傳體質、肥胖、吸菸、賀爾蒙變化、免疫功能失調等也可能成為致病因子,是一個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疾病。 除了建議病人嘗試減重及戒菸、並多著寬鬆衣物外,目前化膿性汗腺炎在治療方面可使用口服抗生素以及口服A酸等藥物控制發炎,避免後續形成嚴重的疤痕;若已經出現大片疤痕以及化膿情形,則可以考慮外科手術,切除不正常的疤痕組織及瘻管。 陳威宇建議,由於化膿性汗腺炎初期易與其他感染性疾病混淆,目前尚無法完全治癒,且病程長達數年甚是數十年,但及早就醫、改善飲食,對於成功穩定病情有一定幫助。不僅能夠提升生活品質,也有益於減緩疾病復發或惡化,避免出現貧血、感染、淋巴水腫甚至皮膚惡性腫瘤等併發症,長期配合治療及追蹤相當重要。

肌少型肥胖該如何用蛋白質飲食補充

肌少型肥胖該如何用蛋白質飲食補充

肌少型肥胖該如何用蛋白質飲食補充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組成,外從皮膚、毛髮,內到骨骼、肌肉,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而蛋白質也是維持日常熱量所需的主要營養來源,當每天的飲食攝取蛋白質不足的情況之下,身體就會分解肌肉內部儲存的蛋白質來當能源利用。在以往的研究顯示,中廣型肥胖合併肌少症的人,有著明顯較高的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故攝取每天足夠的蛋白質,對於維持肌肉及身體健康甚為重要。然而,國人因為生活形態與飲食的習慣,例如不喜愛運動、睡眠不足,以及飲食中缺乏足夠的蛋白質,甚至是不正確的減重方式,出現肌少症與肥胖症的人數在亞洲是名列前茅。     既然如此,那我們該如何補充蛋白質呢?蛋白質可以分為植物性蛋白與動物性蛋白,動物性蛋白質的好處是容易吸收,而且含有所有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增加肌肉最需要的白安酸),也有助於增加飽足感。植物性蛋白的優點除了氨基酸之外,也富含纖維,對維持身體機能以及幫助肌肉成長修復是重要的原料,有些研究甚至發現對於腎臟有保護的作用。此外,研究也發現大豆蛋白可以降低身體發炎以及改善腸道菌以及降低胰島素抗性。至於肉品部分,研究發現紅肉則會對動脈硬化造成影響。因此最理想的情況是同時攝取動物與植物性蛋白,而植物性蛋白的份量多於動物性蛋白,動物性蛋白則以白肉為佳。所以蛋白質的來源,可以從植物性蛋白質(如大豆蛋白)之外,也可以從乳清蛋白、雞蛋、低脂白肉或者是海鮮來攝取。     根據研究,蛋白質的補充建議每天需求總量為1.0-1.2g/kg,而建議高齡者要能夠刺激蛋白質的合成,建議每日更可以攝取1.0-1.6g/kg的蛋白質。此外,分次攝取(每天3-4餐,平均每餐20-30g),對於肌肉蛋白質的合成更有效率。然而,蛋白質也不是越多越好,尤其高蛋白對於腎臟的負擔會上升,所以對一般人的建議雖然可以到1.0-1.2g/kg/day,有增加肌肉需求的人甚至可以到2.0-3.0g/kg/day,但是對腎功能不佳者則建議0.8-1.0g/kg/day。     我們都是處在逐漸老化的過程,維持適當的肌肉量,避免肌少症,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控制體重之外,更可以減少因為身體組成的比例失衡導致的慢性發炎狀態,而衍生出的代謝症候群或者是脂肪肝這類的代謝異常相關疾病,除了可以維持身材,也可以維持健康。 (文章授權提供 / 雅得麗生活診所_ 吳瑞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