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脫人生的框架?領導力教練教你設立「3種圈圈」讓人生更自由
為內心架設3種圈圈
沒人喜歡坐牢,因為會失去自由,只能進行小幅度的活動;時間久了,思想也會被制約。然而,將「監獄」置換成「大腦運作」,竟然也能完全適用!我們可能會被一些已不再符合年紀、能力、角色的觀點給框住,以為自己沒有選擇。
例如,小時候父親對母親有暴力行為,但因為自己瘦小,不具有保護或抵抗的力量,只能逃避或視而不見,等到長大成人,身高都比父親高一個頭了,卻還是可能因為被心中的懼怕牢牢抓著,而做不出其他反應。
這讓我想起馬戲團的大象,牠們從小被綁上粗繩,拴在地上的木棍或欄杆上。牠們在年幼時可能曾經嘗試掙脫,但都徒勞無功,日子一久,「掙扎也沒用」的信念常駐之後,即便長大後的力氣足以輕易扯斷繩子,大象也不再嘗試了,只會在繩子的圓周範圍內活動,彷彿那是牠唯一的世界。
我並不想說「世界無限寬廣」,因為連我自己都覺得這種說法無邊無際、難以掌握。不安全感或不確定感很容易被放大,最終會吞噬自己弱小的勇敢。但如果我們非得為自己「設定安全空間」,那我會建議不妨為自己準備3個圈圈,盡情在裡面體驗與體會。
延伸閱讀:
不敢踏出舒適圈?Google創意博士教你「毫無保留的開放」活出成功人生
第1個圈圈是恐懼圈
經過一些名利的加持之後,那些原以為在底層藏得很好的缺憾,有時會得到完整療癒,有時卻會加倍惡化。這種時候,更深層的恐懼總讓我感到難以喘息、能量低落、不想見人、不想做事,但又必須硬撐著實現一個又一個的承諾;那種壓力感,往往遠超過事情本身所帶來的壓力程度。
將近20年的時間裡,我天天都處於高強度的壓力狀態,我知道我在耗損自己,但卻累到沒有心力做出調整。直到有一天,我領悟到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透過大量學習來看見自己的逃避模式,也就是我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奮不顧身態度,其實是一種「代償」,是我用來逃避未知與失控的方式。
「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我終於願意看見,然後允許。我接受自己可以感到恐懼、可以失敗、可以無知。漸漸地,我能夠明白恐懼的存在,但不被恐懼挾持,甚至能與恐懼感共處,這真是一種很微妙的變化。
延伸閱讀:
如何從人生底層到頂層?心理顧問揭「3大關鍵」先扒掉俗世道德觀
第2個圈圈是快樂圈
快樂其實比我以為的還要容易獲得:吃到一片極為美味的吐司、久未聯繫的好友忽然捎來訊息、以為八字沒半撇的合作案突然談成了、孩子說她今天過得很廢但感到開心⋯⋯原來,不需要拯救世界,也能感到自己有價值。
「小確幸」這個詞很常見,我覺得很美好,但我也聽過他人抨擊這種心態,認為那代表沒有企圖心,只安逸於眼前的小花小草。不過,我認為這兩者並不是對立的關係。我想要對環境與他人有所貢獻,也同時欣賞生活中的小美好而感到滿足,這樣不是很棒嗎?人開心的時候,就會看開很多事情。時間是有排他性的,你每多花1分鐘在焦慮,就少花1分鐘在快樂。
第3個圈圈是成長圈
當你深刻理解為自己帶來幸福感的底層邏輯,並對恐懼設立邊界,使自己能在承受某種程度的不適下持續前進,就是一種成長。
成長不需要是驚天動地的大躍進,可以是微小步驟的積累。我曾收到一位學員的回饋,她說自己被「我必須贏」的信念卡住多年。她一直是組織中的超級明星,也是任何公司都想網羅的人才,當她決心要達成一個目標,就必須、也總能做到。
她說我提到的一句話對她影響很深:「妳說過『只要妳離開原地,就是前進』。這讓我練出了『穩』和『颯』,因為知道自己想要的,所以很穩定,不會動不動就感到飄搖或不確定,也因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做決策時便越來越有一種灑脫的魄力感。」想要誘發成長,不一定要是刻骨銘心的慘痛,只要你願意打開自己,一句話就足以支持你前進。
為自己架設圈圈,並不是要封閉自己,而是賦予內在一個安全的容身之地。有了清晰的認識,就像上了一層透明漆的保護層,這並非要拉開人與人的距離,而是能更深入地靠近自己。在這3個圈圈裡,你無須急著戰鬥,也不需要證明自己,只需經歷與看見更完整的自己。
(本文摘自/換框思維力:把OS轉成SO,不內耗不糾結,重啟人生只需改變視角/時報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