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踏出舒適圈?Google創意博士教你「毫無保留的開放」活出成功人生
毫無保留的開放
毫無保留的開放是像自由落體般投入他人的懷抱,不是因為你相信他們會接住你,而是你相信,無論他們是否接住你,你都能從中受益。為了擴展自己的視野,你勇敢的接受了眼前的挑戰。
高中畢業後,我在德國公家機構服務了1年。這份工作主要是照顧阿茲海默症病人以及為老年人送餐。1年期滿,我決定踏出下一步。由於我對當廚師很有興趣,但不敢踏出舒適圈,因此在住家附近的餐廳找工作;我想,這樣就不用離開家以及熟悉的社區。結果,沒有餐廳雇用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別無選擇,只能破繭而出,思索下一步該怎麼走。
延伸閱讀:
只要努力就會有所回報?成功人士揭「3個建議」不要過分迷信努力
我居住的城鎮在奧地利、瑞士和德國交接處,附近有個湖泊。我搭乘渡輪到湖泊對岸,在康斯坦茨大學就讀。雖然這趟旅程和其他離家讀大學的年輕人差不多,但對我而言,可說是人生一大突破。
當時,我很害羞,對未來感到迷茫,沒把握自己能在那裡交到朋友,也不知課業是否能順利過關。我對科技和教育有點興趣,心理學和設計也不錯。但在那裡,最深刻的學習,與其說是學業,不如說是有關個人信念系統的轉變。
經過一段時間,我發覺自己被困在一個假設的堡壘——關於教育、情感和物質需求,我的種種推想其實對自己沒有多大幫助。我想,我可以逐一權衡、檢驗,最後採納一套新的價值觀。但不知不覺,我知道自己正面臨人生最重要的機會,也就是對新的想法和經驗完全敞開自己,找出信念、適合的位置,以及在這個世界發揮影響力的方式。
延伸閱讀:
Google模式的「未來思考」!創意博士教「保持1心態」邁向更好人生
強化你的開放性
從那時起,毫無保留的開放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標。就算心有疑慮或不安,也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就是建立自信的關鍵。開放幾乎總是始於大膽的向前一躍- 你會發現,在跳出去之後,下次有機會跳躍時,你就會變得更加開放。
開放具有生成新事物的特質, 也就是說,一點點開放會產生更多的開放,進而帶來更多的開放,以此類推。每一次跳躍,你都在強化開放性。你愈是封閉自己,等於愈是否定自己。就這麼簡單。所有人都是封閉的,只是程度有別。我們心中都有維持現狀的偏誤,因為討厭所有會威脅到現況的東西,所以不惜封閉自己。
個人習慣、傳統和社會規範都是封閉心靈的盔甲,使我們避免做其他的事,也不想嘗試新事物。每次我們那封閉的心扉開了一條縫,迎向新的經驗,我們就會為自己的勇氣和冒險精神感到自豪,然後悄悄的把門關上,回到日常生活的常規節奏。
「封閉」代表你自認為已經知道需要知道的一切。既然原本的想法沒問題,嘗試新想法豈非多此一舉?我可以向你保心俱疲。跟無常這個自然法則鬥爭,當然會使人精疲力竭!關於開放,有趣的一點是,開放就像水龍頭,可以開開關關,前一刻打開,下一刻關閉。為了更敏於察覺你所做的選擇,你可以將一天中對某一件事情的反應記錄下來-任何事都可以。
例如,你的大學同學打電話請求幫忙,或是老闆要求再次修改簡報。或者有人站在超市外面向你要銅板。在這些情況下,開放的反應可能是什麼?封閉的反應又是什麼?這些不同的反應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根據你的個人經驗,首先你會注意到,與封閉的回應相比,開放的回應壓力比較小。封閉和抗拒比較費心費力,開放和傾聽反而比較輕鬆。開放的回應也比較積極,因為你看到的是更多的可能,而不是一心一意想著不可能,這對你當下和未來的情緒是有幫助的。
最後,正面的回應更能帶來希望,因為這麼做能激發創造力和合作,而非衝突。一旦你發現自己不自覺的選擇封閉回應-回歸到標準的看法、偏好或習慣--為了擺脫那種反應,可以花點時間聚焦於某一種感官體驗上-如天空的顏色、新割的草坪氣味、早晨車來人往的喧囂聲。想想可以用什麼樣的字句來形容這種感官體驗,這會讓你回到當下,開啟心靈的開關。
是的,我們都渴望安穩、不變。由於不確定性會帶來緊張和焦慮,大多數的人偏好確定的事物。然而,依然有人願意選擇不確定性,且對可能發生的一切抱持開放的態度,未來才會出現和過去截然不同的新風貌。
毫無保留的開放會帶來一股令人悸動的電流-知覺變得異常敏銳,就像表演者或運動員上場時全神貫注的緊張,同時對自己應變能力充滿信心。他們習慣這種感覺,因為這已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其他人則需要刻意脫離常規,歡迎不同的刺激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找到在開放時那種稍稍失衡、如履薄冰之感。這將使你走出舒適圈,踏入無限可能的學習與成長之境。
(本文摘自/原力心態:Google模式的未來思考/天下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