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人即1人感染!幽門桿菌有可能根治嗎?專家建議用AI做個人化治療

每2人即1人感染!幽門桿菌有可能根治嗎?專家建議用AI做個人化治療

2025/10/21
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莊人祥近日證實,在去年初疾管署長任內診斷出胃癌,目前恢復狀況良好。幽門螺旋桿菌與胃潰瘍、慢性胃炎及胃癌密切相關,傳統治療採取固定療程,忽略個人抗藥性與臨床差異,導致根除率下降。AI-Clinician系統可提供個人化治療建議,不僅提升成功率,也有助預防抗藥菌株,推動精準醫療的應用與發展。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指出,幽門桿菌會破壞胃黏膜,使保護層失去修復能力,許多因為喝咖啡或吃辣導致胃痛的民眾,其實是感染後黏膜受損所致。正常情況下胃酸不會引發不適,但感染後黏膜難以更新,刺激性食物就會造成胃痛。

延伸閱讀:
衛福部次長莊人祥證實罹胃癌!醫揭隱形「胃癌前期病變」日常4招保胃

每2人就有1人感染幽門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又稱幽門桿菌,是一種螺旋狀具有纖毛的細菌,全球感染非常普遍,平均約每2人就有1人感染。事實上,當幽門螺旋桿菌進入胃黏膜後,會分泌尿素酶,中和胃酸、降低pH值,以便在強酸環境中生存,其刺激胃上皮細胞,引發免疫反應與發炎現象。

雖然大多數的感染者都是無症狀感染,但也有少部分會隨病程逐步惡化,甚至可能進一步導致潰瘍或胃癌。每10位感染者中,約1位會發展為消化性潰瘍;每100位感染者中,約1位可能發展為胃癌。

尤其,現代人壓力大,更可能會因此影響腸胃健康。研究指出,幽門桿菌是引發胃慢性發炎的「點火者」,而壓力與飲食不良則像「添柴火」,使發炎惡化,透過抗生素根除治療可逆轉發炎過程,若能去除幽門桿菌、改善作息與飲食,便能降低胃炎與胃癌風險。

延伸閱讀:
我該做幽門桿菌檢測嗎?盤點「3大檢測方式」優缺:這種準確度最高

台灣依地區分3類保胃策略

台北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教授嚴明芳表示,在台灣的「保胃策略」依地區與族群特性可分為3類:

  • 離島模式:馬祖自2004年起推行離島幽門桿菌族群篩檢與根除計畫,透過居民普篩與吹氣檢測,早期發現感染者並提供根除治療,成功降低胃癌與潰瘍發生率。
  • 一般風險族群:在本島地區,感染率不如馬祖地區高,在彰化地區導入創新篩檢策略「一管雙檢」二合一模式,只需一份糞便檢體,即可同時進行大腸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檢測。整體除菌成功率達97%,胃癌發生率降低21%,胃癌死亡率更是下降32%。
  • 原住民族群:依文化與生活習慣建立在地化治療模式,提升感染根除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宣布預計自2026年起,將胃癌納入台灣的公費篩檢項目,持續擴大防癌策略。

利用AI達成個人化精準治療

幽門桿菌有可能根治嗎?雖然根據現行篩檢機制可藉由進一步的除菌來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但此策略針對高危險族群,以公共衛生方法進行胃癌防治,成效上已可達到一定的根除效果,但仍有部分族群因抗藥性問題無法完全根除。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林庭瑀指出,為達成精準治療,研究團隊檢視各種療法演化歷程與差異,並透過AI模型實現個人化療法選擇。

以強化回饋學習技術訓練AI模型,目標是讓AI像未來醫師一樣,學會根據不同病人開出適合方案。學習流程為模擬臨床決策場景:在獲知病人資訊(年齡、性別、過敏史、用藥情形)後,選擇治療組合。病人接受治療後,出現「成功」或「失敗」結果。透過反覆嘗試與修正,AI逐漸學會辨識哪一種病人接受哪一種治療後較可能成功,以協助臨床決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