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需存多少錢才夠?財務教練揭驚人數字:連續35年「每月存11萬」

退休需存多少錢才夠?財務教練揭驚人數字:連續35年「每月存11萬」

2025/10/2
許多人希望能過好的退休生活而努力存錢,但實際上僅靠存款並不足夠。GoodWhale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財務教練黃士豪於《這輩子賺多少才夠?》一書中,重新定義財富的價值,從體檢財務現況、搞定主動收入結構、槓桿被動收入⋯等,帶領讀者擺脫對有錢的過度執著、對窮困的過度恐懼,形塑所謂的理想生活。以下為原書摘文:

理想生活需要多少錢?

絕大多數人都在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工作,但每次被問道:「你理想的生活需要多少錢?」大家就沉默了。那到底你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子?需要多少錢?或許因為答不出來,最好的解答就變成「別想那麼多,先好好工作再說!」這種鴕鳥心態,讓我們在碰到真正重要的議題時,好像先把頭埋進眼前的沙坑,才能感覺到安全。

這種大腦的天性,導致了許多人的努力都落在「廉價區域」,為什麼這麼說呢?大腦喜歡明確的東西,不喜歡模糊、未知、不確定。也因此,多數人眼裡的努力就理所當然地變成:做好老闆交代的所有事、盡到職位要求的責任,在這個範圍下拚命工作。

然而這些努力,除了能讓我們多拿一點薪水以外,絕大多數都跟我們要的未來無關。否則,我們就得在工作的時候用不同視角切入、學習額外的技能或資源,並且在拿到薪水之後,不僅僅是滿足開銷或存下來,還要善用這些資金,額外做好投資配置。

延伸閱讀:
賠錢沒關係,錢再賺就有了?施昇輝揭「第三人生的投資」絕對不能賠

在工作之餘,能知道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是什麼,照顧好自己的健康、給予家人高品質的陪伴,與摯友保持良好的溝通互動,這些才是產生決定性的努力範疇。但在「好好工作至上」的觀念之下,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極其重要的事,都被放在排序很後面的地方。

在這裡藉由這個契機,我想簡單做個計算,讓所有讀者都能下定決心,開始進行「本質工作」以外的「高品質努力」。提早退休是許多人努力工作的目標,雖然我的字典裡沒有「退休」這兩個字,但是我們就先用這個來計算。先別說退休要天天在沙灘上晒太陽、喝雞尾酒,我們就以目前退休人口的平均開銷,每個月2萬元來看。

假設我們在35年後退休,退休後還有20年的壽命,通貨膨脹率3%;那麼退休的時候每個月需要5萬6千3百元才能過上現在2萬元的生活品質;而如果我們希望退休之後有多一些其他休閒娛樂、圓夢的空間,每個月希望擁有現在5萬元的生活品質,考慮通膨的因素,20年後每個月就需要14萬左右才能達到。

所以,就算勞保、勞退、退休規劃加在一起有5萬6千元,頂多也只能滿足現在2萬元的生活品質,更別說大家心目中的理想退休。

延伸閱讀:
退休金準備1000萬夠嗎?施昇輝列4大原則:退休做到「不窮」最重要

光靠儲蓄就大錯特錯

為此,可能有會人說,所以要好好儲蓄啊!我們一樣用數字來說話,存錢的最高境界無非就是賺多少存多少,不吃不喝零開銷。假設有世外高人能做到這個地步,我們來看看這樣是否就能好好退休。

用一樣的假設來看,35年後退休、退休後還有20年的壽命、通貨膨脹率3%,退休後用最簡單的當今2萬元的生活標準當作基礎,如果退休後沒有被動收入,我們需要的總金額將會是:1,940萬元。如果我們靠著儲蓄累積這筆錢,從現在開始的每年需要儲蓄的金額會是55萬元左右,平均每個月4萬6千元。

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要連續35年、雷打不動地每個月存下4萬6千元,才有機會在退休的時候,擁有最基本的生活品質。但也要退休後沒有任何意外、病痛,否則一個不小心、走路跌倒骨折,就可能連醫藥費用都付不起了。

更別說是5萬元的退休生活,基本上要在退休那一天存到4,840萬才能達標。我們可以很確定,退休金沒辦法達到這個數字,而靠儲蓄,相當於從現在開始平均每個月要存下11萬5千元、連續35年。這對於平均薪資不到5萬元的台灣就業環境,我相信是非常嚴苛的要求。

更可怕的一點是,要達到這樣的金額,我想以絕大多數人的努力方式去進行,肯定會讓自己到時候需要更多錢來付醫藥費。在認知到這樣的問題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反應,而這也才是有人能過上心目中的理想生活,以及終其一生為了錢煩惱的根本差異。

  • 反應1:天啊!我好像怎麼努力都達不到,唉,那就能做多少算多少吧!過了一段時間,發現即使薪水有在漲、投資可能也有小賺,但距離目標還是差太遠。於是倍感無力、心生無奈,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把握當下、知足常樂就好了。
  • 反應2:如果現在的方式達不到目標,那麼應該改變現在的方式。如果不知道應該如何改變,那麼就先開始探索、學習。

這兩者的根本是信念的差異,第一種反應的底層信念是「我應該做不到吧?」他們最常說的話就是:我能力就到這裡,我就會這些、我成績沒那麼好、我當年選錯科系入錯行、我還沒準備好、等我之後XX了再說。這些人即便開始改變,一旦碰到了困難,第一反應就是懷疑自己:唉!我就知道我不行、果然是我太天真了、我以為我是誰啊、果然這不適合我,然後就很難繼續堅持了。

最後的結果也如自己所料,越來越辛苦、感覺目標越來越遙不可及,而這又證實了最初的信念—自己果然做不到。所以致富的首要條件,不是擁有高學歷、找到好工作、買到好股票,甚至不用聰明的腦袋,而是「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也值得過上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的信念。

好好工作,其他別想太多?

既然從薪資、儲蓄的層面說明了限制,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為什麼絕大多數人的努力方式不能賺到財富,還會讓自己身陷險境。無論是塞德希爾與愛爾德研究的「稀缺」,或是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探究「貧窮的本質」中,都提到一個導致窮人越來越窮的重要因素:管窺效應。

這原本是一個有利於人類生存的大腦機制,指的是在某些緊急高壓時刻,大腦會強迫我們去關注眼前極少數的事物,來讓自己在最短時間內脫困。例如,在原始人時代,人們遇到野獸時啟動的「戰」或「逃」反應,會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評估眼前有哪些逃跑路徑、有什麼武器,或是有無獵殺野獸的可能性。

在這個時候,就算可能受傷、可能遭遇傷害、可能會有犧牲,我們也會不計代價地戰鬥或是逃跑。此時此刻不可能擔心什麼身上的皮毛被老虎抓破、想要順便摘些花花草草回家研究,或是思考應該怎麼刺殺眼前這頭猛獸,才能確保牠的肉可以保有彈性、回去比較好料理……這些都是愚蠢且找死的行為!

如果在那種危急時刻,我們的老祖先還是在想後者那些事,那麼我很肯定,這世界上根本不會有我們。換句話說,現在留下來的基因,都是當年那些能在危急時刻,高度集中於眼前的人。

但是隨著時代演進,這也成了現代人忙碌、貧困的詛咒——因為我們的心智仍然在不斷探索「危險訊號」,即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多會危及生命的危險,但大腦不管這些,任何造成壓力、腎上腺素飆升、讓我們焦慮的事情,都會優先掠奪大腦的注意力,讓我們專注於極為短期的未來,設法突破困境。問題是你可以想想這會造成什麼狀況?

對一個窮人而言,掠奪他注意力的就是「沒錢的焦慮」,他會想方設法趕快賺到錢,讓自己能度過今天明天、這個月。而當我們已經不再需要擔心生存問題的時候,焦慮範圍就會擴展到:老闆要的報告、這個月的績效、買不了房、買不了車、升職加薪⋯⋯於是我們拚了命加班、改報告、兼差、熬夜、應酬、吃泡麵。

你是否覺得,這沒什麼不合理?短期內看起來,的確是合理。但長期來說,卻可能因為失去健康而付出更多醫藥費;因為沒有學習導致失去更多發展空間。這也是為何絕大多數的人似乎已經日復一日地拚盡全力,卻不停原地踏步,甚至深陷泥淖的根本因素。

「好好工作,不要想太多」這句話在上一代可能是合理的建議,因為那時候薪資本身足夠生活、養家、買房、買車,但在現在這個時代非但不夠,連工作本身的穩定性都已經大不如前!

(本文摘自/這輩子賺多少才夠?:【行動清單×10張表格】逆轉勝!成為自己的富一代/三采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