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腦會「走神」?神經學家揭「白日夢模式」讓大腦有效放鬆
我們生活在一個錯覺的世界裡,自認能意識到周遭發生的一切事物。我們望見的世界是連續而完整的畫面,由成千上萬細微的影像細節所組成。我們也許知道每個人都有盲點,但我們很幸運地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感覺不到確切的盲點所在,因為我們的枕葉皮層運作絕佳,填補了資訊的缺失,讓我們無從得知。實驗指出,注意力的盲點凸顯了我們確實能感知到的世界極其有限,儘管我們壓倒性地認定自己掌握一切。
我們對周遭事物的關心,一部分源自我們的意志,另一部分源自監測我們周邊世界安全與否的警報系統,還有另一部分來自我們難以捉摸的大腦。我們大腦的預先配置,能在無需意識介入的情況下,自動針對事物建立起類別與分類;當我們試圖建立的系統與大腦自動歸類事物的方式有所衝突時,就會造成我們搞丟東西、錯過約會,或者忘記我們該做的事情。
延伸閱讀:
戀愛時大腦會產生什麼變化?醫揭「4激素」狂分泌:真愛出現在熱戀後
白日夢模式:神經科學界的重大發現
你是否曾經坐在飛機或火車上,單純盯著窗外,既不閱讀也不特別觀看某物?你可能已經發現了,當你並不真的記得你確實看到或思考的內容,或是到底經過多長的時間時,時光的流逝令人心曠神怡。上一次當你坐在海邊或湖邊,讓你的思緒恣意徜徉,期待能因此體驗到放鬆的感覺時,你可能有過類似的感受。
在這種狀態下,思緒的流動似乎一個緊接著另一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想法,以及視覺影像和聲音融合在一起。我們稱這種意識流般鬆散相連、好似夜間作夢狀態的內傾思緒為白日夢。
這種獨特的大腦狀態,其特色在於串聯了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感官和概念之間相對來說沒有屏障橫亙;它可能會引出偉大的創造精神,藉以得出難題的解決方案。這種支持更為流動和非線性思維方式的特殊大腦網絡,可說是過去20年來神經科學界最重大的發現。
這個網絡會對意識施加拉力;當你手邊沒有事做時,它會急切地將你的大腦切換成白日夢狀態,又或者在你從事一項無聊工作時劫持你的意識。當你發現讀了好幾頁的書卻記不得內容,或者當你行駛在綿延的高速公路上,突然意識到自己不知身在何方,並已經錯過出口時,就是它得手的時候。當你意識到前1分鐘鑰匙還在手中,而現在卻不知要從何找起時,也是相同的網絡在作用。當發生這種情況時,你的大腦在哪裡?
設想或計畫自己的未來、將自己投身到某種情況(尤其是社交場合)、發揮同理心、回憶自己的生平等等,都涉及到這個白日夢模式(或稱魂不守舍模式)。如果你曾經停下手中正在進行的工作,想像某些未來行動的後果或者自己在未來的某種特別遭遇,你的目光會從正常的直盯前方,轉而注視上方或下方,同時想法盤據了你的心頭:那就是白日夢模式。
發現這個白日夢的模式,並沒有在大眾媒體上造成轟動,但它已經改變了神經科學家對注意力的看法。我們現在知道白日夢和魂不守舍都是大腦的自然狀態。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經歷這種狀態後會覺得特別神清氣爽,以及為什麼假期和午睡可以大大恢復元氣。這項系統接管大腦的傾向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它的發現者馬庫斯.瑞奇(Marcus Raichle)把它命名為「不履行模式」。
這個模式是大腦的休息狀態,當你的大腦並不從事有目的性的任務時、當你坐在沙灘上、或是窩在安樂椅上輕鬆品嘗麥芽蘇格蘭威士忌,還有當你的心思流轉飄蕩在不同的主題間時⋯⋯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捕捉滾滾思潮中的任何一個想法,而是沒有任何一個想法要求你做出回應。
從事諸如報稅、寫報告,或是在陌生城市找路這樣的任務時,你必須極其專注。白日夢模式與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專注任務的模式是人類注意力的另一項主要模式,它負責我們眾多高層次的運作,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中央執行系統」。
這兩種大腦狀態形成了一種陰與陽的關係:當其中一個活躍時,另一個則否。執行高要求的任務時,中央執行系統出馬。此時越是抑制白日夢網絡,手頭上任務的表現就會越精準。
延伸閱讀:
為什麼我們會記得「不曾發生過的事」?原來「記憶力錯覺」與它有關
白日夢模式和中央執行模式
白日夢模式的發現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需要努力才能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這種說法是非常象徵性的語言,在這句老生常談中富有有益的含義:那就是,注意力需要付出代價。這是非彼即此的零和遊戲。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我們都必須從另外的事件上收回注意力。
我的同事維諾德.梅農(Vinod Menon)發現,白日夢模式是種網絡,因為它不位於大腦的特定區域。更確切地說,它將分布在大腦中的不同神經元集群聯繫在一起,讓它們彼此相連,形成相當於電子迴路的網絡。
用網絡來形容大腦的運作方式,是神經科學近年來的深遠發展。大約25年前開始,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經歷了一場革命。心理學原本是透過客觀且可觀察的事物,像是字詞學習清單,或是在分心狀況下執行任務的能力等等已使用數十年的老方法來認識人類行為。
神經科學則是研究大腦細胞與生物結構如何進行溝通。因此,要心理學家研究思考發生的「硬體設備」(即生物基礎)是很困難的。而神經科學家的相關研究往往卡在個別神經元的層次,無法針對實際行為做進一步的研究。
我所說的革命,指的是非侵入性神經成像技術的發明,這是一組類似於X 光的工具,但它不只呈現大腦的輪廓和結構,還能呈現正在進行思考與行動的大腦即時表現,即正在思考中的大腦圖像。該類技術―正子發射斷層掃描、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和腦磁波儀的縮寫PET、fMRI 和MEG,現在都已廣為人知。
這波研究一開始主要集中於定位大腦各部位的功能,研究當你在練習網球發球、聆聽音樂,或是進行數學計算時,哪一部分的大腦處於活躍狀態?這就像是測繪神經版圖。然而,最近的研究旨趣轉向增進這些區域如何合作的理解。
神經科學家得出的結論是,思維活動並不總是發生在某個特定的大腦區域,而是相關的神經元群集組成的網絡負責。如果有人問「讓冰箱能夠運作的電儲存在哪裡」,你會怎麼回答?是在插座嗎?事實上,如果電器產品沒有插上電,插座是沒有電流通過的。而一旦電器插上電,電就不只是儲存在某個地方,而是透過電流在所有的家電用品中流動。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在整座房子裡流動。電確實不存在於某個單一地點,它是一個分散式的網絡;它不會顯示在手機的照片中。
同樣地,認知神經科學家也逐漸瞭解到,思維功能往往是分散的。語言能力不存在於大腦的特定區域,而是由一個分散式的網絡組成(就像你家中的電線),將分布在大腦的各個區域連結整合在一起。
早期的研究人員之所以認為語言可能限定在局部大腦,是因為干擾大腦的特定區域,確實會造成語言功能的喪失。再來想想你家的電路系統。如果電力公司不小心切斷電線,你家裡的某個區域可能會停電,但這並不代表停電的地方就是電力來源之所在,而只是意味著傳輸電力所需的線路中斷了。
事實上,要用切斷電線這招讓你家停電的可能性有無限多種,可以從電源或是斷路器箱下手,甚至是你正在廚房使用的那台打不出冰沙的攪拌機,都可能造成一樣的效果。只有當你開始著手修理時,才看得出當中的差異。
神經科學家現在認定的大腦,是一套錯綜複雜的重疊網絡。白日夢模式與中央執行模式的工作是相對立的:當一個活躍時,另一個就停止運作;非彼即此。中央執行網絡任務是避免你在工作時分心,藉由限制進入你意識的事物,讓你可以持續專注在手中的工作上。
再一次地,無論你是在白日夢或中央執行模式,你的注意力過濾器幾乎總是運轉不息,悄悄在你的下意識工作著。對我們的祖先而言,所謂的任務,通常意味著獵殺大型哺乳動物、逃離掠食者或是戰鬥。在這類活動中,心不在焉會帶來災難。
在今日,我們比較傾向採用我們的中央執行模式來撰寫報告、進行人際互動、使用電腦、開車、航行、在腦海裡盤算問題的解決方式,或是進行如繪畫和音樂的藝術創作或演出。從事這些活動時,心不在焉通常不會危及生命,但當我們試圖有所作為時,它就會影響我們的成效。
我們的思維處於白日夢模式時,我們多半向內關注於我們的目標、欲望、情感、計畫,以及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白日夢模式活躍於人們感到相互理解時;而當我們處在中央執行模式運作時,則同時是向內關注與向外觀看。
既能專注在任務上又不因為過度投入,而成為潛伏在灌木叢後方掠食者或敵人眼中的肥羊,或是忽略了爬上後頸的毒蜘蛛,這很明顯是一種演化的優勢。這就是注意力網絡的價值所在;注意力過濾器能持續監視環境中任何可能的重要資訊。
(本文摘自/過載:洞察大腦決策的運作,重整過度負荷的心智和人生/鷹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