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怎樣的人生?過來人教1招找出喜好:以「戀人視角」詢問自己

你想過怎樣的人生?過來人教1招找出喜好:以「戀人視角」詢問自己

2025/9/26
很多人一路走來,都在迎合父母的期待,但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時候才真正開始為自己而活?韓國獸醫、暢銷書作家柳韓彬於《原子目標》一書中,提出改變人生的「微型計畫」概念,,只要每天執行一個微小的目標,就能提升大腦的自我效能,這個過程能幫助讀者建立清晰的目標清單,啟動正向循環,進而邁向更成功的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嗎?

在皮克斯動畫《元素方城市》中,主角小炎(Ember) 有一個畢生的夢想,那就是繼承父親的商店。她從小努力學習,持續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直到有一天,當她不太情願上著困難的訓練課程時,她突然意識到,繼承商店是父親的想法,卻不是她本人真正的夢想。

身為獨生女,小炎自覺有義務要繼承這家店,因為這是爸爸畢生所追求的心願,於是她始終誤以為自己是真心喜歡在商店工作,這段情節也讓許多觀眾產生了共鳴。

我發現有許多人和小炎一樣,不太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和討厭什麼。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從小到大,似乎都在一個沒有太多機會為自己做選擇的環境中成長,總是有各種有形或無形、來自周圍的慣例或價值觀在影響我們。也許是集體文化的影響,身為社會人,我們常認為公開表達個人好惡是不禮貌的, 要懂得傾聽甚至配合周圍的聲音。

又或者為了養家糊口,生活都快喘不過氣了,哪還有時間去思考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追求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就像我們從小被教導「挑食是不好的」,人不能只吃自己愛吃的食物,同樣的也無法隨心所欲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久而久之,對於很多事也就盡量不再區分自己究竟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還有一種可能:我們不斷受到別人好惡的影響,潛移默化下,把自己不喜歡的當作喜歡,把自己不討厭的誤以為討厭——我沒有特別愛散步,但是因為男友喜歡,所以我誤以為自己也喜歡走路運動;如果朋友們都愛看棒球,為了能融入話題,即使自己沒那麼熱中,也把看棒球當成興趣。

我們會自我催眠,以滿足身邊人們的期望;有時甚至會把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誤認為是「我喜歡的樣子」。簡單舉個例子:你本身並不是一個喜歡早起的人,但你認為「一大清早就元氣滿滿的運動或工作」是成功人士的典型,於是也催眠自己「我喜歡早起工作,我是積極的晨型人」。

延伸閱讀:
人生下半場如何有意識地活著?心理學家教你「這樣做」別回首過去

誠實去分辨3種心態

喜歡和不喜歡,原本就會隨著當下的心情和狀況隨時改變,是動態的心境變化,然而,我們需要更敏銳的去分辨出這3種情況: 

1. 自己真正喜歡的。
2. 誤以為喜歡的。
3. 大多數人喜歡,但我並不喜歡的。

要誠實以對,你要不斷觀察自己,變得更懂自己,這是一個需要有意識去沉澱、覺察的過程。
以我而言,在仔細觀察自己之後,發現喜歡的和不喜歡的事情如下:

  • 我喜歡的事:大部分的競技性運動、與一群人一起玩桌遊、在紙上寫字、獨自待在咖啡館、拍攝影片。
  • 我不喜歡的事:聽音樂、散步、找美食餐廳、拍照。
  • 我討厭的事:室內有氧運動、網路遊戲。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當我開始深入思考自己的好惡,它們會變得越來越具體,我的想法也越來越清晰。例如,我原本以為我不喜歡運動,但後來發現,我只是不喜歡一個人在室內運動,但我喜歡和一群人在戶外一起運動。

又例如,拍影片和拍照看起來是類似的事,但我不喜歡拍照,卻很喜歡拍影片。我不喜歡網路遊戲和手遊,1年玩的時間大概不到3小時,但我很喜歡多人一起玩的桌遊。

以前去旅行,我看到其他網友在社群媒體發佈的美食照片,我也想按圖索驥,照著那些美食餐廳去規劃旅遊路線,有一段時間更會以尋找美食作為我的旅行主題。但試過幾次之後,我發現這並不適合我。美食照片在社群上很誘人,但無論路途多遠、無論是否當地限定,我發現我是那種即使大老遠跑一趟,沒吃到也無所謂、完全不覺得可惜的人,於是「以美食為旅行目的」對我而言就不成立了。

延伸閱讀:
不敢踏出舒適圈?Google創意博士教你「毫無保留的開放」活出成功人生

先掌握好惡,就能預測情緒 

清楚分辨自己喜歡和討厭的事情,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最大、最美妙的改變是,我的情緒變得更好預測,能夠減少無謂的內耗和心情波動。

回到先前提到的《元素方城市》。小炎一開始堅信繼承商店也是她的夢想,但是在幫忙打理商店的過程中,她常莫名感到煩躁和憤怒,而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怎麼了,為什麼會這麼易怒?只是一味責怪自己:「我本來就是一個情緒起伏很大、很容易生氣的人。」然而,她的煩躁和憤怒其實是一種來自內心的訊號―這些情緒代表心底深處的質疑:「現在所做的一切真是你想要的嗎?」

如果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即使再怎麼辛苦,你都不至於像巨量火藥一樣,動不動就被引爆;反之,就因為你正在做的事、拚命付出的努力,很可能都不是內心想做的,與真正的想法有所牴觸,你才會如此煩躁,或隨便把怒氣發洩在錯誤的地方。當我們明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不再輕易被人牽著走,可以減少不安定感,頭腦也會冷靜許多。

以戀人視角問自己喜歡什麼

人類因群居動物的天性使然,總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注意和關愛。你暗自期待周圍的人可以依照你的心意對待你,希望爸媽懂你、另一半更貼心、朋友理解你,然而, 很多時候別人並不能真正同理你的感受。

你希望有人比你更了解你喜歡什麼、配合你的喜好,但弔詭的是,通常你卻無法為了自己這樣做――所以,今天,請把自己當自己的戀人,想像你就是自己最親近的伴侶。

一般而言,一對剛交往、處於甜蜜熱戀期的情侶,總會好奇另一半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要窮盡心力挖掘並記住對方的大小事,以便討對方歡心。現在就試試看,就用那種心態來對待自己。

一開始,你可能想不到自己喜歡什麼,也可能只想躺下來,什麼都不做(如果怎麼想都想不到,也許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問過你喜歡什麼或不喜歡什麼)。這些都沒關係,只要從現在開始,把它們一個一個找出來就好。

以戀人的視角問問自己:「你要什麼、不要什麼?」你可能會感覺小小的尷尬,但是當你提出的問題越多、回答越多,你喜歡和不喜歡的事項清單就會不斷拉長。別誤會了,這種假想練習並不是要你只做喜歡的事,不做不喜歡的事,而是當你擁有自由去做喜歡的事情時,也會對原本不喜歡的事情更加包容! 

雖然我們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大小雜事佔滿時間和心力, 但就算一周只有次也好,試著至少騰出一點點時間去做那些喜歡的事。一開始想不到要做些什麼,就從周圍找尋靈感, 也許身邊的人所做的事情當中,也有吸引你的部分,就試著去接觸看。

如果獨力完成有難度,多請教他們。許多「喜歡」與「不喜歡」,都得親身接觸與摸索才會有感覺,經驗越廣泛,就越有機會發現自己的喜好,沒有嘗試新事物,自然很難發掘自己內在的潛力。

我們來畫個重點:第一、挪出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二、不放棄嘗試新的事情,讓喜好的圈子不斷擴大。到了某個時刻,生活會像一棵豐收的樹,枝枒繁茂並結出滿滿的果實。現在,請趕緊開始,問自己第一個問題吧!

(本文摘自/原子目標:早上1分鐘,改變一整年!斜槓獸醫的30天潛意識改造計畫/寫樂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