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日夜溫差大,養生注重防寒潤燥!中醫籲「1部位」最需要保暖
秋分養生防感冒
翰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吳文誠表示,俗語說「秋分瞑,日對分」,指的是秋分和白天與晚上等長。在這天過後,就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晝短夜長,天氣也漸涼。隨著節氣漸漸入冬,氣溫下降,不難想見秋分在日常保養,最重要的養生之道就是「薄衣禦寒」防感冒。
因日夜溫差大,宜注意頸部保暖,避免頸部肌肉失去彈性,而出現類似落枕或是頸椎神經相關的傷科症狀。內科疾病方面,素有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或肝鬱潛在病性的患者,需要特別注意秋分節氣最易影響人的情緒。對於有類似困擾患者,吳文誠提醒,勿輕忽節氣對於人體症狀的影響,若發現相關症狀加重,建議提早回診治療。
延伸閱讀:
有食譜》立秋是洛神花產季!2步驟做「洛神烏梅湯」熱熱喝能消疲勞
頸椎必須做好保暖
吳文誠說,秋季氣候轉涼,是各類內傷科疾病的好發季節。尤其頸部在日常活動中均暴露在外,更容易受環境溫度影響,而出現僵直、疼痛的情形。
他強調,秋季防風寒的關鍵點,是在頸椎,若脖子未有薄衣保護,就容易導致頸椎氣滯、氣上不去,引發落枕,甚至因為頭頸部血液循環下降,而更容易得到傷風、感冒。
吳文誠說,傳統上的秋分節氣,對應於頸椎第6節,若素有椎間盤突出、頸椎退化疾患等,一定要注意在這個節氣,是否會因為溫度變化影響,而導致包括落枕在內,相關神經學症狀加重。
秋燥會抑制肝氣,因此,平素有自律神經失調、情緒容易起伏大、或是更年期患者,容易在此節氣有相關症狀加重的可能。又,秋分位於「陽消陰長」的開始,對應日照時數縮短,與褪黑激素和血清素的分泌,更容易讓人產生憂鬱的情緒。
延伸閱讀:
有食譜》秋季「南瓜燉飯」電子鍋3步驟教你做!顧胃、護眼兼改善秋燥
喝百合浮小麥茶
儘管有共通的「加重」因素,吳文誠表示,對於不同患者,中醫在調理上,仍然有不同的側重點。如自律神經失調,無特殊體質上班族,若在節氣入秋分後,出現情緒起伏大、失眠、口乾舌燥的困擾,治療上會對應節氣,加重以疏肝的加味逍遙散、柴胡、香附等藥物處理。
至於更年期患者,在秋分後情緒起伏加重,心情憂鬱,伴隨筋骨痠痛、潮熱盜汗等症狀,用藥上就會改以石膏類方為主。吳文誠強調,雖然節氣會誘發人體特定相關病性,但在治療上,仍會堅守中醫「有是證,用是藥」的精神。
秋分推薦茶飲為百合浮小麥茶,簡單又有預防疾病作用,是中醫認為最適宜秋分的茶飲。準備百合3錢、浮小麥3錢、葛根1錢,以熱水沖泡即可。
百合滋陰養肺,清心補虛,能緩解秋天潛藏的秋燥病性;浮小麥可養心安神,用於陰虛燥熱盜汗與臟躁症,能緩解秋分節氣容易造成的肝鬱病性;葛根在中醫傳統上是走頸椎的重要傷科用藥,能降低頸部受風寒。
(本文獲人間福報授權轉載,原文為:秋分轉涼溫差變大 防風寒關鍵在頸椎)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