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餐吃到飽「夾滿一整盤」竟對健康有害?建議「繞場1圈」再決定夾菜
2025/11/3
常見食安風險1. 交叉污染
自助餐中,多數人會共用同一把夾子或湯杓,若其中一人手未清潔或夾取的食物未煮熟,就可能將病菌傳染給其他人。例如,用挖過生魚片的湯匙再去舀熟食,或將生菜區放在靠近生肉的地方,都是常見的風險情境。
有些人甚至會「夾不滿就放回去」或「翻找比較大塊的肉」,這些看似無害的舉動,其實都可能導致細菌從一盤擴散到另一盤。
延伸閱讀:
明明已經吃飽了,但還是想吃東西?小心「過度飲食」6大症狀超傷身
常見食安風險2. 過敏原混入
對某些人來說,少量的花生、蛋或甲殼類就可能引發嚴重過敏反應。自助餐若未清楚標示過敏原,或使用共用餐具,便可能讓原本「無過敏原」的餐點受到污染。建議選擇有清楚標示過敏資訊的餐廳,並主動詢問現場工作人員,確保自己吃得安心。
延伸閱讀:
胃痛、胃潰瘍多吃胃藥就好?必知「5大用藥守則」胃藥過量恐傷胃
常見食安風險3. 溫度危機
病原菌最喜歡的生長環境是「溫溫的溫度」,也就是攝氏7度到60度之間的危險溫度區。食物若在這個溫度下放太久,就如同在幫細菌開派對。
常見致病菌包含:
- 沙門氏菌:常見於雞肉、蛋,會引起發燒、腹瀉。
- 大腸桿菌:源自未煮熟的牛肉或未洗乾淨的蔬菜,嚴重可導致腎衰竭。
- 李斯特菌:冷藏食品如涼麵、起司中常見,對孕婦風險特別高。
- 產氣莢膜桿菌:悶熱環境中的滷味、湯品是溫床。
- 諾羅病毒:高度傳染,可透過手部或器具傳播。
- 金黃色葡萄球菌:來自人類皮膚,產生耐熱毒素,會造成急性腸胃不適。
根據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
- 熱食應保持在攝氏60度以上
- 冷食應保持在攝氏7度以下
- 食物離開安全溫度後,不應放置超過2小時
常見食安風險4. 吃到飽不等於吃到撐
吃到飽對愛吃又精打細算的人來說是天堂,卻也常讓控制體重或注重健康的人陷入吃太多的困境。若你想理性取餐,可試試這兩個簡單策略:
- 先繞場一圈再決定要吃什麼,避免一見到菜就胡亂夾。
- 改用小盤子,自然控制每次裝的份量與進食頻率。
研究發現,這類行為上的微調能幫助人們減少取餐次數,也不容易吃過頭。同時,也別忽略一些常見的飲食觸發點,例如看電視吃飯容易分心暴食,情緒低落時也可能靠進食尋求安慰。當你能察覺這些模式,便能更有意識地調整習慣。吃到飽不代表非得吃到撐,聰明地選擇與取餐,才能吃得開心又安心。
(本文獲元氣網授權轉載,原文為:你吃進的可能不只是美食 留意自助餐4件事避免讓腸胃受罪)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