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腰痛當心脊椎滑脫!醫揪「2部位」首當其衝:恐引起坐骨神經痛

長期腰痛當心脊椎滑脫!醫揪「2部位」首當其衝:恐引起坐骨神經痛

2025/11/3(2025/11/3 15:31更新)
68歲的張先生退休前長期久坐,年輕時有腰痠背痛,靠推拿與止痛藥緩解。退休後半年內腰痛加劇,右側臀部、大腿及小腿外側出現麻痛,甚至腳踝無力、走路一拐一拐。檢查確診為第4、5腰椎退化性滑脫並壓迫神經,導致椎管與神經孔狹窄。由於病情嚴重,醫師建議進行內視鏡減壓融合手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後第2天即可下床行走,疼痛明顯減輕。

退化性脊椎滑脫常見中老年人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任暨劉哲瑋指出,退化性脊椎滑脫」是常見於中老年人的脊椎問題,指的是由於年齡增長導致脊椎結構退化,椎骨出現不正常的滑動移位。

隨著年齡增長,脊椎骨頭之間的椎間盤軟骨會逐漸磨損、變薄,韌帶和關節也會鬆弛,讓原本緊密排列的椎骨變得不穩定。女性因停經後骨質流失,更容易發生此退化性改變,所以50歲以上女性發生脊椎滑脫的機率較男性高。

劉哲瑋說明,滑脫最常見於腰椎(如第4、5節腰椎)承受壓力最大的部位,也可能發生在頸椎;如果滑脫的椎骨壓迫到附近的神經,還可能引起坐骨神經痛。總之,退化性脊椎滑脫常讓中老年人受到腰酸背痛和腿部麻痛的困擾,一旦症狀加劇就需要及時就醫評估。

延伸閱讀:
閃到腰怎麼辦?多久會好?醫教閃到腰「自救2動作」先冰敷10分鐘

2款微創手術治療脊椎滑脫

退化性脊椎滑脫該如何治療?劉哲瑋指出,輕微的脊椎滑脫,醫師通常會先以保守治療觀察,包括休息、配戴支撐背架、物理治療(復健運動)和藥物止痛消炎等,以減輕症狀。然而,若經過數週至數月保守治療無效,疼痛持續加重,出現明顯神經壓迫症狀,醫師可能會建議手術治療。

手術的主要目的是減壓和固定,一方面解除神經壓迫的來源,另一方面穩定滑脫的椎骨,預防再度移位。現在的醫療進步,很常採用微創方式來完成這些目標,包括「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椎間融合與椎弓釘固定」等技術。

1. 脊椎內視鏡減壓

這是一種利用內視鏡的微創手術。醫師只需在背部開一個約0.5~1公分的小傷口,放入細長的內視鏡和特殊器械,直接到達椎管內部病灶。透過高清攝影畫面,醫師可以清楚看到神經周圍被壓迫的組織,並精準移除這些壓迫物以釋放神經。

內視鏡手術的傷口極小,對周圍健康肌肉組織的破壞少,感染機率也較低。由於視野清晰、神經辨識容易,術後恢復更快、併發症風險較低。臨床經驗顯示,內視鏡減壓術後疼痛通常能立即改善,多數患者可在手術隔天,甚至當天就下床活動。

2. 椎間融合與椎弓釘固定

當椎骨滑脫造成脊椎明顯不穩定時,醫師會同時進行「椎間融合固定手術」以加強穩定性。椎間融合是將兩節不穩定的椎骨固定,使其逐漸長成一整塊骨頭。醫師會在椎骨間放入小型支架恢復高度,並填入自體或人工骨促進骨融合;同時於相鄰椎骨鎖入椎弓根螺釘(骨釘),以固定桿連接加壓,如同在脊椎內建支架,穩定滑脫的椎骨。

此手術只需幾個約1.5公分的小切口,即可精準完成固定。手術時間、失血量與疼痛皆顯著減少,許多病人隔天即可下床,術後2天就能出院。

延伸閱讀:
有圖解》抬頭挺胸反而腰背痠痛?醫授「1呼吸法」坐著就能放鬆脊椎

手術後的復健很重要

劉哲瑋醫師表示,手術只是治療的一部分,復健與自我照護才是恢復的關鍵。患者應依醫囑穿戴背架,並培養良好生活習慣與正確姿勢,以維持脊椎穩定。此外,透過規律復健訓練,能幫助患者更快重拾行動力。

背架穿戴

  • 下床前務必穿上背架,勿未穿支架行走。
  • 一般建議穿約3個月,依醫師指示調整。

日常姿勢小技巧

  • 避免彎腰駝背,彎膝代替彎腰。
  • 避免提重物,初期勿超過5~8公斤,3個月內不超過10公斤。
  • 坐有靠背的椅子、穿防滑鞋、上下床使用側躺方式。

術後1~4週復健時程建議

  • 第1週:以臥床休養為主,可短暫下床走動。
  • 第2週:漸進增加日常活動,避免久坐久站。
  • 第3週:可處理簡單家事與文書工作,避免泡澡。
  • 第4週:恢復輕度戶外活動,但仍避免劇烈運動與彎腰提重。

劉哲瑋醫師呼籲,每個人的恢復速度不同,但只要配合醫療團隊,並養成正確的復健與生活習慣,就有機會重返健康生活。退化性脊椎滑脫並不可怕,只要及早治療並持續照護,就能守護好脊椎健康,遠離疼痛困擾。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