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時要深呼吸?日名醫揭「1機制」刺激迷走神經:有效讓身體放鬆
呼吸可以靠意識改變
進入正題之前,先詳細說明一下呼吸和自律神經的關係吧。呼吸就和脈搏、消化及吸收一樣,都是由自律神經調節的。就算沒有特意叫自己「要呼吸」,我們也會自然地進行呼吸。即使在睡覺時,呼吸也不會停止。
就和心臟搏動與自己的意識無關一樣,即使在就寢當中自律神經也會控制呼吸,充分活動肺部。然而,呼吸就是和脈搏、消化及吸收不同。比如說,就算心想「快點消化食物」,腸道活動也不會因此活躍起來。脈搏跳得很快時就算希望「慢下來」,也是免談。
不過,呼吸卻不同,我們可以將意識集中在呼吸上,控制其速度或深淺。換句話說,呼吸是可以靠人的意識來改變的。我們在緊張的情境下常會深呼吸,因為透過有意識的深呼吸,就可以找回平靜。沒錯,我們會憑自己的意志調整本該由自律神經支配的呼吸,而且能透過深呼吸親身實際感受到「靜心」。
延伸閱讀:
跑步時總覺得喘不過氣?教練教你「4招呼吸法」:跑前先練「這一種」
「深呼吸」和「靜心」的機制
那麼,為什麼深呼吸之後會「靜心」呢?關於靜心的機制,只要想想微血管的流動就很好懂了。只要用測量微血管血液量的機器來檢查,就會發現呼吸停止的瞬間,血液很難流進微血管。反過來也會知道,重新開始呼吸之後,血液就會順暢地流進微血管。
換句話說,緊張時只要深呼吸就可以讓內心平靜下來,是因為微血管的血液量增加的緣故。藉由緩慢而深沉的呼吸,可以刺激迷走神經。深呼吸到最後血管就會擴張,血液會順暢地流到微血管。當血液循環變好時,肌肉就會處於舒緩的狀態,身體也會感到放鬆。這就是深呼吸能讓內心平靜的原因。
就像這樣,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巧妙控制自律神經支配下的呼吸,來調節自律神經。然而,在壓力重重的現代社會,習慣呼吸又快又淺的人占了絕大多數。不只是這樣,我們似乎都忘了與生俱來能「靜心」的方法,就是緩慢的深呼吸。
在禪的世界中,呼吸的關鍵不在於「做」,而是「請容許我這樣做」的心態。就因為活在充滿壓力,充斥各種要素擾亂身心的時代,才要記得以「請容許我」的心態,有意識地關注呼吸。
延伸閱讀:
心臟健康竟與「呼吸」息息相關?名醫教你「護心呼吸法」7步驟見效
現代人的呼吸太淺又太快
有句話說「屏住呼吸」,人往往會在進行細微的作業時停住呼吸。因為從事細膩的工作時,就連呼吸引起的身體輕微震動都會妨礙做事。活在現在的人們,就算說常常處於「屏住呼吸」的狀態也不為過。因為壓力和不安,讓人們每天過得像是忘記了呼吸一樣。
現代人呼吸特別淺又特別快,是因為交感神經過度作用。假如自律神經的翹翹板大幅傾向交感神經,呼吸就會變得又淺又快。假如1分鐘呼吸超過20次,就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信號。以汽車來比喻的話,就是沒有察覺到剎車壞了,總是油門全開在奔馳。
另外,駝背增加也是習慣呼吸又快又淺的主要因素之一。從早起到睡前,我們都盯著智慧型手機。職場上長時間伏案工作,回到家身體就一直靠在沙發上。要是長期維持這樣不良的姿勢,頭部就會往前傾,背部就會弓起來。
呼吸時空氣流通的氣管(呼吸道)就和吸管一樣。頭往前傾,脖子彎成「ㄑ」字形的時間一長,就會壓迫氣管,使呼吸變淺。假如氣管像可彎吸管一樣有摺皺的部分,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氣管實際上沒有這樣的功能。
還有,要是背部弓起來,「胸廓」的可動範圍就會變得狹窄。胸廓由肋骨和胸椎組成,像一個「結實的籠子」,其主要功能是保護心臟和肺部。詳情將會在後面描述,胸廓會配合呼吸柔軟地膨脹或收縮。一旦長期維持駝背的姿勢,胸廓就會受到壓迫,無法充分地膨脹或收縮。
附帶一提,迷走神經是從大腦的「延髓」出發,穿過頸部,再分支到內臟。假如脖子往前傾,背部弓起來,迷走神經這條「資訊通道」顯然也就不能通行無阻。再者,維持頭部往前傾的駝背姿勢,將會壓迫頸部的粗大血管,不只是大腦,全身的血液循環都會變差。胃腸也會長期受到壓迫,功能也會減弱。最後自律神經的平衡就會更加紊亂,免疫力低落,招來各式各樣的疾病。
(本文摘自/找不出病因?搞定迷走神經就好了:日本名醫5大核心修復,調整自律神經的關鍵,從根本擺脫病痛,啟動自癒力/墨刻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