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族「小腿脹痛」當心血栓!醫揭「深層靜脈栓塞」警訊:5招可預防
2025/7/31
國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劉怡均表示,深層靜脈栓塞指的是血栓形成於深層靜脈,阻塞血液回流後造成靜脈血管發炎及患側肢體腫脹,較常見於下肢(小腿或大腿)的深部靜脈。典型症狀包括:單側下肢腫脹、疼痛、皮膚變色或發熱,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可能導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延伸閱讀:
久坐●●小時死亡風險暴增!教你「7招微運動」身邊放1瓶水就有效
深層靜脈栓塞7大高風險族群
「久坐、肥胖、長期臥床或有家族史者,最需要當心!」劉怡均說明,以下是深層靜脈栓塞的高風險族群:
- 長時間飛行或乘車(超過4小時)
- 60歲以上高齡者
- 肥胖族群
- 手術後或長期臥床者
- 有家族血栓病史或凝血功能異常者
- 癌症患者
- 使用避孕藥或荷爾蒙療法者
劉怡均說,雖然台灣深層靜脈栓塞的發生率相較西方國家較低,約每年萬分之一,但實際數據可能被低估。
延伸閱讀:
搭飛機「這3件事」千萬別做!醫示警:長程飛行「旅行者血栓」恐致命
下肢腫脹疼痛、變色是發病前兆
劉怡均強調,深層靜脈栓塞常見症狀多發生於下肢,以下3大警訊不可輕忽:
- 單側小腿或大腿突然腫脹
- 疼痛或壓痛感,行走或按壓時更加明顯
- 局部皮膚發熱、泛紅或變色
劉怡均提醒,若血栓脫落並移動至肺部,恐引發肺栓塞,進而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暈厥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猝死。一旦出現上述情況,務必立即就醫。
劉怡均提到,深層靜脈栓塞在治療上分為急性期及非急性期。急性發作期的第一步是啟動抗凝血藥物治療,如口服或注射型抗凝劑,用以穩定血栓、避免擴大與脫落;若病人血栓範圍大、出現缺血症狀或藥物效果不佳,需進一步進行導管溶栓、血栓抽吸或植入靜脈過濾器等血管介入治療。
日常5招預防深層靜脈栓塞
劉怡均提醒,上班久坐族、暑假在家長時間玩電腦,或出國旅遊搭乘飛機超過4小時者,都是深層靜脈栓塞高風險群,建議日常生活做到5件事可預防:
- 每小時起身活動一次:簡單走動、踝部轉動運動皆可幫助血液循環。
- 多補充水分、避免脫水:過於乾燥或酒精攝取會增加血液濃稠度。
- 避免翹腳、雙腿交疊:避免壓迫靜脈。
- 穿醫療級壓力襪:有效預防下肢血液滯留,建議選用踝部壓力30~40毫米汞柱的膝下長襪。
- 高風險族群需諮詢:可詢問醫師是否預防性用藥。
劉怡均補充,深層靜脈栓塞患者在急性發作後,常因靜脈高壓而引發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引發下肢靜脈曲張、疼痛等症狀,在站立或行走時特別明顯,復健治療上應降低行走時的靜脈壓力,以減少組織損傷與不適。此外,適當的運動訓練也可幫助症狀改善,有助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