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曹姓婦人患有慢性腎病變第3期,因車禍受傷在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做復健,過程中出現左大腿及小腿腫脹,會診該院心臟內科醫師發現可能有血栓。後續,醫師檢查發現是動脈壓到靜脈,診斷是「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嚴重時將引發肺栓塞死亡,醫師與家屬討論後採用微創靜脈支架手術,讓林姓婦人左腿消腫繼續復健,順利解除致命危機。
70歲曹姓婦人患有慢性腎病變第3期,因車禍受傷在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做復健,過程中出現左大腿及小腿腫脹,會診該院心臟內科醫師發現可能有血栓。後續,醫師檢查發現是動脈壓到靜脈,診斷是「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嚴重時將引發肺栓塞死亡,醫師與家屬討論後採用微創靜脈支架手術,讓林姓婦人左腿消腫繼續復健,順利解除致命危機。
58歲的王小姐平時有使用荷爾蒙藥物,因工作關係需長時間久坐於電腦前,近期又因出差搭乘多次長途飛機,返國後她發現左小腿腫脹、疼痛,還伴隨發熱與緊繃感,就醫檢查竟確診為深層靜脈栓塞(DVT),也就是血管內出現血塊堵塞的情況。醫師指出,若未及時治療,恐將演變為肺栓塞,後果不堪設想。
搭乘航班時,你是否只擔心時差或行李問題?其實,還有一個更危險的隱患潛伏著——經濟艙症候群(Economy class syndrome,ECS )。⼀般認為,靜脈栓塞的發生與機艙內的空間有關,因此稱之為經濟艙症候群;其實,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在搭乘長途巴士、公共汽車或火車等。
李阿姨是一位退休老師,腿上突出的青筋不僅讓她不敢穿裙子,不時的抽筋腫脹疼痛也讓她困擾許久,至醫院求診,醫師告訴她治療完後需要穿著彈性襪1個月,這讓怕熱的她裹足不前。之後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靜脈曲張特別門診,接受「靜脈膠」治療,術後不用穿彈性襪,不但可立刻下病床走路,而且還能騎腳踏車回家,終於擺脫靜脈曲張困擾。
就是愛躺著不動,這習慣竟要命!6旬謝姓男子走樓梯時突然感覺呼吸急喘、嘴唇發紫且冒冷汗,掛急診就醫,會診心臟內科後,確診為可能致命的「雙側肺栓塞」發作,緊急治療才救回一命。醫師追查原因後發現,病患除了具家族性先天凝血因子異常外,也可能與平時久坐、喜歡久躺沙發看手機的習慣有密切相關。
在與疫情共存的趨勢之下,台灣邊境也即將逐漸開放。醫師表示,隨著流感的提早報到,今年恐怕是流感大年,若再加上新冠疫情沒有明顯趨緩,「合併感染」便是下一波民眾的重要疾病防護議題。
新冠病毒疫情發生至今已超過2年,各種變異株輪番上陣,隨著台灣進入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模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楊博州觀察到,儘管疫情隨著民眾接種疫苗普及而逐漸緩和,急診接觸到的病因種類也隨之出現變化:肺栓塞患者增加了。
82歲蔡奶奶有乳癌及胰臟癌病史,近日因左腳腫大、疼痛影響行走,而到醫院就醫。經檢查發現,癌症轉移的淋巴結壓迫到骨盆腔血管,導致左側髂靜脈以下全部被血塊阻塞,診斷為深層靜脈血管栓塞。醫師將血塊清除後,同時將被淋巴結壓迫的血管部位放入靜脈專用支架,以預防再次復發。術後第2天蔡奶奶可下床走路,1週後順利從象腿恢復成以往細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