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平均55歲,學生念到不想畢業!這所大學靠「熟齡熱潮」找到出路

大一新生平均55歲,學生念到不想畢業!這所大學靠「熟齡熱潮」找到出路

2025/8/29
華梵大學全校學生約1,000人,40歲以上熟齡族就佔了48%,尤其這學系的大一生平均55歲。在私校紛紛退場之際,華梵為何能找到自己的路?為何能吸引熟齡族重返校園,而且「呷好道相報」?《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從教育現場看見高齡學習需求,結合私校因少子化成功轉型案例的新曙光。

傍晚下課後,李宏雀和同學們相約到學校畫室,繼續努力課堂沒完成的作業。從6點一路畫到10點多,這群大學生才踏著夜色走回山坡上的宿舍。

有時大家畫得太專注或聊得太開心,沒趕上11點宿舍樓長點名,半小時後家人就會收到簡訊:「貴家長您好:您的孩子於宿舍晚點名時未到。」

「我女兒就接過幾次宿舍通知,問說『媽,你點名未到喔』!」李宏雀笑著秀出母女對話紀錄。66歲的她退休多年,這學期剛升上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三年級。

位處新北石碇大崙山上、彷彿「山林書院」的華梵大學,與一般認知的大學不太一樣。全校學生約1000人,大學部40歲以上佔28%,再加上研究所則達48%,等於全校近半數是熟齡族。

李宏雀所就讀的佛藝系尤其特殊,大學部熟齡佔比高達76%,大一生平均55歲,還有不少人是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和台灣師範大學的學士、碩士。

這群熟齡學生「呷好道相報」,從師生、同好、夫妻、兄弟姊妹到親子,甚至一家三口父母和小孩全到華梵報到,每週不辭辛勞遠從台東、台南北上的大有人在。「學校已經活下來了,」2024年8月二度接掌校務的華梵大學校長李天任表示。

在少子化海嘯重擊之下,全台2014到2023年共有11所私立大專校院退場,2024年一口氣增加4所。新生註冊率也曾吊車尾的華梵,近年註冊率卻衝破六成「淹水線」,提高到將近八成,秘訣即在於吸引熟齡族重返校園當學生。

華梵自救的關鍵在於找到學校獨有特色,而熟齡學生正是救命仙丹之一,不僅學校獲得一線生機,熟齡學生也能開創更有滋有味的第三人生。

學校自救,也幫壯世代創第三人生
有34年歷史的華梵是兩岸四地第一所佛教大學,涵蓋人文與科技領域,2019年12個學系整併為5個,並辦理全校單獨招生,得以不經學測或統測成績,而用資料審查加面談來招收特殊學生(編按:教育部2024年2月修正要點,不再開放大學自行評估後申請全校獨招,目前僅華梵大學、開南大學、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等3所因不溯既往,可辦理全校獨招)。

回任不到一個月,李天任就推出「圓夢學苑」壯世代學習方案,「以往主流教育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現在應該更進一步協助學生成功達到生命目標。」

「圓夢學苑」對象是45歲以上的大學生,由輔導教師團引導規劃個人的主題式學習,可自由修讀全校所有課程,不用受限於入學科系的必選修,修滿128學分即能取得學士學位。

其實華梵幾年前已推出自主學習實驗教育方案,讓有就業需求的年輕學生自由跨系選課,藉此探索自我和發展未來。如今校方再擴大延伸另一條路徑,以貼近熟齡學生圓滿人生的需求,正研議更多配套措施。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火,學校就是幫忙點燃那把火,」李天任強調。

例如覺得「學習很好玩」的退休人士李宏雀,工作時就參加過社區大學、樂齡大學,也在空中大學修學分,但直到她的工筆佛畫啟蒙老師念了佛藝系、並推薦給她,她才真正感受到系統化自主學習、又有志同道合同學的校園生活,連哥哥也去當研究生。

「很多人說我看起來更年輕、也更有自信了,」李宏雀笑容滿面地說,現在變得很能享受自己的時間,不再像過去那樣執著於關心孩子成家立業的事,「我功課都忙不過來了!」

校長李天任觀察,現在因為缺工問題,不少教育部長官抱持著「鼓勵長者進修讓他們可以再就業」的想法,但很多熟齡學生不是為了工作,而是出於興趣或心靈層面,希望滿足退休後可能長達15年的第三人生。

華梵開闢「圓夢學苑」這條路徑有其背景因素。從國際高教趨勢來看,美國史丹佛大學10年前提出的「史丹佛2025」前瞻藍圖,就已打破傳統大學學制,不再限於18到22歲,讓大學成為隨時可回去充電的學習中心,預示了將來的高教變革。

回到台灣,從1990年代廣設大專校院到現今遭遇少子化挑戰,李天任指出,私立學校尤其得找到自己的路,「否則我們的知名度就是沒辦法跟傳統大規模的學校相比。」

熟齡族超認真,老師教學更開心

隨著熟齡學生愈來愈多,也讓華梵的教學產生質變。佛藝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俊吉表示,以前在其他私校常見「學生混、老師也跟著混」的現象,但在華梵,學生每堂課要學到東西才會滿足,老師就要不斷準備新內容,「身為老師其實很開心!」

他在3年前剛到華梵時,曾因打疫苗而嚴重頭痛,同時卻有一門藝術史要上,逼不得已打算放影片。「放不到10分鐘,同學就說,『影片傳給我們自己看就好,我們想聽老師講』,」陳俊吉記憶猶新,當時只好硬撐著講課,在他過去任教經驗中相當罕見。

佛藝系設立6年來,幾乎年年滿招,甚至已決定明年要增額。之所以能吸引這群喜歡畫畫或有宗教情懷的熟齡族,陳俊吉指出,他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像是外面少有的膠彩佛畫課程,就能引起興趣,若再加上親友同好口耳相傳,更能打中他們的心。

「小時候爸媽叫我念書,我就是念不下去,現在在華梵反而念到不太想畢業!」50歲的永龍室內裝修負責人李泳樟大笑表示。

當過DJ的他為了學做音響,在臉書社團看到華梵有音響設計工坊,起意就讀智慧生活科技學系,沒想到一念上癮,念完大學部,又申請五年一貫碩士班。

儘管仍有工作在身,他堅持「再累也要去上課」,每天一早先到工地備料給師傅,再上山學習,下課後回工地檢查進度。大學4年修完170多個學分,學了3D列印、雷射切割、漆藝、網頁設計、展場佈置等,「還有好多喜歡的課程沒上過!」

當初為了有伴,李泳樟還拉來不甚情願的太太,到後來太太比自己更努力,修了180多個學分。不但夫妻倆一起成為研究生,就連已在職場歷練過的女兒也來念大一,一家三口持續充電。

青銀共學,彼此成為彼此的老師

熟齡族的學習精神也影響年輕學子。「姐姐們超拚的,我成績都85分以上,竟然是系上倒數第二名耶,」來自馬來西亞、佛藝系大三生陳慧銨哭笑不得地說。年僅22歲的她是班上唯一的年輕人。

在她眼中,有些同學明明已經是「老師級」程度,「但他們還是很虛心地學習!」陳慧銨佩服地說。

7月甫卸任的華梵前校長林從一表示,青銀共學的過程中,其實不光是年輕人協助熟齡同學解決科技工具問題,熟齡族強烈的學習動機也會影響年輕孩子,彼此成為彼此的老師。

面對不同的學習樣態,學校必須重新思考課程目的,青銀共學不能全都適用同一套課程。比如曾有不少熟齡族反映,「自己都有英文秘書了,為什麼還要上英文課?」學校隨後放寬50歲以上大學部學生可免修英文通識課,體育課也能選擇適合熟齡的適應體育。

但隨著年齡增長、健康難免出狀況,校方也須密切關注,曾有學生身體不好而一直住在宿舍,讓校方既擔心又為難,最後協商請他休學,等養好病再回來,「我們是教育單位,要抓穩原則,不能變成養老院,」林從一表示。

私大紛紛詢問,有意招收熟齡族

針對熟齡需求,教育部現在才正研擬「第三人生大學試辦計劃」,而華梵早已開始推動。

李天任提出圓夢學苑機制後,很多私大校長紛紛詢問如何招收熟齡學生。「有校長就說,你們竟然用幾條校內條文就搞定了,」他解釋,這屬於大學自治範圍,並非設立學位學程,因此不需送交教育部審查。

「事實上,以華梵這麼小的學校能找到一條路,對於台灣高教是一個示範點,」李天任期許,華梵大學若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從實驗教育收到自主學習的年輕人、從圓夢學苑收到珍惜機會的熟齡族,也就不枉教育的本質了。

延伸閱讀:
社區大學、樂齡大學滿足不了!第三人生大學55+限定,拿學位、更享學生福利
兒子繳學費、爸爸念大學!73歲機械教授顏鴻森:讀完中文系還要挑戰歷史系

(本文獲銀天下授權轉載,原文為:私校找生路!這系大一新生平均55歲,花甲學生念到不想畢業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銀天下》是台灣首個針對超高齡社會打造的知識平台,提供新健康、新照顧、新居住、新職涯、新理財、新服務六大面向解方,串連各式創新點子,為台灣社會打造更美好的老後未來。

銀天下官網:https://www.cw.com.tw/aging
銀天下FB:https://www.facebook.com/aging.cw
銀天下LINE:https://lin.ee/Jf3HBcS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