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應該⋯別再讓「完美主義」耽誤你!心理師教「4步驟」解除焦慮

必須、應該⋯別再讓「完美主義」耽誤你!心理師教「4步驟」解除焦慮

2025/9/2
人們面對壓力或特定情境時,容易產生焦慮的傾向,該如何調整焦慮體質呢?心理諮商師朴世光於《誰能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一書中,以成長經驗為例,談及人們因過度在意他人眼光所產生的焦慮、不安與自我懷疑,分析這些情緒如何成為現代心理健康的隱憂,並引導讀者改變心態,提升自信,成為更好的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焦慮造成拖延

很多高中生要申請大學的時候,在準備資料和面試時,常常因為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鍵環節,內在信念覺得「必須」、「應該」一定要做到最好,這種掌控的強迫性出現,造成考慮很多、壓力很大,寫什麼都覺得還缺什麼。

寶兒就是這樣,在強迫性的壓力下,又一直擔心自己會做不好,焦慮讓她花更多時間查詢網路資料,心慌慌地無法開始。終於開工了,也是不斷地修修改改,過程中揣測評審想要看到什麼,壓力大的時候,也曾想過臨時放棄算了。最終就在沒有退路又沒有把握的狀況下,雖然很想放棄,卻勉強靠著熬夜才完成了簡報。

延伸閱讀:
教你從「選蛋糕」看出童年心理創傷!心理師:充滿愛的人會「這樣選」

寶兒在賣命準備的過程,她的男朋友也勸她:「這是一個工作訓練課程,大家都抱持學習的態度去的,就算過程中有什麼缺點,都是正常的,也才知道有可以進步的地方。」然後,中肯地說:「評審一看就知道你有用心,不要把評審的話當作工作的判決,因為你隨著工作時間長了,自然會表現得越來越好。」

她雖然覺得男友說得有道理,但還是很堅持,而且有些不耐煩地說:「你不了解我有多重視,你再幫我看看這樣好不好。」男朋友表示真的沒必要再增添或修改什麼了,寶兒竟生氣地說:「你一副不想幫我的樣子,我就知道我什麼都要自己來,只能靠自己,你不知道我有多累!」顯示出寶兒內心的應該、必須做到的強迫性,以至於完全聽不進去不同的意見。

寶兒想做到最好,希望得到評審和大家的好評,過度的自我要求,通常到最後深覺只有自己可以幫自己,別人都不幫忙或幫不上忙。然後,孤獨地陷入無助的感受裡,覺得自己一個人要對抗全世界。然而在別人眼中,會感受到她那種苟延殘喘、有種被迫性的,好像不得不在意別人眼光的完美主義狀態,是一種堅持固執又可憐兮兮的樣子。

延伸閱讀:
煩躁不安又緊張,好焦慮怎麼辦?精神科醫教「2招」先騙大腦沒事了

自尊受傷導致強迫性的行為

在我的諮商觀察中發現,除了創傷經驗會造成強迫性的行為外,也跟家庭中某些匱乏而造成自尊心受損有關。因為在此情況下,一個人的自我存在價值受到威脅,就會渴望從「理想形象」補足自我的欠缺。

因為修復自尊的渴望太過強烈,得到與否太焦慮了,結果火(渴望)上加油(焦慮),促使執著、不斷地出現強迫性的行為。因自尊受傷而引發強迫性行為的人,會極度在意心裡所期待的那個自我,也會難以承受別人的眼光。

用強迫性的習慣平息焦慮漢娜(24歲)開始找我做心理諮商,是因為不安焦慮的感受越來越頻繁,她也很納悶自己強迫性的行為。從小,漢娜最深的痛就是家裡已經沒錢了,媽媽卻沒有概念地亂花,讓她在學校時常繳不出各種費用,看盡人的臉色。

家庭沒有辦法供給漢娜基本的環境舒適與安全感,更深沉的部分,其實是她成長過程時自尊心的受傷。於是,漢娜長大後心中出現各種方面的理想形象,比如她很重視房間該如何佈置,也對自己儀態外表有很高的期待,這些都是幫助她覺得自己還不錯的方法。

所以,一旦事情沒按照她心中的理想形象進行,或是成果不符合這個形象,她就會焦慮不安。可能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就是一種本質上的焦慮。漢娜為了平息焦慮感,就會重複去做達到理想形象的行為,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強迫性的習慣。

這些習慣開始耽誤了她的上班時間,幾次遲到之後,萌生離職的念頭,但是她非常在意老闆的眼光,又不敢直接開口就一直拖著。生活的惡性循環就像停不下來的滾筒乾衣機,使漢娜整個人被捲進去攪,生活狀態在不知不覺中變壞了,速度快得讓人措手不及。

你是不是覺得這種情況很少見?其實這樣的情況還不少,就像女孩分手時,男朋友說她胖,於是在自尊受挫之下,突然不想吃東西,進行強迫性的節食手段,只為了達到完美標準。還有,手足競爭之下,時常被哥哥或姊姊討厭排擠,自尊的挫折讓你養成討好遷就的強迫性反應,服務的事情總是搶第一,久了之後也會變成討好型人格。

或者在報喜不報憂的家庭氣氛中成長,沒有人在乎你真實的感受,自我存在價值的疑慮,使焦慮感變高,在家庭裡好像「必須」、「應該」用搞笑的方式維持和諧。這些例子都是為了成為別人眼中足夠好的自己,而一直強迫性地去做某些事情,結果卻惡性循環,越來越焦慮。

學習降低焦慮的調適方法

若形成焦慮體質的話,會很容易受到周遭人的影響,與他人的互動或對方的小反應,可能輕而易舉撥動焦慮的心弦。因為容易觀察他人的臉色,或擔心很多別人的看法,可能有時候讓你很煩躁、生氣地想:「我想把事情做好也錯了嗎?我怎麼這麼焦慮啊?」

受到焦慮帶來的生理症狀所干擾,使你被強迫般極盡所能以為達到理想形象,才會感到安心。追求理想形象和焦慮這兩者之間互為因果,因為焦慮所以想達到理想形象,為了達到理想形象而感到焦慮。所以想要平息焦慮的話,好像只有遵從內心的強迫性,去達到某種理想標準。

雖然如此,你卻感到家人和朋友並不能了解到你的痛苦,好像別人看到的只是你的表現和成就
,或者勸你要多肯定自己,說一些「不要這麼累」的話。這讓你覺得其他人似乎永遠都無法了解你的孤獨、心累,只好在自己的世界裡獨自承受。

對你來說,需要找到適切的方法,內心才能真正穩定平靜,而不是活在在意別人眼光的焦慮感裡,步步驚心地前進。要改善執念的強迫行為,需要覺察自己成長時,賴以恢復自尊的模式是什麼,並學習降低焦慮的調適方法。

SECRET TIPS

  1. 請你寫下來,你覺察到與父母的互動模式是什麼景象?
  2. 承第一題,這樣的成長經驗,讓你如何評價自己?
  3. 請問你認為做到什麼事情,會讓你覺得自己夠好、還不錯?
  4. 當「應該」的想法又出現的時候,問問自己:「我這樣的執念好嗎?真的有必要榨乾自己嗎?」然後放慢腳步去回應事情,經由這樣的覺察和不斷地發問,才能在每一次的「應該」來臨時,有勇氣對「應該」說不,重新做出一個健康平衡的選擇。

(本文摘自/誰能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通過「眼光」這一關,成為更好的自己/遠流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