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半年胖20公斤!中醫1招調理:不用變成藥罐子

「自律神經失調」半年胖20公斤!中醫1招調理:不用變成藥罐子

2022/6/16
一對中年夫妻來看診,李先生滿臉憂愁、太太則是精神萎靡。李太太自述約4年前開始感到焦慮、心悸胸悶、喘不過氣、頭暈、噁心,後來覺得身體熱熱的,尤其是手心腳心特別明顯,精神疲憊卻又焦慮不安,想睡又睡不著。雖先生陪著她到處看病,也吃了很多腸胃藥、心臟藥、鎮靜劑,但是改善並不明顯。

李先生也表示,後來帶太太去看了身心科,醫師檢查後表示是焦慮、自律神經失調,雖吃藥後症狀有緩解,但總是覺得整天提不起勁、一直想睡覺,體重一直增加,月經也亂掉了,讓李太太越吃藥越害怕,拿藥單去附近的藥局問,藥師說這是血清素藥物和抗精神病的中樞神經用藥,使用上要小心。

李太太回診身心科時詢問醫師,醫師告知血清素藥物最少要吃2年才能慢慢減藥,但李太太才吃半年,體重就至少增加了20公斤,且月經週期也亂掉,頭腦越來越遲鈍、記憶變很差,實在沒辦法了,才希望求診中醫來調理。

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自律神經系統是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所組成,沿著脊髓神經,就像大樹分支網絡一樣,分布到全身的內臟、血管、皮膚等等。其運作必須互相協調、平衡,就像是中醫所講究的「陰陽」一樣,必須互相調和,不可一方過強而另一方太弱,才能使人體維持正常運作。

由於情緒、作息、飲食、睡眠、壓力、工作、天氣等各種變化因素,導致這種平衡被破壞了,人體就會出現各種混亂及不舒服的症狀,例如:睡不著、心悸、胸悶、焦慮、頭暈、冒汗、頭痛手腳冰冷、噁心、發熱、腹痛、腹瀉、煩躁不安、視物模糊、記憶差等等。而上述李太太的這種焦慮、煩躁,或是被稱為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在中醫是屬於「臟躁」、「惊悸」的範疇。

蔡易昌說明,臟躁一詞最早見於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形容婦女精神憂鬱,煩躁不寧,無故悲泣,哭笑無常,喜怒無定,呵欠頻作,不能自控者。

陰陽失調,交感、副交感神經失衡導致

到了清代,由著名御醫吳謙所整理的《醫宗金鑒.訂正金匱要略》中提到:「臟,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像如神靈所作,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癲狂病也。」其實,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陰陽失調,在形容交感、副交感失去平衡的狀態時,特別貼切。

既然是陰陽失調,就不只專指某一臟腑、也不專指虛證,只要是和陰陽不平衡有關的都可以納入此證,也因此相關症狀包含全身各系統,所有自律神經系統交感和副交感所掌控的生理變化全都涵蓋。

蔡易昌解釋,中醫治療以平衡陰陽為出發,利用滋陰降火、疏肝理氣、水火相濟、養心安神、清熱化痰等方式,讓過度亢奮的交感系統穩定下來,提升過度低下的副交感系統,雖然不用鎮靜安眠抗焦慮,卻也因為身體平衡了,症狀也就自然消失了,而且還能避免因使用鎮靜安眠抗焦慮劑、抗精神病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

李先生帶著太太來回診,太太表示最近的狀況很不錯,不僅吃得下、睡得著、呼吸順、精神也好了許多,且西藥也減藥減得差不多了,也沒有再復發耶,沒想到中醫也可治療這麼多問題耶。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坐落於台中市七期惠文完全中學旁的杏儒中醫專治腎臟病、骨髓炎、不孕症、糖尿病、骨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疑難雜症,中西醫結合不似傳統中醫的五行艱澀難懂,又不同於醫學中心的問十句答一句,更易於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