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金氏淋巴瘤

愛找年輕人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新型抗體突破傳統治療 如導彈直擊癌細胞

愛找年輕人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新型抗體突破傳統治療 如導彈直擊癌細胞#何杰金氏淋巴瘤

一名年僅35歲的氣功師傅,驚覺脖子出現腫塊,就醫、切片後竟確診何杰金氏淋巴瘤第四期,所幸該名男子透過健保給付使用新型抗體藥物治療,且治療過程無需住院,可維持正常上班、生活作息未受太大影響,完成治療至今已兩年多都沒有復發。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髓移植室主任尤達權醫師表示,「很多人聽到確診淋巴癌,擔心是不是要寫遺書了?其實不要害怕,因為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高達8成!」鼓勵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高 好發於兩大特定族群 尤達權醫師說明,淋巴癌可粗略分成「何杰金氏淋巴瘤」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通常好發於年長族群,加上本身較難治癒、死亡率因此較高;反之,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好發於60歲以上年長者外,也常見於15至30歲年輕人,是其一大特色。 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原因尚不明,尤達權醫師解釋,目前並無研究證實可直接導致何杰金氏淋巴瘤產生的原因。但臨床觀察發現,免疫功能異常的患者,如患有自體免疫疾病、愛滋病毒感染、或是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較容易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瘤。 當心六大典型症狀 近一步檢查更安心! 典型的六大症狀包括:燒、腫、癢、汗、咳、瘦,其中以「腫」最常見且容易被察覺,如脖子、鎖骨附近出現「淋巴結腫大」,甚至是胸口、縱隔腔深處亦有可能長出腫瘤,通常患者會感到胸口緊繃,或吞嚥困難等呼吸不順等症狀。尤達權醫師補充,發「燒」指體溫超過38.3攝氏度,淋巴癌導致的發燒和一般感冒所導致的發燒不同在於,患者通常不會有膿痰、喉嚨痛、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盜「汗」常伴隨著發燒一起出現,有時出汗量會多到要更換床單的程度;以及在沒有刻意減肥的情況下,體重在六個月內下降超過10%,此外,第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瘤亦有可能會出現皮膚搔癢的症狀。 尤達權醫師表示,如頸部出現明顯腫塊,建議找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切片檢查。若頸部無明顯腫塊,但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發燒、體重減輕或盜汗等症狀,則仍應進一步接受詳細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CT)等。倘若不幸確診為何杰金氏淋巴瘤,醫師會安排全身影像及骨髓檢查評估疾病分期。尤醫師特別強調,即使診斷為第三、四期,現有治療方法仍有相當高的治癒率,患者應保持信心並積極配合治療。 傳統化療在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瘤效果欠佳 新型抗體藥物精準擊殺癌細胞 尤達權醫師說明,傳統化療可治癒約8-9成的何杰金氏淋巴瘤,但如果疾病是第三、四期,國外研究顯示接受化學治療的6年無病存活率僅剩74.5%[1],也就是每4人裡面會有1人,無法透過第一線化療痊癒。值得注意的是,臺灣人的資料顯示,第一線化療只能治癒約5成的三、四期患者,治療效果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好。所以針對第三、四期的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化療外,我們還需要其它更有效的治療來改善療效。 尤達權醫師表示,過去研究發現何杰金氏淋巴瘤細胞表面幾乎都帶有名為CD30的抗原標記,目前國內已有專門用來對付CD30抗原的新型抗體藥物,這類藥物就像是帶著導航系統的飛彈,可直接將化療藥物精準投在CD30抗原陽性表現的腫瘤,不僅專一性高、治療成效也較佳。根據臨床研究顯示,針對第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使用新型抗體藥物治療,可將無病存活率提升到82.3-94.3%,相較於傳統化療的74.5%,治療效果有顯著改善[1-2]。 新型抗體藥物已納入健保 醫籲不符健保條件者可考量自費使用以增進療效 尤達權醫師表示,通常醫師與病人討論治療方式時,首要要件是考慮腫瘤的控制效果,是攸關病人存活與否的關鍵,其次考慮副作用對於病人的影響,例如年輕患者為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較高的族群及未來是否有生育需求,或針對生理狀況較不佳的年長者,應盡量選用感染風險較低的藥物,幫助提升整體治療成效、疾病存活率。 尤達權醫師強調,根據111年癌症登記資料,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年輕人的發生率排行男性第6名、女性第7名[3],為「年輕世代的十大癌症」之一。與其它癌別相比,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高且疾病預後普遍較佳。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化療對三、四期的患者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現有新型抗體藥物雖然療效較佳,但健保僅給付於特定條件的晚期患者。針對不符合健保給付規定的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癌患者,如希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亦可考慮自費使用,鼓勵民眾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治療,積極面對、重拾健康生活。 本材料所載一切資訊,僅供專業醫療人員參考並僅限於教育目的使用,不代替專業醫療人員的獨立專業醫療判斷,且不應被視為對任何人提供之醫療建議。本材料未明示或暗示的陳述或保證其內容的正確性及完整性。競爭對手資訊和數據均根據公開來源使用。不得散佈或未經授權而重製本材料。 C-APROM/TW/ADCE/0792 APR2025

高醫附醫提供CAR-T細胞免疫治療 療程已獲健保給付

高醫附醫提供CAR-T細胞免疫治療 療程已獲健保給付#何杰金氏淋巴瘤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簡稱DLBCL)是一種常見的淋巴瘤,其病程具侵犯性進展快速,若無及時治療,生命與健康恐受到嚴重衝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劉益昌主任鼓勵,今日因醫學進展已有相當好的治療藥物,可幫助患者掙脫疾病枷鎖,在以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為主的一線治療中,逾半數患者可獲得長期疾病緩解;若不幸反覆復發或是治療成效不佳,除了幹細胞移植以外,目前更有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供治療選擇。近期CAR-T細胞免疫治療健保已納入有條件給付,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也引進此尖端治療,並完成系統建置及認證,成為南部地區唯一可執行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醫學中心,讓復發或治療成效不佳患者,也有爭取長期疾病緩解的可能,生命再現曙光。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病程進展快速 難治或復發型病患接續二線傳統治療副作用衝擊較大 「淋巴瘤大致分成兩大類,分別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佔大宗,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其中最常見的類型」,劉益昌主任表示:「發病初期症狀多為淋巴結腫大,發燒、皮膚搔癢、咳嗽、盜汗,體重減輕等,若沒有及時治療,具侵犯性的癌細胞在身體快速增生,病情短時間就可能急轉直下。」 針對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治療方式,劉益昌主任說明,第一線採用化療配合標靶藥物,約50至60%病患能達長期緩解。若第一線治療效果不佳,或疾病復發的患者,就需要啟動第二線治療,此階段通常會使用較高劑量的化療藥物搭配標靶藥物,或考慮幹細胞移植。有鑑於副作用相對較大,年長或身體機能不佳的病患,往往較難承受藥物副作用的衝擊。 CAR-T為復發或難治患者帶來長期穩定控制疾病的希望 健保已納給付 病況符合條件即能申請 「不久前健保納入給付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有望為復發型或難治型患者帶來治療曙光,根據研究顯示,約有5成的患者,有望長期穩定控制疾病」,劉益昌主任說:「CAR-T細胞免疫治療是一種尖端醫療科技,首先需要自病患血液中收集白血球,經低溫保存後送到國外經認證的實驗室,分離出免疫T細胞,並將”嵌合抗原受體 (CAR) 基因”轉殖進免疫T細胞,如同加裝雷達般,成為精良的CAR-T細胞,回輸到病人體內後,能精準辨識並消滅癌細胞。 劉益昌主任強調,因為CAR-T免疫細胞必須在專門經認證實驗室製作,成本及價格非常高,2023年11月健保署開始納入給付,患者在兩線或以上標準治療,若治療反應仍不佳或復發,即有機會符合健保給付資格。 CAR-T細胞免疫治療副作用雖然較低仍要注意2項關鍵 南台灣唯一認證醫院帶來生命希望 劉益昌主任提醒,重新基因編成的免疫T細胞,原則上能在病患體內複製繁殖,不斷打擊癌細胞,雖然副作用比化療低,但仍要小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CRS)與神經毒性症候群(ICANS),如果高燒難退、血壓下降,認知功能或意識狀態改變、就要馬上接受檢查及治療,出院後也要非常注意感染的風險。 劉益昌主任補充,要執行CAR-T細胞免疫治療,醫院必須經相關認證,有能力執行每個標準作業流程,目前全台有7間醫學中心符合資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是南部唯一取得資格的醫學中心,不僅醫師受過專業訓練,醫檢師、護理師、個管師,藥師等團隊成員,都具備相關專業技能,希望能讓南部病患能有更多生命希望。 (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劉益昌醫師)

脖子腫腫硬卻不痛⋯「這癌症」會找年輕人!醫曝治癒率高卻藏隱憂

脖子腫腫硬卻不痛⋯「這癌症」會找年輕人!醫曝治癒率高卻藏隱憂#何杰金氏淋巴瘤

惡性淋巴瘤每年新增病例將近3000人,其中何杰金氏淋巴瘤佔約10%,治療以化療為主,但以年長患者為例,除了必須承受一定的副作用,可能導致治療中斷外,更需要留意肺纖維化、肺毒性等不可逆的影響。對何杰氏淋巴瘤患者而言,在一線選擇療效好且副作用較小的治療方式,一直是治療上努力的目標,今年通過健保擴大給付用於一線治療的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不僅能提升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治療成效、大幅降低副作用困擾,並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對患者而言是一大福音。

少年罹晚期淋巴癌併心衰竭 奇蹟復原

少年罹晚期淋巴癌併心衰竭 奇蹟復原#何杰金氏淋巴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一名19歲楊姓少年,去年剛從高職畢業,對未來充滿無限希望,卻在短短兩個月內,從90公斤爆瘦至75公斤,同時頸部出現腫塊、呼吸困難、雙腳水腫及皮膚癢,起初他不以為意,被家人帶去看中醫,認為是作息不正常、胃發炎引起;中間又改看別家中醫,採食療及中藥仍未見改善,拖了將近七個月才到醫院就醫,當時狀況惡化為連呼吸都會喘,雙腳腫了三倍大,嚴重到無法走路,必須由家人推輪椅。差點活不過兩個月 醫護問是否轉安寧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林增熙主任表示,楊姓少年早期只有頸部淋巴腫塊,由於延誤治療,就醫時左側脖子長了約4公分淋巴瘤,經切片化驗後確診,罹患惡性淋巴癌中佔10%盛行率的「何杰金氏淋巴瘤第四期」;從電腦斷層中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出現心包、胸腔、腹腔部位多處積水,甚至引起嚴重的心肺衰竭而轉至加護病房。曾有加護病房醫護人員認為情況不樂觀,詢問是否要轉為安寧療護?林增熙主任表示,不是每個第四期癌症的病危患者,都只能選擇安寧療護,而捨棄積極接受化療的機會。由於何杰金氏淋巴瘤採化療,大多有良好反應,整體治癒率可達八、九成以上,考量楊姓少年還年輕,不該悲觀放棄治療。楊姓少年初次施打四種標準化療藥物後,心肺衰竭情形改善,醫師導入引流管及利尿劑等支持系療法,緩解器官積水、體內水腫的情形,短短兩天就轉回一般病房。接下來安排每隔兩周化療一次,連續六個月共做十二次療程,透過正子攝影報告顯示療效達腫瘤完全緩解,出院後每兩個月定期回診抽血追蹤,降低復發的風險。何杰金氏淋巴瘤 好發15~34歲族群從鬼門關走一遭的楊姓少年開心地說,「從未想過人生會變成這樣,曾有人說我恐怕活不過兩個月,如果一開始選擇就醫,就不會拖到這麼嚴重。」接下來決定要繼續升學的楊姓少年,將更珍惜未來的每一天!根據衛福部今年最新公布的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台灣的發生率較低,每年只有約200名的新病例,罹患族群多以15歲至34歲的年輕人,可能與自身體質、病毒感染有關。

少女咳嗽皮膚癢 驚罹惡性淋巴癌!

少女咳嗽皮膚癢 驚罹惡性淋巴癌!#何杰金氏淋巴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竹一名14歲國中少女,過去一個多月來持續出現咳嗽、流鼻水和嚴重皮膚搔癢,體重也一個月減輕3公斤,晚上睡覺常盜汗,本來以為只是過敏,直到發燒和咳嗽症狀加劇就醫,醫師詳細檢查發現竟是惡性淋巴癌的何杰金氏淋巴瘤第二期,胸部縱膈腔已經有一顆13.5公分大腫瘤壓迫支氣管。兒少體重驟降應提高警覺新竹馬偕小兒科醫師黃鼎煥表示,少女就醫時,頸部淋巴腺腫大,X光檢查可以看見胸部縱膈腔有一顆13.5公分大的腫瘤,電腦斷層進一步發現腫瘤已壓迫雙側支氣管造成狹窄,才導致咳嗽加劇,若再延遲就醫,腫瘤更大可能會壓扁支氣管而無法呼吸,造成生命危險。腫瘤確診為惡性淋巴癌的何杰金氏淋巴瘤第二期,所幸經過數個月化療與放射線治療後,少女呼吸恢復順暢、皮膚搔癢緩解,各種不適症狀亦逐漸改善。8個月後,更重拾健康,開心地回到校園。黃鼎煥醫師指出,淋巴癌好發年齡為5到18歲,屬於孩童常見癌症第3位,早期的淋巴癌常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不易察覺及診斷。因此只要有以下症狀就該提高警覺,包括:發燒就醫未改善且找不到原因,一周以上仍持續發燒;頸部、腋窩或腹股溝的淋巴結腫大;夜間盜汗、咳嗽、呼吸急促;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兒童生長發育階段,體重與身高應會持續成長,若非刻意減肥,一個月內減輕1公斤,家長都應該特別留意孩子身體狀況。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8成以上黃鼎煥醫師表示,淋巴癌致病明確原因仍不清楚,可能與免疫功能不全、細菌或病毒感染、基因突變或長期暴露在一些化學製劑環境下有關。臨床常見許多家長擔心小孩身體無法承受抗癌治療,轉而尋求偏方或延遲治療,其實是錯誤觀念,因為大部分好發於兒童的癌症治療反應好,且身體對於治療承受度高,各器官的再生恢復能力都強過成人,以何杰金氏淋巴瘤為例,整體治癒率可達8到9成以上。

男大生頸腫如葡萄串 惡性淋巴瘤入侵

男大生頸腫如葡萄串 惡性淋巴瘤入侵#何杰金氏淋巴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1歲陳姓男大生一年多前頸部出現腫塊,因無疼痛感不以為意,直到腫塊變大且數量如葡萄串,就醫後才發現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瘤」,為此陳同學休學專心抗癌,病症終於緩解。當他以為已痊癒,正規劃赴日留學時,癌症竟又復發,在家人及醫師勸說下,接受治療高劑量化療合併自體幹細胞移植後,病情再次緩解。何杰金氏淋巴瘤 症狀多為不明原因反覆發燒咳嗽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癌登報告顯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多為「年輕族群」,逾4成患者年齡介於15歲至34歲,且症狀多為不明原因反覆發燒、咳嗽,其發病症狀類似目前令人憂心的武漢肺炎與A型流感,若是上述症狀合併頸部出現腫塊、莫名變瘦、夜間盜汗及皮膚癢,應儘速找血液腫瘤科醫師求診。陳同學說,第一次化療期間口腔黏膜到胃腸道嚴重潰瘍,常常全身痛到無法入睡,即便想吃東西也食不下嚥,就連喝個水這種再簡單不過的小事,也如同十幾把刀片在割喉嚨。想不到因為復發導致要再一次感受化療的痛苦,不禁全身發抖。在家人及醫師苦心勸說下,陳同學使用「CD30標靶治療」做爲鞏固治療,降低再次復發風險,該治療今年2月也通過健保給付,幫助患者安心治療,減輕經濟壓力。復發風險高 移植後鞏固治療提升治癒率和信醫院血液腫瘤科譚傳德醫師表示,多數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可在第一線高劑量化療及自體幹細胞移植後痊癒,然而即使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仍有5成的患者無法完全達到緩解,在這群復發的患者之中超過9成,在移植後兩年內,何杰金氏淋巴瘤會再度來犯。因此,臨床上建議高復發風險頑固型或復發型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應在自體幹細胞移植後接受「CD30標靶治療」做為鞏固治療,降低再次復發的可能。根據跨國臨床試驗顯示,高復發風險患者接受「CD30標靶治療」做為鞏固治療,有近6成患者「五年無復發存活率」大幅增加,提升治癒的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