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

心理介入舞蹈治療 剖析內在真實樣貌

心理介入舞蹈治療 剖析內在真實樣貌#心理治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與療癒性的介入相較,心理治療的介入則依著不同學派理論、治療模式與目標進行。在麻州東北大學的瑪莉.巴盧提出心理治療中的「介入」是指透過一種行動或策略,使人們的內在能產生改變。使當事人更能與自己「靠近」 顯露自己內在的真實樣貌介入是一個「語言化」的過程,透過說話,我們較能意義化地整理所表達的素材、進入想法、意識、象徵與意符系統。拉文認為,當語言介入時,也同時進入了藝術與內在交織的世界,讓無意識的過程明晰。換句話說,就是語言素材與表達歷程相互塑造,對於治療現場所呈現的素材,我們以更寬廣的內涵去照顧或接應。同時,藝術的表現不是重點,我們並不要求當事人的動作是否能達到多麼極致的身體姿態、優雅氣質或動作架式;相對的,我們一再促進與模塑的,是如何使當事人更能與自己「靠近」,顯露自己內在的真實樣貌。在這個過程中,心理歷程才可能產生,透過在行為、情緒狀態或感覺層面的介入,使人對自己能有新的認識,激發自我更深層的整合。動作如何地片段 對個案當下的心靈處境都很重要在治療現場中,並非所有的動作皆具備「規律」、「秩序」或「象徵性」。許多時候,個案明顯無法整合自己,身體的動作是以零碎、混亂和不成樣的狀態展現;特別處於情感困惑、掙扎、衝突、迷失的時候,動作時常是片段、零碎、不穩定的、分裂的甚至無意義的靜止。當我們面對這一些尚未成形的動作表達,應該如何詮釋與理解?我試圖重新建構透過舞動身體進行「心理介入」的新觀點,在我工作經驗中發現,我們的情感會隨著身體的動勢而開啟豐富的連結與相關的記憶。這些伴隨情緒、感覺的動作,無論如何地不成樣,如何地片段,對個案當下的心靈處境都是重要的。這一類的動力或趨勢不僅是表達自己,也在動中碰觸到自己最深沉的情感和矛盾。這個碰觸代表了一種身體和心理的連動性,我們可以說是「身體有了心靈的語言」或者是「有肉身感覺的心靈」,二者是分不開的。此類身體表達並不一定能說清楚或浮現清晰的意義,卻留住「心靈的當下性」或「肉身化的時刻」。「心理介入」的基礎何在?無論是一對一的治療或團體舞蹈治療,我們看到的是案主展現於外的部分,那可能是一種探索,也可能是一種自由任意的移動。當我們面對著他們,我們唯一擁有的線索是「現場」中的交會。而大多數的情形下,我們其實並不清楚案主要做什麼動作、會帶出什麼樣的表達,也不知道他的心理狀況如何。一般來說,舞蹈治療師並不下任何心理診斷或衡鑑,一來是此非治療師的專長,再來是此舉會將治療師帶離現場的感受,也就是會離開「現場」,而轉入了判斷。當我們進入心理介入的時候,是在探問治療師知識建構的基礎─對他人身體在場的知覺、想像和認知的理解,同時也是在追問治療師「心理介入」的基礎何在?是要詮釋動作,以關係發展,或是以身體自我發展為目的?瞭解介入的基礎可協助治療方向的定位,正如一些心理治療學派在治療之前先做評估、瞭解之後才設定目標進行介入。「動勢心理介入」 介於身體與心理間的工作方法身體的運行總會相伴出現一些感覺,情緒的渲染也總會伴隨身體上的感受,因此,治療師在這個整體性基礎上對這中間的「通道」做工。為了要促使治療「過程」在這個工作場域上有效擴展,治療師要能有效地在這個通道上讓每一個特殊的個案以自己的脈絡「推動」一些東西。這包含了一組運作步驟的推動,有賴身心的連動裝置去牽動心理素材發生。要讓心理素材的意義或特性浮現,需要好幾個來回,且輔以心理治療的技術如反映、演繹、焦點、同理心、一致性以及立即性等,以此讓介入更具穩定度,並催化個案在表達中訴說所感所想。這個介入過程,讓舞蹈治療不再只是舞蹈紓壓,而是能夠發現他們經驗的內容為何,並對具條件的動勢進行擷取、發展、覺察、意涵釐清,帶著個案在身體表現中照見自己處境,這是「動勢心理介入」的意義。許多治療師在實務工作中,也都發展某種身、心之間的介入方法,如愛德樂的真實動作的直觀介入;或是朵莎美提絲的身體經驗介入。而此處提出的「動勢心理介入」,則是一種介於身體(物質性)與心理(精神性)之間的工作方法。在「整體性的攝受」中,以身體感捉拿;同時,也在出現的動勢之中「擷取」片段,作為連結或激發「心理素材」的介入方式。(本文摘自/動勢,舞蹈治療新觀點/心靈工坊)

擋不住的購物慾 5招助解決

擋不住的購物慾 5招助解決#心理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失心瘋購物真的是病!29歲李先生10年前嚴重型憂鬱症發作,向銀行貸款20萬元購買軟式飛鏢機,事後負債無法償還,今年2月購買單片500元的CD多達20多片。此外,對於高達數萬元的衣物也在無法克制的狀況下刷卡購買。因重度憂鬱症強迫性購物而住院治療,在使用抗憂鬱藥物以及認知心理治療後,憂鬱症狀及購物慾皆已改善。購物狂盛行率約為2-8% 其中95%為女性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胡銘傳表示,強迫性購物或俗稱購物狂(Compulsive buying)的盛行率約為2-8%,其中95%為女性。許多研究發現強迫性購買常發生於患者負面情緒時所產生的衝動,購買超過自己能力所能負擔的物品,該物品往往並非所需,而購物後即產生罪惡感、愧疚、迷惘或心情低落。此疾患常發生於女性、物質主義者及低自尊者。可能與生物、心理及社會因素相關聯,例如神經傳遞物質異常、幼年時期物慾經驗、低自尊心、過度物質主義、完美主義或社會風氣趨使有關。5認知行為治療可克服衝動購物強迫性購物的治療方式分為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藥物治療主要以抗憂鬱劑為主,尤其是「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對某些強迫性購物有控制效果;除藥物之外,認知行為治療亦具有療效。以下行為規範有助於克服購物衝動,減少消費行為:1) 將自己想買的物品以紙筆詳細列出,分析該物品是自己「想要的」、「需要的」或「絕對需要的」。2) 接著要詳細考慮自己是否已有相同或類似的物品,以免重複購買的情形發生。3) 避免在百貨公司或商場特價、週年慶等時段逛街。避免支票或信用卡隨身。如果無法自制,可將全部信用卡交給家人,或予以剪斷停辦。4) 讓家人或親近的朋友知道你有購物狂的行為,逛街時如果有購物衝動,可立刻聯絡家人或好友,請他們提供意見。5) 培養有意義的興趣、嗜好,轉移注意力,如看書、運動、聽音樂。

研究:拍照打卡助改善情緒

研究:拍照打卡助改善情緒#心理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使用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上拍照打卡,與朋友們分享心情,享受互動的快樂是很普遍的社交活動,據最新調查發現,台灣12歲以上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者已達1604萬人,普及率73.4%,2016年發表在《心理學前端期刊》的研究發現,透過使用智慧型手機進行簡短且定向的練習,有助於迅速改善情緒。手機微干預 可作心理治療的一種選擇這項研究屬於一項較大型研究方案的一部分,由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由德國、韓國、美國跨國合作完成,參與這項國際性研究的有27位健康的年輕男性,他們須使用智慧型手機觀看超過5分鐘的影片教學說明,例如:練習專注於自己的身體,他們感到更警醒、平靜、精神振奮。有些受試者在練習中回憶一些情緒經驗,其他受試者沉浸在重複短句或數字序列中,或者變化自己的臉部表情,受試者在練習前後,透過手機記錄心情,研究結果顯示,以手機為主的微干預(受試者可使用已被採用或更現代的心理治療模式,稱為微干預),可在具體、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改善情緒,應用軟體可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選擇。半夜或不便求診時 快速改善患者情緒台北市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移動式裝置的心理治療可在緊急狀況下,如半夜或不便求診時,快速改善患者情緒,幫助其取得心情的平靜,移動式裝置的心理治療雖有其便利性,不受時地限制,但仍無法取代專業人士的重要性,她提醒,出線長期情緒困擾時,還是需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疲勞又失眠 搞操煩恐是焦慮症

疲勞又失眠 搞操煩恐是焦慮症#心理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阿華姨年輕時是鄰里間人人敬佩的模範媽媽,前幾年退休在家帶孫子,自從去年大兒子突然心肌梗塞後,阿華姨每天都過得很不安穩,「搞操煩」的感覺不會停,即使假日沒事在家,還是會「沒事找事煩」,晚上會因胡思亂想而睡不著,白天更是感到疲勞、全身緊繃又肌肉痠痛。因未知狀況而緊張、擔心、緊繃臺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吉特表示,醫學上而言,阿華姨的狀況就是典型的焦慮症,每個人遇到未知的狀況時,都會因不確定感而緊張、擔心、緊繃,這就是所謂的焦慮。正常的焦慮通常忍耐一下,自己會緩解,有時,適當的焦慮甚至可以提升人在困境中的表現,但某些人會因體質、心理素質、壓力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在一段時間進入所謂「病態焦慮」的狀態,變得對太多事情感到焦慮、或是焦慮的程度太嚴重、又或是焦慮不會自己結束。疲倦、失眠 焦慮症痛苦指數高這樣的狀態久了,人會非常疲倦,甚至會出現失眠、身體不適等症狀,到了這時候,醫學上會認定這達到了「焦慮症」的程度,務必需要接受精神科專門的協助和治療。李吉特醫師也說,焦慮症的痛苦指數相當的高,但往往被一般人說成是「自尋煩惱」,讓人不敢尋求協助。認知、放鬆訓練、心理治療可改善但事實上,只要能尋求專業協助,透過精神科醫師的詳細評估,配合藥物、認知訓練、放鬆訓練、心理治療等療法,再搭配規律作息、運動、壓力管理等生活調整,焦慮症往往能夠改善,因此,若是有類似「搞操煩」的狀況,建議尋求精神科的協助,讓專業醫師協助化解困擾。

英4歲童玩iPad成癮 需接受心理治療

英4歲童玩iPad成癮 需接受心理治療#心理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隨著3C產品的普及,隨處可見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或平板,但專家警告家長們,讓幼兒過度使用智慧型產品會導致危險的長期副作用。在英國最年輕的成癮患者是一名四歲小女孩。如果家長不讓她使用iPad,她會情緒不穩,家長只好讓她參加心理治療課程。英國的格拉漢姆醫生創立了第一個戒科技癮的心理治療課程。他表示這個小女孩的情況並非個案。在英國還有許多同年齡兒童對智慧型產品成癮。醫生說,「這名四歲女孩的家長向我描述女孩的情況,她對這些科技產品非常著迷,一天甚至會使用3至4個小時,而且當家長不讓她玩時,小女孩的情緒會變得非常躁動。」專家表示,這種科技成癮的症狀與酒精或毒品成癮是一樣的。他同時也警告這會導致幼童的成長與真實社會脫節。「現在的小孩幾乎從一出生就能夠接觸到網路,而當他看到家長也在使用智慧型手機時,更會勾起他們也想要玩的慾望。當然對於現代人來說,想要不使用這些產品非常困難的,但如果無法從中取得平衡的話,將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且學齡中的幼兒對於妥善取得平衡的能力還不足,一旦成癮,導致不穩情緒更是無法控制,且隨著年齡的成長將更為嚴重。」心理學者預測,在過去的三年間,科技成癮的學齡孩童增長了30%,而一項英國調查也顯示,超過一半的家長允許幼兒玩他們的手機或電腦,更有七分之一的家長讓他們的小孩一天玩超過4小時的玩具。

心理治療幫助自己 輕敲心門溝通

心理治療幫助自己 輕敲心門溝通#心理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您是否正受失眠、焦慮、憂鬱的感覺所苦,甚至一些說也說不清楚的問題所限制?當前往醫院看診後,也期待能發揮自己的力量自助人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劉又銘說,透過心理治療可以幫助自己,敲開和外界溝通的心房。劉又銘醫師表示,心理治療是專業心理從業人員運用技巧,協助處理心理問題的過程。現在社會不乏見到許多心理問題,例如:感情問題困擾而發生自傷者;自我認同感缺乏,整日感覺空虛的人;白天人際疏離,晚上則執著於網路世界,或到夜店酒吧裡找尋愉悅;中老年空巢危機等。他觀察到這些困難處理的心情,在臨床治療上卻出現矛盾現象:有時病患堅持要醫師開藥治療,返診時也狀況不錯,但後來卻表示自己其實都沒吃藥。有的患者則相反,抱怨醫師只做開藥動作。其實,許多困擾的感覺與想法,反而不容易和親近的人討論,甚至不被自己所察覺。因此,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採取一種以聆聽為主的方式,不以教導與建議為導向。為求更接近問題本質,治療師要專注於患者有說與沒說的事。在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參考英國倫敦Tavistock Clinic的治療模式,該模式是目前公認最嚴格且嚴謹的方案,也已有50年的豐富訓練與發展經驗,再融合臺灣國情,建立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 鼓勵患者敞開心門

心理治療 鼓勵患者敞開心門#心理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最近社會自殺案件頻傳,因為許多人正受失眠、焦慮、憂鬱的感覺所苦,進而封閉自我不與別人傾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劉又銘醫師說,透過心理治療可以幫助自己,將敲開和外界溝通的心房。劉又銘醫師表示,心理治療是專業心理從業人員運用技巧,協助處理心理問題的過程。心理治療也分門別類各有所長,在醫院的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家族治療、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等。他觀察到這些困難處理的心情,在臨床治療上卻出現矛盾現象:有時病患堅持要醫師開藥治療,返診時也狀況不錯,但後來卻表示自己其實都沒吃藥。有的患者則相反,抱怨醫師只做開藥動作。強調速效解決問題,如只用疾病跟藥物的生理因素去處理問題,則問題會一再重複發生。其實,許多困擾的感覺與想法,反而不容易和親近的人討論,甚至不被自己所查覺。因此,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採取一種以聆聽為主的方式,不以教導與建議為導向。為求更接近問題本質,治療師要專注於患者有說與沒說的事。劉又銘醫師強調,治療師不評斷患者,而是在必要時,鼓勵患者了解過程。在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中,很多人可以被幫助去說出他痛苦的情緒和想法,這將可以帶來釋放的感覺與反思。

遇壓力猛吃 女心因性過食症體重暴增

遇壓力猛吃 女心因性過食症體重暴增#心理治療

童綜合醫院心身科主任黃湘雄表示,25歲的林小姐是研究所碩士班的學生,因為近兩個月體重暴增約20公斤,感覺情緒日益低落而前來就診。經問診之後發現患者因畢業在即,須準備碩士論文而備感壓力,常常會不自覺的狂吃東西。診斷後發現患者罹患「心因性過食症」,經給予藥物治療3個月後,患者的情況獲得改善,體重也減輕了10公斤左右。「心因性過食症」發生原因不明,不過可能與壓力有關,黃湘雄主任說,在上述為了應付壓力的個案中,因過度攝食而導致肥胖的情況,臨床上可歸類於「心因性過食症」,經給予藥物先緩解患者當下的情緒困擾,並安排心理治療改善她的壓力因應模式後,暴飲暴食的情況與體重已初步得到控制。所謂的「心因性過食症」是因心理因素引發,從某角度來看患者是在壓力下會不自覺的吃東西。它與典型的「暴食症」有所不同,暴食症是由於對體重控制的過度專注,以致於暴食症患者會採取極端的方法來減少攝入食物後的致胖作用(如:自行催吐、通腸劑濫用等),造成身體上的併發症,但「心因性過食症」患者一般則不會出現這一類的行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