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

是恐懼、焦慮或妄想?心理治療師教你辨認心中莫名不安是哪一種

是恐懼、焦慮或妄想?心理治療師教你辨認心中莫名不安是哪一種#心理治療

是否曾被說過膽小,或是自覺容易緊張兮兮,雖然這些表現都是來於心理壓力,但美國心理治療師大衛.里秋(David Richo)在《當恐懼遇見愛》書中卻告訴讀者,恐懼與焦慮,兩者很不一樣。適當的恐懼其實有助於人類學習,適應外在環境,但演變成神經質的恐懼、焦慮,甚至是恐懼症,放任無力感壓垮自己,嚴重會影響身體健康。以下為原書摘文:

對自己超嚴格?心理師一語道破:「羞愧感」是因為你在逃避創傷

對自己超嚴格?心理師一語道破:「羞愧感」是因為你在逃避創傷#心理治療

「嚴以律己」是許多人敦促自身進步的座右銘,但是英國心理諮商師艾美.布魯納(Emmy Brunner)在《內心對話的力量》中分析,強烈的自我批判並陷入「羞愧感」,其實是一種內心深處創傷未撫平,所衍生的情緒應對機制。明明期待自己更好,卻可能逼得自己走投無路。學習找出創傷源頭,才能擺脫自我否定的惡性循傳。以下為原書摘文:

情緒也有「慢性病」?曾陷入深淵的心理師親揭「焦慮根源」有2種

情緒也有「慢性病」?曾陷入深淵的心理師親揭「焦慮根源」有2種#心理治療

曾在高中時期深受強迫症困擾,卻被家人一句崩潰叫他「去死」反而因此體認到「死亡也能作為一種選項」感到心安,諮商心理師莊博安用親身經驗在《慢性焦慮》解答,面對心理困境,你還能夠「思考」就是轉機,指認心中那份「焦慮」的起源、樣貌,一切就可能好轉。以下是原書摘文:

你是「成人理性」或「孩子氣」?專家:坦然接受無常反而讓你更強

你是「成人理性」或「孩子氣」?專家:坦然接受無常反而讓你更強#心理治療

期待一份穩定關係,卻總是在真正進入關係時感到徬徨不安?既害怕受傷,也擔心自己不被愛?美國心理治療師大衛.里秋(David Richo)在《當恐懼遇見愛》書中解析,唯有正確認識你心中對失落與被遺棄的恐懼,並練習自我療癒,才能健康成熟地面對生命中的困境。以下為原書摘文:

透過人生經驗做心理治療 快速而有效

透過人生經驗做心理治療 快速而有效#心理治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或許你小時候玩過「連連看」。當我是小孩子時,我會給圖畫本上色,裡面有許多的點點,這些點連在一起就變成一個圖案。但我永遠不會事先知道這個圖案是什麼,直到我把這些點都連在一起才會知道。當我玩連連看時,一個圖案突然浮現,我會非常開心。所以,如果一個個案抱怨說,「我很懶惰」,治療師想要幫助這個個案,最好不要直接去處理懶惰這個大問題。懶惰不是一個完整單位,它是由許多元素組成,事實上,有許多過程。所以,與其去詮釋懶惰背後的意義,治療師或許可以微妙地改變個案的情緒背景。通常,當個案談論一個問題時,他相信他的問題是一個完整單位。將一個複雜的過程當成一個完整單位來處理或許可以幫助人們有效的溝通,卻也可能阻礙改變的發生。如果艾瑞克森相信我的抽菸斗是一個完整單位,並用這樣的觀點來處理,結果可能完全不同。相反地,艾瑞克森引導我清楚地意識到我抽菸斗行為的種種組成元素,元素改變了,整個大問題也就跟著改變了,我就戒煙了。同時,艾瑞克森從未問過我有沒有繼續抽煙。相反地,他提供我一個機會瞭解我的行為,我了解到抽菸斗的行為跟我新的情緒背景相違背。也因著我的敏銳,我利用這個機會去改變,我也成功了。我戒煙了,而這是我自己自由意志的選擇。我給這個艾瑞克森用來幫我戒菸的方法取了個名字。我稱之為 「法拉佛西(Farrah Fawcett)原則」。法拉佛西是美國70年代的一個性感象徵代表,她是一個漂亮的美國女演員。那時候的大學生會在宿舍房間牆上掛一幅她穿紅色泳裝的性感海報。那時候,我在醫院實習,跟我同事在餐廳裡用午餐。桌上放著一本時尚雜誌,封面就是這位美麗的女明星。同桌吃飯的人看見這雜誌封面說道,「她的腳踝太胖了」。另一個同事看著這雜誌封面然後說 「她的小腿不好看」。另一個人接著說,「她的屁股跟她的腰比起來,屁股太大」。另一人說:「她的胸部太小」。另一人說,「她的眼睛不對稱」。等到我們吃完午餐,我再也不覺得法拉佛西漂亮了。許多元素協力合作創造了一個完整單位。因此,當你將一個完整單位分解成許多小元素時,完整單位就失去了它的完整性──這可以破壞它的完整型態,這也就是艾瑞克森對於我的抽菸斗行為所做的事情。詳盡的細微檢視可以鬆動一個結晶化不改變的固定狀態。我經常會問那些在痛苦中煎熬的個案,請他們詳細地描述他們痛苦的經驗。這樣做的時候,他們通常就覺得沒那麼痛苦或難受了。(本文摘自/經驗式治療藝術/心靈工坊)

用愛傾聽 陪伴安寧者最後旅程

用愛傾聽 陪伴安寧者最後旅程#心理治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時候我們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個孝子除了不能夠事必躬親之外,另外一點,對於老人家展現出的不適或是沮喪情緒,並沒有接納下來。有些家屬會跟醫療團隊說:「他就是喜歡這樣!」意謂病人以前的習慣就是如此,例如沒什麼事,卻會把它放大,其實對應出來的狀況是,病人的情緒點始終沒有被家屬接納。這個放大點,通常就是他在呼救,彷彿在說:「我在這邊,請你來看我一下,我需要你的關心!」。病房裡,曾發生特別的狀況,老人家喜歡按紅燈,然後護理師就跑去說:「阿伯,你怎麼了?」阿伯就對她說:「麻煩幫我把那個杯子拿過來!」護理師通常就會很無奈:「你怎麼為了一個杯子,就任意的按紅燈!」可是對老人家來講,他內心渴望有人來看看他,於是利用按紅燈召喚人來稍微探望一下――「你看我一眼,有人跟我說說話就好了,其實我就放心了」的那種心理。所以對病人來講,他有時候會打電話給家屬,然後說:「沒有啊,沒有什麼事情!」,然後家屬就會回應:「沒什麼事情,你打電話給我幹嘛呢?你知不知道接到你一通電話,我心臟都快要跳出來了!」這番話令老人家好沮喪,於是認為:你是不是不關心我?有些人會認為「安寧」和「治癒性治療」是一刀兩斷的東西,即使現在已有「安寧共同照護」的概念,還是會等到治療無效或無法控制之後,再來參加安寧共同照護,時間上都有些太晚了。安寧共同照護是自2005年開始,台灣已有部分醫院有治癒性兼顧安寧緩和治療的機制,至於會採取何種方式,則視各家醫院的實際做法。當病人還在積極治療的階段,醫生會用照會的方式跟安寧團隊(包括安寧背景的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團體)接軌,讓這個團隊可以接觸病人,此時病人雖然尚未轉進安寧病房,卻已開始慢慢接觸一些安寧的資訊,或是做一些症狀上面的處理或服務。病人跟家屬或原團隊的醫護人員,會希望在病情末期接近臨終的階段,才會診安寧團隊。但是臨床上發現,安寧團隊越早加入會診,越能協助處理病人醫療溝通或心理層面的問題;當發生症狀處理不來的時候,安寧團隊的醫師可以提供調整藥物的建議,使病人的症狀改善許多。在這個階段病人與家屬經常面臨的情緒反應有:「混亂」――面對病情階段性的變化,要承受的資訊過多,一時無法吸收。「討價還價」――想要透過更積極的治療讓病情恢復上一個階段,但又怕此時的遲疑造成病人更大的受苦。「無所適從」――認知上了解病情的進展,但無論在照顧方式或心理調適上都顯得無所適從,以致產生極大的焦慮。「憤怒」及「不甘願」――之前治療的努力與期待似乎都化為烏有,找不到繼續努力的意義。以上的情緒反應只是此階段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原因其實來自於,對於即將面臨親人離世的預期性悲傷反應。心理照護的介入透過會談、生命回顧等方式,能夠協助病人與家屬逐漸釐清這些複雜情緒背後的期待,同時尋找此階段的希望感,進一步找到面對疾病適應的情緒出口。如果說醫院本身有安寧團隊之外,還有心理腫瘤學的服務照顧,這可以讓病人與家屬得以提早習慣有心理師、社工師、個案管理師的介入,常常有人關心病人和家人的情感層面,接受必要的協助。如此一來當病人與家屬後續要接軌到安寧階段的時候,銜接上都會比較順利,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有人關心到心理層面,例如對病人生命的照顧需求、生活品質、存在意義及生命尊嚴及等等。(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出版)

舞蹈治療重整精神 由身體促進改變

舞蹈治療重整精神 由身體促進改變#心理治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舞蹈治療約在一九四○年代發跡於精神醫院, 早期(1942~1970)舞蹈治療師的工作對象為慢性精神疾病或日間病房患者幫助他們透過舞動身體表達自我,增進患者情緒與人際互動的改善。初期舞蹈治療 類別屬於輔助或另類治療舞蹈治療初創時期,治療師們多以豐富的舞蹈經驗為基礎,她們對於身體有相當的直觀能力,能夠憑著經驗,敏銳地捕捉身體所傳遞的訊息。雀絲、豎普、伊凡等人,透過開放性態度以及表達性活動(移位、非移位動作、節奏動作、扮演、想像)建立關係,發展對身體與自我的覺察。其特別之處在於讓人們用自己的身體打開感官知覺,探索身體與自己的關係,進而表達內在感覺。初始時期因舞蹈治療妾身未明,在類別上屬於輔助或另類治療,治療師們並未對「語言」在治療歷程中的重要性或位置提出討論。特別在一九七○年代「非語言溝通」研究蓬勃之際,一些從事幼兒工作的舞蹈治療師,認為舞蹈治療是「非語言治療」的一種,因而提出舞蹈治療是非語言溝通的治療,然而這樣的主張簡化了身、心關係的複雜性,也忽略了脈絡因素的必要性。舞蹈治療的特質 透過動作自發流露重整精神爾後,研究證實「非語言」需要有情境脈絡,心理學家艾克曼說:「身體與個人的生活經驗相互產生關聯,身體非語言訊息,需要有情景提供背景因素,才能使我們對這個人的身體語言有較具體的認識,也才能獲得它可能的心理意涵。」亦即,我們無法單單看一個人的身體表現就瞭解他/她,而是透過這個人的身體語言,再結合相關的背景描述,以對他/她獲得完整的認識。因此,身體動作的訊息也就不只是表達,還包含了內隱的情緒。就嬰幼兒時期,非口語互動的確在與人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這是極為私人的情感交流,身體確實隱含著多種的訊息。不過,那是因為嬰幼兒尚未發展出語言,才以「非語言」的方式與照顧者互動。舞蹈治療師或許會參考母嬰之間的互動與情感的分享,將之置於其治療關係之中,增進個案的社會性行為,但並不等同於非語言治療。舞蹈治療的特質在於透過身體(動作的自發流露),重整人的精神世界。引導人「回到」身體性存有之上,讓人的本質可以自己流動、生長,不受到過度人為的、意識的壓抑。經由身體的創造性、同步性、共感與同在,建立的療癒性關係,能給予當事人許多空間與機會促進改變。舞蹈治療師還需借用心理治療的對話技術隨著舞蹈治療的蓬勃發展,後期的舞蹈治療師(1970以後)從心理健康領域思考,愈發覺得不可忽視「語言」在治療歷程中的重要性。亦即,舞蹈治療師在身體運作能力之外,還需要借用心理治療的對話技術,使自己在工作時能有所參照。他們採取的方法大多是身體動作與口語言說的共同合作,在口語的方式上,可能採用不同心理治療理論的觀點或技術。然而其困難點在於,我們用「語言」談論身體經驗時,必然會面臨一些問題,其中之一是,我們要採取哪一種觀點來說?(本文摘自/動勢,舞蹈治療新觀點/心靈工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