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

夏日飲食多注意 速食用避免滋生細菌

夏日飲食多注意 速食用避免滋生細菌#細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米製品是許多人每日必食的食品,為保障民眾吃得安心;新北市衛生局6月份抽驗轄內便利商店、大賣場、早餐店及餐飲店販售即時食品類「米製品」,檢驗衛生標準(大腸桿菌群、大腸桿菌),初抽30件中有3件不合格,皆檢出大腸桿菌群超標,經複抽檢驗全數合格。衛生局表示大腸桿菌及大腸桿菌群是監控食品在餐飲及食品販賣過程中,是否因人員的衛生、操作環境、人為汙染,或是配料處理、器具或包裝過程受到汙染及儲存設備不當的衛生指標,因此呼籲製售業者應落實衛生自主管理,加強控管從業人員操作衛生及作業場所環境清潔,並提醒民眾購買食品時應選擇商譽良好、販售場所環境衛生的店家,購買後應盡快食用完畢,以避免滋生細菌,確保食品衛生安全。

開冷氣注意通風 防止結核菌滋生

開冷氣注意通風 防止結核菌滋生#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夏天即將到來,民眾開冷氣時都會緊閉門窗,但盡量維持空氣流通仍是有必要的,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呼籲,結核菌容易生存在不通風的地方,但較怕紫外線,所以除了通風,讓陽光適度照射室內環境,可以減少結核菌生存機率。衛生局指出,結核菌生存在有氧氣及弱酸性的環境,喜愛潮濕、不通風的地方,較害怕陽光與熱。但不是每人體內有結核菌一定會發病,好發於糖尿病、肺塵症、癌症、免疫不全症候群患者、胃切除、荷爾蒙造成的抵抗力減低、長期類固醇治療、營養不良、成癮者(酒、藥及毒)、已得過肺結核及高齡體弱者。生活環境也應盡量打開室內窗戶,並保持屋裡空氣流通,避免出入密閉公共場所,有感冒症狀應主動戴上口罩,勿隨地吐痰,一有咳嗽及打噴嚏用衛生紙捂住口鼻,妥善處置衛生紙,並且立即洗手。衛生局表示,結核病是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一般人受到感染後,約到5%到10%的機率發病,但是只要接受六到九個月的藥物治療,就能痊癒。衛生局建議民眾,平時養成正常生活作息,攝取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空氣暢通,一有感冒症狀也主動戴上口罩,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預防疾病傳染。

研究:讓蚊子感染一種細菌可抗瘧疾

研究:讓蚊子感染一種細菌可抗瘧疾#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瘧疾的傳染是通過蚊子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播的。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的研究顯示,瘧原蟲在感染了某種細菌的蚊子體內很難存活。因此這項最新研究成果恐可讓蚊子獲得對瘧疾的免疫力,近而減少人類感染瘧疾機率。瘧疾是一種嚴重的全球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感染瘧疾的人數高達2.2億人,當中有66萬人死亡。美國密西根大學科學家研究很容易感染昆蟲的沃爾巴克菌種。這個菌種會透過雌性昆蟲傳給下一代。對於一些昆蟲來說,沃爾巴克菌種可以大大增加雌性昆蟲的數量,有利於昆蟲的繁殖。而攜帶瘧疾的瘧蚊並不會自然地感染到沃爾巴克菌。但是,科學家在實驗室讓瘧蚊暫時感染沃爾巴克菌,並且讓蚊子獲得對瘧原蟲的免疫力。科學家目前面臨的挑戰是,,感染沃爾巴克菌的雌性蚊子產蛋量較低,這意味著這種感染在自然界的傳播會比較困難。此外,科學家目前只對一種瘧蚊獲得了突破,也就是主要在中東和南亞攜帶瘧疾的瘧蚊Stephensi,而非洲的Gambiae瘧蚊是更大的問題。

手真的洗乾淨了嗎? 七字訣正確洗手步驟

手真的洗乾淨了嗎? 七字訣正確洗手步驟#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5月5日是「手部衛生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配合台大總院舉辦「2013世界手部衛生日—疫病蔓延,勤洗手保平安」活動,傳達正確洗手觀念並教導民眾正確洗手方法。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孫瑞昇帶領一級主管及醫護人員一起示範正確洗手步驟(七字訣:內、外、夾、弓、大、立、腕),利用特製之螢光乳液塗抹於手部模擬為細菌,再藉由正確洗手的動作將螢光乳液洗淨,再以UV紫外線燈檢測是否有殘留之螢光劑,用以檢測有無將手洗乾淨,期達宣導之目的。孫瑞昇表示,隨著大陸H7N9感染案例越來越多,民眾聞鳥色變,相信民眾現在若接觸禽鳥後一定會洗手。然而,不只是禽鳥,對於其他飼養的犬貓等動物,民眾在接觸後也應正確洗手。此次透過活動來提升民眾對手部衛生的認知及學習正確洗手的技術,並且也期盼門診現場民眾將相關資訊帶給家人及朋友,讓手部衛生落實於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使得大家都能保有健康。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控制小組護理師梁蕙菁表示,洗手時機有很多,像是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看病前後;上廁所後;擤鼻涕後,提醒民眾要多洗手。梁蕙菁強調,落實手部清潔的正確性,可降低病菌感染。(圖片來源/台大醫院提供)

大腸桿菌易傳播 嚴重導致嘔吐、腹絞痛

大腸桿菌易傳播 嚴重導致嘔吐、腹絞痛#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嘉義市政府衛生局公布超市熟食及包裝飲用水抽驗結果,總計抽驗市售超市熟食,包括飯糰、三明治、便當、麵包等15件及包裝飲用水18件,檢驗結果全部符合規定。衛生標準檢驗係以檢測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群。大腸桿菌傳染性強,以直接接觸傳播為主,會通過污染的手、食品或用具而傳播,並會造成患者下痢、腹痛等症狀,嚴重則出現嘔吐、發燒、血痢、腹絞痛、腹脹。嘉義市政府衛生局除提醒業者應加強衛生自主管理,如工作人員、製作或販售場所環境、容器設備、原物料品質衛生等,販售時應加蓋並適度冷藏或加熱,以維持食物的新鮮與衛生,也呼籲民眾在購買市售食品時,則應擇商譽良好、販售場所整潔衛生的店家,即食食品購買後應立即食用完畢。

幽門桿菌導致胃潰瘍? 台灣感染率過半

幽門桿菌導致胃潰瘍? 台灣感染率過半#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幽門桿菌,也稱幽門螺旋桿菌,在人體內主要生存於胃。西方國家約半數的成年人口群曾經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在台灣其感染率約54%,感染途徑為經口感染,且家族成員多者感染率較高。1982年,澳大利亞病理科醫師華倫及內科醫師馬歇爾由人類胃黏膜分離出細菌,他們推論胃潰瘍、胃炎等疾病是因為該細菌在胃部繁殖,而非單因人們長久認為的壓力等造成的。超過半數的消化性潰瘍與幽門桿菌感染有關,而一成多幽門桿菌感染者罹患消化性潰瘍。幽門桿菌分泌毒素如泡毒素及誘發胃黏膜分泌發炎物質,損傷胃黏膜,造成胃炎。長期會導致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胃癌。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桿菌列為具致癌性質,研究發現缺鐵性貧血、原因不明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等疾病可能也與幽門桿菌感染相關。幽門桿菌清除治療,常被使用的為三合一治療,包括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加上兩種抗生素,清除率大於九成。治療期間少數人有副作用如噁心、腹部不適、腹瀉。幽門桿菌清除治療後,常以尿素呼氣測試法檢測幽門桿菌是否已被清除。若呈陰性,日常生活仍需注意壓力調適、飲食負擔、藥物影響。若呈陽性,考慮進行救援治療。約五成的人有幽門桿菌感染,它會增加胃及十二指腸發炎及潰瘍的機會,也被認定具致癌性質。若再加上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或阿斯匹靈,消化性潰瘍及其併發症發生的風險會更高。除注意衛生,若有症狀或發生相關疾病者,應接受幽門桿菌檢驗,陽性者應接受清除治療。幽門桿菌感染者經治療後建議以尿素呼氣測試法追蹤。

誤用抗生素 體內好菌被殺光、牙齒變黃

誤用抗生素 體內好菌被殺光、牙齒變黃#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調查,台灣有三成三的兒童吃抗生素,沒有對症下藥,長期誤用不僅病沒有醫好,還可能導致嚴重腹瀉,甚至造成抗藥性;吃錯誤的抗生素,還有可能造成牙齒變黃甚至影響生長發育,體內好菌都破壞殺光。吃錯抗生素,也可能會影響牙齒會變黃,因為四環黴素會造成牙齒有顏色,而且使牙齒的發育受到影響,同時也會造成骨頭有顏色,導致長期的後遺症。治療黴漿菌如果用四環黴素,使用兩到三個星期就會牙齒變黃,所以禁止開給八歲以下服用。另外還有會影響幼童的抗生素,還有奎若酮會妨礙幼童軟骨生長,A抗生素本來應該對付A細菌,但有醫師可能因不了解用藥,誤拿來對付B細菌,造成全台超過三成三12歲以下兒童處方吃了不該吃的抗生素,最怕這樣錯愈大抗藥性更大,好菌也無辜被殺光。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呼籲,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生病最好優先給兒科醫師看診,降低誤用抗生素風險,而且應詢問醫師、哪些藥物是抗生素、用途為何,如果必須用抗生素治療,也應把藥全部吃完,以避免產生抗藥性。

健身房藏「髒」 小心健身不成反生病

健身房藏「髒」 小心健身不成反生病#細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去健身房可能不是像你想像中的那麼有益健康,根據一項新的調查發現,有些健身愛好者的衛生習慣差,也會導致生病。調查結果表示,一般民眾在健身房裡看見的不衛生條件就是,健身設備上頭都是大家運動過後的汗水。而幾乎有一半的民眾承認,在健身房裡,他們會使用不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東西,包括毛巾、沐浴用品、甚至是礦泉水瓶。學者就警告,這些行為可能會讓其他健身者罹患感冒、流感,以及像是運動員的足部真菌感染。健康與健身的專家莎拉‧馬什就指出,雖然我們不常生病,但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會導致疾病的細菌,這些細菌很容易透過沒洗手的雙手,傳播給間接接觸或是直接接觸的對象。氣溫驟降,流感季節的到來,還有更多的細菌在我們的免疫系統裡。而不擦拭健身器材,會幫助細菌傳播,這些細菌可引起嘔吐、腹瀉,還有呼吸道感染。根據這項兩千人的調查報告中,發現百分之二十二的民眾,衛生條件太差,或是在更衣室裡過度裸露。還有百分之十八的健身者承認,在罹患感冒、咳嗽的時候還是會去健身房運動,更有超過三分之一民眾,運動的時候沒有使用除臭劑或是沒有穿上襪子,百分之十六承認不會洗運動衣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