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

腰酸背痛吃止痛藥 反致腰椎發炎

腰酸背痛吃止痛藥 反致腰椎發炎#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台中市1名50歲男子,從事水泥業多年,長年腰酸背痛,一直以為是職業病,總是吃止痛藥緩解,但長期下來卻越來越嚴重,隨著病情惡化,甚至腰都挺不直了,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這名男子的腰椎椎間盤已受到感染,脊椎被細菌嚴重破壞,造成脊椎炎,已無法使用藥物改善,必須經由手術才能恢復,因此台中慈濟醫院骨科醫師蔣岳夆提醒民眾,切勿過度依賴止痛藥,以免延誤病情。蔣岳夆醫師表示,透過X光檢查,發現患者的腰椎第1節與第2節的椎間盤已破壞掉,若是短時間內的椎間盤破壞,早期發現,通常都可透過抗生素治療並使用背架,大多可控制脊椎感染。蔣岳夆醫師說,利用抗生素控制以後,雖有改善,但男子仍然覺得疼痛不堪,後配合手術置入人工骨、椎間盤支架,但又因細菌感染,手術得再重來,醫師表示,脊椎會感染細菌,多數是感冒或是其它感染順著血液循環到脊椎椎間盤,可能是本身就有傷口,加上患有內科疾病,免疫力下降,導致腰椎椎間盤遭到嚴重感染,並破壞脊椎結構造成不穩定,最後醫師也提醒,若是該名男子過去能及早就醫,也許就能以藥物控制住,不必挨刀來改善了。

媽咪網購請小心!嬌生嬰兒乳液驗出細菌超標

媽咪網購請小心!嬌生嬰兒乳液驗出細菌超標#細菌

國外知名衛生與醫藥用品廠商嬌生(Johnson & Johnson)旗下的子公司Aveeno傳惹禍。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日前驗出Aveeno生產的嬰兒舒緩乳液(Baby Calming Comfort Lotion)中,含有超出安全標準的常見細菌,嬌生已要求Aveeno下令回收產品。而雖然國內未有代理商進口,但網路上有提供民眾購買的通路,家長務必注意。(圖片翻攝自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美國FDA日前宣布,嬌生旗下子公司Aveeno生產的嬰兒舒緩乳液(Baby Calming Comfort Lotion)檢驗出會在環境中自然生長的細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已經超出規定的安全範圍,而嬌生已下令要求Aveeno回收產品,目前已在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弗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堪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田納西州與德州等9州召回2200多條乳液。美國FDA驗出的細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雖然會在環境中自然生長,屬於常見的細菌,不過一旦過量,人體在長時間接觸下很可能傷及中樞神經與泌尿系統。而雖然台灣實體通路上沒有代理商進口,但網路有部分業者提供平行輸入讓民眾購買,請家長在選購時務必小心,以免危害小朋友的健康。

天冷抵抗力降 「齒源性膿瘍」好發

天冷抵抗力降 「齒源性膿瘍」好發#細菌

天冷溫差大,抵抗力下降就容易有病菌入侵,但是現在不只流感人數增加,根據豐原醫院牙科門診發現,看牙的人也變多了,衛生署豐原醫院牙科醫師陳梅玉指出,當身體免疫系統降低,抵抗力減弱就容易受到細菌感染,且最近發現,罹患「齒源性膿瘍」患者有增加趨勢,近期住院治療的10名患者中,有9人未立即接受治療,引發顏面蜂窩性組織炎。(照片翻攝自維基百科)當牙齒初期感到疼痛時,大部分的人總是不以為意,總是要拖到疼痛不堪時,才肯到醫院就診,陳梅玉牙醫師表示,若是在初期牙痛階段,一忍再忍,當自體免疫系統降低、身體抵抗力減弱,就容易受到細菌感染,此時衍生出的牙痛問題就不是清潔口腔可以解決的,像是近期住院治療的10名病患中,就是因為其中9人在初期牙痛階段,未及時就醫才讓細菌有機可趁,引發感染,這些病患就診時,通常臉部已紅腫疼痛不堪,口腔內則常可見到齒源性膿瘍穿透齒槽骨流至周圍軟組織,造成局部齒齦有腫脹、膿竇出現,嚴重者會不斷復發導致敗血症、菌血症甚至影響到生命,輕忽不得。陳梅玉牙醫師表示,當齒源性膿瘍無法控制,穿通顎骨進入軟組織變成骨髓炎及蜂窩性組織炎,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呼吸造成窒息,因此牙醫師提醒,初期有牙痛症狀時,就應立即就醫,另外平時牙齒清潔動作要確實、至少每半年要到牙科門診檢查一次,養成口腔衛生的好習慣。

請學生喝飲料卻食物中毒 30師生送醫治療

請學生喝飲料卻食物中毒 30師生送醫治療#細菌

日前桃園縣觀音國小老師買飲料請學生,沒想到喝完茶後,老師跟29名學生突然間頭痛、頭昏、噁心及腹痛等症狀,經過送到署立桃園醫院新屋分院治療後,目前都已無大礙。桃園衛生局已採集相關的飲料與嘔吐物等檢體,送往食品藥物管理局化驗,如果檢驗出有病原菌,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處以新台幣六萬元以上,六百萬元以下罰鍰。(圖片為預防食物中毒的宣導單張,翻攝自食品藥物管理局。)針對這起師生飲用茶飲後出現身體不適的事件,桃園縣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連恆榮科長表示,醫院初步診斷可能是綠茶添加糖精無法代謝所致,但坊間綠茶糖精過量情況不多見,且學生出現腹痛、嘔吐等都是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狀,極可能是食物遭細菌、病毒污染所致,正針對可能造成污染菌類,如大腸桿菌、黃金葡萄球菌等進行檢驗。根據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文章表示,食品中毒是指2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且發生相似的症狀,就稱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通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有細菌、病毒、天然毒素與化學物質,常見的細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病毒則有諾羅病毒等。天然毒素則包括植物性毒素、麻痺性貝毒、河豚毒、組織胺、黴菌毒素等;化學物質則有農藥、重金屬、非合法使用之化合物等。該文章表示,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都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

敗血症患者福音 30分內驗出細菌 技術獨步全球

敗血症患者福音 30分內驗出細菌 技術獨步全球#細菌

敗血症是醫院當中很常見的致命死因,但是這種因為細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檢測的時間往往需要2至5天,有時候造成人都已經死亡了,檢驗報告才出來。因此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和臺大物理系合聘教授王玉麟所帶領的跨校研究團隊最近發表一項醫療檢測技術上的新技術,利用奈米科技可以將敗血症的檢測時間大幅縮減至三十分鐘,可望有效提升疾病治癒率、避免藥物濫用、以及減少併發症等,可以嘉惠許多敗血症的患者。(圖片為晶片的示意圖,翻攝自中央研究院網站。)目前這項獨步全球的重要技術,已經刊登在國際知名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這樣技術的原理是直接從血液當中捕捉細菌,並且加以濃縮後,就地偵測細菌的光譜訊號,然後藉此辨別細菌種類,可以幫助醫師快速決定如何有效使用抗生素,甚至可分辨此細菌是否具有抗藥性、克服超級病菌的難題。這項的重大發明同時也獲國際奈米科技網站媒體《Nanowerk》的報導。臺大高分子所助理教授劉定宇表示,這項發明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就可以取得單隻細菌的光譜,然後在短短幾小時內(甚至是三十分鐘內)篩檢出菌血症與敗血症病人血液中的細菌,因此可以有效幫助醫師快速而有效的使用抗生素,減少濫用抗生素的情形。劉定宇進一步說明,這是一種奈米科技新技術,稱為「捕捉與偵測細菌雙功能快速檢驗晶片」,這個晶片的表面上有一層「萬古黴素」,可以將血液中的細菌牢牢地抓住,然後透過第二層的「銀奈米粒子陣列」來放大細菌表面分子的訊號,這樣科學家就可以藉此訊號,來判斷細菌的種類。研究團隊表示,這個快速檢測技術不僅能針對血液臨床檢體來使用,還可以將這種技術推廣至環境污染、食品藥品微生物檢測,甚至病毒篩檢等多方面來使用,可以說是一個世紀性的貢獻。

少見慢性萊姆病 高壓氧治療改善患者症狀

少見慢性萊姆病 高壓氧治療改善患者症狀#細菌

雖然有些動物有時候非常惹人憐愛,但是還是要提醒,接觸動物時一定要小心。有一位39歲的陳先生,7、8年前曾經接觸野生動物,後來雙腿出現遊走性紅疹、發燒、骨骼痠痛、口水含不住等症狀,經過診斷之後才發現是少見的細菌感染疾病「萊姆症」,雖經抗生素治療後,卻演變成為慢性萊姆病,深受關節痛、手麻、臉部抽筋的困擾,甚至走路常跌倒、夜晚常失眠,連記憶都出狀況,但是透過台北榮總的高壓氧艙治療後,神經痛頻率有了明顯改善。(圖為伯氏疏螺旋體,圖片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為美國CDC)台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任王家弘表示,萊姆病是由一種「伯氏疏螺旋體」的細菌所引起,這種細菌主要感染犬、貓、牛、馬等動物身上的蜱,如果人類被這些體內帶有「伯氏疏螺旋體」感染的蜱所叮咬,就可能得到萊姆病,但是這樣的案例非常稀少,國內10年來只有100多個案例,但除非有明顯暴露史,或有典型的遊走性紅斑,否則發燒、關節痠痛等症狀,常會被患者或是醫師誤為是重感冒,而沒有發現到是因為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萊姆病。※右邊的圖片是萊姆病的感染途徑,翻攝自疾管局相關資料。※左邊圖片為蜱,翻攝自維基百科Scott Bauer. (USDA ARS)北榮呼吸治療科主治醫師陳燕溫則表示,因為伯氏疏螺旋體屬於厭氧、微需氧性的病菌,所以當病菌經由叮咬進入血液循環後,會在體內的厭氧環境,像是關節、軟骨組織等處繁殖,進而形成疼痛,一般來說萊姆症多以抗生素治療,但臨床上有一成療不佳的病人會逐漸發展為慢性萊姆症,持續疼痛、發麻,嚴重甚至影響生活。根據疾病管制局的資料指出,萊姆病的臨床症狀包括皮膚組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系統等異常症狀。主要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剛被叮咬之後的3到30日,可能會出現遊走性紅斑,其特徵為紅斑性丘疹環狀且中央泛白、局部灼熱,通常不會感覺到疼痛。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所以容易被誤診。如果沒有經過治療,就會到了第二期,通常在數週或數月後,可能發生骨骼、心臟或神經系統的異常。※圖片為第一期的遊走性紅斑,翻攝自疾管局相關資料。如果還是沒有治療的話,經過數月或數年後,病人則進入第三期,主要的症狀有關節變形、關節痛及關節炎,數年後可復發;神經方面的症狀有腦膜炎、顏面神經麻痺;心臟方面有傳導缺損及心包膜炎。但是這種疾病雖然是因為細菌感染所引起,但是這種疾病不會經由人與人之間互相感染,所以患者與家屬不需要過度緊張。優活推薦:●免疫力低易染隱球菌 尤其是愛滋病患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67●國小驚爆頭蝨群聚感染 19人接受投藥治療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12●女性洗冷水澡會陰道感染? 醫師:泡溫泉最容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56

汗臭味、口臭惱人 都是細菌惹的禍?

汗臭味、口臭惱人 都是細菌惹的禍?#細菌

很多人身上都會有一些體味,像是汗臭、口臭、腳臭、放屁等,都會影響到與人相處時的狀態,雖然有時候這些味道並不會傷害到身體,但是確實讓很多的人為此感到很尷尬,但是到底這些體味是怎麼來的呢?該怎麼避免呢?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指出,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如果身體有異味,會是一件羞於啟齒的事情,但如果真的有嚴重的問題,還是要就醫檢查。(圖片翻攝自Daily Mail網站)對於多數人而言,最困擾的問題是汗臭味,但是汗臭怎麼形成的呢?血管外科醫師懷特利(Mark Whiteley)解釋,身體當中含有小汗腺與大汗腺,其中小汗腺布滿全身,但是在腋下、手和腳最多,當身體開始調節體溫的時候,會將水分、鹽分與礦物質等排出體外,堆積在皮膚上,通常這些物質會留在皮膚上一段時間,這個時候細菌會開始增生,產生出一些異味,可以透過清洗來改善。但如果是大汗腺所散發出的體味,那就會非常地濃厚,通常是因為性激素所影響,造成一股刺鼻濃厚的味道,通常是因為我們為了要吸引異性所散發出的費洛蒙,只是每個人的味道濃淡不同而已。如果要避免大汗腺的部分,可以動手術將它移除,但是身體其他地方會有代償性出汗。除了汗臭味之外,口臭是一般人最頭痛的問題,英國牙齒健康協會(British Dental Health Foundation)主席卡特(Nigel Carter)博士表示,之所以會產生口臭,大多是因為牙齒中的細菌產生的,因此可以透過刷牙或是咀嚼無糖口香糖來清除細菌,消除異味。但是如果刷牙沒有辦法解決口臭,那就有可能是扁桃腺被鈣化或是胃食道逆流的結果,發生這樣的情形最好能夠就醫診斷,會比較恰當。愛滋病免費匿名篩檢 還可以提供免費諮詢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78罕見結核菌腫瘤 看護工以為罹癌虛驚一場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77愛吃生食沙氏門桿菌感染 老翁股溝腫大送醫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80

感冒出現扁桃腺發炎 嚴重時會呼吸困難、窒息

感冒出現扁桃腺發炎 嚴重時會呼吸困難、窒息#細菌

到醫院看醫生時,有時候當喉嚨有發炎狀況時,醫師會告訴你,「你的扁桃腺發炎了」,究竟扁桃腺是什麼,跟感冒有什麼不同,當扁桃腺發炎時,我們要注意一些什麼呢?根據網路媒體報導,扁桃腺發炎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都具有傳染性,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耳鼻喉科主任陳正文表示,若經常出現扁桃腺發炎時,應注意補充適當水分。新竹東元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鄧堯敦在衛教文章中表示,「喉嚨」指的是「咽喉腔」,張開嘴巴看到的大部份是咽部,往下一點接近聲帶的部位則是喉部,扁桃腺位在咽部的兩側面,是咽喉腔的一種淋巴組織,當咽喉有發炎現象時,醫師就會說是咽炎或咽喉炎,有些醫師在發現病人扁桃腺有紅腫及化膿時,才會比較強調是扁桃腺炎,會導致扁桃腺發炎的病菌相當多,百分之七十是病毒感染,扁桃腺發炎的症狀可輕可重,有些會出現輕微感冒症狀如咳嗽、流鼻水、打噴嚏,有時候扁桃腺腫得太大,會阻礙呼吸的暢通,嚴重的可能腫大到阻塞上呼吸道,使病人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最後醫師表示,扁桃腺發炎的傳染途徑是經由密切的接觸,病原菌由呼吸道的分泌物被傳播開來,因此最佳的預防策略就是多洗手,少出入公共場所,醫師提醒,若有扁桃腺發炎情況,應盡量不要出門,減少太刺激或太熱的食物,並且在家多休息保持適當的水分攝取,才能有效紓緩扁桃腺發炎狀況。麻疹病患當成扁桃腺發炎 烏龍診斷造成多人感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273口中總傳出惡臭!原來是水喝太少造成扁桃腺結石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52喉嚨痛!小心是頭頸部癌症的前兆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77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