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

噁心!手機上的細菌比馬桶多十倍

噁心!手機上的細菌比馬桶多十倍#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編譯)出門或許可以不帶包包,但絕對不能忘了手機,可見手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你知道手機上有多少細菌嗎?根據一份國外的研究發現,手機上的細菌竟然是馬桶上的十倍之多,足以造成一個人感到噁心及腸胃不適的問題。此外,該研究也針對電腦鍵盤上的細菌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電腦鍵盤上的大腸桿菌群數量也是大於馬桶五倍之多,這下大家可得考慮是否該好好清潔一下手機和鍵盤了!亞利桑那(Arizona)大學微生物學家Charles Gerba指出,手機使用時會貼近人的臉和手,再加上有時候會出借手機給身旁的人,細菌就此擴散開來。不過出借手機這個小動作,許多民眾根本不在意清潔的問題,因此細菌就在手機上不斷複製、滋生。Charles Gerba直言,手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們經常假設他是乾淨的,但現實上它實在是相當骯髒、噁心。此外,若針對電腦鍵盤進行研究調查,竟然可以驗出造成食物中毒的元兇─包括大腸桿菌群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四種微生物,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隱憂。其他公共區域的物品如自動提款機(ATM)也是超級髒,上面可以驗出假單胞菌(pseudomonads)和桿菌群(bacillus),容易導致腹瀉、嘔吐和噁心等腸胃道症狀。Charles Gerba建議民眾,經常使用的電腦鍵盤、手機等,必須要定時以殺菌溶液清潔,以確保使用者的健康。圖:根據一份國外的研究發現,手機上的細菌竟然是馬桶上的十倍之多,足以造成一個人感到噁心及腸胃不適的問題。(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病毒、細菌 誰才是肺炎的元凶?

病毒、細菌 誰才是肺炎的元凶?#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日前藝人大炳(余炳賢)因肺炎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北京,民眾在感傷演藝圈痛失英才之餘,也對「肺炎」有諸多的疑問,究竟肺炎是因為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呢?答案是兩種都會!只不過細菌感染的肺炎較常見,病毒感染的肺炎則相對罕見,多和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有關。署立雙和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張志誠解釋,肺炎的感染源主要有兩種,分別是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其中又以細菌感染的肺炎最常見。典型肺炎的致病菌有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等,感染者會出現高燒、咳嗽、膿痰、畏寒和氣促等情形。病毒性感染的肺炎多和流感病毒有關,當流感病毒感染呼吸道後向下延伸到肺部,導致肺部的感染,患者會出現類流感症狀如發燒(但不一定高燒)、咳嗽、肌肉關節痠痛或頭痛等情形。張志誠醫師指出,治療細菌感染的肺炎多使用抗生素藥物治療,症狀輕微者採口服抗生素;症狀嚴重者則須住院以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時間約為五到七天。病毒感染的肺炎,則是投以治療流行性感冒的藥物,如「克流感」,若有其他症狀則對症下藥給予止痛藥物、退燒藥物、止咳祛痰藥物等等。此外,醫師提醒,感染肺炎雖然致死率不高,但老人、小孩等免疫力較弱的族群應特別注意,因細菌或病毒多會透過空氣傳染,進出公共場所應戴口罩、勤洗手,以保障自己的健康。圖:罹患肺炎的患者胸部X光。(圖片/翻攝自維基百科,原上傳者為James Heilman醫師)

超級愛健康/細菌溫床 生活用品可能比馬桶還髒?

超級愛健康/細菌溫床 生活用品可能比馬桶還髒?#細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環顧四周,空氣、水、食物、人體、物體上,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細菌,我們的牙刷上至少有200萬個細菌,辦公桌上2,000萬個細菌,手機上的有害細菌可能比馬桶把手多18倍!我們每天和成千上萬細菌相處,究竟它們是怎樣出現在我們身邊,無聲無色地依附在我們的身體,影響我們的健康?很多女性天天化妝,但從不洗粉撲,你知道嗎?粉撲是細菌的溫床,因為上頭沾了臉上的皮屑,很容易滋生細菌,粉撲還有人體的汗水和油脂,骯髒程度就好比是家裡使用過的髒抹布,通常這裡面容易出現哪些細菌?毒物科專家林杰樑醫師回應:金黃色葡萄球菌都是人體常見的致病菌,一旦遭到感染,有可能併發蜂窩性組織炎、骨髓炎、心內膜炎、關關炎、敗血症及肺炎等,可說相當難纏。且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空氣、水、灰塵及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機會也很多。另一個是你我都值得注意的,便是我們每天都會使用的手機!根據英國最新研究,手機不但很髒而且92%都帶有細菌,每6支裡頭就有一支帶有大腸桿菌,傳染力非常高。你能相信手機、鍵盤,這些都比馬桶還髒嗎?但我們常聽說的大腸桿菌,不是在食物裡面才會出現嗎?對此,林醫師也說:大腸桿菌病毒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可以在手上或者物體表面存活幾個小時,特別是在溫暖的氣候下,還可以通過接觸傳染,比如門把手、食品、手機。而且調查結果發現,幼兒枕頭、玩具、餐檯、冰箱門及遙控器等,細菌含量每4平方吋有逾200萬個細菌量,較廁所地板的含菌量超出十倍。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166

粉撲不洗 當心成細菌溫床

粉撲不洗 當心成細菌溫床#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環顧四周,空氣、水、食物、人體、物體上,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細菌,我們的牙刷上至少有200萬個細菌,辦公桌上2,000萬個細菌,手機上的有害細菌可能比馬桶把手多18倍!我們每天和成千上萬細菌相處,究竟它們是怎樣出現在我們身邊,無聲無色地依附在我們的身體,影響我們的健康?很多女性天天化妝,但從不洗粉撲,你知道嗎?粉撲是細菌的溫床,因為上頭沾了臉上的皮屑,很容易滋生細菌,粉撲還有人體的汗水和油脂,骯髒程度就好比是家裡使用過的髒抹布,通常這裡面容易出現哪些細菌?毒物科專家林杰樑醫師回應:金黃色葡萄球菌都是人體常見的致病菌,一旦遭到感染,有可能併發蜂窩性組織炎、骨髓炎、心內膜炎、關關炎、敗血症及肺炎等,可說相當難纏。且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空氣、水、灰塵及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機會也很多。另一個是你我都值得注意的,便是我們每天都會使用的手機!根據英國最新研究,手機不但很髒而且92%都帶有細菌,每6支裡頭就有一支帶有大腸桿菌,傳染力非常高。你能相信手機、鍵盤,這些都比馬桶還髒嗎?但我們常聽說的大腸桿菌,不是在食物裡面才會出現嗎?對此,林醫師也說:大腸桿菌病毒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可以在手上或者物體表面存活幾個小時,特別是在溫暖的氣候下,還可以通過接觸傳染,比如門把手、食品、手機。而且調查結果發現,幼兒枕頭、玩具、餐檯、冰箱門及遙控器等,細菌含量每4平方吋有逾200萬個細菌量,較廁所地板的含菌量超出十倍。

正確洗手保衛生 「乾」淨不染病菌

正確洗手保衛生 「乾」淨不染病菌#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不少公共場所都倡導「勤洗手」,不管吃東西、擤鼻涕、揉眼等都容易讓手上的細菌進入體內,很多研究報告都指出,手部是散播微生物的最佳媒介,而「正確洗手」確實可以有效預防感染!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預防疾病,從洗手開始。民眾應在進食前、如廁後、接觸幼兒前、看病前後,養成使用肥皂依著濕、搓、沖、捧、擦的順序完成洗手動作,以保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許明倫局長表示環境中存在許多看不見的細菌、病毒,許多傳染病的病菌如:腸病毒、感冒等,會透過咳嗽、打噴嚏等方式排出病人體外而附著於病人身邊的物品,如桌、椅、門把,或是公共場所的扶手等,而我們的雙手在不知不覺中接觸、沾染到,如果不洗手的話,很可能藉由揉搓眼睛、觸摸鼻子等行為感染到病菌。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指出,養成用肥皂洗手的習慣,可以降低腹瀉及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腸道寄生蟲等疾病,強調洗手是降低病菌傳播之主要關鍵。因此將「洗手」的動作推展成全球性、普遍化的衛生習慣。在醫療機構,所有醫療照護人員及探病家屬都應該要正確地洗手以防止病菌傳播;日常生活中民眾應養成肥皂勤洗手的好習慣,才能減少感染病菌的機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拯救生命:清潔雙手」活動,推廣醫護人員手部衛生運動,維護院內工作人員及病人的健康。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共同重視手部衛生,落實正確洗手習慣,打造全民健康家園。許明倫局長提醒民眾,「乾」、「淨」的雙手是預防病菌散播的關鍵。洗手時,塗抹肥皂在手心、手背、指縫搓揉20秒,洗完手後立即用擦手紙或毛巾擦乾,較能達到殺菌效率。

食物保鮮須謹慎 別把細菌吃下肚

食物保鮮須謹慎 別把細菌吃下肚#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調查發現,台灣人每年浪費的食物高達258億元,這些成本換算成營養午餐費用可讓22萬名學童吃20年,這樣驚人的浪費多數是因為保存方式不當,造成食物腐壞或過期而不得不丟棄。或許有人會說自己很少浪費食物,總是想盡辦法吃下肚,珍惜食物固然是件好事,但如果沒有做好保鮮工作,卻可能引發食物中毒、「冰箱性腹瀉」等問題,尤其炎炎夏日來臨,食物保鮮更需謹慎。以許多外宿學生來說,為了省錢大多會自己買東西回來烹調,但吃不完的食物,通通放進冰箱保存,就能保鮮了嗎?化學博士吳家誠解釋,現代人生活忙碌,不可能天天上市場採買食物,因此生鮮食物放置冰箱的時間大多至少3天,甚至有些還會存放超過7天,多數人常容易忽略生鮮食物也有保存期限。冰箱保存食物的常用冷藏溫度是4℃至8℃,在這種環境下,絕大多數的細菌生長速度會放慢。但有些細菌卻嗜冷,如耶爾森菌、李斯特氏菌等在這種溫度下反而能迅速增長繁殖,如果食用感染了這類細菌的食品,就會引起腸道疾病。一般人,對於冰箱裡的食物是否還能食用的判斷方法大多是用聞的,或看其外觀大致正常,便覺得應該還可食用;吳家誠博士說,多數人都用眼觀、鼻聞、口嘗3步驟來判斷食物是否腐壞,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做法,因為食物中的細菌從存放那一刻起就開始增生,食物看起來正常並不表示新鮮,因此還是要注意食物保存的時間,才能避免對健康造成危害。而對於不夠新鮮或部分腐壞的食物,有些人認為只要切掉壞掉的部分、或煮熟就可以吃,這是非常危險的做法,因為食物中的細菌可能包含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肉毒桿菌等各種菌種,當食物可明顯看出腐壞時,代表滋生細菌量已達相當程度,就算切掉、煮熟,還是可能引發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問題,甚至有食物中毒的危險。所以,別再讓不正確的食物保鮮法,來破壞你的夏日美食了!

入夏食物易孳生細菌 5撇步防中毒

入夏食物易孳生細菌 5撇步防中毒#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時序邁入夏季,因氣溫上昇的影響,有利各種微生物及細菌的繁殖,食品容易腐敗,稍有不慎就很容易發生食品中毒事件。衛生局表示,宜蘭縣近年來食物中毒檢出之病原菌以腸炎弧菌居多,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次之;發生地點以餐廳及外燴為主,其次為出國旅遊、自宅烹調等,衛生局提供5撇步教民眾預防食物中毒。宜蘭縣衛生局特別提醒民眾,預防食品中毒有「5撇步」,食品安全把關,食物中毒就不來找:要洗手:調理時手部要清潔、傷口要包紮。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要生熟食分開:生熟食器具應分開,避免交互污染。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應超過70℃。要低溫保存:保持低於7℃,室溫下不宜久置。衛生局劉建廷局長指出,民眾如果不慎發生食品中毒或有疑似食物中毒現象,請迅速至醫院就醫,以免延誤病情。若發生食物中毒現象,並採集並保留剩餘的嫌疑食品密封冷藏,以及收集嘔吐物或排泄物,以利追查中毒原因,衛生局將啟動食品中毒機制進行相關調查,釐清原因,保障民眾飲食的安全。

小心:牙縫清不好恐成細菌培養皿

小心:牙縫清不好恐成細菌培養皿#細菌

根據一項台灣飛利浦針對牙縫清潔行為的最新線上調查指出,民眾普遍出現牙縫清潔頻率不足以及清潔方式錯誤的狀況,有效問卷受訪者1418人中僅8人於牙縫清潔頻率及方式上完全正確,相當於僅千分之6的受訪者擁有正確的牙縫清潔習慣,針對此結果,牙周病專科醫師紀泓輝直呼:最易發生牙周病的地方為齒齦溝及牙縫中,國人普遍認同刷牙的清潔效果,但對於齒縫清潔的正確認知和行為卻十分低落。齒縫若殘留過多牙菌斑,易侵蝕齒槽骨並導致牙齦炎及牙周病,因此牙縫清潔重點主要在清除牙菌斑,不正確的牙縫清潔行為恐加速牙周病情的惡化!調查數據顯示,有高達68%的受訪者認為牙縫卡殘渣時才需清潔,此錯誤認知也反映了僅不到1%的受訪者牙縫清潔頻率及行為完全正確的現狀。數據更進一步發現:高達72%的受訪者牙縫清潔頻率不足,原因主要來自「牙縫清潔耗時」及「現有工具使用困難」兩大問題。近6成受訪者會因牙縫清潔耗時而降低清潔頻率;而牙縫清潔主要遇到的前三大困難除了反映牙齦發炎徵狀的牙齦會出血外,清不乾淨,尤其清不到後排牙齒、不好操作、及牙線易卡牙縫,皆與現有工具不好操作有關。因應受訪者齒縫清潔現況,業者推出擁有首創微爆噴水技術之空氣動能牙線機,可克服現有工具操作不易及難以清潔後排齒縫的缺點,有效於60秒內輕鬆清除齒縫中牙菌斑,提供更簡單便利的齒縫清潔工具新選擇。紀醫師提醒,正確的清潔牙縫能確實的預防牙齦炎及牙周病,若無法正確使用現有工具,可選用更簡便操作的牙縫清潔工具增加清潔頻率,養成正確齒縫清潔習慣,才能有效降低牙齦炎及牙周病的發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