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

醫師建議:影像醫學有風險不適合當做每年健檢

醫師建議:影像醫學有風險不適合當做每年健檢#健康檢查

現代民眾已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對健康檢查的認知及需求也愈來愈普及,除了基礎全身健康檢查之外,也透過影像醫學檢測,輔助診斷癌症等重大疾病。近幾年來很多醫院重金買下高階影像儀器,並以政商名流使用經驗來吸引民眾檢測。不過,部分民眾對高階影像醫學趨之若鶩,誤以為一項影像醫學檢查,即可取代基礎健康檢查,卻並不清楚影像醫學有一定風險存在。■ 影像醫學非萬能 小心輻射及過敏風險日前衛生署考慮放寬基層診所購置電腦斷層掃描儀,並會同專家提供意見,不少醫界人士提出對於此政策憂心萬分。根據原子能委員會建議,健康成人每年的輻射最好不要超過1毫西弗,一般胸部正面x光射影的輻射量約0.1毫西弗,而一次正子斷層造影檢查(PET/CT)則高達10毫西弗,相當於照了一百次的X光。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進一步表示,部分影像醫學檢查需要注射顯影劑輔助清楚掃描,必須審慎評估是否有過敏體質,避免造成過敏反應。曾碧娟表示,檢查的項目愈多、死角愈少,影像醫學檢查雖有輻射及過敏的風險,但仍具有早期診斷的醫療價值,能精準找出0.1-0.4公分的微小病灶,提高及早治癒的機會。不過,健康檢查的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健康狀況、預防疾病發生,而影像醫學檢查僅能針對已經成形的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做篩檢,對於早期的腸胃疾病、代謝症候群及慢性疾病,則無法直接判讀。■ 量身訂作健診項目 全面掌握健康狀況曾碧娟指出,高階影像醫學健檢有它的功效,但也有它的限制,且動輒數萬元,並非每位受檢者都需要,應透過專業人員綜合評估其必要性,包括年齡、身體不適的主訴、個人及家族疾病史,並且比較先前的健診項目等,為受檢者量身訂作完整、適當的健檢項目,才能保障受檢者的健康又不花冤枉錢。曾碧娟說,日前一位34歲女性,在親人安排下前來進行全身健檢,透過超音波及血液檢查,發現有嚴重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但受檢者表示並無不適,也沒有眼凸、大脖子等明顯病徵,難以相信檢查結果。在聯安醫師抽絲剝繭詢問下,發現她已經出現大腿肌肉無力的症狀,只是受檢者難以自行判斷與甲狀腺有關。這樣的案例,若僅藉由昂貴的高階影像儀器,也無法及早發現。曾碧娟強調,所有的檢查項目都有其篩檢限制,影像醫學的發展協助提高疾病的篩檢率,然而並非萬能,也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全身健檢的項目。民眾在為自己安排健檢時要有正確的觀念,應從個人固定健康檢查做起,將高階影像健檢當作進階輔助工具,畢竟價格不斐,在不景氣的時代,不只為受檢者把關健康,也要為受檢者守住荷包。延申閱讀:預防醫學院

市民健康卡 樂活集點換好康

市民健康卡 樂活集點換好康#健康檢查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鼓勵市民積極及持續參與各項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活動,促進民眾自我健康管理意識,以預防疾病發生, 98年擴大「市民健康卡」申辦地點及集點方式,除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原衛生所)及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發卡單位外,更新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及其院外門診部、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提供更多可近性及多元化的活動內容。集點方式除行政院衛生署規定之預防注射項目、五大癌症篩檢、三高篩檢、衛生保健志工服務及健康講座或健康促進活動外,更可透過參加本局公告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及本局各處室辦理之預防保健與健康促進相關活動或辦理器官捐贈卡,享有集健康點數及兌換為個人量身打造之健康服務。截至98年2月28日,「市民健康卡」總發卡量計156,511張、累積點數高達300,337點,並有2,967人持健康點數換取健康服務,其中免門診掛號費2,578人;健康教室65人;初階健康檢查97人;進階健康檢查119人;高階健康檢查108人。為方便市民查詢自身累積之點數,衛生局建置「市民健康卡」點數查詢系統,民眾上網即可查詢自身健康累計點數。此外,提醒每一位臺北市民朋友,自97年9月15日起,每集2點健康點數,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及其16處院外門診部就醫,可免「門診掛號費」乙次(價值50元),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萬芳醫院自97年10月1日開始加入提供限量的「市民健康卡」集點後健康檢查服務,期許每一位市民朋友「一卡在手,健康樂活」,以健康點數換取適合個人的健康服務,為自身的健康權益把關。「市民健康卡」活動詳情請瀏覽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洽各行政區健康服務中心、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及其院外門診部或臺北市立萬芳醫院。

預防漸凍症寶寶 懷孕14週內建議基因篩檢

預防漸凍症寶寶 懷孕14週內建議基因篩檢#健康檢查

在台灣,俗稱「漸凍人」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發生率第二高的隱性遺傳疾病,僅次於海洋性貧血,平均每30~35人就有一人帶因,估計每900對夫婦就有一對會生下病兒,每年新增40~50名病患,目前國內約有4000名病患,但一般人卻對它普遍缺乏警覺。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婦產科 - 胡偉敏醫師指出,這種病與第五條染色體上的「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SMN1)」有關,正常人有兩個以上這種基因,帶因者只有一個,但就像腎臟,只有一個也能正常生活,所以帶因者並不會發病;但若父母都帶因,下一代便有1/2機會是帶因者,1/4機會是正常人,1/4機會兩個SMN1基因都缺失,引發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胡偉敏醫師表示,由於運動神經元的基因異常,患者的肌肉會漸進性退化,逐漸軟弱、萎縮,四肢及軀幹呈現無力狀態、肌腱反射消失、無法吞嚥、呼吸困難,但智力卻完全正常,因此被稱為「漸凍人」;依發病年齡及嚴重程度,可分下列三型:第一型:嚴重型,出生六個月內會出現症狀,一般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第二型:中度型,通常在出生後六個月至一歲半間發病,患者大多可活至成年,少數則在孩童期可能因呼吸道感染而死亡。第三型:輕度型,症狀從一歲半至成年皆可能發生,患者長期之存活率高。由於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目前尚無治療方式,因此胡偉敏醫師建議準媽媽們若有以下情況,可接受基因檢測,以免生下漸凍寶寶:一、 夫妻本身或雙方家族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病史,懷孕前應先進行基因篩檢,以確定兩人是否為帶因者。二、 夫妻都確診為帶因者,或曾生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寶寶,則懷孕時應作基因篩檢,以確定胎兒是否正常。三、 非帶因民眾若擔心胎兒發生自體的基因突變,亦可自費進行檢查。一般檢測採血液篩檢,胡偉敏醫師建議,懷孕第一期(14週前)抽血2~3 c.c.進行基因檢測,約3週後看報告,若夫妻雙方都是帶因者,胎兒需進一步採檢胎兒絨毛(懷孕10週以上)或羊水(16週以上),分析其SMN1基因是否發生缺失,以避免生下重症的寶寶。

降低腸癌機率 綠葉蔬菜效果更好

降低腸癌機率 綠葉蔬菜效果更好#健康檢查

根據統計,人的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約為5%,主要發生於50歲以上的人。最新的衛生署癌症申報發生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經高居癌症發生率第二位,僅次於肝癌,民眾不可不慎!如何遠離大腸直腸癌,也是花蓮慈濟醫院守護健康的重點方向。   花蓮慈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由息肉演變而成,若在初期息肉發現時將它切除可降低癌症發生,且文獻報告顯示透過大腸直腸癌篩檢,有將近60%的病患可以免死於癌症。他建議年過50歲的民眾至少實施一次大腸鏡檢查。 通常在癌症預防上,多運動及食用足量的新鮮蔬果,可以降低離癌機率,特別是綠葉蔬菜的抗癌效果更好,像胡蘿蔔、花椰菜、包心菜、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青蔥、蒜等都可預防大腸癌,但若要確切達到預防大腸直腸癌發生,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 花蓮慈院關懷大腸直腸病友自去年1月成立腸腸久久聯誼會,已陸續三次邀請病友及家屬相聚,透過醫護團隊正確的衛教知識、飲食療養觀念及病友分享,鼓舞病友活出快樂人生。花蓮慈濟醫院腸腸久久聯誼會將在3月14日上午邀請大腸直腸癌、造口病友及家人在合心樓五樓交誼廳座談交流。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及賴煌仁醫師將分享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化學治療的新知,並協助解決病友在日常照護中所遇到的問題。 該活動於9點報到,9點半開始座談,誠邀病友及家人踴躍參加,汲取新知也分享生活照護經驗。

捍“胃”健康 九成五民眾失守

捍“胃”健康 九成五民眾失守#健康檢查

2008年,廖風德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趙寧因膽囊癌病逝令人感到惋惜;藝人徐華鳳長期胃痛,警覺有異時已罹患胃癌第三期,所幸即時開刀處理、抗癌成功,讓她深刻體驗到定期檢查的重要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醫師指出,根據聯安2008年針對5,114位受檢者的健診數據統計顯示,腸胃及心血管危險因子出現異常的比例高,是威脅國人健康的兩大因素。前十大健康異常排名分別為:痔瘡、胃部異常、體重過重、脂肪肝、飯前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GPT(肝功能)、尿酸及低密度膽固醇偏高。  ■ 胃腸問題 位居健康異常之首鄭乃源院長表示,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加上經常外食、熬夜及吃宵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容易出現腹脹、胃痛、便秘或腹瀉等不適症狀卻不以為意。5仟多位受檢者當中,高達九成五的受檢者檢查出發炎、潰瘍等異常,但卻僅有一成的受檢者在健檢前有主訴腸胃狀況不佳,顯見腸胃問題很容易被忽視,長時間下來,即可能發展成痔瘡、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疾病,甚至錯過早期篩檢腸、胃癌的可能性。■ 七項心血管危險因子檢測異常比例高鄭乃源院長進一步指出,除了腸胃問題之外,十大健康異常排行中,即有高達六項與心血管危險因子相關,包括超過五成的受檢者體重過重、近五成有脂肪肝、約兩至三成有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異常現象,顯示除了腸胃問題外,心血管問題成為第二大的健康殺手,若不加以控制,即可能導致血脂代謝異常、血管阻塞及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嚴重者甚至可能引發心肌梗塞及腦中風。建議民眾平時應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再透過運動,做好體重及血脂的控制,改善異常狀況以遠離疾病威脅。■ 健康異常的潛在危機--癌症鄭乃源院長表示,透過健康檢查除可及時掌握健康狀況,更能預防重大疾病或及時攔截致命的危機—癌症。根據聯安2008年統計,共篩檢出36位受檢者罹患癌症,其中女性罹患乳癌比例最高(7位)、男性罹患肝癌次居(6位),其他包括腸、胃、肺、鼻咽、子宮頸癌等;罹癌男性年齡集中在50~60歲,女性集中在40~50歲,但仍發現年僅33歲的受檢者,沒有家族病史也無不適症狀,卻罹患卵巢癌的案例,顯示罹癌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且不一定有徵兆可循。從聯安2008年受檢者的十大健康異常統計可反應出國人健康狀況,但許多民眾習慣自己當醫生,因而錯失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良機。鄭乃源院長建議,民眾應透過專業人員的諮詢,依據年齡、性別、個人及家族病史等因素,量身訂做符合需求的健診項目,透過定期做健檢了解身體發出的警訊,進而依循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改善作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高品質的健康人生!前往焦點企劃 》預防醫學院

子宮頸癌年輕化 預防接種從年輕做起

子宮頸癌年輕化 預防接種從年輕做起#健康檢查

子宮頸癌及子宮頸癌癌前病變年輕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表示:「子宮頸癌癌前病變近年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現今子宮頸癌一旦被發現時,多已經屬於嚴重的末期。」再再顯示子宮頸癌的衛教宣導刻不容緩。■ 子宮頸癌年齡層下降 竟出現17歲患者高達99.7%的子宮頸癌都是由HPV(人類乳突病毒)所引起,HPV分為高危險型及低危險型兩種,最常見的高危險型HPV16、18型,會導致癌症,而低危險型如HPV6、11型,可能導致子宮頸癌前病變及生殖器疣(菜花),有些持續感染HPV病毒的人,可能會導致抹片異常、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等疾病。劉偉民醫師表示:「近年來感染HPV病毒的年齡層逐年下降,根據美國的研究統計,74%的女性第一次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的年齡為15~24歲,在台灣,北醫門診病患中,甚至有17歲少女罹患子宮頸零期癌的病例,因此女性千萬不要再以為子宮頸癌是年長者的專利。」根據衛生署統計,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在婦癌中排名第一,死亡率排名第二,且子宮頸癌的手術醫療花費及危險性均很高、後遺症也多,不但耗損國家、社會的成本,對家庭及個人的折磨更是無法想像,因此,防治婦癌向下紮根確實有其必要與急迫性,正確醫學知識的傳遞和實際防疫行動,兩者需要同時並行。■ 北醫婦癌防治從內開始、從年輕做起  關懷一校三院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邱文達、與附設醫院院長吳志雄共同表示:「將婦癌防治推廣至台灣每個角落,是臺北醫學大學及附設醫院共同的責任及使命,但首先需加強內部學生、教職員對於婦癌防治的知識,才能逐步向外推廣。」因此,在北醫各單位的傾力配合及催生下,終於在2009年成功結合「預防醫學」及「實踐防疫」雙領域,領先全台首度於一校三院(臺北醫學大學、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萬芳醫院、署立雙和醫院),針對子宮頸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等急需重視的婦癌,推行防護服務。也同時提供年輕的女性學生完整周全的婦癌知識教育,及落實預防接種計畫,更讓疾病預防由內而外、從年輕開始。■ 接種疫苗為最前線防護經過政府大力推廣子宮頸癌抹片後,已發揮巨大成效,但今天的患者一旦發現子宮頸癌,卻往往已是末期,同時癌前病變的比率卻與日遽增,劉偉民主任強調,定期子宮頸癌抹片檢查,雖然可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但無法避免”癌前病變”的發生,但是疫苗的接種卻是第一線防護,可將子宮頸癌和子宮頸癌癌前病變的發生率降至最低,且愈年輕時接種,抗體產生的效果較佳,疫苗防護的效果也較好,並能同時提供子宮頸原位腺癌、外陰癌前病變、陰道癌前病變及生殖器菜花的預防。【北醫防治婦癌大使賈靜雯分享】藝人賈靜雯的母親是子宮頸癌第三期的患者,之前一路陪著媽媽治療,深深體會罹患子宮頸癌患者的折磨和家屬的煎熬,賈靜雯表示,媽媽在北醫的治療之下恢復狀況良好,回憶起當初的沉重心情,賈靜雯進一步呼籲,女性應更主動、積極的採取行動保護自己,定期抹片、施打子宮頸癌疫苗,才能將子宮頸癌、陰道及外陰癌前病變、生殖器疣等疾病的威脅減至最低。

排便不正常,可能為大腸癌前兆

排便不正常,可能為大腸癌前兆#健康檢查

您有便秘、大便解不乾淨、大便變細或一天跑好幾次廁所的情形嗎?千萬別輕忽這些問題,這些都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其發生率為第四名,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是若等到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及常有解便不完全感時,大腸癌往往已進行至二、三期以上,反之如果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五年存活率最高可達九成。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醫師指出,大腸癌高危險群多為家族有癌症病史及曾患有大腸息肉者。根據聯安診所從96年至97年接受腸鏡篩檢的19,077位受檢者當中,有7934位篩檢出有腸息肉,其中10位確定罹患腸癌,最年輕者為48歲,其中僅有2位有癌症家族病史。在這10位罹大腸癌病患當中,糞便潛血檢查反應皆呈現陽性,但CEA﹝癌性胚胎抗原﹞指數偏高者卻只有2位。由此可知,並非沒有腸癌家族史者即沒有癌患腸癌的危險,且要有效篩檢出大腸癌,單看一項檢查結果是不足的,必須接受糞便潛血及腸鏡等完整且專業的各項腸癌相關檢查,才能有效早期發現大腸癌。目前國民健康局提供50至69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但篩檢率未達10%,同時0與1期的早期個案也未達2成,低於美國癌症委員會癌症資料庫(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公布的28%,由此數據可知,民眾對大腸癌篩檢的觀念仍需加強。鄭乃源醫師表示,大腸鏡檢查是最直接的大腸癌篩檢方式,但許多民眾對於大腸鏡檢查認識不足,多因怕痛、無安全感及擔心有危險性,而心生恐懼。根據聯安診所16年來的健康檢查經驗,的確有很多民眾因為對於腸鏡檢查有不當的誤解,而心生恐懼,甚至在健診時表示要自動放棄這項篩檢。其實只要對大腸鏡篩檢有正確的認識與瞭解,大腸鏡檢查安全性高且有其必要性。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醫療設備的發達,如果害怕因腸鏡檢查所產生的不適感,民眾在健康檢查時可選擇無痛腸胃鏡篩檢。鄭乃源醫師表示,無痛腸胃鏡在國外已行之多年,而聯安於民國89年領先國內健診業界率先引進,至今已有超過42,000位受檢者接受無痛腸胃鏡檢查服務,其方式主要是在檢查前給予受檢者一些短效安眠麻醉藥物,幫助受檢者在深度睡眠中完成無痛腸胃鏡檢查,全程約15分鐘,在聯安的服務滿意度超過九成。現代人生活壓力及飲食精緻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大腸癌患者人數逐年激增,鄭乃源醫師建議,民眾除了平日注意飲食、增加纖維攝取外,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四十歲以上步入中年者,由於已進入癌症的好發年齡,建議至少做一次完整的全大腸鏡檢查,並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並注意本身排便習慣,如篩檢出大腸癌要積極面對治療,早期發現治癒率高。前往焦點企劃 》預防醫學院

孕育健康寶寶 北市『婚後孕前』健檢開跑~

孕育健康寶寶 北市『婚後孕前』健檢開跑~#健康檢查

臺北市市民『婚後孕前』生育健康檢查開跑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3月1日起,對於設籍臺北市之已婚未懷孕市民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受檢均可獲得補助,女性每人1,515元,男性每人655元,每人只需負擔272元的掛號費及診察費,臺北市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及配偶為新移民者則全額免費,額滿為止。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針對97年度1772位接受婚後孕前生育健康檢查民眾資料分析,約有7%民眾為海洋性貧血帶原者或缺鐵性貧血;在尿蛋白及尿糖方面亦偏高(尿蛋白2.9%,尿糖2.3%)。另外,在女性方面則發現缺乏德國麻疹及水痘抗體各6%;另發現20-45歲709位男性精液異常率約為29.8﹪,其中以精蟲活動力不良居多佔16%。藉由生育健康檢查,民眾得以及早獲知有礙健康與生育的問題,透過醫療專業積極處置、轉介或遺傳諮詢服務,可協助民眾掌握自身健康狀況,在充分準備下孕育下一代。父母健康是下一代健康的基礎,孕前生育健康檢查的施行,能讓許多潛藏的疾病現形,及早發現有礙優生的問題,及時處理與因應,讓夫妻雙方在身心狀況較有利的情況下孕育下一代。為了生育優質下一代及您家庭的幸福,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鼓勵想擁有寶寶的夫妻盡快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接受檢查,諮詢電話:市民熱線1999轉1831、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