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

健康檢查能檢查健康嗎?

健康檢查能檢查健康嗎?#健康檢查

這是個什麼議題?!"健康檢查"若不能"檢查健康",那還能叫做"健康檢查"嗎?但的確發生過一些實際的案例:花了幾千幾萬元的健康檢查,才報告沒什麼大問題,三個月、半年不到竟然被診斷出長了肺癌,肝癌……等重病。今天所謂的健康報告才顯示全部正常,明天受檢人可能就拿刀、用槍殺了老闆,傷了配偶──現在所謂的健康檢查是不含心理健康的!才恭喜紅光滿面的受檢人健康檢查報告無任何異常,一出門電梯壞了,要爬樓梯,走不到三、四層樓就心跳過速、上氣接不了下氣、臉色發白、四肢軟弱無力、頭昏眼花──現在一般所謂健康檢查是不大能檢查出體力、體能狀況的!許多惱人的症狀或不適,如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集中、情緒不穩定、視力糢糊、聽力變差、心悸、胸悶、氣短、胃口不好、消化不良、便秘、手腳易冷、發麻、關節痠痛、人每天有氣無力……,往往健康檢查也檢查不出個所以然來!當代講求實證的西方主流醫學一定得等到身心功能的失常嚴重累積到相當的程度,才能用科學的方法顯示不健康或診斷出疾病。所以為什麼大部分健康檢查不一定能檢查健康,因為當今所謂的健康檢查大多是以診斷"疾病"的標準來瞭解"健康"。當健檢報告都正常時,我們固然也該恭喜受檢人:當下用疾病的標準來衡量,您目前沒有疾病的現象!──但不見得代表您當下是健康的!人的一輩子就是一個健康與疾病的拔河史。剛出生時理應是比較健康的,過了二、三十歲健康的最巔峰,開始老邁力衰朝疾病發展,除意外喪生外,生命終結時必是病得最重而無健康可言之時。人,為何由健康發展為疾病?我們該怎麼“早期評估健康”而非“後期診斷疾病”?!在同類毒物學(Homeotoxicicology)認為疾病的形成,源於體內毒素的累積,由細胞外累積到細胞內。人體號稱有60兆以上的細胞,地球70%為水,人體也約70%為液體,這60兆細胞就浸泡在體液裡。就像人浸泡在游泳池裡,若游泳池的水是24小時不停的過濾、換水,浸泡久一點也沒事,若一天只過濾或換一小時的水、或一週一小時、一個月一小時、或者從不換水,變成一池臭水、死水,再健康的身體泡在這種水裡,久了,先不舒服,最後必生病不可!當細胞久泡在偏酸、缺氧、自由基多、毒素多的體液環境裡,人就開始不像以前一樣精神抖擻了:早上依然準時醒,可是四肢酸累,賴床!上了公共汽車,坐不到兩站就睡著了,可是到了晚上全家人都上床睡覺了,我卻睡不著!人,年紀不大,看起來也沒病容滿面,但爬個三、四層樓梯,就上氣不接下氣、臉色蒼白、胸悶頭暈……,自己覺得今不如昔。但是去找講求證據的西醫看病:沒貧血,心電圖、胸部X光、肺功能檢查全正常!在主流醫學的角度,您是沒病的,主訴多一些的,可能還被認為有點精神官能症,身心病的傾向!因為人身上細胞本身還是好的,但浸泡的水是臭的。要等到泡久了,細胞膜在充滿毒素、病態的體液中久泡到膜的完整性、過濾性改變,體液內的毒素進到細胞裡,細胞裡的成份大量異常的釋放、外漏到體液進而血液中,這時西醫從血液生化檢驗報告中才有可能看到異常的證據,才開始會對您不適的主訴更當一回事!但肝指數是升高了,是脂肪肝?是肝炎?是肝硬化?是肝癌?有時一系列抽血、超音波、核子醫學等檢測還是不一定能確知及診斷病因,甚至醫師還會建議肝臟穿刺:由病理切片來取得更多的證據好確定病因。因為講求實證的西醫,要有足夠的證據才能下診斷,有了明確的診斷,才能對症治療。這種科學的精神與態度絕對是正確而負責的!問題是: 癌症細胞由一個長到幾千萬個聚集在一起可能也不過0.1立方公分大,但現代影像醫學科技能檢測得出來的腫瘤可能要大到0.5立方公分以上才比較明確。也就是說等到被當前西醫明確診斷出是腫瘤時,很可能這個腫瘤在我們體內已長了三年、五年甚至七年──還能叫做早期發現疾病嗎?當然能否早期檢查健康,就更有可議的空間了!所以當今大部分所謂的“健康檢查”因採用的是疾病的標準,所以較正確的說法應是“疾病檢查”!不太適合說是“健康檢查” ,以免誤導受檢人。那,應該接受什麼樣的“健康檢查”?當今一般的健康檢查(實為疾病檢查)固然亦有其必要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我健康(症狀)的評估──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健康變化:胖了?瘦了?沒胃口?排便不順了?睡不大好了?體力差了?腦子不大管用了?……。其次,許多比較靈敏,但仍有待西醫深入瞭解與實證的一些健康評估方法,如:中醫的穴位經絡檢測、舌診……,自然醫學的高倍活血顯像檢測、虹膜檢測……,功能醫學的先進生化指標檢測……,生物能信息醫學的肌(動)力檢測、電子穴位檢測(EAV)、量子醫學檢測……等,有些花費不多,但對評估健康卻頗有助益的方法則可供參考!現在,定下心來,既不求人,也不要大花費,先由自己的食、衣、住、行,身心與環境和諧的狀況……,一一檢討,來為自己做個最早期、最靈敏、最便宜的“健康檢查”吧!

「健檢」該檢查哪些,你懂多少?!

「健檢」該檢查哪些,你懂多少?!#健康檢查

許多台灣民眾只要有一點小症狀,第一件事就是找醫生要求作「全身總檢查」,還要特別交代多作幾樣以免漏掉。但是醫師當回答:「好啊,但可能要自費喔!」時,常發生病人不能接受自費檢查,跟醫師在門診討價還價起來的尷尬場面。其實,目前中央健保局只對新生兒和孕婦提供免費的預防性檢查,還有三十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五十歲至六十歲婦女的乳房攝影。最後則是四十歲以上成年人三年一次項目簡單的健檢,稱為成人健檢;以及每年四月到十月期間,對65以上老年人進行每年一次的老人健康檢查。所以,如果沒有特殊疾病與症狀,許多民眾心血來潮,或單純想知道目前身體狀況而想做的檢查,健保都不給付,確實需要以自費方式加以辦理。 所謂的健康檢查,顧名思義就是在「健康」無不適的狀況下所做的檢查。其實,健康檢查的正確名詞是疾病篩檢(screening),其目的在於利用特殊工具在疾病沒有症狀之前早期發現疾病,並且提供適當治療,達到限制殘障或延長壽命的目的。一個有價值的健檢,是能 (1) 在沒有症狀時就能找出疾病:因為有症狀時往往已失去治療時效性。例如用手可以摸到乳癌腫塊時,多半大小已超過一公分了;但若使用乳房攝影與超音波檢查,可以發現微小的早期病變,以目前先進醫學,獲得早期治療極佳的療效。 (2) 檢查出來當時加以治療可預防死亡或殘障:量血壓就是這種工具,因為高血壓常常沒有症狀,但不治療可能有中風與心臟病的危險,血壓控制後可有效減少未來發生中風與心臟病的可能性。此外,女性的子宮頸抹片也屬於此類檢查,經由定期抹片而發現的早期子宮頸原位癌,手術後治癒率甚至可高達九成以上。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健檢套餐十分繁瑣與複雜,簡單實惠的有量身高、體重、視力、血壓與一般血液與生化檢查,豐富一點的加上胸部X光、心電圖、糞便潛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價格再高一等的加上胃鏡或大腸鏡,以及各項腫瘤指數篩檢,最後一種就是董事長級尊榮人士所作的昂貴體檢,舉凡核磁共振、正子造影、功能醫學、基因檢查、各科名醫會診、養生套餐還加SPA,超高級的健檢內容雖然包羅萬象,但恐怕不是一般民眾所負擔得起的。 除了想知道目前身體狀況而想做的檢查之外,有一些健檢有其特殊意義,例如婚前健康檢查,可以檢查經性行為所傳染的疾病,例如:梅毒、B型或C型肝炎以及愛滋病。婚前健康檢查還可以提早發現地中海貧血,做好優生保健的準備。最後,準備結婚的女性還可以驗德國麻疹與水痘抗體,以便在準備懷孕前注射疫苗等。此外,考駕照體檢、就職前的體檢以證明身體健康、出國讀書時所作的出國體檢,以及一般公司行號應勞保相關規定所執行的員工體檢,都是一般常見具有特殊目的所作的健檢。 健康檢查的品質好壞,首先取決檢驗工具,工具要有好的敏感度,可早期偵測出異常疾病,同時要有足夠的特異性,以減少偽陽性結果的出現。其次,檢查項目受檢過程會不會太過侵入,以致於引起受檢者過度的不適感,而無法順利完成檢驗,花了錢又平白受苦,也是需要仔細考量的。過去的胃鏡或大腸鏡檢查,因內視鏡管徑較粗或施測時打氣造成疼痛,較不容易完成檢查;但現在有新的醫療器材與技術,無論是無痛胃鏡或無痛大腸鏡檢,都能讓受測者輕鬆舒適的完成檢查。最後,除了檢驗工具的品質與檢驗內容,好的健康檢查更要具備良好的報告解說及發現問題後的轉介與後續照顧計畫。其中,醫師的解說可說是健檢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醫師若非了解所有系統的疾病,往往會過度強調某些疾病或忽略重要發現,沒有經驗的醫師也可能無法針對個人報告結果,給予複檢建議,或無法進行生活習慣改變及預防保健的衛教。 健康檢查的重要性,在於早期發現疾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壓),或找出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高血脂、肥胖、脂肪肝),經由適當的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藥物治療加以修正,達到預防疾病及併發症產生的目的,其實非常有醫療健康照護上的獨特意義。但在此必須提醒大家,健康檢查是在「健康」無不適的狀況下所做的檢查,如果身體早已出現異狀,有實際的不舒服時,不應該去作健檢,而是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針對不適的問題做檢查,才能快速找出疾病的原因及治療方法,而不是浪費時間在其他不相關的檢查上。目前聖功醫院的健檢服務由三樓健檢中心統籌辦理,希望大家都能依照各自的需求與狀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健康檢查方式,順利達到維護與促進健康的目標!

漸進式管理健康 遠離疾病不是夢

漸進式管理健康 遠離疾病不是夢#健康檢查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健康好計畫】,是由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著作,唐諾˙韓斯魯德醫師編輯,書名原文為「The Mayo Clinic Plan-10 Essential stept to a Better Body & Healthier Life」,在讀完十個計畫步驟之後覺得受益頗多,想想目前隨著預防醫學觀念漸漸深植人心,民眾對於自己身體的照護不再是被動的有病治病,轉而取代的是主動的想辦法預防疾病、遠離疾病威脅,因此在書局常常會看到很多的養生書、養生食譜與某些另類療法,商圈餐飲店生機、有機餐廳一家接著一家,健診中心到處林立,這也意味著民眾在預防疾病的健康需求。有健康的需求要如何達到?重點就在個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之態度與自我健康管理的方法,梅約醫學中心唐諾˙韓斯魯德醫師強調健康行為的養成就在於自己的態度,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因此在糖尿病人自我健康管理上,我們提供了健康控糖行為五個方法,第一:在家飲食要均衡、第二:在家自己測血糖、第三:在家自己量血壓、第四:在家每天勤運動、第五:在家保持好心情,協助他們能秉持著我的健康我負責之精神,將血糖控制穩定預防合併症之發生。有人可能會有疑惑身體的健康要怎麼管理?管理健康首先要先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與平日生活習慣,一般人大部分會想到的就是先做身體的健康檢查,定期健康檢查是健康管理重要步驟之一,透過健康檢查可以讓你了解目前的身體狀況,進階由專業醫師、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及衛教師,來協助你從飲食、運動、日常生活作息、情緒、是否有不良嗜好等著手,逐一分析發現你自己的問題,藉由專業協助量身訂定你的個人健康管理計畫,可由簡單容易改變的部份做起,例如原本不吃早餐進而養成每天吃早餐,原本是趴趴熊不愛動者試著養成散步好習慣,漸進式按計畫逐項將有問題不健康之生活習慣作調整改善,在行動的付出下持續自我管理,健康將常伴你左右。 (本文作者 /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營養課長 賴金蓮)

逾六成民眾面臨「食」油危機不自知

逾六成民眾面臨「食」油危機不自知#健康檢查

日前政府稽查外食業者用油不合格之新聞事件炒得沸沸揚揚,民眾以為減少外食就可避免「食」油危機,但是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的數據分析顯示,家庭烹調更是不良油品肆虐的地雷區,高達七成民眾在家用油觀念錯誤,而且超過六成民眾因食用油品不當面臨自由基指數MDA(丙二醛)過高影響健康之情況,加上生活習慣及家庭烹調方式不良等因素,使得民眾成為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外食族飽受「食」油危機的威脅  在家用餐就比較安全?!外食油品經常重複加熱形成回鍋油,使得油品危險因子大增,而根據2008年全國營養師公會發佈的數據顯示,一週至少5天在外飲食的「老外一族」比例高達近八成,這些外食族身上恐已累積過多的有毒因子,但是,因民眾對於油品的使用觀念錯誤,使得家庭烹調也成了一大健康隱形殺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調查發現,七成民眾有錯誤的居家用油觀念,最常見為橄欖油的錯誤使用。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林美秀院長表示,民眾對於不同的烹調方式應使用不同的油品的觀念尚未完成清楚,認為吃橄欖油較健康,因此不管煎、烤、煮、炸「一罐用到底」,但橄欖油只適合低溫烹調,若加熱溫度到達發煙點,反會形成回鍋油,嚴重危害健康。◆ 氧化壓力檢測-MDA  探測體內受自由基攻擊的狀況林美秀院長表示,民眾常因吃重複使用、加溫過度的油,或是使用不適合的油品烹調,易使體內自由基含量增加,當體內自由基過多時,會開始破壞體內正常細胞而引發疾病。民眾可透過氧化壓力測試中的指標之一MDA了解因吃到不佳油品,體內遭受自由基攻擊的狀況。林院長進一步說明,MDA數值為心血管疾病預防的參考指標,當MDA超過1.1標準值時,意味著民眾罹患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升,此時身體可能尚未產生疾病,但已有警訊。◆ 6成民眾MDA指數差  心血管檢測異常比例高近2倍聯欣診所特別針對近三年,1,342位氧化壓力受檢者的健診項目及生活型態進行分析發現,有62.8%的受檢者中出現MDA異常(數值超過1.1)之情況,其中以41-60歲的受檢者異常比例最高,達49.1%;此外,若以性別來看,男性異常比例高達68.3%,高出女性13.9個百分點(54.4%)。進一步分析MDA異常的受檢者,其心血管相關檢測數據不佳,遠高於正常者的1.2到1.7倍。其中三酸甘油脂數值偏高(≧150mg/dl)比例達26.0%,高於國人的高三酸甘油脂盛行率(15.6%);高血壓比率高達40.2%,遠高於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29.5%);此外,高達34.0%的受檢者更已發生動脈硬化的情況!聯欣診所進一步剖析這些MDA檢測數值異常的受檢者之生活及飲食習慣發現,49.8%的受檢者喜好食用炒、油炸、碳烤及煙燻之烹調食物,顯示個人的飲食習慣,確實會嚴重影響體內自由基、血壓與動脈硬化的惡化程度。◆ 定期健檢+氧化壓力檢測  雙重預防食油危機林美秀院長指出,除了每年定期全身健康檢查,還應加選氧化壓力檢測,進一步瞭解體內是否有過多自由基危害健康。若MDA發現異常,建議安排頸動脈超音波及動脈硬化儀檢測,確認心血管是否遭受危害,並定期追蹤血壓、三酸甘油脂等心血管危險因子,再透過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以達身體保健及疾病預防之目的。要免於「食」油危機,林院長提醒民眾,外食族在挑選食物時,以蒸、滷的菜色取代油炸品,居家烹調則依烹飪方式選擇不同油品,如橄欖油適合涼拌方式食用,若需煎或炒,則選用較耐高溫的葡萄籽油。愛吃零食及甜點的民眾,應避免食用含有酥油或反式脂肪的餅乾糕點,可以羊羹、紅豆湯、蒸蛋糕等中式甜品代替。此外,建議適時補充抗氧化劑(例如維生素C),以增強對抗自由基能力,加上戒菸、戒酒,民眾就能遠離惱人的心血管疾病。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dr/

8成男人 雄風有危機

8成男人 雄風有危機#健康檢查

許多男性礙於面子不願喊疼,生病也不看醫生。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醒,男人有許多健康問題,千萬不要因為硬ㄍㄧㄥ而因小失大,如發現有工作壓力大、四肢關節無力、睡眠品質不佳、容易疲倦等問題,建議及早檢查、及早治療。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表示,男人自古被教導要當強者,遇到健康問題卻多選擇逃避。從長年問診經驗發現,許多男性的健康檢查,都是太太代約;男人看診時往往跟醫師的互動少,或著礙於面子問題而不好意思跟醫師互動。八成男性荷爾蒙異常 性趣缺缺但是聯安從最近幾年的檢測中發現,高達8成男性有荷爾蒙異常狀況,鄭乃源表示男性荷爾蒙主導男性雄風,如果長期失調,不但會讓記憶力變差,容易生氣,還會性趣缺缺,甚至提前老化;嚴重時會擾亂身體血糖的新陳代謝,造成肥胖與糖尿病、骨質疏鬆與心臟疾病等。他指出,由於男性荷爾蒙的減少與男性老化相關,因此身為男性要特別掌握體內男性荷爾蒙的變化,以監測自己的老化狀況。四成男性有泌尿及心血管的問題此外,男性也面臨泌尿系統及心血管的疾病威脅:聯安統計,已有超過4成男性受檢者,因攝護腺肥大而有滴滴答答頻尿困擾造成生活不便,嚴重影響睡眠品質。且四成男性的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足足超過實際年齡24歲之多,顯示男性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鄭乃源提醒,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留意腸胃道疾病正處於事業衝刺階段的男人,應注意疾病年輕化、以及衝刺事業時容易健康耗損過大的狀況。鄭乃源提醒除了以上問題外,也要注意其他男性常見的健康異常,包括脂肪肝、胃發炎、胃及12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血脂異常等。加上男性抽菸者多、外食、應酬比例高、所以肺部及腸胃健康,也是男人要格外注意的。鄭乃源建議男人應提早養成定期審視健康的好習慣;身為男人的另一半,則要比男人多費點心,時常留心愛ㄍㄧㄥ的他是不是出現體力衰退、情緒不穩、行房頻率明顯減少的現象,別讓愛面子的他健康亮紅燈。不同年齡適合不同階段的健檢他建議想常保年輕的男性,不同階段的健診、營養補給和運動等生活保健,是永保健康的良方。30歲以下的年輕男人,可以先為自己安排一次基礎的健康檢查,提早了解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30-40歲男人,在做健檢時,則要多加考量肝腎、腸胃及基礎心血管等方面的篩檢;40歲以上的男人,則需加強心血管、肺部健康、泌尿系統方面的篩檢,可進一步安排心臟電腦斷層、腦血管磁振造影、肺部電腦斷層及攝護腺超音波等檢查。延伸閱讀:預防醫學院

孝順子女送健檢當禮物 台商竟發現肺癌已三期

孝順子女送健檢當禮物 台商竟發現肺癌已三期#健康檢查

肺癌是國人癌症第一大死因,每年有將近八千人死於肺癌,而光田綜合醫院健康檢查中心近來也發現幾例毫無症狀,卻於健檢中發現罹患肺癌的個案。上個月,一名56歲的中年台商放假回台,家中兒女為了孝敬平時在內陸辛苦工作的父親,特別安排他到光田綜合醫院接受健康檢查,沒想到透過64切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檢查後,竟發現已罹患肺癌第三期。可怕的是,患者本身竟沒發現任何症狀或不適,要不是兒女拿健檢當禮物,恐怕病情還會拖到更嚴重。光田綜合醫院健檢中心王牧群醫師指出,這位台商並未察覺任何症狀,體重正常、食慾與睡眠都良好,每天還定時運動,沒想到這次一檢查就發現右上肺出現6公分大的腫瘤,且已轉移到右肺門淋巴結。無獨有偶,不久前也剛有一位81歲的老先生確定罹患肺癌,同樣是在毫無症狀的情形下檢出,讓家屬都難以置信。王牧群醫師指出,以肺癌的平均五年存活率來說,第一期(早期)肺癌還有60%,第四期(末期)肺癌只有不到5%。然而肺癌早期通常沒有任何症狀,等到有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出現往往已經是較晚期的癌症,根據國內外統計只有20%被檢查出來的肺癌是早期肺癌。因此整體來說,肺癌的平均五年存活率仍不到15%,可以說是預後相當不良的癌症。因此早期發現病灶,是肺癌治療的關鍵,目前最常見的肺癌篩檢方式依然是胸部X光,但X光僅能發現1公分以上的肺部病灶,往往發現時已是中後期肺癌。若透過64切面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可以早期偵測出約0.5公分以上的癌症病灶,大幅提高肺癌的診斷率。另外,正子造影是另一種高科技、可有效篩檢多種癌症的利器,可同時搭配電腦斷層輔助檢查。正子電腦斷層攝影對於肺癌的準確度相當的好,可發現0.5公分以上的早期肺癌。此種檢查的的優點是可以同步偵測身體其他常見癌症(例如國人常見的大腸癌、乳癌),同時判斷腫瘤為良性或惡性,不過這項檢查對肝癌、胃癌、泌尿系統癌症準確度較低,建議可搭配超音波、胃鏡等輔助檢查。王牧群醫師也特別指出,上述兩位患者有一個相同點,就是菸齡都長達數十年,兩人都是老菸槍。而吸菸正是肺癌的頭號危險因子,90%的肺癌患者有吸菸史。吸菸者罹患的肺癌型態,以「非小細胞肺癌」的鱗狀細胞癌為最多,長期抽菸的人鱗狀細胞癌的位置大多在肺門附近,而這些位置正是支氣管鏡可以檢查的範圍。最新型的自體螢光式支氣管鏡有別於傳統支氣管鏡,利用一定波長的藍色光,讓癌症浸潤的組織吸收特定的紅綠螢光物質,並和正常組織的顏色對比分辨出癌症病變,有助於長期吸菸者更早期精確的診斷肺癌,可說是老菸槍們肺癌篩檢的一個選項。即使高科技檢查帶給肺癌早期診斷新的契機,但戒菸仍是預防肺癌最有效的作法,研究顯示戒菸10年以上,可使肺癌發生率減少一半。雖然戒菸可有效降低肺癌的發生,但曾經吸菸者終身仍有較高機率罹患肺癌,並且二手菸也會導致肺癌。肺癌的高危險族群除了吸菸,還有經常暴露廚房油煙的家庭主婦,職業環境有粉塵污染、礦坑工人(長期暴露氡氣)或石棉工作者,以及肺癌家族史等。高危險族群仍建議要定期篩檢,並可諮詢醫師來規劃最完善的檢查方法。

go!go!齊步走~臺中縣推動免費癌症篩檢

go!go!齊步走~臺中縣推動免費癌症篩檢#健康檢查

依據衛生署歷年來統計,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且逐年呈現緩升現象,未來癌症仍是影響國人健康重要因素之一,為確保民眾的健康,光田綜合醫院配合臺中縣衛生局推動「社區整合式篩檢活動」,與沙鹿鎮、大雅鄉、龍井鄉、大肚鄉、鳥日鄉等五家衛生所合作,即日起,免費整合式健康癌症篩檢活動,go!go!齊步走!整合性篩檢是結合社區醫療院所及衛生所之各項篩檢服務予以整合,以最有效率方式來服務民眾的健康需求。光田綜合醫院王乃弘院長表示,推動社區健康關懷是該院的服務宗旨之一,此次配合衛生局推動社區健康活動,藉此呼籲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更希望提供可近性及便利性檢查服務,能提高民眾受檢率及延續性、完整性之醫療照護。免費整合式健康癌症篩檢活動檢查項目包括:抽血檢驗(肝腎功能、飯前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肝功能、b、c肝炎檢查)、尿液檢查等,另有肝癌、子宮頸癌、口腔癌、 乳癌、大腸癌等免費癌症篩檢,鼓勵符合檢查項目資格的民眾,踴躍受檢。 健康檢查活動七月行程表: 98年7月11日(六) 上午7:30~11:00  大雅國中體育館98年7月12日(日) 上午7:30~11:00  龍井鄉龍泉村活動中心98年7月18日(六) 上午7:30~11:00  沙鹿國中體育館98年7月19日(日) 上午7:30~11:00  龍井鄉新庄村活動中心98年7月25日(六) 上午7:30~11:00  大雅國中體育館■ 注意事項: 1.當天請攜帶通知單、健保ic卡與身分證。 2.需抽血者自檢查前一日午夜12點起請勿進食,需禁食8小時,抽血後有提供餐點焦點企劃:別怕癌症

盛夏多注意飲食衛生 慎防”沙門氏菌腸炎”

盛夏多注意飲食衛生 慎防”沙門氏菌腸炎”#健康檢查

沙門氏菌約有二千三百多種,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會引起「腸性熱」的「傷寒沙門氏菌」和「副傷寒沙門氏菌」,造成「傷寒」及「副傷寒」,這二種均為法定傳染病,都會引起高燒不退、腹痛、肝腫大…等症狀。第二類是「非傷寒沙門氏菌」,以引起腸炎為主,通稱「沙門氏菌腸炎」,急性或慢性均有可能,大部分會解血絲便。臺安醫院小兒科 - 方旭彬 醫師指出,非傷寒沙門氏菌是在台灣引起細菌性腸炎的主要病菌,常見於老人、抵抗力較差者、和五歲以下兒童,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幼兒。沙門氏菌好發於夏天,但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流行,且病例似乎逐年增加,可能是氣候溫暖加上環境衛生惡化所造成。一般在吃入污染物後六到四十八小時出現症狀。輕則黏便、水便、腹痛、發燒;重則血便、腹脹、高燒不退、劇烈腹痛、甚至嘔吐。典型的沙門氏菌腸炎之糞便呈深綠色帶黏液,就像是「臭水溝裡長滿青苔的污泥」一樣,如有血絲便,更像「長滿青苔的污泥參雜蕃茄醬」。急性期腹瀉可能造成脫水和休克,此外容易引發高燒不退、敗血症、壞死性腸炎、腸出血、甚至腸破裂穿孔(1~2%)。一但腸穿孔就必須緊急開刀,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如果病兒抵抗力不足,病菌易侵入血液後導致敗血症。此外還可能侵入腦膜引起腦膜炎,或造成肝膿瘍、肌肉膿瘍、骨髓炎……等。通常年紀愈小,發生合併症機會愈多。一旦有細菌跑出腸道以外的合併症出現,一定得用抗生素,且治療時間較長。方醫師表示,一般在經過適當治療之後,高燒和腹脹等症狀會陸續改善,少數病人還會有持續的慢性腹瀉,也比較容易營養不良。「非傷寒沙門氏菌」還可能在病人體內停留一段時間(即所謂帶菌者,腸壁、膽、泌尿道均是其隱藏的地方),糞便中會持續排出病菌達一至二個月之久,造成公共衛生的問題,在病人體力變差或病毒感染時,可能會再發病。「非傷寒沙門氏菌」會寄生在人類以外的宿主身上,包括許多家禽家畜甚至爬蟲類,而雞糞污染的「雞蛋」與「蛋殼」,是大家常接觸卻易被忽略的感染源。如果從養雞場買回的雞蛋,沒有清潔就放入冰箱,很可能污染到其他食品。所以最好買「洗選蛋」,可除掉大部分細菌,降低感染的機會。另外,喜歡吃生蛋或半熟蛋的人也容易被感染。假如蒼蠅沾過病人的糞便或含菌的雞糞,再沾到我們的食物上,就可能會致病。此外,鮮奶、魚蝦、火腿、小寵物(如小烏龜)……等都是主要感染來源。感染沙門氏菌不見得會發病,發病後的症狀也有輕重之別,方醫師說,這和個人的抵抗力有關。沙門氏菌怕胃酸,也怕腸道內的抗體,一個正常成人,須吃下十萬隻以上的沙門氏菌才會得病。嬰幼兒及老人家,體力、抵抗力差者,或因消化性潰瘍長期服用大量制酸劑的人,比較容易得病。一但得病,如果無毒性症狀、敗血症或其他器官組織的合併症出現,多半不需用抗生素,理由是會造成「抗藥性菌」的增加,病人容易復發或變成慢性帶菌者。事實上,養雞人家常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這會增加沙門氏菌對某些藥物的抗藥性,間接影響到人類得病時使用抗生素的療效。沙門氏菌腸炎雖然可怕,卻可以預防。方醫師提醒多注意公共衛生,改善飲食清潔,注意感染源之隔絕,餵食寶寶前自己一定先洗手…等,均可達到預防效果。如果不幸發生疑似「沙門氏菌腸炎」的症狀,應立即找小兒科醫師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