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

郝龍斌健檢體重稍增加 籲民眾多運動

郝龍斌健檢體重稍增加 籲民眾多運動#健康檢查

臺北市長郝龍斌28日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進行一年一度例行性健康檢查,結果郝龍斌的健康情況與各項體能狀況都非常良好,只是體重比去年稍重一些。(圖為郝龍斌,台北市政府提供)郝龍斌健檢項目除了一般驗血、驗尿、超音波外,還做了胃鏡及大腸鏡、以及胸部電腦斷層的檢查。在一般基本檢查方面,仁愛院區劉秀雯院長表示,郝龍斌的健康情況整體而言非常良好,身高是169.7公分,體重77.9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為27.05,相較去年體重稍重,身體組成分析檢測的結果顯示,肌肉分佈比率及肌肉強度皆為正常範圍。所謂身體組成分析,主要是了解受測者肌肉分佈情形的正常範圍。在心電圖跟心臟超音波檢查結果也很正常,胸部電腦斷層、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等項目檢查結果顯示,郝龍斌的身體與同年齡層的人相較,算是相當不錯。檢查結果顯示,郝龍斌的健康情況與各項體能狀況都很好,整體來看,因他維持規律跑步、游泳及騎單車的運動習慣,顯示只要平時注重個人健康管理,就會得到很好的效果。郝龍斌呼籲大眾,除平時多運動、注意健康飲食外,應定期做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身體警訊,朝健康生活邁進。

人肉搜索將成絕響? 未來外洩個人資料恐觸法

人肉搜索將成絕響? 未來外洩個人資料恐觸法#健康檢查

前陣子台大醫院移植愛滋器官事件演的轟轟烈烈。針對此事件,衛生署認為,器官勸募小組醫師應該要負全部的責任,事件中柯文哲醫師雖沒有實際參與勸募過程,但在沒有查詢檢驗報告的情況下,卻授權他人開立檢驗單,不僅沒有盡到醫生該有的職責,甚至連病人的病歷資料恐怕遭到洩漏。根據《護理人員法》第28條規定,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因業務持有病人病情或健康資訊,不得無故洩漏」。為了要讓個人資料有更周全的保護,法務部昨日在網站上公布「個人資料保護法施行細則修正案」,除了避免人格權受到侵害,也讓個人資料有合理的利用,因此日後隨意的人肉搜索可能也會觸法。個人資料保護法細則修正重點除了定義個人的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及等資料屬於敏感個資外,關於個人性生活、整形、變性、隆乳等醫療資料,屬於特種個資,也是敏感個資,以上資料都不能擅加蒐集,否則就是犯法。若真的要蒐集某一人的個人資料,原則上應該要有特定目的或是和增進公共利益有關。例如警方基於偵辦需要而蒐集,或是新聞媒體的報導等等,才可以蒐集相關個資。一般人如果要蒐集個人資料,要以書面、電話、傳真、電子文件或其他適當方式,盡告知義務通知對方,才不會有觸法的可能。不法份子佯稱民眾健保卡被停卡詐財 健保局籲撥165避破財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873有效檢舉,全民健康你我把關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8552以醫院名義詐騙 籲請民眾小心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8311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健康檢查

對罹患唐氏症的唐寶寶來說,大約45歲就已進入老年,造成「老人照護老人」情形,為了因應雙重老化的社會問題。唐氏症基金會舉辦「雙老無憂」全省巡迴論壇,在花蓮慈院小兒科醫師朱紹盈的積極爭取下,東區唯一一場論壇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行,除了花蓮慈院醫護團隊之外,更邀請了台大醫院、台東馬偕醫院、慈濟大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分享。唐氏症(Down Syndrome)是一種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發生率大約是1/800到1/1000,正常人體細胞有23對染色體,唐氏兒是因第21對染色體突變,導致成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雖然很多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唐寶寶(唐氏症患者);但是朱紹盈醫師表示,唐寶寶是一份天下掉下來的禮物,讓我們有機會跳出一般世俗的框架去看待事情。雖然唐寶患有遺傳病,但若知道他們的特殊與優點,例如友善、節奏感好等,唐寶寶還是一樣可以成為傑出的人,有名的指揮家胡舟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生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另一項令家人擔心的就是提早老化的問題,唐氏症基金會執行長林美智最近也發現,就讀國三的兒子出現了白頭髮與白斑。唐氏症患者因年齡的成長,老化、退化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家長年紀日益增長,可提供的照顧相對降低,雙重老化凸顯出唐氏症患者家庭需要多重照護服務的課題。因此,林美智表示,希望整合醫療、家庭與社會資源規劃而成「雙老無憂」健康論壇,能讓大家從中得到更多正確的照護知識,也希望當更多人透過論壇了解唐氏症後,能讓整個社會環境進步的速度加快,讓唐寶寶與家屬不再因為雙重老化造成困擾。

我生病了嗎?為健康儲值,從善用健康檢查開始(下)

我生病了嗎?為健康儲值,從善用健康檢查開始(下)#健康檢查

健康檢查就好像買保險,讓自己有早期發現重大疾病的機會不少人經常覺得頭暈、胸悶、胃痛、腰痠背痛,甚至疲憊,感覺自己生病,可是檢查結果都顯示正常,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在本期「健康新知」將告訴你,當察覺身體有異,造成的因素可能來自不同層面,如何把真正致病的原因揪出來,並且從正確的途徑及早治療,才是維持健康之道。Q:當身體開始出現不適的感覺,如頭暈、胸悶、胃痛、腰痠背痛等症狀,是否就表示生病了?A:原則上,只要身體出現不適的症狀,就表示你的身心狀態不健康,只是程度上的差別。人從出生、發育、成熟到逐漸老化的過程中,各項功能逐漸衰退,比如一般人認為女性到了五十歲陸續出現的停經症狀,其實男性平均到了六十五歲也會經歷同樣的過程,舉凡骨質疏鬆、肥胖中廣身材、情緒低落、性慾下降、頭髮掉落等這方面的症狀。然而,當你察覺身體有異,造成的因素可能來自不同層面,必須慢慢抽絲剝繭方能找到真正致病的原因。以疲倦為例,原因其實非常複雜,可能是感冒發燒、長期貧血、甲狀腺低下或憂鬱症,必須經過醫師仔細詢問病史,才能找出真正疲倦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源於生活型態的問題,比如工作常加班,為了提振精神,於是常藉助提神飲料以刺激腎上腺素,長期下來反而導致腎上腺素衰竭,無法繼續提供充足的精神與體力,這就是所謂的「慢性疲乏」;當遇到這方面功能性的問題,雖然可以透過檢查來找出問題所在,但最終還需要依靠本身的生活型態的調整才能恢復既有功能。Q:如果透過各種儀器檢測或理學檢查都顯示身體功能正常,但身體依然感覺不適,這時該如何處理呢?A:這可能是一種疾病的初期徵兆,甚至屬於零期的發展階段,表面上看起來沒有異狀卻怎麼也查不出真正的原因。這種狀況宛若小朋友發燒,可能源自於一種感冒或腸病毒,只要經過適當休息就可以恢復健康;但若是因為細菌性扁桃炎所引起的發燒,則必須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另一種狀況則是,病情只是微細表徵,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與觀察,方能判斷接下來該如何處治。舉例來說,假若電腦斷層發現肺部有一個約0.4公分的腫瘤,如果生長在較深處,無法以細針取出細胞加以判讀其良性或惡性,也無法透過手術馬上處理,此時我們通常會建議顧客一段時間如三個月後,再進一步追蹤檢查。因為惡性腫瘤的成長速度相當驚人,所以短期內必須密切追蹤。事實上,如果想在疾病初期找出潛在病痛的來源,更有賴於醫病雙方之彼此信任、坦承,並且付諸耐心與關懷,循序漸進,方能順利地一起出真正原因。Q:近幾年過勞死一直是職場上廣泛討論的議題,有人感到疑慮,認為同樣的工作型態,有人生病或猝死,卻有些人好端端無恙,其差別何在?A:事實上,「過勞死」是新聞媒體使用的名詞,而從醫學觀點來說,一個人工作到突然因腦中風或心臟病猝死,一般大眾直覺是因為他長期在壓力很大的環境、累積過度疲勞致使身體運作異常。但個案可能本身有體重過重、抽菸習慣、使用特殊藥物、或三高疾病等,這些沒有明顯表徵的危險因子才是潛在的問題。若事先沒被沒有被檢查出來,將會隨著工作的壓力或疲憊累積到一個臨界點,就很容易發生猝死這類不幸的憾事。建議每個人都應當好好審視自己周圍的生活與環境,一旦察覺壓力或疲憊超過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就該重新調整或改變,或是離開原來的環境。畢竟人的能量有限,不可能讓自己的身體永遠維持在雙十年華或某種狀態,我們該學習順應生命的每個階段,接受身體變化的自然周期,只要適時調整周圍生活的環境,便能減低挫折感、疲憊感,使身心健康保持在均衡而自在的最佳狀態。Q:有些人對於自我身心狀態有很強的敏銳力,但有些人反而缺乏警覺性,只要沒有疾病特徵就認為自己每天過得很健康,不需要特別耗費心思在健康這件事上;像後者這樣的族群,您會如何建議?A:首先,民眾需要了解健康檢查的意義,它可以幫助我們早期發現健康上的問題,並且及早改善或治療,以儘量使身體維持在最佳健康狀態。然而,健康檢查並非無病不查,建議規劃健康檢查的項目時,可以從三種層面來著手:一是常見的慢性或腫瘤疾病,二為立即威脅生命健康的疾病,三是成本低效益高的疾病,例如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或甲狀腺機能異常等病症,如能早期發現,預後效果良好,都是值得篩檢的腫瘤疾病。除此之外,心血管可以透過血糖、血壓和血脂肪檢測出其健康狀況,檢查成本低,且一旦發現異常可立即改善或治療,以減低未來罹患心臟疾病如心肌梗塞或中風的風險。健康檢查是預防醫學中「次段預防」的階段,旨在發覺尚未出現明顯徵兆的早期疾病,也是管理健康、降低未來疾病風險的一種保險形式,如能從定期健康檢查中及時發現早期病症或潛在疾病風險因子,就好像買保險一樣,為自己買一個早期發現或治療重大疾病的機會。健康檢查並不是解決疾病的萬靈丹,一旦自我覺察到身體不適,最適當的途徑還是立即赴醫求診;而對於年齡較長的族群,也不宜進行有風險的檢查項目,如侵入性的內視鏡檢查等。總之,我們盼望民眾經由適當的方式,正確地檢視並瞭解自我的健康狀態,方能盡情享受生命帶給我們每一天的驚喜與幸福。延伸閱讀「我生病了嗎?(上)」: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850

我生病了嗎?為健康儲值,從善用健康檢查開始(上)

我生病了嗎?為健康儲值,從善用健康檢查開始(上)#健康檢查

遊走健康與疾病之間,如何愈活愈健康許多人有種觀念:不生病就表示身體健康。除非察覺到自己身體有異樣或明顯不適,才會進一步就醫檢查,來瞭解本身的健康狀況。然而,許多疾病在早期發展階段通常無聲無息,一旦逐漸形成具體的疾病症兆,發現時卻錯過治療的關鍵時期。為掌握提早發現、及早治療的黃金良機,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以多年對預防醫學之研究與臨床經驗,解釋什麼是常聽到的「亞健康」,做健康檢查對於我們身心健康有何幫助,以及當檢查結果發現異常,該如何面對與處理。Q:做健康檢查跟門診看病有什麼差異?是不是被稱為「亞健康」的人才需要做健康檢查?A:我常將健康檢查比喻為車子進廠保養,表面上車子能發動能前進,但整個保養程序結束後,修車師傅就會一一報告有哪些地方可能未來故障率高、車開到一半容易出問題。健康檢查便是如此,即使我們沒有察覺到任何異樣,但透過檢查可以把疾病早期、甚至尚未顯現出徵兆的潛在問題篩檢出來。一般大眾經常耳聞「亞健康」(Sub-health),這個名詞並不是正式的醫學名詞,而是某些醫療專業人員用來描述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卻未表現出明顯疾病的狀態;或者明明具有很多慢性的不適症狀,卻無法在就醫過程中依據病史及常用的檢查方法發現健康問題的所在。這跟健康檢查所針對的首要族群很接近,都是在描述目前沒有疾病特徵,但透過健康檢查中的各項醫師會診問診、實驗室檢查、影像檢查或所謂的「功能醫學」檢測,將沒有症狀的重大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早期腫瘤或病變(子宮頸病變、乳房、大腸、胃部或甲狀腺腫瘤)、個人賀爾蒙分泌失調、營養攝取不均衡等,這些可能造成未來嚴重疾病的潛在性問題在第一時間篩檢出來。Q:很多疾病無法從一開始就覺察到明顯徵兆,往往經過一段演變的過程而形成真正的疾病;而所謂「亞健康」的人是否將來生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A:簡單的說,因為檢查結果出現異常,疾病風險也跟著提高。這些異常的狀況可以從影像檢查或抽血等具體檢測中加以判讀。檢查結果通常可以歸納出兩種狀況,一種是病患自己感受的不適症狀,如疲倦、頭暈、皮膚癢、疼痛等,稱為症狀(Symptom);另一種是患者本身毫無知覺,卻可以用客觀指標測量,如血壓、肝炎指數、尿蛋白、內視鏡或超音波偵測出腫瘤等,這類稱為徵候(Sign)。有些已經可以明確指出健康問題所在的,即處於「疾病」狀態;若毫無不適症狀或明明有許多不適症狀卻無法用醫師會診或常用的檢查方法偵測出疾病的,稱之為「亞健康」族群,或許問題來自於荷爾蒙問題、營養素問題,或者來自於心理或睡眠問題。很多疾病的起始點其實是一個危險因子,我們稱之為「替代終點」,比如高血壓在未來容易引發中風、心臟病,B型肝炎帶原者最後會導致肝癌、肝硬化;彷彿選舉時登記為候選人之一,這些人將來真正生病的機率就會比一般人高。當這些替代終點出現時,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症狀,但卻需要積極改變生活習慣、就醫及安排定期健康檢查的計畫。Q:從健康檢查報告中的紅字發現自己健康可能有問題時,是否必須做些改變來回到標準值?A:健康檢查中的標準數值都是經由專科醫師統計,並且分析未來罹患疾病的機率所歸納而來的平均值。當你發現自己的檢驗結果不在標準範圍時,無須感到驚慌或焦慮;重要的是要先確認嚴重程度及準確性,所以尋求好的醫師提供完整解說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我要特別強調,單從一個檢測數值,往往無法推斷出你身體實際的狀況。以肝炎指數為例,假設數值偏高,其引起的原因可能是本身為B、C型肝炎帶原者,也可能是過胖、飲酒過量、或用藥不適當等而造成肝指數偏高;甚至有時即使我們發現肝指數過高,其影響健康的未必是肝功能,而可能是心血管功能。確認了原因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療及預防方法。一般大眾的刻板印象認為,我們必須仰賴藥物或其他醫療方式來解決問題,其實,多數時候我們只需調整平日生活中的飲食習慣、作息時間,或是工作環境,身體狀況就能獲得很大的改善。Q:檢查報告中哪些顯示不正常的紅字是需要立刻處理、治療,或是持續追蹤?A:健檢結果最常需要立即處理的狀況有二種,一是急性感染或發炎疾病,例如尿道炎或急性肝炎;一種是疑似腫瘤的情況,其中以後者最容易引起恐慌。如果從影像檢查或抹片切片檢查中發現疑似惡性腫瘤或疑似惡性細胞,就需要馬上轉診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或病理切片,來確認未來治療或追蹤方式。要提醒的是,千萬別置之不理,而錯過及時治療的黃金關鍵時期。此外,如遇到偏離正常指數過高的個案,比如飯前血糖(AC)指數190mg/dl、總膽固醇285mg/dl或三酸甘油酯(TG)720mg/dl時 ,一般人不容易覺察到身體不適,但已經漸漸威脅到未來健康,此時也應該就醫治療。通常上述的狀況可以經由儀器設備加以診斷,但是有些民眾的不適狀況不是靠儀器檢查就能察覺,像是一般人常發生的頭痛頭暈、皮膚病變或淋巴結腫大等,就要透過醫師問診、理學檢查及判斷,才能快速找出問題的所在。Q:如何改善身體狀況、遠離疾病?A:中醫稱為養生調息,而西醫除了透過檢查、找出病因之外,往往鼓勵大家透過均衡的營養與適當的運動,再配合放鬆與休息以重新調整生活的方式。此外,只要對患者的心理具有正面提振的效用,即使是宗教上的祈禱拜佛、參加心靈療癒課程,甚或是看到醫生就感覺藥到病除,都可以稱為良藥,這也是近年時下所謂的身心症,認為生理症狀與心理反應是一體兩面、相互影響,如果身心達到均衡,那麼健康就水到渠成了。延伸閱讀「我生病了嗎?(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032

擔心猝死意外 勿輕忽心血管狹窄及心律不整症

擔心猝死意外 勿輕忽心血管狹窄及心律不整症#健康檢查

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名列國人十大死亡第二、三位,且因現代人飲食過油過甜、運動少、如又有抽菸飲酒習慣,則相當容易造成血管壁硬化及狹窄,埋下罹患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未爆彈,甚至將自己安置在猝死風險的行列中。台大預防醫學博士暨康聯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陳皇光醫師針對近期報導有關猝死與過勞死個案的指出,民眾平日若過度輕忽自身的心血管健康狀況,很可能因為一些外在環境因素或行為引發猝死。一般而言,心血管疾病到死亡是一個漸進式的發展過程,最初的導因還是在於不當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一旦心血管壁開始硬化或狹窄,高血壓、腎臟病、心臟病甚至眼睛病變及周邊血管阻塞等問題就接踵而來。而且心血管狹窄情況者,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下或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下引發血壓爆衝,太久未進食造成身體脫水而引起腦部或心臟血管灌流不足,以及突然進行超過身體負荷之激烈運動引發心肌梗塞都是造成猝死的主因。且若有心律不整或曾出現心悸症狀者,更要避免過度飲用會造成神經亢奮之提神飲料,以防範心律不整症狀發生而引發死亡危機。到底要如何了解自己的猝死風險呢?陳醫師說明,目前在健康檢查項目上,除了基本的抽血檢查可以針對血脂、血糖及血球進行常規檢查外,針對「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及「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兩項血管硬化因子也可反應出受測者當時的健康狀態。另外,不妨輔以「動脈硬化儀」檢查周邊血管、以及「頸動脈超音波」了解中風危機,與「電腦斷層冠狀動脈鈣化指數」、「電腦斷層冠狀動脈照影」與「心電圖」等儀器多管齊下,全方位掌握自己的心血管健康。陳皇光醫師也叮嚀,健康檢查只能呈現個人單一時間的健康狀態,若要真正遠離死亡威脅,還是得從健康的生活習慣下手,除了三低一高(低鹽、低油、低糖及高纖)的飲食原則外,養成定時運動及戒除菸酒都只能算是基本配備,最好應在家中擺放血壓計,每日定時量測1~2次;且每年至專業醫療機構接受心血管全方位健檢,才是真正的「護心大計」。

健康生活157:飲食、運動、定期檢查缺一不可

健康生活157:飲食、運動、定期檢查缺一不可#健康檢查

飲食不均衡與缺乏運動是許多現代人的通病,若沒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更可能錯失在疾病初期早發現早治療的機會。台中醫院肩負社區健康促進醫院的角色,特別在20日發起「健康生活157,樂活台中好家園」活動,呼籲民眾掌握健康生活3要素:每年進行1次健康檢查、天天5蔬果、每週運動7天,長保健康預防疾病。胡市長夫人邵曉玲女士、台中市議會張宏年議長等貴賓也特地到場參與,與台中醫院邵國寧院長,共同號召市民一起響應「1、5、7」的健康生活好習慣。 邵國寧院長表示,舉辦「健康生活157」活動,是基於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理念,宣導健康生活的3大要素:定期健康檢查、均衡飲食與健康體能,幫助民眾培養增進自我健康的能力。活動現場也設計了相關的體驗活動,包括健康腰圍測量(男性應≦90CM,女性應≦80CM),提醒民眾注意腹部肥胖帶來的健康問題;營養料理東西軍對抗賽,則現場示範烹調色香味俱全的高纖健康料理;健身操指導與體能檢測活動,則鼓勵民眾天天運動增進體能,讓參加民眾透過趣味的闖關遊戲,對「健康生活157」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定期健康檢查可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早治療與改善;而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與2份水果,達到每日5蔬果的均衡飲食的目標,能幫助我們抗氧化、防癌、提高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養成每天固定運動的習慣,則能改善體能、預防慢性或退化性疾病的發生,有研究顯示,平均每運動一小時,可延長至少二小時以上的壽命!為了讓民眾在平日居家也能實行「1、5、7」的健康生活,台中醫院健檢中心網站還提供健身操教學影片,以及健康料理食譜等資訊,供民眾參考利用。20日起前往台中醫院健檢中心接受健康檢查,還可獲贈限量的2011健康護照手冊,鼓勵民眾響應「1、5、7」生活,迎向嶄新的一年。台中醫院以服務社區民眾、促進社區健康為使命,於2007年即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 健康促進醫院會員的國際認證,正式轉型為健康促進醫院,是台灣公立醫院第一榮獲認證的醫院。邵國寧院長指出,健康促進醫院強調預防疾病的概念,不僅主動關心民眾的健康,同時鼓勵民眾參與相關活動,透過實際行動落實到社區組織,形成一種促進健康的文化和價值觀。個人健康是家庭幸福的基礎,台中醫院本次推動「健康生活157」活動,就是要把健康的習慣帶到社區民眾的生活當中,期待共創樂活台中好家園。

X光檢查請備份 避免重覆保健康

X光檢查請備份 避免重覆保健康#健康檢查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骨科王子康主任表示,無論是古代或是近代醫學、骨科醫學都有其發展過程。骨科病變可從普通的外觀,以至各種攝影顯像技術,都可幫助骨科疾病的診斷。自放射線(x光)之發現以來,不斷的改進,以x光技術為基礎的檢查(x光電腦掃描)已是日新月異,而加上磁力共振的技術應用,大大提高了骨骼以外的軟組織病變之診斷正確性。對骨科醫療而言,x光斷層掃描、磁振造影等,已是不可或缺了。台灣由於健保的普及,民眾就醫之方便性在世界上已是首屈一指,病患同一日為同一疾病,可以到兩所以上的醫院接受不同的診療。王子康主任指出,病患希望得到更多醫師的診療或意見是可以理解而正確的,只是在重覆就醫的同時,卻未有建立起連同既有醫療資料如影像檢查、簡單醫療記錄等,一同攜帶就醫的觀念;往往造成重覆檢查、重覆問診、重覆開藥等醫療資源浪費的現象。王子康主任指出,雖然一直存在醫療資源重覆使用的問題,但民眾的身體健康卻是更應被關注。一般病患並不了解大量重覆的放射線(X光)檢查,對身體各器官的損害是無形的,總認為再檢查一次無傷大雅。臨床上常見民眾因認為不同醫院所做檢查結果也許不一樣,或者不便往返於前一醫院,而執意要求再照一次x光,但卻忘了對身體的損害。所以,王子康主任特別提供民眾在尋求第二位、第三位醫師醫療意見時應注意以下三點之建議:應攜帶三個月內曾接受過之影像檢查(以光碟片記錄為佳,x光斷層攝影、核磁共振、超音波、核子醫學攝影…等)。最近簡單之醫療記錄,如診斷書、醫療摘要…等。前一位醫療機構醫師之連絡方法,以便醫師可直接聯絡。有鑑於此,王子康主任也提出「推行終身醫療影像光碟護照」的想法,換言之,把每次接受檢查後之影像存入光碟內,病患隨身攜帶就醫,應可解決重覆檢查的問題。新竹醫院身處科技之城,亦將以此目標邁進。另也建議醫療當局,可考慮大方向,利用雲端技術,將每一病患之影像記錄放入雲端。醫師可快速取得資料,杜絕重覆攝影危害身體的現象發生。可見,醫師看病需要專業技術,是一種藝術,但病患接受看診也是一種藝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