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

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

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健康檢查

「如果胃鏡、大腸鏡都能在無痛的狀況下完成,您還有甚麼理由,拒絕健康檢查呢!」這是一個最近在廣播節目上一再重複的廣告,「痛苦」畢竟仍是人類心底的最怕,由於恐懼對痛苦的恐懼,很多人雖然擔心自己的腸胃出了問題,卻因為害怕檢查的痛苦,始終不敢嘗試,這個廣告很顯然地,打動了不少人心,由於無痛,對檢查也不再恐懼,也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參與檢查。果然沒多久,報章媒體就刊出各個大醫院莫不躍躍欲試,紛紛推出了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讓大家多了一個選擇。那麼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究竟是一個甚麼樣的檢查方式呢?是不是大家都適合呢?無痛方式的鏡檢其實早就有了首先,靜脈注射無痛內視鏡檢查在國內並不是一個嶄新的檢查,許多醫療院所都早已行之有年,其次,內視鏡檢查並不是腸胃科的專利,許多科均使用內視鏡作為檢查工具,只是一般民眾較熟悉胃鏡或大腸鏡罷了!在清楚靜脈注射無痛內視鏡檢查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內視鏡檢查究竟是怎麼做的。以腸胃科內視鏡檢查而言,大體上可區分為兩種:就是管子從嘴巴進入,或是從肛門進入。從嘴巴進入的,必須克服咽喉反射,這是一種異物在咽喉時產生的自然反應,雖然檢查前會以局部麻醉藥物減少咽喉的敏感度,對時間短的檢查,如胃鏡四至六分鐘,也許受檢者還可忍耐,但對於做更久或是做更深的檢查,除了咽喉反射,檢查時造成的脹氣,管子對腸胃的撐展,往往讓病人覺得度秒如年,此時就不要期望病人能配合得很好。從肛門進入的,就屬大腸鏡檢查,大家畏懼大腸鏡的態度比起胃鏡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事實上,如果操作得宜的話,大腸鏡的不舒服程度是比胃鏡的好多了!但如果操作的醫師施予過度的壓力在大腸上,受檢者是會非常不舒服的。亦即注射麻醉藥物後再做檢查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在國內,一般是指靜脈注射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目的當然是希望病人或受檢者能在無痛或最小痛苦下完成最詳盡的檢查,需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健康保險並無此項給付,因此受檢者或病人需自行負擔麻醉費用。姑且不去討論這些檢查是否有需要於全身麻醉狀況下完成,靜脈注射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牽涉到幾個問題。第一是給什麼樣的藥物,用什麼方式給予,而這些藥物給予是否可達到無痛,令病人或受檢者或醫師滿意;第二是麻醉藥物本身是否會造成病人或受檢者身體上的危害,哪些人不適合接受麻醉;第三是內視鏡的操作在麻醉狀況下是否會造成特別或更多的併發症;最後就是到底由誰來施行麻醉,麻醉醫師、麻醉護理人員,還是腸胃科醫師,對病人或受檢者而言,當然是挑結果對自己最安全的,當然這也牽扯著責任問題,若是麻醉產生併發症時,萬一有醫療糾紛時,法律歸屬責任的問題。注射麻醉藥劑後真的就無痛?目前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討論最多的就是大腸內視鏡檢查,一般大腸鏡檢查前給予藥物是一針buscopan肌肉注射,目的在於使大腸蠕動減緩,另一針則是為了產生鎮靜作用,例如demerol肌肉注射。許多做過大腸鏡的病人都知道,這樣子的鎮靜效果,事實上遇到疼痛時,還是無法止住痛苦的,相反的,靜脈注射麻醉就完全不同,即使內視鏡在大腸內左撐、右扭,在適量充分的藥物劑量之下,病人也祇是覺得睡了一覺而已。常使用的靜脈注射藥物很多,如midazolam、propofol、demerol、ketamine,也許是單獨使用或是合併使用,當然這些藥物的價錢可能相差極大,但使用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達到良好且安全的麻醉效果,此外大部分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的病人或受檢者,均為門診病人或為了健康檢查而來,大腸內視鏡檢查也不需要住院檢查,因此麻醉後的意識恢復也必須很快速,能夠很快的把病人叫醒,使用的藥物自然需要作用快速,短暫。安全嗎?有沒有那些人不宜?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靜脈注射麻醉安全嗎?給予靜脈注射麻醉時自然必須密切監視病人的生命現象,也就是心跳、呼吸、血壓、血中氧氣濃度。麻醉本身目的即在於產生意識喪失,此時病人會因為呼吸中樞受到壓抑,而產生體內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現象。當偵測到血中氧氣降低時,可以另外給予病人氧氣,可惜的是,一般的監測裝置並不能得知血中二氧化碳的情況,因此無法得知病人血中二氧化碳是否已達到危險狀態,所幸大部分的文獻均指出這樣子的情況一般並不會造成身體明顯的傷害。但是對於某些病人還是需要特別小心,包括心臟病特別是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一般建議是不要採行靜脈注射麻醉方式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第三是麻醉下的大腸鏡操作是否會造成更多的併發症,大腸內視鏡有兩個主要的合併症──破裂與出血,出血一般與內視鏡做治療有關,麻醉與否並不會增加出血的機率,但是破裂就有點相關了。內視鏡大腸破裂的原因中,一部份是內視鏡鏡管本身造成的,原因是鏡子在大腸穿梭時,也許鏡頭碰撞,也許鏡身過度牽扯大腸,而造成大腸破裂。內視鏡大腸破裂與許多因素相關,也許是病人本身情況不好,骨瘦如柴,長期臥床,也許病人過往曾經動過腹部手術,但是,麻醉也是一個重大因素,沒有麻醉狀況下的大腸鏡操作,如果病人覺得痛時,腹部肌肉會自然收縮,收縮的肌肉可以避免大腸被過度牽扯、伸展,這是一種保護機制,此外病人的痛苦,往往也意識著大腸被牽扯的程度,醫師會因病人的不適,而比較小心操作,但是一旦麻醉之後,首先腹部肌肉的保護機制就消失了,而且反正病人也不會痛,如果大腸內視鏡的操作方式還是前進,前進,撐!撐!撐!破裂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了!到底要不要採用麻醉無痛法對於講究人道的歐美國家,無痛的檢查,特別是大腸內視鏡,靜脈注射麻醉就如同例行般,但是近一兩年來,諸多研究卻又發現:其實沒有麻醉,病人也可以不會感到過度的不舒服,對於檢查的準確性也沒有影響。如果能夠不用麻醉,也能沒有痛苦的完成大腸內視鏡檢查,這樣的方式不是很好嗎!如果痛是危險的警訊,不改變大腸鏡操作的手法,只是用麻醉的手法去消除這個警訊,那麼麻醉無痛的做法,就有可能如同歐美的研究報告,反而造成更多的併發症。到底有沒有需要靜脈注射麻醉內視鏡檢查呢?首先需注意的是,不管是操作者或是被檢查者都是希望這個檢查是最完整,最詳細,不會遺漏什麼的,操作醫師希望受檢者能夠好好配合,讓操作的醫師能夠從容地檢查,另一方面,要受檢者能夠好好的配合,醫師就不能讓受檢者過度不舒服,以免受檢者受不了,不能忍耐。試想,如果做胃鏡時,病人一直做嘔,整個胃糾結在一起,醫師如何能夠有把握說這個胃沒問題呢!如果大腸鏡深入時,病人產生劇烈疼痛,以至不能到達大腸小腸交界的地方,那麼這也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大腸鏡檢查。靜脈注射麻醉從檢查的必要性上來看,如果說一個檢查,比如說治療性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耗時很久,一檢查總會花個半小時一小時,沒有適度的麻醉,如何能要求病人,丫著嘴巴,跟醫師好好配合呢,此外,病人躁動不停時,醫師也很難做出精準的檢查與治療,在這樣的情況下,麻醉就應該是必須的。從人道立場來看,如果因為檢查會造成不舒服,但沒有重大併發症,為了求得更仔細,準確的檢查結果,麻醉是可以考慮的。

金融風暴襲全球 上班族抗壓避風險

金融風暴襲全球 上班族抗壓避風險#健康檢查

臺灣在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上班族的職場生活壓力升高到不容忽視的地步。依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7年對各行各業的綜合職場心情溫度計調查顯示(施測期間97年4月-8月):有23.04%職場員工達輕度心理困擾,另有17.00%(13.27%中度心理困擾、3.73%重度心理困擾)職場員工則有較顯著心理困擾。也就是說,在全球金融風暴未來臨前,在臺北市每5個上班族就有1個背負沉重的職場壓力,可能需要心理諮商或醫療方面的協助,在全球金融風暴影響下,前述有沉重職場壓力人數比率更將急速攀升。面對這樣的生活壓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能幫助上班族調適。一、面對壓力勇於求助提醒有憂鬱傾向的上班族,不能逃避,無論是財務或職場面的問題,面對它才能對症下藥,否則若是對身心狀況造成太大的影響,恐增加陷入四面楚歌的風險!建議先從舒緩壓力、提昇工作效率及照顧身體做起,也不用強逼自己孤軍奮戰,尋求各方協助,以避免影響正常生活。 二、提供管道釋放壓力提醒在面對金融風暴影響的企業單位要能重視並引進職場心理衛生的概念,在工作環境中能提供可以讓員工了解壓力與情緒管理的資訊,不管是成立相關的負責部門或是定期邀請心理專業人員多提供相關之衛教資訊,讓整個企業能夠有適當的壓力與情緒管理知識與相配合的管道,如此必能使企業員工更增加抗壓性發揮潛能,化危機為轉機。 為促進民眾的身心健康,建構健康職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臺北市政府勞工局、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即將在12月3日(三)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於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科技產業服務中心(臺北市內湖區洲子街12號2樓),共同合辦的「職場元氣GENKI UP」宣導活動。活動當天除安排「元氣職場員工協助方案規劃諮詢」、「紓解壓力工作如意─辦公室紓壓健身」及「勞保年金Smart全攻略」等精采課程外,另結合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臺北人力銀行、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展協會及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管理聯合會等民間單位,於會場提供”職場心理衛生諮詢”、”健康檢查”及”求職求才媒合”等宣導攤位,歡迎企業及員工踴躍參與。

台商上陸五年健康掉1成 ”食”在要謹慎!

台商上陸五年健康掉1成 ”食”在要謹慎!#健康檢查

中國大陸爆發毒奶事件後,台商也慌了!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9月毒奶新聞曝光後,短短一個半月內台商返台健診人數已較去年同期增加1.6倍,9月、10月個人化健康管理療程,月平均人數也比今年上半年成長1.3倍。聯欣診所林美秀院長表示,台商腸胃健康愈來愈差,主因之一即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及環境。■ 台商腸胃異常逐年增加1-2成 飲食問題為元兇聯安追蹤近五年台商受檢者的主訴問題與健診數據,發現腹脹、腹瀉、便秘、胃痛等「腸胃不適」症狀,持續高居台商健康困擾首位。進一步分析台商十大健康異常,發現五年來健康異常不外乎是「胃發炎、痔瘡、脂肪肝、體重過重、食道發炎、三酸甘油脂偏高、大腸瘜肉、十二指腸潰瘍、食道逆流以及肝臟指數GPT過高」,其中腸胃道相關疾病就佔了6項之多!而五年前、五年後,罹患大腸瘜肉從18.9%上升為42.7%,增加2成4;痔瘡則從66.9%上升為89.5%,增加2成3;而胃發炎、食道發炎、食道逆流的異常比例也都增加了近1成左右;數據顯示五年來台商腸胃問題越趨嚴重,異常比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林美秀表示,台商面臨諸多危險因子,其中不良飲食習慣與環境不佳對於健康影響最深,雙重影響下構成台商腸胃、肝臟的健康異常元兇之一!《台商常見不良的飲食習慣》1.高達74%的台商烹調方式不佳,習慣以煎、炒、油炸、碳烤、煙燻、醃漬方式處理食物2.55%仍有睡前3小時進食的習慣3.51%每日飲水量低於2000c.c.4.44.5%礙於交際應酬需時常飲酒5.31%用餐時間少於10分鐘6.29.4%偏好鹹、辣、酸、甜等重口味。《台商常見的飲食環境》1.常駐工廠,三餐加宵夜只有重油重鹹的大鍋飯選擇2.員工餐廳裡蔬菜、水果比例低3.料理鹹度也比台灣的口味重4.下班時間晚,晚餐幾乎成了宵夜,睡前3小時進食為常態5.整體飲食衛生環境普遍不佳(水質差、廚工衛生習慣不佳,黑心食品多)一對長期在大陸工作的王姓兄弟(化名),在毒奶事件爆發後,哥哥特地帶著弟弟、弟媳做健康檢查。檢查後發現,在大陸經商最久的哥哥問題最少,但弟媳,除了腸胃問題外,也出現血管壁肥厚和膽固醇偏高的情況。林美秀院長發現問題癥結在於飲食,因哥哥三餐由私人廚師烹調,食材新鮮、烹調方式少油炸、多蒸滷;弟弟與弟媳則多在員工餐廳吃大鍋飯,烹調方式多快火炒、油炸,食材也常是加工肉品,因此造成三人的健康落差。林美秀建議調整員工餐廳的烹調方式,以蒸、滷取代油炸,以新鮮肉類取代香腸等加工食材,目前兩人腸胃不適症狀已逐漸改善,心血管相關指數也在穩定控制中,健康也已逐步恢復。■ 落實1+364天健康管理 長期身處異地打拼的台商,不像台灣民眾可隨時安排健診或就醫,因此林美秀提出定期健診三對策:1.掌握自身健康狀況,除了基本健康檢查之外,應加強腸胃、肝臟、心血管的篩檢;2.有不明原因的疲倦、頭痛、水腫、腹瀉等症狀,或深受慢性疾病困擾者,可進行細胞功能醫學檢查找出不適原因;3.工作忙碌而容易忽略追蹤健康異常的企業經理人,更應具備全方位的健康管理與照護觀念。林美秀指出,擔憂大陸飲食環境的台商,可參考「4321黃金均衡健康法則」,即用餐時餐盤分成四等分,其中三等分應為植物性食品,即二等分攝取四類不同顏色的蔬菜,另一等分盛裝非精緻的五穀雜糧做為主食,最後一等分則是肉、蛋、奶、魚、豆腐(豆類製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只要掌握飲食中植物性食品與蛋白質食品的攝取比例、注意食材新鮮度等原則,適時搭配補充如肝解毒輔酶、不飽和脂肪酸、植物纖維及益生菌、消化酵素等保健食品,就可儲備健康本錢、全力打拼。

美麗”蟹”逅的後遺症 膽固醇檢測破表

美麗”蟹”逅的後遺症 膽固醇檢測破表#健康檢查

38歲的傅先生(化名)在太太的安排下,第一次到聯安診所做全身健康檢查,身型體態保持良好的他,除了胃部偶有不適,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頗為自豪。沒想到,檢查結果膽固醇數值為270mg/dL,超過正常值50 mg/dL之多。營養師追究發現,原來是因為擋不住肥美秋蟹的誘惑,近一個月內只要聽聞哪個餐廳有螃蟹大餐就號召同好前往品嚐,不論是大閘蟹、毛蟹、紅蟳或處女蟳等一隻隻送入口,雖然滿足了口慾,卻換來膽固醇檢測破表成績。美食背後的健康陷阱肥美的螃蟹總讓人食指大動,不論是清蒸、鮮炸、鹽烤或佐奶油等醬料熱炒,各有不同風味,也因此不少民眾和傅先生一樣,每到秋天總想來一場美麗的”蟹”逅,只是若對這個邂逅對象了解不夠深入即一股腦的栽進去,就得要有心理準備面對享受美味後的可怕後遺症,如膽固醇急速攀升、痛風及過敏發作等症狀發生。螃蟹的膽固醇含量相當驚人,每100克的蟹肉含有100 毫克的膽固醇,蟹黃部分更高達200-466毫克。根據衛生署的飲食建議,成人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應低於300毫克,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應低於200毫克。一般來說,一隻蟹約300克,扣除不可食用的肺部等部位,品嚐一隻螃蟹,每日膽固醇攝取量即超過標準,若是一隻接著一隻吃不停,不僅使膽固醇數值飆高,更可能加重動脈硬化、冠心病、中風、高血壓、高血脂等健康問題。此外,螃蟹屬高普林食物,尿酸偏高的民眾食用過量即可能促使痛風發作而寸步難行,對海鮮過敏者也可能引起紅腫,陷入這裡也癢那裡也癢的窘境。找對方法 享受“蟹”逅的幸福其實螃蟹並非吃不得,因蟹肉的脂肪含量不高、營養很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高於豬肉及魚肉,另外含有菸鹼酸、維生素B12、維生素A、 維生素C、鐵及磷等營養素,但建議老饕們,金黃的蟹膏與鮮嫩的蟹肉雖然美味,還是要依照自己的健康狀況酌量淺嚐,一般建議吃半隻至一隻滿足口感最好。此外,挑選蟹時要注意新鮮度,避免選購死蟹以免將細菌一併吞下肚;烹煮的方式以清蒸為佳,最能品嚐蟹的鮮美,也可避免熱炒等方式攝取過多的油脂,並可沾薑醋一起食用,因為醋能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避免身體負擔,且有改善酸性體質的效果。“蟹”逅是美麗而幸福的,但不要因為一時衝動、無法節制而引發健康的後遺症,使快樂的“蟹”逅成為一種遺憾!

署苗醫院成立「醫學雷射美容中心」

署苗醫院成立「醫學雷射美容中心」#健康檢查

衛生署苗醫院為了擴大服務苗栗地區的鄉親,結合整形外科、醫學雷射美容專科醫師,和醫學美容師等專業人員,成立「醫學雷射美容中心」,於昨(8)日舉辦開幕茶會。遠從台北專程趕來的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理事長王尊彥,和苗栗縣籍立委徐耀昌、立委李乙廷的夫人,及苗栗縣衛生局長羅財樟,均親臨會場剪綵,共同見證苗栗醫療服務邁向新的里程。苗栗醫院院長李源芳表示,醫療服務層面應該含蓋身、心、靈的照護,因此為讓苗栗鄉親能享受在地優質的醫療服務,近年來苗醫陸續成立了「高級健檢中心」、「磁振造影中心」、「醫學實驗室」和「腫瘤病房」等,如今引進新式無痛式磁波拉皮機等新穎精密美容雷射儀器,成立「醫學雷射美容中心」,就是希望能滿足民眾追求身體內、外皆美的需求;而苗醫專業的醫學美容團隊,亦將盡心針對民眾膚質狀態和個別需要,以客製化量身設計專屬的美容療程,幫助大家實現顧好面子又省銀子的願望。該中心由兼具外科和醫學美容專科醫師的林哲民負責,位在門診醫療大樓2樓,佔地約40坪,環境佈置幽雅舒適,是一個可以幫助民眾放鬆身心,量身打造美麗與自信的私密空間。林醫師指出,現今美容科技突飛猛進,目前經由不斷改良美進步的美容雷射儀器,廣泛運用在雷射除斑、除刺青、洗眉、點痣、除毛、換膚、美白等,且可視個人的皮膚問題,搭配不同的雷射美容,發揮完美的功效。

林森開幕多樂活 中西聯手護健康

林森開幕多樂活 中西聯手護健康#健康檢查

位於中山區林森北路、民權東路口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於10月2日上午由市長郝龍斌、衛生局長邱文祥、聯合醫院代總院長陳潤秋及悠遊卡公司董事長連勝文共同主持開幕啟用典禮,同時舉辦多項慶祝活動。未來民眾至林森院區就醫,不僅在診間就可享悠遊卡刷卡繳費的便利,還能接受全國首創的中西醫聯合門診服務,以標本兼治的方式,鎖定肝炎、睡眠障礙、疼痛、代謝症候群等國人常見疾病對症下藥。林森院區為原臺北市立慢性病防治院,自94年聯合醫院成立後,即逐步由專科醫院轉型為社區型的地區醫院。為提供市民更完善的醫療服務,甫完成門診區及住院病房整建,未來將朝中西醫結合醫療照護的方向發展。此外,並於臺北市各醫院中率先引進悠遊卡小額繳費功能,未來民眾在本院區各診間看診後,可以直接在診間持悠遊卡感應繳費,再到專屬櫃檯領取收據及領藥,將能節省不少等候批價繳費的時間。捷運新莊線通車營運後,大臺北地區民眾可僅持悠遊卡搭捷運輕鬆至本院區就醫,將進一步落實「一卡在手,方便生活」的目標。鑒於主流醫學與替代輔助醫學的合作已是國際潮流,加上國內民眾常有自行併用中西醫藥治療的情形,因此林森院區的發展是在既有的基礎上,「結合實證與經驗醫學,兼容現代與傳統特色」,以中西醫聯合的醫療照護模式,逐步開辦中西醫聯合門診、中西醫聯合住院照護以及中西醫聯合健康檢查。首先推出的中西醫聯合門診是由中、西醫相關專科醫師針對特定疾病共同診療,期能在明確診斷之下加強療效,並提升安全性。10月起首先開設週一下午的疼痛特別門診、週四上午的肝炎特別門診以及週五下午的戒菸特別門診;未來還將陸續增開代謝症候群、睡眠障礙等中西醫聯合門診。享有「一次就醫,雙重服務」的便利性。年底前開辦的中西醫聯合住院照護以雙軌並治取代目前西醫住院會診中醫的方式。其特點在於中、西醫並無主次之分,主治醫師透過迴診與定時討論方式對病患施以最佳的診療照護。開辦初期將以腦血管疾病後遺症、肝炎、嚴重退化性關節炎或嚴重坐骨神經痛,且無法或不願手術治療者為收治對象。林森院區目前已提供老人健康檢查及一般體檢服務,如將西醫生化、血液、尿糞、影像等「形質」的檢查,加上中醫望、聞、問、切等「功能」的檢測,未來還將加入中醫現代科技儀器檢查項目,如經絡能量儀、脈診儀、舌診儀等,將能夠提供民眾更全方位的身體資訊,並落實「治未病」的預防醫學精神,與養生保養概念,提供全方位的診治。

「市民健康卡」集點換取健康服務

「市民健康卡」集點換取健康服務#健康檢查

為建立臺北市民健康生活型態,提醒市民重視及加強個人健康管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於96年7月推行「市民健康卡」集點政策,鼓勵市民「多用健康卡、少用健保卡」。為擴大服務市民,97年度新增「市民健康卡」服務項目,希望提供更多元可近性服務,促進民眾自我健康管理之行動,以預防疾病發生。新增服務包含:每集2點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16個院外門診部就醫,可免「門診掛號費」1次,且不受次數限制,同時邀請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萬芳醫院一同加入提供「市民健康卡」集點後健康檢查服務等。同時結合捷運公司及市立聯合醫院的合作,更進一步將「市民健康卡」結合悠遊卡,使「市民健康卡」除了具備集點及換取健康服務功能外,更具有搭捷運、看診批價的便利性,只要「人手一卡,就能悠遊自在,成為健康好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首先推出中西醫聯合門診,由中西醫相關專科醫師針對特定疾病共同診療,使市民朋友享有「一次就醫、雙重服務」的便利性,該院更率先引進悠遊卡繳費功能,未來民眾在林森(中醫)院區各診間看診後,可以直接在診間持悠遊卡完成批價作業,再到專屬櫃臺領取收據及領藥,可減少市民等候批價繳費的時間。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健康檢查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歷年統計,心血管相關疾病,持續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而醫學研究顯示,心血管病變養成期長達20-30年,40歲後即潛藏危機,65歲後嚴重威脅生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不易察覺,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平均超齡24歲!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特別針對810位45-64歲男性的動脈硬化檢測數值進行分析,發現近4成受檢者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的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已高達78歲,足足超出實際年齡24歲之多,已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進一步分析動脈超齡者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發現導致其動脈異常的五大危險因子包括抽煙、低密度脂蛋白過高、血壓過高、血糖過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不足。若以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發的「評估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計算公式推算,發現動脈超齡者較正常者罹病風險竟高出4倍。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 從檢視血管健康做起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產生,肇始於血管病變,一般傳統檢測多著重於血糖、血壓、血脂的檢測與抽菸習慣的影響,然而血液數值正常並不代表可與心血管疾病絕緣。57歲的蘇先生(化名)動脈年齡卻高達76歲,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已達40%,他說:「以前在醫院抽血檢查結果都正常,完全沒想過自己的心血管會有問題,要不是女兒夠細心替我安排全身健康檢查,真不知道後果會如何。」蔡忠文醫師指出,透過動脈硬化儀檢測,民眾可測出脈波傳播速度(PWV)了解四肢週邊血管的硬化程度,進而推算出動脈年齡,以評估血管健康狀況。而動脈硬化現象是可逆的,醫學研究顯示,若持續追蹤受檢者PWV值及存活率的相對關係,發現PWV獲得改善者的存活率約60%,而PWV未獲改善或惡化者僅約20%,相差甚多。定期健診+安心飲食+護心運動 是血管健康金三角一般建議男性40歲起即應定期檢視心血管健康,包括基礎的血液及心電圖檢測,幫助初步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再進階到如動脈硬化儀、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查,透視血管影像並了解心臟功能。在日常飲食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洪雅容建議,每日至少攝取兩份蔬果,每週攝取五色蔬菜、3次深海魚,並採行低GI飲食法,避免體內胰島素過渡分泌,進而減少脂肪屯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增強心肺功能,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蔡忠文醫師建議,一般民眾應掌握「531原則」:每週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度達每分鐘110下,但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險群,應由醫師先評估個人運動時的心肺負荷量,再選擇適合的運動以達到護心運動的效果。蔡忠文醫師強調,平時多保養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病變徵兆,心血管相關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