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

酒精、麻油都中標!6物品「不該塗寶寶身上」醫:恐釀代謝性酸中毒

酒精、麻油都中標!6物品「不該塗寶寶身上」醫:恐釀代謝性酸中毒#寶寶

嬰兒的肌膚十分敏感,只要會刺激皮膚的成分都應該避免,尤其是成人長期使用的產品,例如濕疹藥膏、防蚊精油⋯塗抹時覺得沒有問題,但用在寶寶的皮膚上面,可能會出現副作用。《優活健康網》特摘兒科醫師傑登所撰此文,分享「不該塗寶寶身上」 的6種物品,快來看看你平常用的物品有沒有上榜吧!

新手爸媽別心慌 照顧寶寶這2件事最重要

新手爸媽別心慌 照顧寶寶這2件事最重要#寶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從新生兒離開母體斷臍那一刻開始,哇哇啼哭是新生兒獨特的溝通方式,面對新生兒的啼哭,總是讓新手爸媽們感到焦慮和手足無措。所謂一暝大一寸,新生兒出生後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就是睡覺和喝奶,可見新生兒的照護著重於休息品質及營養補給。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嬰兒哺育委員會的建議,母乳是足月產之正常新生兒最佳的營養來源,應於出生後盡速哺育母乳,並持續純哺育母乳至4至6個月大,在這段期間內(開始添加副食品前),切記不須額外補充水分以免占了胃容量而導致營養不良或水中毒。嬰兒於4至6個月大時可開始添加副食品,建議持續哺育母乳至1歲,但不建議純母乳哺育超過6個月。寶寶奶量到底要喝多少才算足夠?親餵哺乳量:依寶寶需求哺餵,因母乳比配方奶的排空速率較快哺乳時間:平均每2至3小時哺餵一次瓶餵哺乳量:按照體重換算,平均每天依寶寶重量每公斤150至200ml哺乳時間:平均每天3至4小時哺餵一次ps.以4公斤寶寶為例,若寶寶習慣為大小餐,則可計算每天哺餵總量, 600至800ml為合理哺餵量無論是親餵或瓶餵,皆應同時評估寶寶的排尿量,每天小便量應以有重量的尿布5包以上為標準。大便顏色判斷新生兒健康狀態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醫師周昀表示,大便顏色的評估對於新生兒而言也是相當重要,國民健康局自2002年起推行「嬰兒大便卡」,目的即在於使膽道閉鎖兒能透過大便顏色的比對,及早發現及早接受葛西手術治療(出生60天內,愈早預後愈好),家長們可以參照兒童健康手冊的「嬰兒黃金九色卡」,編號7、8、9號的便便才是正常的狀況,其餘編號1到6號的便便皆為不正常,一旦發生大便顏色異常時,可拍照或將大便留下後,盡快就醫以免延誤病情。維生素D及鐵的補充新生兒及幼兒較少接受陽光曝曬,若媽媽懷孕時身體內的維生素D含量不高,嬰兒容易缺乏維生素D,有可能造成佝僂,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針對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若使用配方奶的寶寶,如果每日總進食量少於1000ml,亦需要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另外,鐵是促進新生兒發展的重要因素,缺鐵可能導致貧血進而影響幼兒動作表現、認知及學習能力等,富含有鐵的副食品可在4至6個月開始添加,4個月後尚未添加副食品之前,應開始每天補充口服鐵劑。新生兒照護須知近年來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發生越來越受重視,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定義是,「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其發生率在2至3個月大時達到高峰,95%發生於6個月以下的寶寶。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1歲以下嬰兒都應該仰睡,嚴禁趴睡,側睡亦不安全,此外,嬰兒應放置於嬰兒床,且應與父母親同房不同床,亦不建議與其他人或多胞胎手足同睡,另外,無論是懷孕時與生產後,皆須避免寶寶暴露於吸菸以及二手菸的環境中,以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的風險。

寶寶歪脖子 小心是先天肌肉性斜頸

寶寶歪脖子 小心是先天肌肉性斜頸#寶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出生才2個月大的寶寶,因為媽媽發現他的頸部習慣歪向左側,就醫診斷才發現是「先天肌肉性斜頸」,經過9個月的治療後,目前寶寶左側的胸鎖乳突肌厚度已恢復到正常範圍,建議發現小朋友有這樣的問題,一定要盡快接受治療,大部分的患者可恢復正常的狀態,避免其它併發症發生。造成歪脖子原因眾多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陳克銘醫師表示,先天肌肉性斜頸又名「歪脖子」,目前成因眾說紛紜,可能是胎位異常或生產時拉傷胸鎖乳突肌導致的,其他包括先天性頸椎異常、頸椎脫位、痙攣型斜頸、頸部腫塊或感染等,也可能會造成小兒斜頸的發生。不論是先、後天的斜頸,患者都會有一側的胸鎖乳突肌特別緊縮,會讓臉轉向患側對側並合併頭頸側彎至患側,而斜頸嚴重的個案,甚至可直接在胸鎖乳突肌上摸到硬塊或纖維化組織。目前超音波影像儀及頸部X光是檢查評估斜頸時的主要工具,利用超音波影像儀可量測腫塊大小、評估預後並判斷是否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透過頸部X光則可鑑別診斷其他頸椎異常或脫位所造成的斜頸。斜頸的治療效果和斜頸的嚴重程度、開始接受治療的年齡有關,若是能夠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大部分的患者可恢復正常的狀態,並避免其它併發症發生。斜頸若沒治療 嚴重恐致脊椎側彎陳克銘醫師指出,斜頸若沒有經過適當的治療,將來可能會造成患側臉部漸漸變小、頭蓋骨不對稱、患側胸鎖乳突肌及頸部筋膜攣縮變形,甚至可能造成下頸部及上背部的脊椎側彎。因此提早進行保守治療,如患側胸鎖乳突肌的被動伸張運動、超音波熱療、主動運動強化對側的肌力,也可將治療原則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注意姿勢的調整和照顧等,可以讓治療效果達到最佳化,也能有更好的預後!若是年紀較大的患者,也接受過適當的保守治療,但仍然有嚴重斜頸或臉部畸形狀況時,則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斜頸不是可怕的疾病,若是發現有疑似斜頸的可能,或診斷為斜頸,一定要盡早就醫治療,相信大部分患者都能恢復到正常的狀態,並避免其它併發症的發生。

酒精影響寶寶大腦 哺乳應避酒精

酒精影響寶寶大腦 哺乳應避酒精#寶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麻油雞等含酒食補,是常見月子餐菜色,但最新研究顯示:酒精會影響新生兒大腦發育,且經過烹煮的含酒料理,酒精仍會殘留在哺乳媽媽奶水,攝取酒精還會減少母奶產量,基於安全不只懷孕期間應完全避免酒精,且產後的哺乳媽媽不論剖腹產、自然產都應儘量減少酒精攝取。臺中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鍾佩穎打破「產婦坐月子用全酒料理補身」的傳統習俗,他引用多項醫學證據,建議哺乳媽媽們減少酒精攝取。警察實施酒測的新聞常見駕駛說詞「只是幾個小時前,跟朋友一起喝了碗燒酒雞湯,不知道為什麼會超過標準」,顯見含酒料理不管燒得再怎麼開,其實都有部份酒精殘留在湯裡。產婦媽媽喝下酒精料理再哺乳,小朋友就會在乳汁喝到酒精。2001年新生兒相關醫學期刊提出「哺乳母親的合理精攝取量」--喝下啤酒12盎司或葡萄酒5盎司或是高濃度蒸餾酒1.5盎司後,應該等2小時後才能哺乳。酒精會讓人腦縮小 人體無法代謝純酒精「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與臺灣共同合作的研究( Standford-Taiwan ALDH2 Deficiency Research)顯示,高達74%的臺灣人體內基因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 Deficiency),以致無法代謝純酒精(乙醛),比率居全球之冠。」比較同年齡中『有喝酒的人』和『沒喝酒的人』的腦部核磁共振影像,發現前者的腦比後者萎縮約10∼20%。有喝酒者腦中充滿腦脊髓液的成對側腦室明顯變大,表示大腦整體縮小,因此,導致側腦室擴大。酒喝得越多,腦就會越快萎縮。 酒精經由哺乳傳給胎兒 恐影響胎兒腦部發育母奶裡酒精含量與哺乳媽媽血液中酒精含量接近,攝取酒精後30到60分鐘,母奶酒精含量到達最高。攝取酒精後哺乳,嬰兒喝奶量會下降20%,而且會讓嬰兒焦燥不安及睡不安穩。如果實在無法避免攝取酒精,也應等2小時以上才哺乳或在攝取酒精前先餵奶,以減少影響嬰兒健康。

新手爸媽別慌張 教育寶寶有撇步

新手爸媽別慌張 教育寶寶有撇步#寶寶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面對一個新生命的降臨,大部分的新手爸媽是既開心又慌張,常常對寶寶捉摸不定的情緒一頭霧水,需要照顧者費心觀察,摸索出寶寶的個人特質及獨特性。不同時期的寶寶,各有不同的情緒發展特色,寶寶的身心情緒發展可分為以下5個階段:第一階段:0~3個月葉昀心理師表示,0~3個月的寶寶在喝拉撒睡的生理活動上皆需要從頭學習,可能爸媽的生活節奏會需以寶寶為中心來做調整,有些手忙腳亂很正常,不要給自己和寶寶過高的期待,例如:一個月睡過夜。建議此時期能有專業人士的協助,像是:有經驗的長輩、月嫂、資深護理師或兒科醫師。提供專業的知識與照護,也能穩定新手爸媽焦慮、慌張的心情,面對新成員的加入,爸媽若能成為彼此的好盟友,互相照顧與幫忙,將會增加寶寶的適應性。第二階段:3~6 個月這個時期的寶寶越來越有自主性,對事物產生好奇心,能表現較多的情緒反應,也開始有能力安撫自己,像是盯著某樣東西就能獲得平靜,例如:光源、娃娃。通常從第4個月開始,飲食中就可陸續添加副食品,厭奶期也可能出現,寶寶會有一些不舒服的反應,可能透過不睡覺、不吃東西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如果寶寶難以入睡,爸媽可觀察是哪些干擾的因素,排除干擾因素後再觀察寶寶的情況。第三階段:6~12個月6~12個月的寶寶已逐漸學會爬行,家長可以鼓勵寶寶在安全範圍內探索,安全範圍也是界限的象徵,這個界限也可提供寶寶安全感,爸媽也要注意範圍內的物品大小以及清潔衛生,因為很多寶寶在口慾階段都會將物品塞到嘴裡進行探索。建議不要刻意製造「挫折情境」給寶寶(把不可以拿或吃的東西放在他旁邊,這就是一個挫折情境),以避免在探索階段持續經驗太多挫折,挫折太多,寶寶也是會沮喪的。爸媽也要學會放手,讓寶寶自由探索,邁開人生第一步,自己獨立的感覺,都會帶給寶寶成就感。第四階段: 1歲延續探索階段,1歲寶寶可以站起來探索的廣度更大,也開始學講話,爸媽可以與寶寶練習簡單的日常對話,並將寶寶視為有思考能力的個體,透過觀察寶寶的反應,替他辨識和反應情緒,寶寶可藉由這樣的對話去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第五階段:2歲2歲的寶寶會開始想要自己獨立、不想依靠父母,這時期的親子衝突會比較多。舉例來說:孩子在商場吵著要買玩具,不願聽從爸媽的話,這時怎麼辦呢?葉昀心理師表示,先辨識孩子的情緒並進一步反應孩子的心理:「這個玩具我真的好喜歡也好想要喔!」,我們反應的是他的渴望,並不和這時期的寶寶辯論他「到底需不需要」,因為2歲還聽不太懂想要與需要的差別。帶領孩子用說話的方式觀賞玩具,爸媽也必須表明不會購買的立場,並帶孩子離開現場,到適當的空間進行討論。若有些孩子個性較為堅持、無法冷靜下來,建議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利用一些隨身的小玩具或是指一下可轉移注意力的物品。夫妻對親職教養所秉持的觀念不同 如何溝通?對於親職教養,夫妻雙方可能會有意見相左的情形,就以上述的事件延伸說明: 孩子在商場吵著要買玩具,爸爸同意買給孩子,但媽媽認為家裡已有重複性的玩具不需要再購買。葉昀心理師表示,夫妻溝通的時間點很重要,不要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容易讓另外一方很沒面子,建議討論的方式:第一步媽媽可先肯定對方對孩子的愛與用心,再表示自己內心的想法:「爸爸你真的對孩子很好,但我也會擔心孩子會不知道限制在哪裡,養成貪心的習慣。」第二步冷靜時,用心去理解對方內心的想法和育兒觀念,並且盡量以「我」做述說,若使用「你」具有指責的意味。葉昀心理師提醒,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讓孩子理解到:爸爸的聲音代表媽媽的聲音、媽媽的聲音也是代表爸爸的聲音。因為社會環境的影響,往往是由媽媽擔任主要的陪伴者與照顧者,要讓孩子知道有爸爸的存在,並讓孩子明白爸媽是一個團隊,必須聽從這個團隊的意見。教養過程中爸媽時常要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但好像就進行某種分類,對親子關係恐會有不良的影響,分工若太固定,孩子與黑臉這一方關係會較疏遠,建議黑臉、白臉在各種情境下,應是可隨時互補,平衡爸媽的角色地位。

媽媽注意!10大寶寶易過敏食物

媽媽注意!10大寶寶易過敏食物#寶寶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如果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或家族有過敏病史,必須更加注意食材的挑選。每個寶寶的過敏原都不同,所以請記下平常餵食過哪些副食品。嘗試新食物後,若有出現紅斑點或疹子、嘔吐、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要立即停止餵食,以米糊或米粥代替。只餵一次較難確認,不妨過幾天再餵一次相同食材的副食品,以便確實掌握誘發過敏的材料。1) 雞蛋/ 蛋白的蛋白質成分比蛋黃豐富,因此引起過敏的機率也較高。建議蛋黃從副食品中期開始、蛋白從滿週歲開始慢慢嘗試餵食。2) 豆類/  含有豐富蛋白質和脂肪,但可能會引起過敏,須好好觀察寶寶的反應再進行餵食。3) 豬肉/  比牛肉或雞肉更容易引發過敏,建議到副食品完成期再慢慢開始餵食,須去除脂肪,並完全煮熟後再餵食。4) 小黃瓜、紅蘿蔔、紫甘藍/ 偶爾會出現過敏反應,建議從副食品初期的後半階段再使用。5) 蝦子、螃蟹/ 甲殼類可能引發嚴重的過敏症狀,最好先少量餵食,並仔細地觀察寶寶的反應。6) 青背魚/鯖魚、秋刀魚等青背魚含有豐富DHA,有助大腦發育,但誘發過敏的機率也很高。建議週歲後再餵食,但務必去除魚皮。7) 水果/ 蘋果或梨子可在副食品初期使用,但是水蜜桃或草莓、奇異果、鳳梨、番茄等,有很高的機率會引發過敏,建議週歲後再慢慢嘗試餵食。8) 堅果類/ 含有有助大腦發育的豐富礦物質,但引發過敏的機率也很高,尤其是花生,許多人會出現過敏現象。如果不放心的話,建議2歲後再餵食。9) 麵粉/ 雖然從中期就能開始攝取,但仍然建議盡量避開麵粉類的食物,或以經過發酵的麵包取代。10)牛奶/ 有嚴重過敏症狀的寶寶,同樣要多加注意起司或優格等,含有牛奶成分的加工品。(本文摘自/原來副食品這麼好做!:201道美味營養離乳食×寶寶輕鬆斷奶計畫/大好書屋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