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

動一下才舒服 4點出現這病上身

動一下才舒服 4點出現這病上身#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2歲的小明活潑外向,在校上課時因為腳總會不自覺動一下,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時常被認為是過動。每到晚上睡覺時,腳也會不自覺抽動,非得動動腳才能入睡,有時甚至會在睡眠當中醒過來。,造成他生活上很大困擾。透過睡眠門診發現,小明幾乎每晚都會因為此症狀入睡困難,且他媽從前也有類似的症狀。檢查後發現小明血中的鐵蛋白(ferrtin)濃度較低,證實他患了「不寧腿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4大特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黃正憲指出,根據國外統計,兒童的不寧腿症候群的盛行率約2-3%,通常10歲過後開始有症狀。這個病好發甲狀腺疾病、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症候群、妥瑞氏症、貧血、懷孕、糖尿病、巴金森症等族群。缺乏充足睡眠者或是使用抗憂鬱藥物者,也容易患此症。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有4大特色,包括:1) 莫名的腳不舒服。2) 不適感在不活動時會更嚴重。3) 身體動一動後會改善。4) 白天時不明顯,晚上時更嚴重。與體內鐵質不足有關黃正憲醫師表示,由於這些特色都是主觀感覺,而孩童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及成人,所以診斷上比較困難。不寧腿症候群可能和身體中缺鐵,進而影響了多巴胺調控系統有關。因此針對患有此症的孩子,而且檢測也確定身體中的鐵質不足者,往往第一線治療是補充鐵劑。其它治療藥物包括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抗癲癇藥物、苯二氮平衍生物(benzodizepines)等。黃正憲醫師強調,每個年齡層的兒童都可能有睡眠障礙,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家長應多加留意孩子的睡眠狀況,早期發現問題,進而早期治療。

不睡覺亂花錢 季節過度害的

不睡覺亂花錢 季節過度害的#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季節交替,氣溫濕度的改變幅度較大,若出現心情煩躁導致失眠、亂花錢行為,可能是季節過渡期導致躁鬱症惡化的表現。精神科醫師提醒,憂鬱、躁鬱等精神疾病困擾的朋友在季節交替之際病情容易波動,建議民眾多出外走走、適度照光,保持適當的晝夜及生活節律是保養之道。勿停藥物 應規律回診接受評估治療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身醫學組醫師蔡昀霖表示,情感性疾患患者常在季節交替之際病情變化,憂鬱症狀易在秋、冬惡化,躁鬱症的躁期則在春天好發,這段時間復發的病人相對平時確實會多一些,在此時節,病人切勿停用精神科藥物,應規律回診接受評估治療,家人亦應多關心病人情緒及症狀,適時協助就醫,避免精神症狀復發。躁期時數天不睡覺、亂跑、亂花錢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是相當常見的精神疾病,躁鬱症患者的躁期常在季節變換時發作。躁鬱症患者平時一如常人,在躁期時,可能數天不睡覺、到處亂跑、亂花錢、活動量大,招惹事端,甚至攻擊別人,讓家人不得不帶他就醫;鬱期常見的症狀包括失眠、心情沮喪、對平常嗜好失去興趣,思想悲觀,嚴重時還有厭世想法或自殺行為等。避免因為天氣不佳而足不出戶 有變化就快就醫蔡昀霖醫師呼籲,季節交替時,如果有固定服用藥物的患者,在症狀變化需要調整劑量時,應先與醫師溝通調整,平常避免因為天氣不佳而足不出戶,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的症狀,一發覺有變化就盡快就醫。同時家屬應多注意病人是否有規律服藥及情緒症狀變化,多給予病人關懷,若病情復發時能及早接受治療,規則的服藥,多數精神疾病症狀都能獲得改善。

醫訊/永遠記得您──失智症新知

醫訊/永遠記得您──失智症新知#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症會伴隨精神狀態不穩、情緒差,有時容易與他人起衝突。缺乏外出機會也可能使精神心理狀態更加惡化,面對失智患者,家人往往要付出更多心力。要怎麼樣才能與之和平共處,一直是家屬難解的謎題。本次講座由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醫師蔡佳芬主講,藉由「失智症新知」的主題,帶您認識失智症,了解與之相處的方法,活動中也會介紹養生操、其他專家講座及家屬互助團體、社會福利資源介紹。講座內容豐富,只要是失智症患者家屬都歡迎踴欲參加!時間:106年3月18日上午 9:00-12:00地點:YWCA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401教室(台北市青島西路7號4樓)對象:已確定診斷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洽詢:王雅玲專員 02-25988580分機33/0933-510334報名簡章:https://goo.gl/zLPbDM.

改變姿勢 趕走春日懶骨頭!

改變姿勢 趕走春日懶骨頭!#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人總是會有感冒、身體不適或提不起精神的時候。我們每一天的情緒都會有高低起伏,有時心情高昂、有時卻一點幹勁也提不起來。我本身有很嚴重的花粉症(花粉過敏引發的過敏性鼻炎),每年一到春天總是不想見任何人,連出門都覺得厭煩。但如果這麼任性的話,就無法成為獨當一面的社會人,所以,即使有千百個不願意也必須照樣出門工作。改變姿勢 無形中就會散發出活力但提不起精神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才好?已經約好的約會,當然不可能無故取消或變更日期。此時,即使再累也必須假裝很有精神。雖說是假裝的,但看起來一樣有元氣,更神奇的是,只要努力表現出精神奕奕的樣子,人真的會變得有精神。把下顎抬高、胸膛打開、背脊挺直。如此改變姿勢,無形中就會散發出活力,還能讓低落的心情變好,自然湧出「啊!衝吧!」的活力,非常不可思議。西班牙馬德里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帕布羅.布里諾(Pablo Brinol)曾以71位學生為對象,要求半數的學生抬頭挺胸、半數的學生彎腰駝背,然後一一問道:「你認為自己將來出社會工作會順利嗎?」結果發現,抬頭挺胸的學生對自己的將來抱持較大的自信。這份資料顯示,人體的站姿其實對心理狀態的影響很大。只要挺起胸膛,每個人都能充滿幹勁、心情開朗正面,相信自己不論遇到任何問題一定可以解決,肯定自我表現!抬頭挺胸、打開胸膛、端正姿勢垂頭喪氣的話,只會讓你的心情愈來愈低落。只要抬起頭、挺起胸、改善不良姿勢,幹勁就會湧現,人也會變得樂觀開朗。每個人難免有精神狀況不好的時候,或是感到低落沮喪的日子。但如果每次都受心情的影響,無法工作或面對人群,這樣下去根本不是辦法。因此,愈是沒勁的時候,更需要提起精神、抬頭挺胸。打開胸膛,端正姿勢,快步邁向前。即便是小小的改變,也能大大改變心情。(本文摘自/會面的細節等人教,代價太高/大是文化出版)

引領心靈潮流 單親也是一種時尚

引領心靈潮流 單親也是一種時尚#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潘美辰《我想有個家》,陪我度過了最脆弱的階段,給予莫大的力量。以前,不知道什麼叫做「家」,或許歌詞寫出內心深層的渴望,每每旋律響起,眼前就開始模糊。回到家裡就能找回安全感或許,有些人的家庭並不完美,隱含暴力或各種因素,而偏離了幸福的方向,但依循信念指引,就能走在返家路上,找回內心的安全感。心中對於「家」的形象,是大伙們熱鬧地聚在一起,真心愛著彼此,更能愛屋及烏,不單單侷限於血緣親情。即便吵架也是一種溝通方式,就像煮菜一樣,為了炒出一道好吃的菜餚,要先熱油爆香,滾跳的油四處噴濺,有時難免傷到人。透過吵吵鬧鬧的磨合中,找到調整火侯開關,改善料理技巧,久了自然「炒出一桌家常好菜」。心中有愛傷痕就會淡化只要有愛,家就有了溫暖,可以遮風擋雨。我常常對女兒說,希望她滿18歲就離家獨立,唯有離開家之後,才會懂得「家」的重要性,真正明瞭「原來媽咪那麼愛我!」學會珍惜現有的一切。從小便開始遠行「離家」,被大人們放逐在各個親戚家,四處轉學,兜兜轉轉一大圈,靠著心靈的力量,終究走上正確的道路,找到「回家的路」。過程中跌跌撞撞,偶有迷失,留下無數傷心的印記,但心中有愛,傷痕就會淡化。引領心靈潮流 追隨正面的力量很多人認為,因為本身單親的狀況,心靈有無法填補的破口,如何好好愛孩子?孩子在缺少愛的環境,也覺得難過,進而生命起了重大改變。不是「單親」讓子女走上歧路,而是「單親後的作為」,使他們誤入歧途。但是,是誰說,時尚只是外表的定義呢?如果能夠引領心靈潮流,讓更多人可以追隨正面的力量,不也是一種時尚?「單親是一種時尚!」我對女兒這麼說。身為一個單親媽媽,我明白,當一個母親是多麼辛苦,又多麼偉大,未來希望,透過公司的力量,增加單親家庭的親子互動,由「妍昫」提供魚竿,教導單親家長釣魚的方法,即便沒有後盾,也有能力照顧子女,將是一件助人又益己的事。以愛為中心點,畫出同心圓,這股力量,讓我們一起把家的屋簷往外擴展。<尋路線索>˙並非單親這件事,讓孩子走上歧路,但單親後的有所作為,可以導引他們走回家的方向。˙愛是一收一進,互動雙向的交流,我們窮盡一生都在學習這門偉大的課題。(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拐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偏頗的愛 恐讓親情走向死亡

偏頗的愛 恐讓親情走向死亡#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時候不懂,善良的人心也是偏的,永遠只能關注一個孩子,即使明知另一個也需要愛,但他卻給不了。哥哥虛長我幾歲,從小體弱多病、又有氣喘,稍微打個噴嚏,立刻就能引起眾人的關注。不在乎分離的孤獨 受傷只能自己排解「兒子,你怎麼了?帶你去看醫生。」這句話,父親只會跟哥哥說,然而當我生病時,永遠是一個人。「妹妹,妳怎麼一個人自來看醫生?爸爸媽媽呢?」護士阿姨,我該怎麼告訴妳,爸爸是哥哥的,而我沒有媽媽。誰在乎寄人籬下?沒有。誰在乎分離的孤獨?沒有。既然如此,面對這一切,小小年紀我只能流淚、流淚、再流淚,最後學會漠然。因為不付出,就不會受傷。孤單,只能自己消解。沒有父母,似乎也能長大。那麼,遺棄就不算什麼呵!大人的自私釀成一齣家庭悲劇很後來才明白,父親是疼我的,只是他不懂表達,不能控制地將他與母親的爭執憤怒,轉移到孩子身上,然後相較之下又疼愛哥哥多一些,甚至到了溺愛的地步。即使哥哥升上中學,交到壞朋友,走上岔路,學會同樣消極且不負責任的態度,竟和父親如出一轍!「為什麼無止盡的寵溺、放任,卻又要在他惹事後,幫忙擦屁股?而我呢?你有想過我嗎?」長大後的我,曾哭著質問他。「因為哥哥沒有辦法像妳這樣不會闖禍啊!」這樣的回應,令我啞口無言。父親教養的無奈、婚姻失敗的無力,他不願說,我也不想理解,因為大人的自私,造成一個家庭的悲劇,以及多少個從此迷路的孩子……下意識地,我並不想觸碰那些曾受疼愛的記憶,只想將一切掩埋,然後遺忘。唯有如此,生活才輕鬆得多。<尋路線索>˙從傷痛中找尋出路,沒有人可以限制你追求幸福。情感與死亡的最後拉扯「好像是喝農藥啊,想要丟下小孩走了……」親戚們在走廊上圍起小圈圈,小聲談論著,害怕一旦提高音量,真相就會崩解。在父母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媽媽索性離家不回,婚姻繫於一線之間,隨時都可能斷裂,於是爸爸一時想不開輕生了。那時的我才國小四年級,面對輕生的爸爸,表現得異常冷靜淡定,也沒有哭,只是靜靜地盯著他呆看良久,像在憑弔不曾存在的關心。當時心想,怎麼樣都無所謂了,看著躺在病床上的他,竟然沒有一絲不捨的感覺。親情中有一方走向死亡 爭吵才會宣告暫停當時,唯一的情緒就是恨,我恨媽媽,認定爸爸會自殺、我會被欺負,都是她的錯!「妳走,妳走,我們不想看見妳──」離家的媽媽掩著嘴走進來想要探望,我狠下心把他趕出病房。醫院的藥水味刺鼻,燈光死白,醫生護士來來回回奔走,死亡與生存在拉扯。父親躺在床上,閉著眼睛,靜靜地、呼吸緩慢而有規律。這是他一向習慣的安靜時刻。我坐在病房內,看著窗外一句話都沒說,陽光好像撒不進來,時間彷彿就此靜止,房間很暗,心裡也是。原來,親情之中有一方走向死亡,是可以用安靜相待的。那些無謂的爭吵、辯解,通通因為死亡而宣告暫停。最後,母親真的走遠了,完全走出我的青少年時期,只留下慘白獨行的背影。那些原本不受理解的情感牽連,因為沒有眼淚,變得更加殘酷。<尋路線索>˙在絕望的跟前,別忘了有讓自己快樂的責任,為了這一點,那些恨意,顯得無足輕重。(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拐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勇敢拒絕 別成為情感暴力的共犯

勇敢拒絕 別成為情感暴力的共犯#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即將上學的前一天,我們全家人搬到新房子,終於可以一起生活了!我與哥哥開心的各自整理屬於自己的小房間,正如母親說過,只要乖乖的,就能全家團員,我抱著大姑丈送的第一隻芭比娃娃,興奮的在屬於自己的新床上翻滾,整個臉埋在枕頭中,用力吸著新床套,那是重獲新生的味道。是我童年裡少有的平靜日子。家裡多了不速之客 終於,我有新房間、新學校、新同學,母親說得對,他們會重新愛我,只要我乖乖的。明天,我是有爸爸媽媽保護的一年級新生,想著想著就不禁笑了出來。晚飯時,來了個不速之客,一個讓我生命產生劇變的不速之客。那個叔叔,只知道是父親的朋友,說是找工作期間暫時借住,我不知道叔叔是從哪裡來的,只知道從今天開始,我必須和他分享我的新家,廁所擺著他的牙刷毛巾,鞋櫃裡,他的鞋子我們誰也不能動,廚房多了一雙碗筷,看著都覺得擠。怪叔叔來訪造成心靈創傷叔叔看起來不像壞人,但瘦瘦小小的,油頭油得發亮,一開口就露出黃大板牙,讓我覺得噁心。「稀尹長這麼大了啊,好漂亮!」每每他想稱讚我、逗我笑,但是看著滿口黃牙,我就是本能地討厭。常聽叔叔說要找工作,卻整天待在家中。「讓叔叔跟我們一起住是不得已的,因為爸爸媽媽要工作,叔叔可以照顧你們。」母親說。可是我只需要妳啊媽媽,其他人都不重要。「稀尹乖,叔叔會照顧你們,要對他有禮貌,要聽話。」中午放學,和叔叔吃過午飯,我正要回房間寫功課的時候,叔叔突然一把抱起我往浴室的方向走去!「我要下來,你放我下來!」我掙扎哭喊,但是叔叔用力扳開我捉住門把的手威脅:「叔叔要幫你洗澡,再亂叫我就叫你媽媽不要理你!」身心被侵犯 大人卻變本加厲叔叔拜託你,求求你不要幫我洗澡,我會乖乖的,你放我下來,我以後會乖會聽你的話,求求你不要帶我進去浴室,我不要,媽媽救我!我的央求,沒人聽得見。叔叔更是變本加厲,關起浴室的門後壓我在地上動彈不得,聽不見我任何的喊叫聲音,硬是把我的褲子脫下來,再讓我看著他把自己的褲子脫掉,然後拉著我的手去碰那噁心的生殖器官,接著就在我身上磨蹭許久,我求救呼喊直到叔叔從整理好自己的儀容為止。幼小的意志抵抗加諸身體的可怕獸慾恐懼抓住我的全身,我似乎經歷了很可怕的事。想跟母親說,但是很害怕很害怕,萬一她不要我了怎麼辦?我只想躲起來。不幸的是,地獄的四周無處躲藏。每隔幾天,可怕的事就會重複發生,像是無限輪迴。我不敢說,害怕家人因而再次離去,只能作無謂的反抗。我哭鬧、生氣、不說話,以幼小的意志抵抗加諸身體的可怕獸慾。大人們說我不乖、沒禮貌,父親只會打我,卻從不去了解,我的身體因他們的草率決定,而變得殘破不堪。無人聽見的求救訊號,讓我越是反抗,越把自己推入深淵。<尋路線索>˙情感的暴力,往往夾帶著可怕的企求,勇敢拒絕,別讓自己淪為沉默的共犯。(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拐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社群負面經驗 恐增憂鬱風險

社群負面經驗 恐增憂鬱風險#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也是一起床就滑手機嗎?社群網絡方便,拍照打卡、互相留言是維持人際關係的必備技能,根據 2016 年臉書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使用臉書的月活躍 用戶數已突破 1800 萬人,然而許多人常有被已讀不回、簡短訊息不小心造成誤會、甚至自己成為封鎖對象的經驗。研究指出,在社群網絡上過度渴求人際互動,恐增加年輕人憂鬱的風險!82%人使用臉書後至少有1次負面經驗根據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在臉書遭受的負面人際經驗,會增加年輕人憂鬱的風險,一項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指出, 82%受試者表示在使用臉書後至少有1次包含被霸凌、不友善、被誤解或不想要的聯繫的負面經驗,63%的參與者表示有過4次或4次以上的負面經驗,24 %的參與者呈現中度至重度的憂鬱症狀。研究者指出,在社群網絡上有負面經驗的人,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是沒有負面經驗者的 3.2 倍,遭遇霸凌或不友善對待者有憂鬱傾向的風險是沒有負面經驗者的 3.5 倍,與不想聯繫的人互動則為 2.5 倍,經歷4次或4次以上與不想聯繫的人互動或誤解時,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則有顯著的提升。不擅與人交際的人 容易過度仰賴媒體桃園市立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表示,不擅與人交際且課業表現不理想的青少年,渴求人際互動時容易過度仰賴社群媒體,因此除了上述的臉書負面經驗外,當自己得到負面回饋、成為被封鎖的對象、因發表不同看法而遭受批評時,也會影響在實際生活中的人際互動。陳質采主任指出,許多憂鬱傾向的青少年選擇在網路與人互動,卻不願意實際解決問題。建議父母在孩子情緒出現轉變時,不要以批評的方式勸阻,平時可以與孩子聊聊生活狀況,了解其交友對象。社群網路容易影響自信、隱藏自己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同儕、同事都有使用臉書,在上面發生的大小事情都會影響自我認知與自信,必須意識到的是,在臉書上容易隱藏真實的自己,因此即便在臉書上有許多朋友,還是需要透過其他方式建立人際互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