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

壓力大就喝?快「戒」酒消愁

壓力大就喝?快「戒」酒消愁#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王姓中年男子自從父親意外過世後一時無法調適,常感到壓力大、心情低落,三不五時喝酒解悶,後來變成每天都需要喝酒,不喝就渾身不對勁,並出現了手抖、冒冷汗及心悸等酒精戒斷症狀。近日更因為腸胃道出血,不得不住院治療。酒癮需要一併治療情緒問題、壓力調適酒精上癮對於精神狀況有很大的影響,衛福部南投醫院精神科醫師王奕翔表示,酒癮是慢性病,不容易單獨靠立志戒酒來改善,往往需要一併治療酒癮的共病,如情緒問題、壓力調適、失眠處理等,因此家人的適時陪伴非常重要。此外長期飲酒常會引起營養不良、記憶減退、腦部損傷等。精神科主任陳致遠表示,酒精使用障礙可略分為急性與慢性2種情況,急性中毒可能發生在短時間大量飲酒的病患,嚴重時可能會出現步態不穩,記憶缺損,與嚴重的戒斷症狀,需要嚴密監控治療。另一方面,有酒癮的病患也常合併有精神與身體症狀。反覆酗酒發病的過程,不儘危害自己健康,也造成家人生活品質低落。除了精神科 也可以整合內科等專業醫療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專科醫師洪弘昌表示,酒精成癮的病人,除了常見的肝炎、肝硬化之外,有可能導致許多癌症,如食道癌、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超越精神科單一專科的照顧模式,針對酒精造成的其他身體傷害進行合併治療,才能提供整合性的醫療照顧,針對酒癮戒治的病人,除了精神科,也可以整合內科等專業醫療,給予全人照顧。院方提到戒酒過程相當艱辛,除了病人本身的決心外,家人的陪伴與支持亦相當重要,有戒酒需求的民眾,更應該多諮詢專業醫療團隊意見,成功戒酒才能消愁。           

壓力大就想死?5招救自已

壓力大就想死?5招救自已#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壓力大就想自殺?除了生活壓力、緊張焦慮引起的憂鬱症、老人失智、產婦都有可能因心理鬱悶而導致憂鬱。現代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極高,憂鬱症被稱為世紀三大疾病之一,許多嚴重憂鬱症的患者都曾有過自殺念投,然而社會上大多將自殺視為禁忌話題,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談論自殺會讓發生率提高,因此對這類話題總是避之唯恐不及。關心、傾聽、鼓勵對想自殺者很重要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理師江依潔表示,對於自殺議題,常見的迷思有「想要自殺的人不會尋求幫助」、「想自殺的人一定都是瘋子」、「自殺者一輩子都會有自殺的風險」等。事實上,公開談論自殺話題並不會讓人有自殺的念頭。想自殺者通常會向身邊的人透露出相關的念頭與求助訊息,若有人能夠在這個時候給予關心、傾聽,並鼓勵他嘗試接受或選擇適當的協助非常重要,另外,想自殺的人並不適合用另類眼光或輿論來標籤他們的行為。潛在性因素與急性壓力可能是憂鬱因子江依潔心理師表示,自殺行為的原因或許可以將原因分成2種,潛在性危險因素與急性壓力事件的發生。潛在性危險因素包含生物因素、精神疾病、負面思考習慣、挫折忍受力差、不足的問題解決能力等,急性事件的發生可能因為患者缺乏足夠的因應技巧而走上自殺一途。如何察覺自己或身旁的人想法及情緒並採取行動?1) 給予真誠的傾聽及陪伴/通常,當身邊的人陷入想法或情緒泥沼時。溫暖、真心的陪伴,不帶任何評價的傾聽,是可以幫助他感受到我們的支持及安心感。2) 討論自殺的想法及計劃/了解自殺想法、計劃,幫助我們能更有效的評估自殺危險性及進行相關預防。3) 避免危險物/家中尖銳物、藥物應該收好,協助患者遠離自殺工具及方法。4) 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受過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及臨床心理師可針對個人狀況進行評估,提供完善治療及幫助。5) 24小時緊急求助專線與治療資源/也可利用衛生福利部免費安心專線、張老師專線尋求協助。   

緊張睡不好 恐陷入情緒風暴

緊張睡不好 恐陷入情緒風暴#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界衛生組織曾表示,現代人類的三大文明病是愛滋病、癌症與憂鬱症,每年全世界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有三億五千萬人正為憂鬱症所苦。疑似廣泛性焦慮症的人將近六百萬人臺灣的數據也非常嚇人,衛生福利部統計,單單在二○一四年看診並請領治療憂鬱症藥物的就有一百一十六萬人,臺灣人每年至少吃掉一億五千萬顆鎮靜劑及安眠藥。據中研院歷年的統計,全臺灣有心身症、精神困擾的人約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甚至因精神疾病嚴重到領有殘障手冊的人也有二十多萬人;也有調查指出,臺灣出現疑似廣泛性焦慮症的人將近六百萬人,等於二十歲以上的民眾每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憂鬱到曾有自殺念頭的人有兩百多萬人。所謂廣泛性焦慮的外在表現就是浮躁不安、容易疲累,而且很容易不耐煩,肌肉經常緊繃,夜晚難以入睡或者睡得很不安穩,而且這些狀況持續半年以上。每年有十多萬人因心身症到醫院求診這種身體明明不舒服,卻又查不出具體的生理疾病,有時會稱為心身症,也就是與焦慮、憂鬱、壓力有關的精神官能症。據統計,臺灣每年有十多萬人因心身症到醫院求診,而且大多數是正在工作的青壯年,不但影響個人,也影響企業的競爭力。產生這些精神方面的困擾有三種原因:第一個是生理上的,也就是遺傳或內分泌失調造成;第二個是心理上的,比如要求完美的性格或無法處理工作壓力;第三個是來自於環境的影響,大者如天災人禍的巨大災難,小者如居家環境的布置。最近的研究一再證實,心理與環境,甚至遺傳基因也會和環境互相影響,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單單只是把牢房漆成粉紅色,就會降低囚犯的攻擊性,稱為粉紅牢房效應。多關心別人 建立與人感情的親密連結為什麼會有這麼高比例的心身症?主要原因大概來自於工作的競爭壓力。當然,面對新事物與新挑戰時,適度的壓力、適度的緊張感是好事,能讓我們集中精神與資源,也是渴望成長的象徵,但是若緊張焦慮到心神不寧,就太過度了,恐怕需要主動想辦法降低這種因壓力而來的焦慮。有人建議適度避開令人煩惱的事情,也不要一早起床就看公司的電子郵件,破壞一整天的心情。養成每週一、二次與朋友吃飯談心的習慣,多關心別人,建立與人感情的親密連結。白天要有充足的日照與光線,每天至少要有機會接觸到自然光,至於晚上回到家就不要有太強烈的照明,尤其睡前不要看手機,因為手機螢幕的藍光會干擾睡眠,而睡眠不足則會加重我們的壓力。每天撥出五分鐘簡單健身運動是紓解壓力最好的方法,若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外出運動,每天撥出五分鐘、十分鐘在房間做做簡單的健身操、瑜伽,或者類似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的毛巾操,這樣的時間或環境總是有的。若有機會,利用工作空檔練習呼吸或者靜坐禪定,也是能迅速紓壓、讓心神安定的好方法。假如沒有意識到自己正承受著壓力,恐怕會選擇用吃東西來紓解,尤其是甜食,不管是飲料或糕餅,這些高糖分子可以迅速提升腦中的血清張力素,壓力會暫時緩解而且產生幸福感,但是效果來得快也去得快,不知不覺中會一再渴求甜食,這也是肥胖愈來愈年輕化的原因,針對上班族還有一個名稱—過勞肥。尋求醫療或輔導專業的協助因憂鬱症的比例這麼高,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一定有人正身受其苦,若勸朋友高興一點、想開一點,要他振作起來,或者想說服他不用擔心,情況依舊很好……這些言語的勸說不只無效,甚至還會加重其壓力,讓他們覺得自己真的是一無是處,而且還是個不知感激、不知好歹的人。正在情緒困擾中的人無法透過理性說服走出困境,因為人的意志力與情緒是很難連線的,即便擁有堅強的意志,也很難克服沮喪。最好的方法是尋求醫療或輔導專業的協助,身為朋友只能從生活中透過活動這種間接的行動,轉移他們的心神焦點,讓美妙的感覺帶動低迷的情緒。至於每個人(包括你我)在還沒有陷入情緒風暴前,要常提醒自己,生命裡總有失望,但是不要忘了,它是有限的,而且一定會過去;別失去希望,因為它是無窮的。(本文摘自/活得興高采烈/時報出版)

愛犬安樂死 「病態性哀慟」恐致心理危機

愛犬安樂死 「病態性哀慟」恐致心理危機#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寵物是玩伴、是朋友,更有人把寵物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陪伴的力量能夠填補空虛、讓心靈得到滿足,根據行政院農委會2015年最新統計,全台家犬貓數量高達230萬隻,也就是平均每10個台灣民眾,就擁有一隻愛犬或愛貓。寵物突然死亡觸發飼主心理危機寵物的角色對於某些飼主而言相當於家人的關係,當寵物與飼主的親密關係及依賴性越來越高時,寵物的突然死亡可能觸發飼主的心理狀態不穩,過度哀働恐造成飼主自殺或心理危機。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他曾收治一名年約35歲的男性患者,將飼養多年卻不慎出車禍的柴犬安樂死,事後男子常無故情緒低落、不自主哭泣,也不願意出門,並出現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甚至有試圖自殺的意念,症狀持續長達3個月,整個人暴瘦10公斤、神情憔悴不堪,被家人帶來求診,經確診為「病態性哀慟」(Pathological grief)合併發生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壓力指數如親密家族成員、配偶死亡 楊聰財醫師解釋,愛寵過世的變動事件對飼主所造成的壓力等級,如同親密家族成員或配偶死亡,一般哀慟反應只要在身邊親友傾聽陪伴、同理支持下,正向面對事實後,大多都能順利度過,但若合併患有PTSD的患者,通常會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阻礙了哀慟中哀悼過程的進行,無法適應失落後的新環境而使身心失調。學習走出失落愛寵悲痛 楊聰財醫師提醒,摯愛家人的寵物過世,學習調適失落情緒也是現代飼主一大重要課題,適當的哀慟反應有助於生者重整與死者的關係,發展出新的角色和自我概念後,能順利從傷痛中走出面對新人生。

刻意改慣用手 大腦恐不平衡

刻意改慣用手 大腦恐不平衡#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往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偏好使用左撇子、右撇子真的會影響學習效果嗎? 4歲的小靜是左撇子,用左手畫畫、吃飯以及拿玩具,媽媽覺得沒關係只要順其自然就好,但阿嬤為了讓小靜有「好的學習習慣」,經常糾正、要求小靜改為用右手拿筆,但是你知道嗎,強迫改變慣用手,恐會使腦不平衡而產生情緒化、講話結巴、吃飯發脾氣等症狀。7歲慣用手才會非常穩固的被建立衛福部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洪麗珍表示,2 歲以前,孩子會漸漸出現偏好使用的手,但仍不會穩定的慣用某一側的手,2 歲後大腦才會開始分配各個區域的任務,慣用手也會在此時開始建立,非慣用手則成為協助的角色,兩手便開始慢慢發展成有效的合作模式,但要一直到7歲慣用手才會非常穩固的被建立。   刻意改變慣用手 恐造成大腦不平衡洪麗珍職能治療師表示,從神經發展學的角度,建議大腦的分化及慣用手的建立應該順其自然,不要刻意改變,以免造成大腦各個區域的「不平衡」,因為有些左撇子的孩子,一旦改成右手,可能出現:1) 語言能力遲緩或結巴、語言表達組織能力退步等現象。2) 情緒控制變差,進行活動時因為左右手混淆而操作不順,因而產生不開心的情緒並且越趨煩躁,使得這類的孩子易被認為不專心或脾氣差;3) 上課、進行日常活動或運動時其實需要花更多的注意力來注意自己動作的協調性。  

趕走情緒感冒 面對才有效!

趕走情緒感冒 面對才有效!#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管你知不知道,你的細胞有它們自己的聰明才智,它們也有記憶,那種記憶完全取決於你有知覺的思維能力,運動員和舞蹈家知道什麼是「肌肉記憶」,當你一再地訓練,然後等到比賽時刻到來時,你的身體會自動憶起所有需要的動作,你甚至不用費心去想。面對問題抒發怨憤 才容易康復相似的,處理外傷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師,往採用物理干預的方式而不是「談心療法」,因為傷處是那些記憶儲存的地方,是在身體裡,就像肌肉記憶一樣,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幾乎是沒有人有異議的,舉例而言,在我所看過的每一個癌症病患中,要一直到他們願意表述情緒問題時才會開始康復,只有能夠成功地面對問題並紓發怨憤、原諒並選擇無條件關愛的人,才有機會贏得戰役。瑞克•吉爾德•黑默博士(Ryke Geerd Hamer)是一位德國腫瘤科醫生,他在此領域裡完成了了不起的研究工作,他的兒子在1978年不幸死於一項狩獵意外,他和妻子因此陷入極度的沉痛之中,結果,黑默博士本人罹患睪丸癌,而他的妻子則罹患乳癌,他後來發現,所有的癌症都跟精神/情緒有關,最後他讓自己痊癒了,成千上萬的人讀過他的書之後,都把自己的康復歸功於他的研究。情緒問題會潛入潛意識 製造更多痛苦負面情緒是氧化損傷中最毒也最危險的種類之一,因為它是隱伏的,而且往往受到壓抑,這些情緒會像膿瘡一樣潰爛,使良善與愛雙雙腐朽,有時我們以為情緒問題已經處理好了,其實它們卻隱藏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而且會潛入我們的潛意識裡,製造更多的怯懦和痛苦,要勇敢的走向那些可怕的地方,那或許是治療你的疾病中缺漏的聯繫。(本文摘自/另類療法抗癌聖經:緊急公告!30年來最有效、最完整的無毒療法震撼報告/柿子文化出版)

常半夜驚醒 恐為憂鬱前兆!

常半夜驚醒 恐為憂鬱前兆!#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值求學階段的莘莘學子,往往會因學業成績低落而影響到心情,甚至引發出憂鬱症;日前就傳出日本皇太子的長女愛子,因為身體不適而沒有上學,外界即揣測是因為罹患憂鬱症。臨床上,也曾有位高三學生,因為課業成績直直落,因而拒絕上學,家長帶其就醫,才發現罹患憂鬱症。可能因為罹患憂鬱症 才不上學日本皇太子的長女愛子公主今年14歲,自9月26日起就沒有前往學習院女子學校上課,外界對於愛子的缺課有很多疑慮,最主要就是認為她這麼長時間休學不合理,有可能是因為愛子罹患憂鬱症,才會這麼久不去上學。 成績太差被同學譏笑 有拒學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表示,門診中,也曾有一名高三學生因為課業成績表現不好,有一科考試成績太差被同學譏笑,進而出現憂鬱症,不但有拒學問題,甚至到了要休學的地步。 用身體狀況當理由 家長要注意陳大申醫師指出,這名學生會有晚上難以入睡的情形,每天都睡不到6小時,早上去上學會遲到,而且上課也無法專心,之後就越來越會曠課,而會出現憂鬱症拒學的問題,家長對於子女常用身體狀況當理由,就要特別注意。 半夜常驚醒、睡不著 恐是憂鬱徵兆家長若是發現孩子有心情低落、流淚、發脾氣,或是說出不要活了,都不要忽視,須進一步就醫檢查,陳大申醫師進一步指出,若是青少年半夜常驚醒,或有早醒現象,且再也睡不著時,恐怕就是憂鬱症徵兆,應該要就醫評估,及早吃抗憂鬱劑與鎮定劑可望好轉,經由醫師的專業診斷,不用擔心這些精神科的用藥問題,遵循醫囑可避免病情惡化。 升學目標要有認知 不要有太多壓力此外,陳大申醫師提醒,大學考試成績和在校成績應該不會差很多,有的人之所以會在考場上表現失常,可能是因為焦慮症,因此,對於高三學生升學問題,要對目標有認知,排序不要做不切實際的期望,家長也不要給太多壓力,才能讓孩子穩定的發揮實力來應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精神心理狀態佳 秘訣在放空!

精神心理狀態佳 秘訣在放空!#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整個放射治療的過程中,最讓我自豪的是,1顆止痛藥都沒有吃,藥物能幫助你的畢竟有限,偏偏我又是過敏體質,完全無法仰賴止痛藥,能夠走過來,憑藉的是一份自我的意志力吧!接受電療時 夜晚幾乎無法入睡意志力之外,當然那幾十盒拼圖也居功厥偉,有時自己想一想,會想笑,雖然笑的背後,是每天無盡的眼淚堆出來的,接受電療時,夜晚幾乎無法入睡,即使勉強睡著,也睡得很淺、常做惡夢,那段時間,真的謝謝我先生,給我很大的支持和幫助。怕我疼,到處去問,「哪裡有東西可以讓她不疼?」看我食不下嚥,就設法到超市兜來轉去,看看有沒有食物能讓我在不感受疼痛、可以吞嚥下去的,怕我心情不好,就想方設法讓我心情變好,我真的好感謝,如果不是有他這樣的陪伴,這一段艱辛路,我真的走不出來!讓自己完全放空 拋掉過去所有包袱49次的放射治療,終於走過來了,當中還碰上女兒的結婚日,女兒大喜的那一天,我怕人家看到我的「爛脖子」,只好穿上旗袍,把脖子包起來,但問題又來了,那硬梆梆的旗袍領,反而把我的傷口磨得更厲害,雖然如此,但我是開心的,因為看到孩子的快樂,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啊,哪怕轉頭回到家,那個傷口讓我痛了好多天,也沒有辦法,我就是開心!治療告一個段落、我也走出來了,雖然身體瘦得像根骨頭,比未結婚時、生孩子前還要瘦,但是起碼整個人的精神與心情是好的,我真的就像別人所說的——放空,我讓自己完全的放空、真正的放空,雖然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能夠做到這個境界,也許該謝謝老天爺吧,祂幫助我知道如何放空,祂幫助我真的做到放空,拋掉過去所有的包袱,把治療一天一天捱了過去。好細胞沒了 體力狀態只能維持3個小時4個月後,我回到了上海,希望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設法補回體力與營養,誰知食物怎麼吃都吃不來,體力怎麼爭都爭不上來,雖然醫生沒有明說,可是我知道,身體在接受電療時,好的、壞的細胞全被殺死了,好細胞沒了,每天的體力狀態大概只能維持3個小時,之後我就必須躺在床上,既沒體力也沒精神,整日昏睡。我試著做瑜伽、做甩手,5分鐘也好,10分鐘也好,我覺得我盡力了,我也跟自己的身體說:「沒關係,我知道你不舒服,我們一起承受、努力,加油!」我天天跟自己說這樣的話,面對鏡子告訴自己:「你是最快樂、最幸福的女人,所以一切都會好的!」(本文摘自/我把雙癌KO了/米樂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