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病變 光靠補充葉黃素?!

黃斑部病變 光靠補充葉黃素?!#黃斑部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黃斑部病變主要症狀為視力減退、中心視野出現「不會動」的陰影或扭曲變形,不同於「飛蚊症」。嚴重恐致陰影擴大而喪失視力。黃斑部是在眼球正後方,位於視網膜中心,因為此處含有黃色色素,所以被稱為黃斑部,通常眼睛直視前方,光線透過眼角膜及水晶體,影像最後就是聚焦在黃斑部。是視覺最敏銳的部位,辨別形狀、顏色、光度、閱讀及其他精細工作的視力都需要靠它。一旦黃斑部遭受傷害或破壞,視力會急速減退,影像的中心部會變暗模糊不清、景物變形、線條扭曲、物體大小改變、色覺辨別出現問題,雖暫時不至於全盲,卻會在閱讀或近距離看東西時產生困擾。黃斑部病變測試 在家也能做想確定自己是否有黃斑部病變,可利用方格狀物品來進行黃斑部病變的測試,例如:棋盤、磁磚、窗框等物品,或是「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測試時需距離方格物品30公分以上,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方式注視方格表中央,如果方正的格線有扭曲、黑影、變形的現象就要警覺是否為黃斑部病變,需盡快尋求專業眼科醫師的治療與協助。護眼5招 顧好你的視力用眼過度、長時間暴露藍光和紫外線、高度近視及葉黃素低下等因素,都會促使黃斑部病變提早報到。護眼這樣做:1.)使用3C產品,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2.)戴抗藍光、變色鏡片或墨鏡,隨時保護眼睛。3.)定期視網膜檢查。4.)控制血糖、血脂肪及血壓。5.)適量補充葉黃素、玉米黃素、魚油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綜合維他命。

失明主因之一!黃斑部病變4危險因子

失明主因之一!黃斑部病變4危險因子#黃斑部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5歲的陳先生因突然右眼視力模糊就醫,經檢查後發現右眼視力僅剩0.1,經黃斑部斷層掃描,發現右眼黃斑部有明顯出血與水腫,診斷右眼罹患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經3次右眼玻璃體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治療後,右眼的黃斑部出血及水腫均明顯消失,視力也進步至0.8。施打新型抑制劑 治療黃班部病變選擇之一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眼科主任張祐誠表示,黃斑部病變是成人失明的第二大主因,患者主觀症狀包括視物變形、顏色變淡或暗影,在過去被眼科醫師視為最棘手的眼疾之一,幾乎無法治療。近年眼內注射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直接作用在黃斑部不正常的血管新生因子,能抑制不正常新生血管生長與減少視網膜積液滲漏,且不會傷害周邊正常組織。當黃斑部出現滲水、出血甚至長出新生血管時,也就是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時,一般建議接受雷射治療或眼球內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注射療法。雷射治療方法包括傳統的雷射光凝固治療、經瞳孔雷射熱療法及雷射光動力療法;目前較主流的治療方式是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一般建議每1至2個月施打一次,連續打3針效果較顯著。除了老化 吸菸、酗酒、高油脂飲食也是成因在過去健保未給付的年代,1針約3至5萬,1年也要20至30萬。近幾年健保署陸續通過多項黃斑部病變的健保給付,現在可由事前申請,減輕民眾的醫藥負擔。患者只要在矯正視力以及影像檢查等符合健保申請標準,經申請通過就可獲得給付,能減輕患者治療負擔,也期盼民眾重視黃斑部疾病,如能與醫師配合,接受適當治療,就有機會重獲新「視」界。張祐誠主任提醒,黃斑部病變的成因除了(1)老化外,應避免(2)吸菸、(3)過量飲酒及(4)高膽固醇高脂肪的飲食,且外出做好眼睛防曬,避免強光照射,飲食也可多攝取葉黃素、維生素C等,預防視力惡化,保護視網膜健康,降低罹患黃斑部病變的機率。

見黑影當撞鬼?黃斑部病變害視力惡化

見黑影當撞鬼?黃斑部病變害視力惡化#黃斑部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9歲的陳姓老翁,切水果看到黑影、看樓梯扭曲變形、看電視報紙也霧濛濛,總覺得眼前黑影幢幢,加上浴室跌倒驚見白牆出現30公分大黑洞,正值農曆七月「鬼門開」,嚇得他2週不敢出門。兒女帶他就醫檢查確診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右眼視力僅剩0.3。經眼球內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注射治療,一個月內視力改善至0.7,目前每3個月定期回診且持續治療長達6年,控制良好也不再疑神疑鬼,大幅提升生活品質。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病程惡化迅速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暨視網膜科主任陳珊霓表示,台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盛行率為11.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已開發國家,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造成老年人失明的第一大主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位於視網膜中心區域的黃斑部,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退化,導致視力模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依分類可分為乾性和濕性2種,約85至90%患者屬於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雖然病程進展速度較慢,對視力影響相對較小,但仍可能惡化為濕性。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則因脈絡膜新生血管結構脆弱,容易出血滲漏,導致黃斑部水腫、出血,雖然患者佔比僅10至15%,但病程惡化迅速,會造成視力嚴重衰退。鼓勵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治療,視力有望維持或改善。黃斑部病變的典型症狀包含視力模糊、影像扭曲變形、視野中心出現黑點或空缺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然而初期症狀不明顯或只影響單一隻眼睛,民眾不易察覺且容易誤認為老花眼,錯失黃金治療時機。陳珊霓醫師呼籲民眾提高警覺,留意家中長者視力狀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視力嚴重受損,對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年齡、吸菸等4危險因子 致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莊智鈞說明,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方式,以眼球內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為臨床治療主流,可使脈絡膜新生血管萎縮、根本阻斷新生血管生長,並有大規模臨床實證,可協助患者盡量維持目前視力不惡化,甚至改善視力。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包括:(1)年齡、(2)吸菸(二手菸)、(3)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4)長時間強光照射(紫外線、藍光)。老化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最大的危險因子,應加強眼睛保健,搭配均衡飲食,多攝取維生素;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如戶外活動配戴太陽眼鏡,以避免陽光直射眼睛、使用3C產品可將畫面調暗並避免關燈滑手機;讓眼睛充分休息,適時眺望遠處放鬆眼肌。建議民眾平時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查,若發現視力模糊、影像扭曲變形、視野中心出現黑點或空缺等症狀,應盡速至視網膜專科就診,把握黃金就醫時間。

近視600度以上 老年視力喪失元兇

近視600度以上 老年視力喪失元兇#黃斑部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9歲的邱女士雙眼近視超過1000度,視力逐步惡化,眼科檢查發現右眼產生黃斑前膜,左眼罹患「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產生近視性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雙眼視力都降至0.2以下,影響生活。進行左眼眼內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注射手術治療,日後右眼也將接受黃斑前膜移除手術,病人定期回診追蹤,確保視力不再惡化。高度近視 易發生黃斑部血管病變雙和醫院眼科醫師王詩文表示,「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已成為65歲以上視力喪失主因之一,但也會發生在20至30歲的青壯年人口。目前治療方式以開刀、注射手術穩定病情。國內外研究指出,台灣22%成年人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其中5至10%可能發生近視性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若沒有治療,90%的病人,10年後的視力都小於0.1,等同永久視力喪失。600度以上高度近視的民眾,建議每年接受視網膜檢查,若視力模糊、線條扭曲、飛蚊症增加或看見如閃電般的閃光,則應盡快接受眼科視網膜科醫師檢查。若罹患「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則應依據醫師的指示接受手術治療或定期追蹤。3C產品致高度近視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近年隨著3C科技發展迅速,人手一台手機、平板,用眼過度機率大幅增高,也讓高度近視比例節節攀升。長時間看手機、平板導致高度近視,易誘發各類眼疾的產生,如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併發症。王醫師建議,預防近視與度數增加,成年人要從最基本的生活習慣開始著手,最有效的方法是坐姿正確、避免用眼時間過長、多看遠方,以及規律的生活作息;18歲以下的青少年族群,要盡量減少近距離用眼,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多去戶外遠眺,並依據眼科醫師指示接受長效型散瞳劑或角膜塑型片控制治療。

老人失明主因!篩檢揪出黃斑部病變

老人失明主因!篩檢揪出黃斑部病變#黃斑部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高齡化已經是全球趨勢,隨著年齡增加,視力亦逐漸退化,其中網膜、黃斑部與視神經等病變,是造成老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這些眼疾在初期有的並不會產生症狀,只有經過眼底檢查才能早期發現與治療,以防止視力惡化。長者中 老年黃斑部病變最常見免散瞳眼底照相系統廣泛用於眼科門診中,經由醫師判讀可診斷病患網膜、黃斑部與視神經的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深入社區,將免散瞳眼底照相系統用於篩檢,在南港區針對65歲以上長者進行行動式視力與眼底檢查。接受篩檢的2,176位長者中,有721人(33.1%)眼底發現異常。其中以老年黃斑部病變為常見的眼底病變,高達14%長者有程度不等的老年黃斑部變化。然而分析視力小於0.2以下符合低視能的老年人中,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造成台北市南港區老人視力損傷網膜疾病的前2名。多從事戶外活動、外出佩戴太陽眼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眼科主任方怡謨指出,隨著飲食習慣與平均壽命延長,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盛行率逐漸增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的盛行率沒有非常高,然而產生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易造成視力不可逆傷害。方怡謨主任表示,防治近視要從小做起,多從事戶外活動、注意均衡飲食並減少近距離的活動。此外,也要減少吸菸,多攝取綠色蔬菜,外出配戴隔離紫外線太陽眼鏡,減少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發生與進展。利用免散瞳眼底照相系統進行社區視力與眼底篩檢,有助提早發現社區長者網膜、黃斑部與視神經的健康問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近視多於600度 黃斑部血管恐病變

近視多於600度 黃斑部血管恐病變#黃斑部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2歲的林先生年輕時熱愛閱讀,雙眼近視達750度,成高度近視者。7年前,林先生上班途中雙眼突然視力模糊、視線有黑影,趕緊至大醫院求診,確診為「近視性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雙眼矯正後的視力剩下0.3,先以藥物治療維持視力,為此休養1年。高度近視年輕人 常見黃斑部疾病臺大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何子昌表示,「近視性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好發於高度近視者,是年輕成人最常見的黃斑部疾病。國內18至65歲成年人中約22%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為近視度數大於600度,或視眼軸長大於26.5毫米,若是做過近視雷射手術、白內障手術的患者,是「近視性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的高風險族群,主要症狀為中心視線暗影、直線扭曲、中央視野缺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統計指出,全球約有2.85億人口視力受損,其中3900萬人失明。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心,是眼球視野最佳位置,主宰中心視力、具有辨別物體清晰度及顏色功能。若輕忽黃斑部病變,小心視力受威脅甚至失明。可至醫院索取方格表 自我檢測眼睛健康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前理事長翁林仲醫師指出,眼睛是靈魂之窗,民眾應定期關心自己的眼睛健康,可至醫院索取「阿姆斯勒方格表」初步篩檢,或於家裡以左、右單眼依序蒙眼注視格線,若視線出現模糊、扭曲變形、中央視野有黑影,請盡速前往醫院進一步檢查。近視不可逆,應從小養成愛護眼睛的習慣,若太早過度使用眼睛,可能提早讓眼球增長,造成日後近視。高度近視者應避免接觸有害藍光、搬重物造成眼壓升高,切勿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降低黃斑部疾病風險。

大胃王們注意! 糖份過量恐失明

大胃王們注意! 糖份過量恐失明#黃斑部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3歲的黃小姐是位老師,因為經常用眼加上用眼不當,時常感覺眼睛緊繃。經檢查後發現滲血,不料術後視力沒有改善,反而因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出血,在二度出血後,透過眼球內抗新生血管因子減輕黃斑部水腫,視力獲得改善,生活也回歸正常,目前僅須定期回診追蹤。早期難發現 暗影、視力模糊速就醫黃小姐笑稱自己曾是大胃王,愛好麵食、飯食類,每餐要吃到12分飽,糖化血色素高達9.9%,已超出糖尿病標準的7%。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陳珊霓提醒,若血糖控制不良將造成黃斑部病變惡化,黃小姐在家人協助下,嚴格控制糖分攝取,將糖化血色素降至6.4%,成功遏止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惡化。 陳珊霓醫師表示,黃斑部病變早期不易發現,當雙眼視力模糊不清時,往往已錯過治療黃金期。若發現單眼視物扭曲變形、視野出現中央暗影或中央視力模糊等現象,便是黃斑部病變前兆,應立即求助眼科醫師且接受積極治療。糖尿病患護眼 綠色蔬菜每天至少吃2碗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東華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中老年人失明主因,糖尿病人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且患病10年後,視網膜病變發病率約60%,20年則高達90%。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子,包括糖尿病、血糖、血壓控制不良、高血脂、懷孕、吸菸、肥胖等。 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蔡玲貞表示,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可能引起血脂、血糖的問題及其它血管相關的病變。多攝取葉黃素、玉米黃質豐富的食物,有抵藍光、紫外線、自由基的作用,例如深綠色蔬菜,糖尿病患者1天應至少吃2碗以上,還有柳丁、葡萄、奇異果、芭樂等水果,也富有上述營養,有助於血糖控制或保護眼睛。

50歲就視茫茫 患這病讓她認不出女兒

50歲就視茫茫 患這病讓她認不出女兒#黃斑部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多歲的美秀幾年前發現自己視力變差,觀看手機螢幕也容易疲憊,初期以為只是長期使用手機的不適,然而有一天女兒經過房門,美秀卻尖叫吶喊問你是誰。前往醫院檢查後確診罹患黃斑部病變,然而醫師宣判美秀已經失去了治療黃金期。黃斑部病變年輕化 見暗影、模糊速就診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暨網膜科主任陳珊霓指出,該患者已產生視野扭曲、變形,就連在社群平台瀏覽照片都可能產生障礙。根據英國研究發現,黃斑部病變患者高達74%無法正確識別照片中的喜、怒、哀、樂。美秀滑手機時再也無法看出照片裡的面部表情,照片裡的人都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陳珊霓醫師提醒,高度用眼時代來臨,手機、平板不離身,但長時間、不正確的用眼方式,導致以往常見於70歲以上長者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提早報到。黃斑部病變早期不易發現,但雙眼視力模糊不清時,已錯過治療黃金期。若發現單眼視物扭曲變形、視野出現中央暗影或中央視力模糊,是黃斑部病變前兆,應立即求助眼科醫師且接受積極治療。糖尿病致失明 關鍵在血糖控制陳珊霓醫師提醒,若血糖控制不良將造成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惡化。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東華呼籲,第2型糖尿病人,應在診斷出糖尿病時,就做第1次視網膜檢查,及早發現及時治療,之後依醫師建議追蹤,至少1年應做1次檢查,而嚴重患者須更頻繁回診追蹤。蔡東華醫師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中老年人失明主因。據統計,糖尿病患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且患病10年後,視網膜病變發病率約60%,20年則高達90%。長期罹患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血壓控制不良、高血脂、懷孕、吸菸、肥胖都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子。因此積極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有助於控制或減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