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聽力損傷險釀交通意外!

聽力損傷險釀交通意外!#失智症

「聽覺」是上天為我們量身訂做,用來接收環境回應的一個重要感官功能。曾幾何時我們開始需要調高音量才能與身邊的長輩交談?甚至他們經常因會錯意而產生嚴重的言語爭執而產生溝通問題?沒錯,「聽覺」這個功能會隨著年齡逐漸流失;甚至是不可逆轉的老化現象,因此人人都有可能面臨聽不清楚甚至聽不到等聽損問題。若對於自身聽力有疑慮者不妨可主動上網,參加由中華民國慢性病患關懷協會主辦的聽力保健專案,了解自己現階段聽力程度,如有明顯或嚴重的聽力損傷問題,建議諮詢耳科醫師及聽力師相關助聽輔具的使用,以提高生活與溝通品質。台灣聽力語言學會葉文英理事長表示,許多人可能不了解聽力損傷的重要性,她舉自小因病奪走視力及聽力的海倫凱勒說過的一段話,「若我能恢復視力或聽力,我願能聽見,因為看不見使我與事物隔絕,聽不見卻與人隔絕」。多數人都認為失去視力會造成自身安全上的隱憂,但其實失去聽力除了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外,亦會造成個人安全的盲點,甚至可能提早引發老年失智症。葉理事長表示,自己就曾遇過有位年逾七十的老翁欲強行穿越馬路,未聞身旁呼嘯而過且狂鳴喇叭的汽車,所幸一輛小客車駕駛緊急減速後輕微撞上,老翁因飽受驚嚇而送院,醫師檢查後發現該老翁雙耳聽力損傷嚴重,卻因不願意使用助聽器而險釀生命意外。經過聽力師及耳科醫師諄諄勸導下及提供輔具的試戴,老翁終於配戴助聽輔具。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指出,聽力損傷是老人失智症引發因子最關鍵的因子之一,因此如能及早介入聽力損傷使用輔具使用助聽輔具不僅是提升溝通品質及安全的考量,更可以持續提供大腦中樞語言區的刺激,延緩失智症發生時間。葉理事長表示,目前對成年人因外力或年齡老化所引起的聽力損害,仍須仰賴民眾自身察覺而就醫。想知道自己或家人的聽力受損程度為何嗎?請上中華民國慢性病患關懷協會線上聽力問卷評估網址(http://phonak.clweb.com.tw/case03.htm)延伸閱讀「助聽器相關資訊」:http://www.uho.com.tw/HotMsg.asp?aid=11513

早期診斷失智症的重要性

早期診斷失智症的重要性#失智症

因人口年齡層增長,失智症盛行率越來越高。台灣在西元兩千年調查顯示,超過65歲以上的人,有2~4%患得失智症,相關因子包括:年齡、性別、遺傳因子、活動功能、不良嗜好、共伴疾病、教育程度等。病程演進從早期記憶力喪失,複雜工作難以執行,逐漸進展至日常生活功能退化,終致行動、吞嚥困難,而終日臥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朱智邦表示,造成失智症的疾病有許多,其中一部分是可逆,包含:憂鬱症、水腦症、腦部腫瘤或慢性出血、維生素缺乏症、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在早期若有適當診斷治療,可以大大改善個案認知功能以及生活品質,避免疾病惡化。面對大多數不可逆的失智症而言,早期診斷可以讓病患與家屬提早做好心理準備,調整病患環境與作息,某些藥物的使用也可進一步延緩疾病進程。然而目前大眾對早期失智症認知仍不足,朱智邦說,前來門診的患者大多數都已進入中後期病程,縱然是可逆型的失智症也已回天乏術,延緩病程的藥物效果也已不彰,僅能消極根據病患症狀,提供行為治療或症狀治療,難以根據疾病本質徹底治本。朱智邦在此呼籲大家,若是發現家中長輩或本人出現容易忘記東西,常需別人提醒,本來可以完成的事務,如購物、出遊,甚至日常生活的洗澡、如廁、穿衣無法獨力完成,性格上的改變,如本來外向個性變的退縮,本來溫順情緒變得易怒,很有可能已出現失智症徵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神經科、精神科以及心身醫學科都很樂意為您提供諮詢與服務。

失智症與譫妄 你知道兩者差異嗎?

失智症與譫妄 你知道兩者差異嗎?#失智症

老王今年70歲了,辛苦了大半輩子,5年前退休後終於得享清福,不用再為五斗米折腰。子女都不在身邊,家裡就剩老夫老妻相伴,兩人時常到處走走,偶爾出國玩玩,退休後生活著實還蠻愜意的。然而,最近兩年來,老王開始常忘東忘西,有時走在街上會雄雄想不起來和他打招呼的人是誰;過去這一年裡,老王健忘的情形好像又更嚴重了,常常找不到家裡的東西,或是剛剛還拿在手上的一轉眼就不記得放哪兒去了,有時甚至會懷疑是不是家裡遭小偷啦,也曾經懷疑是不是老伴兒偷了…。老王的情形,沒錯,大家都知道就是「失智症」,連病房裡的病友也跑來跟醫師講:「啊,那個是老人痴呆啦」。嗯,那再看看老李:老李72歲了,以前身體很硬朗,沒有什麼大病,也沒看過精神科。這四、五天來老李突然開始懷疑太太有外遇,差一點出手攻擊太太;作息也變得混亂、日夜顛倒,講話胡言亂語,有時連家人也不認得,狀況時好時壞…。老李是怎麼啦?高雄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醫師賴俊揚醫師表示,像老李的情況在醫學上屬於「譫妄」。所謂「譫妄」,是一種急性發作的精神病狀態,主要病因是器質性的因素,例如中毒、藥物、代謝障礙或其他內外科疾病等,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意識混亂、定向感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行為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等精神病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是突然的、短暫的,病程是時好時壞、波動性的變化,常常早上還算好,傍晚以後就開始大鬧,一直鬧到半夜才收攤,這時累壞了的家人也才能稍作喘息。賴俊揚說明,若有可靠詳盡的病史,再參照上述原則,通常不難鑑別診斷;然而,有時臨床上還是不好區分,尤其是來急診或門診初次就診的個案。初診個案的家屬大多數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過去缺乏這方面相關經驗或知識,加上已經被個案搞得身心俱疲、心煩氣燥的情況下,對個案病史的敘述往往就像個案的病程:語無倫次,答非所問,且有波動性變化…,如此,醫師在判斷病情上就沒有可信賴的依據,當然會增加鑑別診斷的困難度。賴俊揚進一步強調,失智症與譫妄是需要鑑別診斷!主要是因為譫妄屬於急症,通常有一定的致命危險性,視引起譫妄的器質性病因為何而異,故需儘快找出器質性病因並加以治療,且譫妄是可逆性,越早治療恢復得越好;失智症則是慢性漸進式的病程,而且是不可逆性,通常也比較少需要緊急處置的狀況。所以鑑別診斷的目的主要是針對譫妄,希望能儘快查出可逆性的器質性病因並治療之,以搶救寶貴的生命。延伸閱讀「失智症和譫妄的鑑別診斷比較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82

人際網絡大 失智機率小,智不可失 做就對了!

人際網絡大 失智機率小,智不可失 做就對了!#失智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根據研究報告指出,臺灣地區失智症盛行率為5.3%,依失智症社區盛行率推估,臺北市社區中65歲以上失智老人約有18,139人,65歲以下約有2,275名失智者,也就是說目前正有20,414個家庭正在受苦,近八萬人受到衝擊!但只要能延緩失智發病2年,即可降低20%失智人口;只要能延緩失智發病5年,即可降低50%失智人口!因此早期發現失智症症狀,便可及早治療,降低未來的醫療負擔。臺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甄瑞興醫師說明失智症早期徵兆10大警訊,包括明顯記憶減退影響工作或生活、語言出現困難、搞不清時間或地點、判斷力變差、東西擺放錯誤、個性改變如疑心變重、開創性及主動性降低等(註一),應早期就醫,以把握治療黃金階段。母親是多年失智症病人的國立陽明大學和臺北榮民總醫院退休劉秀枝主任表示,預防失智症最好的方法雖是多動腦、多從事益智的休閒活動,但也可從其他日常生活方式著手,多與人相處以增加社交活動就是其中之一。為減緩臺北市失智人口之增加、降低失智對家庭社會之衝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臺北市民一起多社會參與、多動腦及多運動,以降低失智風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提升民眾對失智症之認知以及有效預防失智症之發生,在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皆有辦理失智症相關講座及支持團體,歡迎民眾踴躍參加,詳情至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1806洽詢,或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註一 失智症十大警訊記憶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 一般人偶爾也會忘記,不過一經提醒就會想起來,但失智患者經過提醒仍無法想起,如忘記自己和家人的生日。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如:廚師不知如何炒菜、鋼琴師不知如何彈琴。語言表達出現問題:失智症患者會想不起某個字眼,甚至以替代方式     說明簡單的辭彙,如 :「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手上的鐘(手錶)」等。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失智患者會分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會在自家熟悉的環境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有時忘記自己在哪裡或如何到這個地方。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如:過馬路時不看左右和紅綠燈,火災時不知道要逃生,一次吃下一星期的藥量,可能無法了解自己就是鏡中人。抽象思考出現困難:如:香蕉跟橘子同樣是什麼東西?(水果)或無法根據說明指示操作日常生活所需電器:遙控器、微波爐。東西擺放錯亂:將物品放在不對的位置,如:鍋子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冰箱裡等。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情緒轉變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憂鬱眼神空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視、聽幻覺及妄想,如:看到已死去的親人回到身邊來、懷疑別人(如外勞、家人等)偷他東西。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等。個性改變: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失去自我控制或沈默寡言、拒絕配合的行為越來越多。喪失活動及開創力:失智患者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和誘導,才會參與事務,放棄原本很有興趣的嗜好。

家人如有失智症 該如何是好?

家人如有失智症 該如何是好?#失智症

目前全球因醫學科技的發達造就了人類長壽,但也相對存在人口老化的問題,人老的一些疾病及生活問題,深深影響著社會結構,而政府有鑑於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已開始著手建立失智症照護體制。高雄凱旋醫院 職能治療師  陳南成表示,失智症是指大腦受到影響,若到達極限會讓人喪失認知基本技巧,包含記憶力、對人事地物判別力、問題事物判斷力、理解力、抽象思考能力、語言能力、及因疾病關係造成人格改變、精神症狀行為障礙等…並且再也無法從事日常活動的總稱。失智症依病因可分為許多種,有些失智症是暫時性及可治療的,像是藥物濫用、頭部受傷、代謝障礙、缺乏維他命B12及葉酸等,但最熟知及常見的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則為無法回復的,佔所有失智症患者約三分之二,且初期症狀多為近期記憶障礙為主,易有健忘狀況產生,從輕微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簡稱MCI)至極重度失智需8~10年,故醫療目標放在將退化時間延長,減緩疾病的進行及症狀治療。我們能為失智症患者做些什麼呢?陳南成說明,在環境改造方面必須從老人特殊生理及疾病歷程考量設計,由於認知功能障礙導致對人事地物判別力下降,常對周圍環境感到茫然,不清楚是早上還是晚上,找不到廁所、不知自己在哪裡、周邊的人是誰等…所以要提供足夠的線索讓患者容易了解自己周圍之人時事地物,例如:充足自然採光,易分辨早上及晚上,並留意安全性,加上薄紗減少強光造成的視覺不適。在明顯處放置字體放大、簡單之標示或時鐘日曆,且避免使用反光材質,這些措施可增加現實感。針對個人房間或是床位之標示部分,可個別化,利用對個案有意義的物品,讓個案易了解這是屬於他的位置。安全舒適性的環境—防跌、防撞、防滑都是必要性,並可設計迴路式走道,可讓患者更多的走動空間,必要時房間的擺設能照患者家中愈接近愈好。避免患者誤食、燙傷等方面,熱水需控制在安全溫度範圍,藥品必需放在上鎖的櫃子裡。在輔具方面,有可以訓練日常生活功能的輔具如穿著訓練蛇,節狀設計每節有不同拆卸方式,藉由解開、固定各項裝置,來提供手功能與日常穿著相關活動的訓練;並同時要提供聽覺、不同觸覺、各種形狀顏色視覺刺激的輔具。陳南成進一步說明,對於因失憶而重覆問話、問人、問物等等,有溝通板可以配合照片使用,亦可錄下人的聲音,讓患者按壓,聽到想找尋者的聲音及照片,讓患者安心。陳南成提醒家屬,失智症照護是以人為中心,從失智症患者為考量,每個個案都有其獨特性,無法照本宣科,故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然而過程中照顧者的情緒及壓力難免不穩定,自我的壓力及情緒調適顯得非常重要,適當的休閒活動,休息一下,放鬆身心靈,才有足夠的正向能量繼續,因有快樂的照護者才有會快樂的失智症患者。延伸閱讀「老人生理退化表」:http://www.uho.com.tw/sex.asp?aid=8269

你知道年齡是「失智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嗎?

你知道年齡是「失智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嗎?#失智症

失智症可根據不同病因而分類:老年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頭部創傷造成的失智症、Parkinson氏病造成的失智症、愛滋病造成的失智症等。雖然類別很多,成因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特徵皆相似。在這當中以老年失智症最常見。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湯夢彬醫師表示,老年失智症又名老年癡呆症或是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種腦部疾病,會造成腦部神經細胞逐漸喪失。由於最早的病變位置與日常記憶功能有關,所以熟為人知的記憶障礙或失憶症狀便很早出現,並被察覺。阿茲海默氏症的病人除了失憶症狀外,也可能用妄想、迷路、失用及人格改變來表現初發症狀,不過,這些症狀的被察覺確與家屬的敏感度有關。湯夢彬解釋,年齡是失智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美國神經學雜誌有一篇關於失智老人的研究顯示,一百歲以上的人口約89%有失智症。大多數研究顯示高血壓為阿茲海默症以及其他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治療高血壓可減低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但是否能預防失智症,各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老年失智症的病程是漸進的,初期可能只有短期記憶喪失,也就是只記得過去的事而忘記了眼前的事,漸漸地才喪失思考及判斷能力,無法自理日常生活。對於懷疑患有失智症病人應送醫院尋求老年醫學、神經內科、精神科或家庭醫學科等做集中病史與身體檢查,不過,家人還是可以從日常生活功能與行為來判斷。其實失智者希望被接受、被喜歡,故其群帶家庭勿給予孤立感和分離不安感;當然照顧者也有疲勞與無奈感,可尋找社會支持資源。湯夢彬提醒民眾,居家照顧失智老人對整個家庭系統造成衝擊,照顧者缺乏疾病及照顧的知識,又面臨多重角色之衝突、家人照顧責任分擔之糾葛,終致身心俱疲。照顧者迫切需要各種社會支持,而提供照顧者疾病知識、照顧方法、調適方式的最好方法是經由家屬支持團體。

多桑世代的隱憂 失智症

多桑世代的隱憂 失智症#失智症

所謂的「多桑世代」是指台灣被日本統治的50年間,接受日本教育,說一口流利日語,爾後才學普通話的世代。除溝通困難造成目前75歲以上的「多桑世代」與家人的隔離感,失智症也成了必須面對的重要健康課題。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 神經內科醫師劉議謙解釋,失智症最主要的病徵是腦部「記憶退化」,一開始非常輕微而容易讓人忽視,如「完全忘記與別人的約定,且事後怎麼也想不起來有這麼一回事」、「明明就在家附近,卻繞來繞去找不到回家的路」。失智症好發在老年人,如逐漸拖延,會讓疾病進展到中、末期,出現妄想、錯亂等會困擾家人的行為,然而,事實上大多數患者都是在此時期才被帶來醫院就診,不過,中到重度的失智症卻是對任何治療都反應比較不好的階段。劉議謙表示,失智症患者腦海中的記憶就像被強力橡皮擦抹去一樣,給再多提示都想不起來。失智症患者初期會出現「規則的被破壞」症狀,如將鞋子放到冰箱或鍋子擺回衣櫃,而且會重覆不斷發生以及出現語言能力的缺失,如說話的詞彙、引用的成語都會逐漸減少。同時,對方向感及時間概念模糊,雖是患者從小生活的環境,仍會感到陌生,甚至迷路。此外,患者還會出現讓家人十分困擾的行為,包含焦躁不安、日夜不分、妄想、幻覺、不理人、徘徊、收集癖、暴飲暴食、暴露,甚至對家人的言語、行為上的暴力;症狀嚴重時,最好請精神科醫師介入治療。退化型的失智症,症狀可長達數年,如在短時間內進展到嚴重痴呆,常常可能是一些其他的神經病變引起,如腦瘤、腦中風、腦膿瘍、硬腦膜下血腫或腦炎。劉議謙進一步說明,失智症的治療可分成三層面,第一是醫師處方的藥,對於輕中重度的失智症各有不同的藥物治療策略,第二則是行為及認知的治療,主要以輔助及幫助患者的生活為主,第三是筆者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層面,也就是家庭的支持,包含了包容與心理的支持,平常身為家中長者的多桑世代,一旦有了失智的問題,心中的挫折與難過不言可喻,家人的關懷與體諒的重要性更甚以往。目前日常生活中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包含每星期固定三次以上的運動、多跟別人接觸以及多閱讀、多動腦,簡單說起來就是別讓自己閒著;至於筆者常被問到的靈芝、銀杏等健康食品,目前沒有大規模的文獻來證明有效。 「多桑世代」年輕時做出了諸多貢獻,現在正是身為後代的我們為他們伸出援手的時候!劉議謙最後提醒民眾,適時找一位神經科醫師聊聊,評估並做出合適的治療計畫是重要的,因為失智症的盛行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多動腦、多運動就可以輕鬆的達到預防效果。

失智症十大警訊

失智症十大警訊#失智症

失智症十大警訊如下:一、記憶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 一般人偶爾也會忘記,不過一經提醒就會想起來,但失智患者經過提醒仍無法想起。 二、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如:廚師不知如何炒菜、鋼琴師不知如何彈琴。 三、 語言表達出現問題:失智症患者會想不起某個字眼,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 :「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 四、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失智患者會分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會在自家熟悉的環境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五、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如:過馬路時不看左右和紅綠燈,火災時不知道要逃生,一次吃下一周的藥量。 六、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如:香蕉跟橘子同樣是什麼東西?(水果)或無法根據說明指示操作日常生活所需電器:遙控器、微波爐。 七、 東西擺放錯亂:將物品放在不對的位置,如:鍋子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冰箱裡等。 八、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情緒轉變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憂鬱眼神空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視、聽幻覺及妄想,如:看到已死去的親人回到身邊來、懷疑別人偷他東西。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等。 九、 個性改變: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失去自我控制或沈默寡言、拒絕配合的行為越來越多。 十、 喪失活動及開創力:失智患者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和誘導,才會參與事務,放棄原本很有興趣的嗜好。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家中如有65歲以上長輩應每年至少做一次失智症篩檢量表(SPMSQ),施測方法簡單,民眾可自行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下載(http://www.health.gov.tw),為健康把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