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老人居家照護九項原則

老人居家照護九項原則#失智症

台灣地區自民國82年底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老人的照護問題勢必成為每個家庭正在面臨或即將面臨的棘手問題。老人的健康安養照護問題,不僅是子女晚輩的負擔,對整體社會而言亦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居家式照護之老人住宅,以及「在家養老」的觀念已漸漸成為新的趨勢,而建構一個優質的老人居家照護環境亦是目前國家的重要政策,且是挹注大量資源的發展目標。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老年專科 - 林怡君醫師指出,老人居家照護環境應注意以下幾項原則:                                      一、無障礙空間是現在或未來老人住宅的必要條件。二、E化網路設備,以便將來能與遠距照護老人系統整合。三、地點接近家屬親人並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四、與醫療院所距離勿太遠。五、室內空間需通風、陽光充足。六、因肌力的衰退及平衡感變差,老人之生活空間最好設在同一層樓面,避免爬樓梯。七、室內房間、樓梯、出入口照明需充足,地板最好不要打蠟並使用止滑之材質。臥室、走道、廁所宜裝夜燈,對老人夜間上廁所幫助大。 八、床、椅子或沙發必須穩固,高度要能夠讓老人將雙腳放在地上,並讓老人能夠輕易站起;椅子須有椅背及扶手,高度以坐姿膝關節90度為原則。九、浴室之設計應該同時注意使用的便利性及安全性。在馬桶、洗臉盆、或浴缸週遭依老人的身體功能及使用狀況裝置扶手。對於無法久站或力氣較弱者,在淋浴處須設置坐椅。浴室地板應該使用容易維護,不易滑倒的材料。另外,選擇合適的移行輔具,可以協助功能退化的老人進行日常生活活動,並減少跌倒的機會。教導家屬藥物的副作用,老人服用降血壓、鎮定安眠藥時,要注意避免姿勢改變引起低血壓而跌倒。林怡君醫師提醒,我們要能體貼「照護者,更需要被照護」,釋出對照護者的善意與實際支援,紓解照護工作的壓力,避免造就另一個病患。林怡君醫師強調,留在自己熟悉的住所中得到妥善協助及照顧,並維持其原有之生活習慣及模式,是老人最歡喜又有尊嚴的生活方式,也符合人性化需求的自主照顧方式,其實就是「就地老化」(Ageing in place)的原則。讓我們一起為長輩提供安心、安全、安定的居家照護環境而努力吧。

一氧化碳中毒 高壓氧治療獲生機

一氧化碳中毒 高壓氧治療獲生機#失智症

33歲的張先生(化名),於去年9月初因一氧化碳中毒,被家人發現意識不清,送往鄰近醫院急救,經一般的氧氣治療後,隔天意識就恢復清楚,並於一週後出院,但兩週後,家人發現他陸續開始出現少話、反應遲鈍、步態不穩、大小便失禁和靜止不能的神經症狀,症狀日趨嚴重,於是再送至新店耕莘醫院接受住院治療,經醫師診斷,張先生的症狀為典型的一氧化碳中毒後所導致遲發性神經精神後遺症。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高壓氧醫學科 - 陳紹原醫師表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後所產生的遲發性神經精神症候群(DNS)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後遺症,特徵是病人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症狀完全恢復後的第二天至一個月或四十天內,所產生的神經和精神症候群。常見的神經症狀包括步態不穩、肢體僵硬、顫抖、等類巴金森氏症的運動功能障礙,大便或小便功能失禁,和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喪失等認知功能障礙;常見的精神症狀則包括沮喪、焦慮、情緒易感、失智,甚至於會出現類似精神分裂症狀。由於罹病的病人最早出現的徵候是類似老人失智症的症狀,常被周遭的親友誤認為是情緒反應,延誤就醫,往往等到病人出現了行為舉止異常,再加上運動功能障礙或大便、小便功能失禁,家屬才意識到狀況不對而求診。陳紹原醫師指出,此遲發性神經精神症候群最嚴重的症狀甚至會有意識喪失、四肢僵硬、吞嚥困難,但生命現象穩定等類似植物人的狀態。造成遲發性神經精神症候群的真正病理機轉,目前尚未十分清楚,但應該與急性中毒的嚴重度有關,雖然已有文獻報導高壓氧治療可以減少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後所產生的認知障礙後遺症,但是還是無法避免遲發性神經精神症候群的產生。陳紹原醫師說,醫療團隊成功的嘗試了利用高壓氧來治療產生遲發性神經精神症候群的病人,療程約十次至三十次不等,依病人的嚴重度而定,目前的病人在接受治療後兩個月內皆能回復到正常的生活功能,對照目前已有的文獻報告,應該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高壓氧可治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也可減少中毒後所產生的後遺症,對於己中毒的病人,後續給予的常壓性氧氣面罩或高壓氧治療,目的是加速一氧化碳的排除以減少缺氧的時間;對於中毒濃度深或症狀嚴重者,如曾經造成昏迷、意識喪失或已造成腦部缺氧的患者,陳紹原醫師建議,儘速尋求高壓氧治療,可以得到明顯的療效,此時高壓氧則為治療一氧化碳中毒的最佳治療方式。然而,部份的病人可能第一時間曾有昏迷症狀,但在到達醫院時已清醒,經檢查後,除一氧化碳血紅素偏高外,其餘皆正常,這時高壓氧治療所扮演的角色反而是減少急性中毒後產生後遺症的機率。

老翁服藥過多胡言亂語 籲藥事照護納入長照體系

老翁服藥過多胡言亂語 籲藥事照護納入長照體系#失智症

一名八十六歲的老先生因患有憂鬱症、巴金森氏症、心臟病,一天要吃必須吃上十一種藥品,北縣執業藥師張玉錦指出,因為老先生要吃進很多藥品,憂鬱症的錠劑Venlafaxine-xR及攝護腺肥大的藥品Tamsulosin不容易吞服,家人就把藥品磨成粉餵藥,而且應在晚上服用,但卻在早上給老先生吃藥,原本是緩慢釋放療效的藥品,因磨粉後服用,破壞劑型後,變成藥品劑量吸收過快,所以老先生也出現副作用,如暈眩、血壓降低症狀。後來藥師居家照護後,老先生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用藥,才解決問題。藥師公會全聯會公共事部主任郭姿均表示,行政院於前年核定「長照十年計劃」,挹注817億元,然這項計畫中獨缺藥事人員的專業服務,使國人長照照顧形成缺角的拼圖,內政部主計處曾於1996年對老人健康狀況調查,六十五歲以上老人56%患有慢性病,平均每人有1.4種疾病,然而護理之家的老人,平均有4.5種慢性病,長照體系的老人用藥複雜度高,平均用藥種類超過五種。 根據健保相關資料及97年底舉行的藥品政策全國會議顯示,健保藥費從剛開辦二百多億元,急速上升至目前一千一百多億元,藥費占率推持在25%,但老人家的藥品支出更占健保達38%,老人的用藥品質急需在長照體系中獲得重視。值得一提的是,用藥不當可會導致老人一些不良反應,如頭昏、步態不穩、肌肉無力等而造成跌倒,老人如果跌倒極易造成骨折或外傷、出血,是相當危險的事,所以更需藥師介入長照體系中,從中把關預防老年人用藥相關的問題。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連瑞猛指出,根據健保局統計,病患在同一醫院不同科別重複用藥比例達2%,約占藥費20億元,若在多家醫院看診,重複用藥不但造成藥品浪費,同時也會增加多重用藥的危險。政府在規劃長照體系時,藥事服務不容缺席,透過藥師的照護,病患可以減少吃進不必要的藥品及降低藥品副作用,服用五種以上藥品者、用藥順從性不佳、就診次數過高者等應透過藥事照護,獲得更完善的用藥品質。

年輕時重視預防保健 對抗老化最有效

年輕時重視預防保健 對抗老化最有效#失智症

生命的過程,其實也是老化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變老的一天,躲不掉,也逃不了。而身體就像一部機器,再如何謹慎使用,經過數十年之後,零件總會老舊鬆脫,功能難免耗損衰弱。面對老化,記憶衰退,甚至失智症、中風、高血壓、帕金森症等許多的退化性疾病,要正視身體的改變,活出健康與快樂,花蓮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林冠宏將在今晚(3/2)九點半至十點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探討各種有關老化的預防保健觀念,與民眾攜手健康把關。  獨居老人李先生在去年3月二度中風,出院時他一度以為,這輩子都要柱著柺杖走路,幸好在林冠宏醫師的鼓勵下,他不畏苦痛努力復健,終於可以自由行動。賴先生與李先生這兩位病友也將現身分享他們面對老化走出病苦的點滴。 台灣的高齡人口已經多達233萬人,每十人中就有一個是銀髮族,因為年紀增長,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失智症、中風、高血壓、帕金森症等許多的退化性疾病,也慢慢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家庭。 其實,老年疾病往往起於年輕時忽略正確的預防保健觀念而埋下惡因,但一般人普遍不關心或自認為身體健康的態度而忽視老化,也適值得注意的問題。林冠宏醫師表示,其實民眾只要撥出一些時間定期健康檢查,透過專業儀器檢查的健檢報告,結合醫師對病史及生活習慣的詢問與了解,即可與醫師攜手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運動好處多!!降低患失智症風險

運動好處多!!降低患失智症風險#失智症

過去幾年來,臨床神經科醫師總不斷對患者耳提面命,告訴他們規律運動對於健康的重要性。除了維持體重、保持身材、增加心血管的耐受力、讓心情愉快外,他們現在又多了一個好理由:“預防失智症”。最近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尼克拉醫師正式在新一期的期刊上發表這樣的研究成果。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 - 神經內科 - 劉議謙醫師表示,這個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在於這是第一篇經雙盲、隨機分配來証實運動可以降低失智症風險的研究(之前的研究大多是臨床觀察的結果,證據力稍顯不足)。經過24星期,每星期至少150分鐘的規律運動(因為加入研究的患者年齡層均較高,所以此規律運動以走路為主),參與研究的患者(加入研究的患者均為自覺有記憶問題但仍未達失智症診斷標準者)。在18個月後這些人都得到失智症的比率明顯的降低。在其他心智功能,如執行功能、短期記憶、語言等也都獲得一定程度的進步。最重要的是,參與研究的患者、家屬、臨床醫師及研究人員都明顯的感受到他們的進步。那究竟運動這件事,到底是如何讓我們的腦子更健康呢?劉議謙醫師指出,腦科學專家們提出以下可能的假說。第一、運動時腦血流量的需求增加,長久以來會刺激腦內血管的增加,在這些側枝循環增加的影響之下就會讓腦子缺血的機會大為減低。第二、動物實驗也證明了運動可以加強神經的再生,也就是增加與失智症息息相關的海馬迴神經元,其他假說還包含讓神經元更為健康,增加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突觸等。對於已經被醫師診斷失智症的患者、或還沒得到失智症但相當憂心未來會得到的人而言,這實在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消息了。但,劉議謙醫師提醒,需注意的是,18個月的觀察期在臨床醫師的角度來說仍然是太短,運動對於失智症的長期影響還待長一點的時間觀察。再者,對於已經被診斷出失智症或失智症中末期的患者而言,運動是不是還能提供這麼優良的成效也還是未知數。此研究採取的運動方式為走路,但是否有更好的運動方式(如很多老人家也很喜歡的晨泳),也能提供相似甚至更好的失智症預防效果呢?這些問題都仍待進一步的研究來告訴我們答案,不過無論如何,在身體負荷允許的前提下,多運動對於身體的好處絕對是多於壞處的。

多作腦部運動 以防老來痴呆

多作腦部運動 以防老來痴呆#失智症

常常聽人罵說:「你有老人痴呆症啊!」,雖然是句玩笑話,但從報章媒體中發現現代人罹患痴呆症的例子已愈來愈多,尤其以阿茲海默症為痴呆症中最常見的疾病,最為人所知的例子就是美國前總統雷根,在這些名人罹患阿茲海默症後,才逐漸引起世人的注意。光田醫院大甲分院神經內科尤世杰醫師表示,阿茲海默症可說是現代文明病,主要原因是大腦皮質神經原細胞退化所造成,罹患此症的病人大都以年紀在六十歲以上為主,同時女性多於男性。尤世杰醫師並指出,阿茲海默症是屬於神經退化性疾病,初期症狀有記憶衰退的現象,到了中後期甚至有可能會出現認不得人或記不清事物的情況,同時會產生幻覺、生氣易怒、無法思考,甚至喪失原本會的技能,例如原本會游泳,在罹患此症後卻遺忘了如何去游泳等,因此當家中年長的長輩一再出現這些類似的症狀時,就必須注意是否有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尤世杰進一步指出,以現代醫學而言只能針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初、中期給予藥物治療,其效果主要是延緩大腦皮質神經原細胞的退化,但不能使其功能完全恢復,不過只要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可以延緩退化的時間,千萬不要認為家中長輩年紀大了就放任讓此症狀繼續持續下去,應盡速就醫,因為拖延就醫時間的後果可能就是在三至五年後躺在床上無法動彈。不過既然知道阿茲海默症如此可怕,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從預防開始做起,根據科學證實”多用腦”有助於痴呆症的預防,因此尤世杰醫師呼籲除了中國人的國粹-打麻將外,其他如橋牌、下棋等均是刺激老年人腦部運動的好方法,在飲食方面多攝取維他命E、抗氧化食物及蔬菜水果等也有助於預防。除此之外,多運動同時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更是預防痴呆的不二法門。

老人夜晚胡言亂語 可能是血糖在作怪

老人夜晚胡言亂語 可能是血糖在作怪#失智症

一名70歲的老奶奶,由家屬陪同至急診室就診。原因是老奶奶到了晚上會胡言亂語,好像是鬼上身,有時以根本聽不懂語言說話,家屬懷疑是不是有老人痴呆。當時初步以為是老奶奶因過度疲勞而產生的精神混亂,這種情形在長期失眠的老人中常發現。直到檢查發現其血糖值54mg/dl時,才懷疑是血糖低的原因。經過立即的靜脈葡萄糖補充後,老奶奶意識就回復正常,也認得在場的每位家屬,她當然不記得這一切的發生。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急診室 - 王者仁主任表示,正常的血糖值大約為70-120mg/dl;空腹時的血糖值為70-100mg/dl,飯後兩小時則以不超過120mg/dl為標準。當血中血糖低於50mg/dl時為低血糖。低血糖的人會覺得虛弱、嗜睡、發抖、混亂、饑餓及頭暈。皮膚蒼白、頭痛、激動、震顫、流汗、心跳加速、發冷、抽筋感、突然間的情緒改變及行為改變,例如無事哭泣、笨拙或痙攣性的活動、無法集中注意、嘴部周圍痲刺感等都是低血糖的症狀。其實低血糖的症狀非常廣,有些醫師會把它稱之為『偉大的模仿者』,就是因為其症狀於其他疾病的症狀太像了。王者仁主任指出,低血糖大多發生在糖尿病患者,在某種原因下,病患飲食量減少,但是並患病為減少其藥量,就會發生低血糖,這種情形在以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病患更為明顯。正常人空腹喝太多酒時,也會發生低血糖。糖尿病病患應隨身攜帶識別卡,預防在外面發生低血糖時,可以得到即時且適當的治療。當低血糖發生時,最好先治療而不要等,記住這簡單的規則:『當有懷疑時就治療』,輕微的低血糖若不及時處理,有可能進一步發生嚴重的低血糖,喪失意識,無法自行處理。糖尿病者通常在他們血糖降低時,都可以感覺得出來。他們可藉由吃或喝一些含糖食物如糖果或果汁,可在10-15分鐘內就可改善,使用葡萄糖錠或軟膏(藥房可買到),是目前較為方便又快速的治療方法。但王者仁提醒,勿使用巧克力或冰淇淋來治療低血糖,原因是巧克力或冰淇淋含大量脂肪質,延緩糖分吸收。糖尿病病患最好隨身攜帶至少一種含糖食物,用在緊急時升糖之用。若病患不幸昏迷,千萬不要強塞食物或把手放入病患口中,要維持呼吸道暢通,立刻打119送醫,靜脈注射葡萄糖。 

歲末送暖 聖馬爾定探訪獨居老人贈暖被

歲末送暖 聖馬爾定探訪獨居老人贈暖被#失智症

歲末年終,寒冬送暖,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以實際行動關懷社區弱勢族群,由院長陳美惠帶領健康管理師、保健志工探視獨居老人並贈送暖被,希望在這樣一個閤家團圓的日子裡,也能將溫暖送給獨居的老人家。聖馬爾定醫院深耕社區,計劃建立東區各鄰里、各家戶健康管理服務,目前已在盧厝里、頂庒里、東山里建立銀髮族關懷站,並已為32戶共143位居民建立健康管理資訊,協助連結及轉介民眾所需的醫療和社會資源。在相關健康管理的訪視中,院方人員也進一步了解社區獨居老人的所需與不便處,主動給予協助和關懷。85歲的阿萬爺爺獨居在盧厝里羌母寮一貨櫃鐵皮屋內,不到兩坪大小的起居空間,簡單的陳設著床鋪和桌椅等。健康管理師李彩萍日前訪視時,發覺老人家在連日的低溫中,僅靠著一條薄被取暖;在得知阿萬爺爺的經濟狀況並不好的情況下,轉介黃丁基金會共同關懷,由院長陳美惠代表訪視和捐贈暖被,希望老人家能過個好年。院方人員協助檢視阿萬爺爺的生活環境,發現鐵皮屋雖然簡陋,但是屋外花木扶疏,草坪翠綠不雜亂,相當整潔。盧厝里長里長呂純足表示,這是里內居民和許多社區團體共同協助的愛心成果,包含獨居老人家的健康管理、生活起居環境等,都能維持一定的品質。聖馬爾定醫院與黃丁基金會共同關懷獨居老人,贈送暖被給包含阿里山鄉等村多位老人家禦寒過冬,希望長輩能感受社會溫暖、健康過好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