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長者表達不易 5症狀恐水份補充不足

長者表達不易 5症狀恐水份補充不足#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失智患者一天至少需要補充2500 cc 的水分,當出現下列這些症狀時,表示水分補充不夠,或是環境太過悶熱,導致溫度上升過高:1)體溫上升及脈搏加快/老年患者體溫調節的功能較差,若是脫水會更容易體溫過高。2)皮膚黏膜與口乾舌燥/老年患者的皮膚通常比較乾燥、容易脫屑。但是缺水患者皮膚不只乾燥,還會失去彈性。捏起或是用指甲掐下久久無法恢復。腋下與手心等較容易流汗的地方,平時應該摸起來較為濕潤,可以用手稍微摸摸看,若也是非常乾燥就要小心脫水的危險。3)小便次數減少、顏色黃/若是上廁所小便的次數明顯減少、尿量減少,或是顏色非常深,也是身體缺乏水分的徵兆。4)指甲蒼白沒有血色/這是身體缺乏水分,血液不足的現象,在脫水較嚴重時會出現,需要特別小心。5)表情漠然、精神不振/有些患者並不會有明顯口渴的症狀,只會感覺到人沒有元氣、疲倦乏力想睡覺,照顧者和家屬在夏天要特別注意,如果短時間內變得很嗜睡,不太容易叫醒,或是醒來卻一下下又睡著,都可能是嚴重脫水的徵兆。補充水分的訣竅失智患者常常不願意規律喝水,甚至有被害妄想,認為家人要下毒所以逼迫他喝水,因此補充水分不應強迫,而要把握分散且多元的訣竅。若是強迫患者喝水,更容易引起嘔吐,或是嗆到而引發肺炎,反而得不償失。雖然喝白開水是補充水分最好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可以嘗試以下建議,找出患者最願意接受的方式:1)準備水分充足的水果、點心/例如西瓜、葡萄、柳丁、奇異果、木瓜等等,吃飯時一起食用。準備果凍與布丁等含水量豐富的點心,在兩餐之間食用。2)準備吸管/有的患者是因為嘴部肌肉控制不佳,喝水會漏所以拒絕喝水,可以試試看幫他準備吸管。幫助口腔黏膜滋潤的處方中醫有許多藥物可以減少口乾舌燥的感覺,幫助口腔黏膜的滋潤。譬如說甘露飲跟玉女煎就是常用的方子;甘露飲中含有天門冬、麥門冬、石斛、生地等味道甘甜、又有滋潤口腔功效的藥物。在臨床上,針對癌症病人放射治療後嚴重的黏膜受損、口腔乾燥都有很好的效果,對於失智症患者水分不足的口乾效果更是顯著。玉女煎除了滋陰潤燥外更有清胃熱的效果,對於上消化道的發炎和牙齦的腫痛都有效果,因為口水的分泌是清潔口腔、保護牙齒很重要的保護機制,一旦口水分泌過少就容易引發牙齦的發炎感染,玉女煎可以同時增加口水分泌跟抑制發炎。或是在夏天我也會開給家屬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並且讓他們放在冰箱凍成小冰塊給患者含,有補氣提振精神與生津潤澤黏膜雙重功效。補水分要小心!譬如說有心臟病的患者,喝太多水反而會給心臟太大的負擔,讓原本就力量不夠的心臟更受不了,多餘的水分會累積在四肢末梢跟肺臟等器官內,不但沒辦法給身體使用,反而會產生水腫與咳嗽等症狀。這些病人反而要限制一日的飲水量不可以太多,更要注意是不是有雙腳水腫?躺下來會喘、會咳嗽等指標。嚴重的腎臟病患者也需要限制飲水,建議看心臟科與腎臟科門診時可以詢問醫師一天限制的進水量,做好適當的管控;有時候要限制患者喝水跟鼓勵他喝水一樣困難。烏梅或山楂生津止渴我遇過夏天每隔十分鐘不到就要喝水的,一直要家人倒水給他,水喝得多又不到半小時就要上廁所,照顧的家屬一整天超過12 小時就在不斷的倒水、上廁所、倒水中度過,不到兩天就累壞了。其實很多時候不一定是患者身體真的如此缺乏水分,而是患者一直有「口渴」的感覺。這時許多酸味的藥材可以多加利用,我常會建議家屬可以讓患者吃一點烏梅或山楂,可生津止渴;同時烏梅也有收斂的效果,對於有慢性腹瀉的長輩,服用烏梅可以減少腹瀉的次數,同時能降低水分跟隨糞便流失的比例。要注意的是,蜜餞通常含糖分高,鈉鉀等礦物質含量也很高,大量服用可能讓血糖和電解質失衡,一天服用以兩次為限會比較好。若是腸胃炎造成的短暫腹瀉,也不太適合服用烏梅止瀉,因為此時腹瀉是身體排除腸胃內細菌跟病毒的出路,如果止瀉可能讓細菌在腸道內停留更久,造成更大的傷害,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這一類的患者,可以在水中加一點檸檬汁或烏梅,增加口水的分泌,或者讓他含一點冰塊讓口腔保持濕潤,搭配上轉移注意力到有興趣的事物(看電視、聊天等等),能夠有效的減少口渴的感覺。(本文摘自/中醫師看診失智症/大塊文化)

失智症輔助治療 中醫3種茶飲穩情緒

失智症輔助治療 中醫3種茶飲穩情緒#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過去看中醫,總要抓一大包草藥回家,花好幾個小時煎煮,不同藥品還要在正確的時間加入,千辛萬苦才能夠喝到藥。幸好現在技術進步,由專業藥師依照標準煎煮流程,煮好後直接真空封裝成為即飲包,服藥時直接開封加熱就可以喝了。治療失智症常使用的中藥即飲包有智愛湯、寧心安神飲、抗憂解鬱茶三種,在就診後由中醫師評估,選擇最適合患者的種類。智愛湯智愛湯是失智症專屬方劑,臨床研究發現能減緩智力退化,維持生活能力,降低異常行為的嚴重程度,並隨著患者情況不同,可以搭配其他中藥複方,例如:憂鬱冷漠的患者可以配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或「人參養榮湯」;焦慮激動的患者則會配合「抑肝散」服用,我們會在後面的單元做詳細的介紹。失智症起因於腦部退化,沒辦法維持正常功能,在中醫來講就是「腦部的元氣不足」,智愛湯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補養元氣的西洋參,再加上「升麻」能夠把身體的陽氣提升到腦部,改善腦部認知退化、精神不振的症狀,再加上「遠志」醒腦開竅、提振精神。針對失智患者常有的妄想、焦慮、易怒、情緒緊張,智愛湯中的「天麻」、「龍骨」、「鉤藤」等藥能夠鎮靜情緒,減少精神異常的頻率與嚴重度,同時加入「益智仁」固攝小便,減少失智老人常見漏尿與失禁問題。寧心安神飲當失智症進入中重度,患者精神會漸漸渙散,情緒也漸漸轉向平淡,雖然也會有心神不寧、短暫激動起伏,但大部分時間都是處在憂鬱的狀態。寧心安神茶是以中醫用來安撫焦慮情緒的「甘麥大棗湯」為核心,因為中重度患者的進食能力與胃腸功能會退化,因此加入「茯苓」補養脾胃、以及醒腦開竅的「遠志」。除了失智患者外,我也常開立寧心安神飲給家屬或照護者。照顧失智病患是非常高壓的工作,一個不注意可能就走失或發生危險,幾乎整天都必須提心吊膽,因此許多照護者都有過度勞累、失眠、憂鬱等症狀,寧心安神飲可以增加照顧者睡眠品質,讓身心得到充足的休息,能繼續面對照護重擔。抗憂解鬱茶當我們生氣時,時常會感覺到口乾舌燥、身體也會有發熱的感覺,特別是長時間情緒暴躁的狀態下,這些躁熱的感覺會更加嚴重。這是因生氣會啟動身體的交感神經,導致心跳加速、唾液分泌減少、代謝加快,人就會感覺到口乾舌燥,中醫稱之為「陰虛陽亢」。失智患者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燥熱難耐的症狀會更加明顯,因此抗憂解鬱茶中,除了安定情緒的「甘麥大棗湯」,還加入了「麥門冬」、「五味子」和「女貞子」等三種滋陰藥物,來治療口乾舌燥、煩躁發熱等症狀,避免這些不適症狀進一步加重情緒異常。再加入「黃耆」補益元氣、「菟絲子」補益肝腎,鞏固補養的力道。(本文摘自/中醫師看診失智症:失智症治療的多一種選擇/大塊文化)

講座/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

講座/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將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預防成為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的治療,大多只能延緩病程惡化,難以逆轉或根治,也沒有很好的方式預估是否得到失智症。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要如何從飲食調整預防失智風險呢?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6月19日(二)舉辦營養講座,由張昱凡營養師主講「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講座中將介紹預防失智飲食的注意事項。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時間:107年6月19日(二)上午11:00-11: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娃娃療法」回憶育兒 適用失智長者

「娃娃療法」回憶育兒 適用失智長者#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抱娃娃使他們感受到被需要、有用的,提升自尊、愛人和被愛,抒發情緒。透過娃娃反映自己的情緒、感受,轉移他們的情緒狀態。同時他們也和一般人一樣有依附、親密關係的需求,並不會因為他們罹患失智症而消失。「娃娃療法」穩定失智長者情緒現在要介紹一項非藥物療法,相信你也會心有戚戚焉的「娃娃療法」。許多失智的長者,尤其是女性長者,當他們接觸小寶寶時,過往育兒的珍貴回憶便會湧上心頭,那是他們熟悉的事。因此,在非藥物療法中,便有治療師使用仿真的娃娃,來穩定失智長者的情緒,並藉此與長輩們互動。阿姑阿嬤們看到娃娃都好開心,像是看見自己的孩子、孫子一樣。藉著照顧娃娃,讓長輩多了肢體提升和社交互動,目前趙崑陸職能治療師會陸續進入各個長照機構,了解非藥物療法-娃娃療法,帶給失智長輩的重要輔療效益。回憶起年輕照顧嬰孩 提升自尊娃娃療法指的是,讓失智長者揹著(擬真)娃娃,擁有娃娃或照顧的行為,付出關注或與之產生互動。娃娃治療於失智症者,使他們回憶起年輕時候照顧嬰孩的情境。‧對象:重度認知功能障礙(遊走、激躁行為,日落症候群)、年輕時有照顧小孩且是正向經驗。‧時間:可以一整天,或在長者症狀發作時段之前給予。‧方式:先讓長者看到娃娃,確有長者對娃娃有興趣後,再將娃娃交到長者手上。‧內容:反應會出現照顧的行為,如先向前傾迎接娃娃、抱娃娃、搖晃它的雙手、碰觸身體、以手掌支持嬰兒娃娃的頸部、叫喚它、為它穿衣、與它說話,將它取名為自己其中一個孩子之名等等。‧成效:抱娃娃使他們感受到被需要、有用的,提升自尊、愛人和被愛,抒發情緒。非藥物療法轉移情緒狀態透過娃娃反映自己的情緒、感受,轉移他們的情緒狀態。同時他們也和一般人一樣有依附、親密關係的需求,並不會因為他們罹患失智症而消失。娃娃治療對其認知並不會有所改善,他們無法分辨娃娃是虛假的,而且會真誠希望可以照顧它們。降低激動、激躁行為和減少個案使用鎮靜藥物。非藥物療法是失智照護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依據每位長者不同的需求,給予不同的非藥物療法,穩定失智長者的情緒、延緩惡化。(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迷路必是失智?心理師:別過度恐慌

迷路必是失智?心理師:別過度恐慌#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無庸置疑的迷路確實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現在媒體報導很多失智症的症狀,讓許多家屬甚或是病患本身都談病色變,可是很多問題都需要更仔細的分析才比較穩妥喔!長者半夜醒來欲如廁 晚輩擔心迷路徵兆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暨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臨床心理師黃耀庭表示,三年前淑惠(化名)帶著母親去高雄玩。第一天晚上睡在飯店,半夜起來竟然找不到廁所,反而開起房門要出去,還好淑惠聽到聲音後馬上驚醒,才免除了這場虛驚。回來後淑惠就耿耿於懷,但幸好母親再也沒有遇到迷路的情形。剛好一天在電話中談到我從事的工作,她便把這個放在心裡三年的疑問,甚至媽媽半夜驚醒、找不到回家的路提出來問我。多年迷路僅一次 不必過度擔憂「你真的很關心你母親」我說。「對啊!我也很擔心,怕她出去外面會找不到路回家。」淑惠說她這三年來的擔憂。「我覺得你媽媽很正常啊!不需要擔心她會迷路!」我帶著微笑,試圖說出讓她能夠安慰她的話。不出所料,她果然問出很多家屬都會問的問題:「媒體和失智症十大警訊上不是有說,如果找不到路,可能是失智症。」「是的!失智症十大警訊的確有一個警訊是找不到路,你也很擔心你的母親。可是,有幾點需要思考的問題。首先,妳的母親是有天天住那家飯店嗎?」我問。「哪有,你知道我家不是住在高雄,是住在台北的。」她慎重的澄清。「這樣就對了,你怎麼能期望她住進去第一天就可以記得你們房間的廁所門是哪一個,再加上半夜剛睡醒,也有可能恍神。」我跟她解釋。「喔!我大概知道了。」淑惠稍微把最初擔憂的高音稍稍降了幾度。「還有!你媽媽從三年前在飯店找不到路之後,這三年有再發生過嗎?」我再丟一個問題給她。「好像沒有再發生過欸!」她的口氣幾乎恢復了平靜。我反問她「你想想看如果這三年都沒發生過,為什麼還擔心妳媽媽是失智症呢?」失智症別過度恐慌 仔細分析辨明呀呼!我好像聽到電話那頭擔心多年的重擔放下來的聲音......無庸置疑的迷路確實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現在媒體報導很多失智症的症狀,讓許多家屬甚或是病患本身都談病色變,可是很多問題都需要更仔細的分析才比較穩妥喔!溫馨的提醒:1. 別把特例當做常態,這樣只會自己嚇自己。2. 失智症的走失,是在熟悉的環境中出現的問題。3. 失智症的症狀,不會只出現在睡覺醒來的時候。(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預防腦部退化 搓熱手後按頭、耳穴位

預防腦部退化 搓熱手後按頭、耳穴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3歲的李阿嬤患中度失智症,一年前開始將以前的事情當作剛發生的事,現在很多事都記不起來。李阿嬤經常晚上不睡覺、自言自語,甚至常半夜偷跑出門、打電話找已往生的家人聊天。長期下來吃不好、睡不飽而營養不良,情緒也很低落。李阿嬤就醫透過中藥、針灸輔助治療,3個月後恢復正常生活,現在還能記起每天發生的事,家屬開心不已。同時患失智症、帕金森氏症 中醫治療助改善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昆豪醫師表示,李阿嬤一開始就診精神狀況非常差,問診時也不太有反應,兒子說母親晚上都會躁動不安、無法安穩入睡,白天很疲倦,有時會產生一些幻覺,想找已經往生的家人,以前的記憶常會講錯、認錯,兒子一開始帶到醫院檢查後,醫師診斷為中度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李阿嬤經過每週以針灸、中藥治療3個月後,晚上睡眠品質變好,飲食也恢復正常,還能記起以前及現在發生的事,人、事、時、地錯亂情況大幅改善,整個人變得相當開朗、愛笑。手步搓熱後按壓頭部百會穴、四神聰穴陳昆豪醫師說明,相關研究證實,失智症患者藉由中藥及針灸輔助治療,除了可提升病人認知功能,還能延緩退化情況,睡眠品質、進食能力也都能獲得大幅改善。除了接受中、西治療,建議平時多參加團體活動,養成規律生活作息,平常在家中也可進行穴位按摩,如頭部常用的百會穴、四神聰穴,將手部先搓熱後,以十指揉壓的方式旋轉按壓;耳朵也有很多穴位,多加按摩可促進頭部的氣血循環,達到預防腦部退化作用。

「舞蹈治療」失智症 用動作喚起記憶

「舞蹈治療」失智症 用動作喚起記憶#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他是人,不是病人。」說這句話的人是舞蹈治療師程芝鳳,溫柔的眼神裡有一種難以撼動的堅定。「看他有用的地方,而不是無用的地方」我們在採訪非藥物治療的過程中,都會聽到相同的話,而程芝鳳又加上:「如果是你自己,永遠不知道下一秒自己會變得怎樣,同樣會焦慮、恐慌、害怕......」奶奶在晚年罹患了失智症,她特別感同身受-進入她的世界,同理她。「舞蹈治療」再記起身體的生命力舞蹈治療師程芝鳳曾在表達性藝術療中心以及復健科協助民眾、失智失能者,並與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長期合作,藉由肢體的律動,重新去喚醒、去記憶、去開啟自我的覺察。「我們藉著『動作』去建立關係,因為動作是失智長者最後退化的地方,有時大腦忘了,身體會記得。可惜,我們也經常忘記自己身體的存在;許多失智長者坐太久,身體像是『融化掉』似的,需要透過一些動作的引導,讓他們再記起身體的生命力。」雖然俗稱為「舞蹈治療」,但程芝鳳説,她並不是在教大家怎麼跳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舞蹈,而是透過細膩的觀察與引導,從每一個人的需求出發,與疏離的身體再度連結,與淡忘的靈魂再度相遇;電光火石的瞬間, 讓許多長者的心靈重新有靠岸的機會,這是科學很難量化的時刻。開啟每個人遺忘的獨特氣質「有一次我帶著長者做一個『腳踏』的動作,本來一直意興闌珊的一位奶奶,突然興高采烈起來。是的,這一個動作對她有所意義。」原來奶奶過去是一位裁縫師,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她靠著一台裁縫機,在家接單貼補家用、養活孩子。但是當她老了、退休了,也忘了自己需要些什麼。」這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動作,讓她想起過去三、四十年的青春,有辛苦,當然也有甜蜜。其他的奶奶聽到後,也對此動作樂此不疲,程芝鳳再打開自己的「百寶袋」(裝滿舞蹈治療的道具),讓奶奶們拿著一片片、色彩鮮豔的布條,跳起舞來。在那一個時刻,奶奶們的臉頰紅潤起來,青春不再只是記憶中的一部分,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我在英國實習時,也帶過四名住在日照中心的老太太,那次的經驗對還是新鮮人的我,是一場震撼教育,她們都有輕微失智症,伴隨著憂鬱症。但在團體課程裡,她們卻開始為彼此打氣、鼓勵。最後她們跳起了舞,拿起我發給她們的孔雀羽毛,很優雅地跳起舞來,和在病房中的樣子判若兩人。」「她們舉起羽毛跳舞,回頭跟我說:『我們要把憂鬱揮出去、要把沮喪揮出去。』她們是這麼有生命力、想像力!她們是人,不是病人。每個人都有那樣美麗的、獨特的氣質,我們作為舞蹈治療師,要讀到那些訊息。」難用言語表達的長者 舞蹈治療是正統醫療外的輔助選擇程芝鳳說明,舞蹈治療是「以人為中心取向(person-centred approach)」,非語言溝通的時刻有70%~90%,這對已經難以用言語表達的長者而言,是另一種正統醫療之外的輔助選擇;加上過去照顧自己失智奶奶的經驗,讓她更加投入失智症的舞蹈治療。「其實對於失智症長者,我們要多一份同理與耐心,因為他的世界已經變得不一樣了,無論他現在出現哪些惱人的舉止,他真的不是故意的,如果我們這時還用否定的語氣跟他說:『不是這樣,你錯了』、『你怎麼老是這樣,講不聽』,他們聽到,心裡會很難過。」 「記得有一位失智中期的爺爺,旁邊的家人和看護都說:『小心,他會打人』,好在我本身學肢體溝通,爺爺拳頭來,我就接住,不礙事。但引導爺爺的每一個動作,我都清楚、簡單地告知爺爺。課堂結束,爺爺的心情穩定很多,連看護都說:『爺爺變乖了』。」「想想,這些老人家,經常地被推到一個又一個不熟悉的地方,他們的行為可能是潛意識的展現,也就是,他們會害怕;當我們更有耐心地與爺爺解釋,每一個動作『手到、眼到、心到』,爺爺比較能理解,他現在在哪裡?在做什麼?心情安定後,情緒自然能比較穩定。」「請在我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愛我。」這一句瑞典俗語,也是程芝鳳對失智長者的關懷寫照,人生到了最後,什麼才是存在的價值呢?我們是否願意打開另一雙眼睛,去看失能、失智者的靈魂?是否能在脆弱的時候,了解什麼是愛的本質。(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睡太多傷身!日睡9小時腦部恐退化

睡太多傷身!日睡9小時腦部恐退化#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睡眠與健康的關係眾說紛紜,從避免靜電累積的觀點來看,睡太多對身體其實不好。「睡太多對身體很不好?為什麼呢?」首先,長時間躺在床上不是一件好事。理由在於躺在床上形同處於絕緣狀態下,無法排除體內靜電。在戶外散步多少可以接觸到土壤或樹木;在家裡洗手或洗澡,也有機會排除體內靜電。不過躺在床上,卻沒有排除體內靜電的機會。一天睡9小時以上 腦部退化的程度顯著美國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一天睡九小時以上的人,三年來腦部退化的程度遠比一天睡六到八小時的人顯著,因此睡眠和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疾病的關係也備受矚目。平常我們清醒時,用在思考或對話上的能量,只佔大腦整體消耗量的百分之五。修復受損神經細胞用掉百分之二十,剩下百分之七十五是睡眠時用掉的。「身體休息的時候,大腦的活動反而活躍!」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馬卡斯‧雷克爾博士,推導出了預設模式網路的理論。過去,一般都認為人在睡覺或發呆時,大腦不會進行有意義的活動。然而預設模式網路的理論,推翻了這個說法。預設(Default)是電腦用語,為「原始設定」的意思,也就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標準狀態。這就好比汽車停下來,但引擎沒有關閉,隨時可以再行進的狀態。我們的大腦也具有協調腦內各種神經活動的作用。身體疲勞生病需要多休息 仍需每3小時起床一次換句話說,馬卡斯‧雷克爾博士發現,睡覺或發呆放空的時候,腦部使用的能量反而比較多。深入調查預設模式網路的連繫,有助於早期發現失智症,提供有效的治療。實際上,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病患,預設模式網路的連繫都比較脆弱。「能量用得越多,體內靜電也會生成越多嗎?」是的。而且待在床舖這個絕緣體上,體內靜電會不斷累積。睡眠的時間越長,落雷帶來的風險就越大。因此我個人建議睡眠時間六小時就好,最多不要超過七小時。身體疲勞想多睡一點的時候,或是生病需要多休息的時候,也請每三個小時起床一次,稍微補充一些水份,不然到浴室洗手或洗臉也好,去庭園接觸土壤是最理想的。在乾燥的室內睡覺 容易使血流持續惡化當下不妨淺嘗鹽巴再補充水份,鹽富含鈉和氯等礦物質,體內靜電會更容易結合。不過有一個說法是,害怕罹患動脈硬化、高血壓、癌症的人,最好不要攝取太多鹽份,這一點請多加留意。另外,也請避免在乾燥的室內睡覺。這樣血液中的紅血球容易結合黏在一起,紅血球黏在一起再加上體內靜電的不良影響,血流就會持續惡化。心肌梗塞或中風等疾病,因為自律神經(自主調節內臟與血管的神經,無關意志)的影響,好發於冬天的早晨。其實在乾燥的房間裡睡覺,身上累積大量的體內靜電也是一個原因。(本文摘自/赤腳接地氣/世茂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