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

當心糖尿病恐致失明 視網膜病變惹禍

當心糖尿病恐致失明 視網膜病變惹禍#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5名,然而血糖控制不佳,是引發多種併發症進而死亡的主因。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優活》過去報導曾指出,糖尿病會引起全身微小血管及大血管的病變,視網膜上的血管因血糖升高的破壞會造成滲漏或者阻塞,而引發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台灣目前成人失明的三大原因之一,因此眼睛的檢查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居家監測血糖之外,糖化血色素為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之一,應保持在7%以下,且每3個月到醫院抽血檢查1次,國健署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糖化血色素超標的糖尿病患者仍超過6成,糖尿病患者若不加以控制,快則十年、晚則二十年就會開始出現視網膜病變的問題。每年1次眼底鏡檢查 預防視網膜病變衛生局表示,糖尿病造成的視網膜血管病變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患者眼睛還沒有出現不舒服症狀時,通常不會到眼科就診,此時眼底可能已經悄悄發生變化,等到視力已經出問題才就診時,治療的效果並不好,嚴重可能會有失明危機。若本身是糖尿病患及家中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屬應當心,每年至少接受1次眼底鏡檢查,及早預防並且做好血糖的控制,避免因血糖劇烈高低起伏,而使病情惡化。

男子嘴巴「進沙」2年 原來是糖尿病作祟

男子嘴巴「進沙」2年 原來是糖尿病作祟#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一旦發現自己口乾舌燥、體重過輕,頻尿等現象,就要當心是糖尿病作祟,若沒及時治療,後果恐怕不堪設想!中國一名男子,大約2年前開始,時常感覺嘴裡「進沙」,總得透過刷牙、漱口,大量喝水才可緩解,近日檢查發現,原來一切都是糖尿病在搞鬼!彷彿嘴巴有沙子 害他「不敢閉口」中國一名52歲男子,受「怪病」纏身近2年,期間常覺得嘴裡有沙子,尤其在空氣乾燥、吹風時感覺特別強烈,害得他不敢把嘴巴閉上,擔心細沙在口中亂竄。最近情況嚴重,甚至要利用刷牙、大量飲水才可舒緩,直到至醫院檢查發現,原來是糖尿病造成口乾舌燥,才感覺嘴巴裡有沙子。異常口乾、無力 恐是糖尿病上身當地醫師表示,糖尿病最常見的症狀是口渴、飲水過多,而病患常感覺嘴巴乾燥、有沙子,其實就是高血糖、口腔黏膜異常的表現;醫師從血糖值觀察,發現男子已患病長達3年時間,只是從未監測過血糖、沒有及時發現,才出現後期狀況。因此醫師提醒,若平時感到異常口乾、無力,就該儘速就醫檢查;且即將進入秋季,更是慢性疾病好發期,要提高警覺。

高血糖患者 罹患腎臟病率較常人高2.35倍

高血糖患者 罹患腎臟病率較常人高2.35倍#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腎臟病是個無聲無息的隱形殺手,因為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往往到了後期才產生不適,所以,有多數民眾發現時,已罹患慢性腎臟病卻渾然不知。然而,根據國健署2007年調查研究顯示,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罹患腎臟病之發生率及危險性,分別為非三高患者的1.66倍、2.35倍及1.58倍,由此可見,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若無將血壓、血糖控制好,恐怕就會容易引起腎臟病。高血壓、泡沬尿要注意 恐是腎臟在抗議在臺灣,腎炎、腎病症候群及糖尿病腎病變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根據健康保險署資料庫顯示,臺灣地區末期腎臟疾病發生率與盛行率皆持續增加,至民國101年止共有6萬7,665名末期腎衰竭病患正接受長期透析治療,其透析病患發生率及盛行率仍為世界第一名。對此,台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平時就要多加留意身體問題,透過5字訣:泡(泡沫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來檢視小便是否有泡沫久久不散、下肢水腫或眼皮出現水腫、高血壓、臉色蒼白等貧血症狀及容易疲倦等。當有上述症狀時,須提高警覺心,儘速至醫療院所接受醫師診治,此外,糖尿病是引發腎臟病惡化的主要因素,所以,患有糖尿病的民眾,應每年進行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及眼底視網膜檢查,以早期發現腎臟及眼睛病變,早期治療。謹記八點顧腎黃金法則 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最後,衛生局提供了八點黃金法則,幫助民眾自己保護的腎臟,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1)維持適當的運動,並控制體重。2)糖尿病人需注意血糖控制。3)定期量測血壓。4)健康飲食,避免攝取過量的鹽。5)每天喝1500~2000c.c.的水。6)不吸菸。7)謹守用藥的「五不原則」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8)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有腎臟病家族史等高危險群者,應定期監測腎臟功能,以確保腎利人生。

糖尿病患應定時血糖監測 避免引發酮酸中毒

糖尿病患應定時血糖監測 避免引發酮酸中毒#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阿源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某天因頭昏想吐,就醫後發現血液中酮體濃度過高,引發酮酸中毒,經急診室醫師施打胰島素後,阿源的症狀即緩解,出院前,醫師特別叮嚀他,一定要按時監測血糖、血酮及使用胰島素,以免酮酸中毒再度發生,引起生命的危險。醫師指出,在台灣第一型糖尿病患發生酮酸中毒比例約達65%,酮酸中毒症屬於高血糖併發症狀,尤其是胰島素缺乏的糖尿病患,更要小心酮酸中毒發生的危險。酮酸中毒死亡率約5~10% 5大高危險族群需小心什麼是酮酸中毒?中山醫學大學設醫院新陳代謝科楊宜瑱醫師表示,所謂的酮酸中毒是由於糖尿病患體內的胰島素不足,而無法分解利用葡萄糖時,體內便會以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造成過多的脂肪分解因而產生酮體,當血液酮體濃度越來越高,身體會發生頭暈、噁心想吐等症狀,嚴重可能會脫水,造成意識混亂、昏迷,統計顯示酮酸中毒症死亡率高達5~10%。楊醫師說,糖尿病引發酮酸中毒,其實就意謂著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而臨床上發現,酮酸中毒高危險族群包含:1) 第一型糖尿病的兒童及青少年。2) 使用胰島素幫浦的糖尿病患者。3) 當使用胰島素注射的患者生病、處於壓力,或遭感染、發生嘔吐時。4) 使用胰島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忘記施打胰島素。5)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懷孕婦女:嚴重恐會造成胎兒的死亡。自我管理4步驟 糖尿病患不煩惱很多人都說:「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尤其以酮酸中毒而言,台灣第一型糖尿病患發生比率有65%之高,也意味著台灣糖尿病患多數血糖控制不佳的事實,楊醫師表示,糖尿病患有規律的監測血酮,除了可以減少急診及住院事件發生外,也可以幫助醫師快速辨別病患的病情;對姙娠孕婦而言,也可以降低胎兒早產及死亡率的發生。為此,楊醫師提供糖尿病患自我管理關鍵四步驟,1) 飲食:依照營養師的建議監控飲食。2) 運動: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以333為原則,每周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130下。3) 藥物:依照醫師的指示服用相關藥物。4) 監測:定期使用血糖機測血糖及血酮,一旦發現血酮值過高,可先施打胰島素,補充水分、預防脫水,若已經開始喘、噁心想吐時,就建議立即就醫。楊醫師也提醒,透過良好的飲食及定期的運動習慣,並配合醫師的指示服用藥物,同時定期測血糖及血酮值,才是控制糖尿病的不二法門。

台灣高達65%第I型糖尿病患 曾併發酮酸中毒

台灣高達65%第I型糖尿病患 曾併發酮酸中毒#高血糖

(撰文/Megan Chen)(圖片/優活健康網提供)(專業諮詢/中中山醫學大學設醫院新陳代謝科楊宜瑱醫師)什麼!台灣第一型糖尿病患發生酮酸中毒比例竟高達65%,比對岸中國大陸的41.7%還要高出五成多!酮酸中毒症屬於高血糖併發症狀,好發於血糖值高於250mg/dL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醫師指出,尤其是胰島素缺乏的糖尿病患,更要小心酮酸中毒發生的危險。阿源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某天因頭昏想吐,就醫後發現血液中酮體濃度過高,引發酮酸中毒,經急診室醫師施打胰島素後,阿源的症狀即緩解,出院前,醫師特別叮嚀他,一定要按時監測血糖、血酮及使用胰島素,以免酮酸中毒再度發生,引起生命的危險。糖尿病患引發酮酸中毒 死亡率約5~10%什麼是酮酸中毒?中山醫學大學設醫院新陳代謝科楊宜瑱醫師表示,所謂的酮酸中毒是由於糖尿病患體內的胰島素不足,而無法分解利用葡萄糖時,體內便會以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造成過多的脂肪分解因而產生酮體,當血液酮體濃度越來越高,身體會發生頭暈、噁心想吐等症狀,嚴重可能會脫水,造成意識混亂、昏迷,統計顯示酮酸中毒症死亡率高達5~10%。 楊宜瑱醫師接著說,糖尿病引發酮酸中毒,其實就意謂著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而臨床上發現,酮酸中毒高危險族群包含:(1) 第一型糖尿病的兒童及青少年。(2) 使用胰島素幫浦的糖尿病患者。(3) 當使用胰島素注射的患者生病、處於壓力,或遭感染、發生嘔吐時。(4) 使用胰島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忘記施打胰島素。(5)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懷孕婦女:嚴重恐會造成胎兒的死亡。 測血液中含酮量相較尿液測試較為準確 身體中的酮體有三種類型:β -羥丁酸 (β–hydroxyburate)、乙醯乙酸(Acetoacetate)及丙酮(Acetone),在身體處於正常狀態下,β -羥丁酸及乙醯乙酸的成分幾乎是各一半,從尿液及血液都能測得酮體,但當酮酸中毒發生時,β -羥丁酸會高達九成的比例,這時候單靠尿液測乙醯乙酸就無法完整呈現酮酸中毒時的酮體值,楊宜瑱醫師說,加上尿液檢查因干擾物質較多,且為非量化測量,故測試結果會有相當誤差,還是建議以測血液中酮體的量較為準確,而目前測血酮不再只有透過醫院生化儀器,因其需要一段時間後才能知曉血酮值,利用血糖機可以立即測值比較迅速方便,只要糖尿病患在測血糖時發現有血糖值較高的現象(一般為250mg/dL以上),直接以同機換成血酮試紙測酮體反應,若測量出的血酮值過高(正常值為<0.6mmol/L),請至醫院與醫師協尋治療方式! 血酮監控好 糖尿病不煩惱很多人都說:「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這句話可真一點也不誇張,尤其以酮酸中毒而言,台灣第一型糖尿病患發生比率有65%之高,比起鄰近大陸的41.7%,及澳洲的37.2%都高出許多,也意味著台灣糖尿病患多數血糖控制不佳的事實,楊宜瑱醫師就這麼說,糖尿病患有規律的監測血酮,除了可以減少急診及住院事件發生外,也可以幫助醫師快速辨別病患的病情;對姙娠孕婦而言,也可以降低胎兒早產及死亡率的發生。楊宜瑱醫師呼籲,「飲食」、「運動」、「藥物」及「監測」是糖尿病患自我管理關鍵四步驟,透過良好的飲食及定期的運動習慣,並配合醫師的指示服用藥物,同時定期測血糖及血酮值,才是控制糖尿病的不二法門。(1) 飲食:依照營養師的建議監控飲食。(2) 運動: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以333為原則,每周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130下。(3) 藥物:依照醫師的指示服用相關藥物。(4) 監測:定期使用血糖機測血糖及血酮,一旦發現血酮值過高,可先施打胰島素,補充水分、預防脫水,若已經開始喘、噁心想吐時,就建議立即就醫。想了解更多血糖相關知識,請上:http://www.abbott-freestyle.com.tw/

不是中風!手抖不停竟是高血糖所致

不是中風!手抖不停竟是高血糖所致#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名79歲的婦人,日前發現右手突然出現不自主運動,手抖不停、步態不穩,起初懷疑是腦中風,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未有出血,抽血發現血糖血脂異常,以降血糖藥物治療後,狀況改善,醫師指出,其症狀為高血糖引起的不自主運動。現代人因生活習慣西化,過度攝取高熱量高糖類飲食,運動時間不足,人口平均年齡老化,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逐年增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蔡孟釗醫師指出、代謝症候群指的是體重過重、腰圍過粗、血壓過高、血糖及血脂代謝異常等問題,和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發生有密切關係。精神病患 易有三高問題蔡孟釗醫師表示,精神科病人亦為代謝症候群危險族群之一,如重度憂鬱症,焦慮疾患,和其他精神官能症患者,也因本身情緒障礙,恐慌,失眠,物質濫用等問題,影響其生活習慣,如減少外出,藉由高熱量高糖分飲食宣洩情緒,身心壓力過大影響代謝等,都是促成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因子。蔡孟釗醫師也提醒,高血糖所引起的不自主運動,為四肢的不自主持續性抖動,與中風突然的半側臉部或肢體無力、麻木、偏癱等有所不同,而不自主運動只要將矯正高血糖的問題,便能改善其狀況。而要預防代謝症候群,必須長期規則注意體重,血壓,血糖及血脂狀態,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培養規律運動,健康飲食。

遠離三高威脅 應符合「三少二多」

遠離三高威脅 應符合「三少二多」#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15歲以上國人五年內三高發生率以高血壓最為嚴重,其次為高血脂、高血糖。要遠離高血壓的威脅,應改善飲食與生活作息,飲食方式應合乎「三少二多」的均衡飲食原則。高血壓對身體健康的危害甚大,血壓若控制不好將導致許多器官的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臟病與腎臟病變等嚴重疾病。三少二多均衡飲食  生活作息正常保健康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遠離高血壓的威脅,應改善飲食與生活作息。飲食方式應合乎「三少二多」的均衡飲食原則,其分別為少油脂,如少用動物油並適量使用植物油;少調味料,如少糖、少鹽與少味素等;少加工品,如少吃火腿、燻雞、香腸及罐頭類食品;多蔬果,如天天五蔬果;多纖維,如食用糙米、大麥、燕麥或堅果類食物。除了飲食要均衡外,也要節制飲酒、不抽菸或戒菸,以及配合運動如每週5次、每次30分鐘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以維持健康的體重,並且定期測量檢視血壓,以防高血壓上身並降低未來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濫用類固醇 當心變胖、造成糖尿病

濫用類固醇 當心變胖、造成糖尿病#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老年人因為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引起骨頭上的疼痛,都可以藉著服用含有類固醇的藥物而達到抗發炎效果,使疼痛能得到緩解,也因為其效果神速,而且服用的人會精神變好而贏得「仙丹」的美名。正常人本身有一內分泌的器官稱為腎上腺,位於腎臟上方,左右各一,腎上腺所分泌的賀爾蒙其中之一,就是可體松,俗稱的類固醇。坊間常有一些標榜治療關節酸痛的用藥,有些藥者或醫生會在其內添加類固醇成份,而未告知使用者,若長期自我使用類固醇會干擾自身可體松的分泌,而可體松在體內的濃度過多或不足都可能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影響。濃度過高可能造成食慾變好體重增加,身軀變胖,尤其是腹部,四肢則變得較細瘦,主要是脂肪移積到腹部所致,也會造成鹽分及水份的滯留而造成高血壓;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糖尿病高血糖血症等,但如濃度不足,可能會造成患者食欲不振、影響消化吸收,造成患者終日無力。類固醇既可殺人又可救人,在有經驗的醫師謹慎使用下就是治病救人的恩物,但使用不當卻是殺人的利器。濫用類固醇固然不對,但碰到當用類固醇才能控制的疾病,基於考慮,必需使用類固醇時,病人應信任專業人員,萬不得已時還是要面對藥物的一些負作用,否則可能導致病情更加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