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

考生壓力過大 易罹患「腸躁症」

考生壓力過大 易罹患「腸躁症」#腸躁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國中基測報名在即,大部分學生都很容易緊張,且同時合併有拉肚子、心悸、胸悶、頭痛等症狀,以致於記憶力減退、不容易專心、讀書效率不佳。一名國三學生至門診就醫時就表示心情煩躁、無法定下心來,總覺得胸悶、坐立不安、失眠的情形,晚上雖然疲倦,又難以入眠,因頻頻腹瀉至腸胃科求診,醫師則診斷為壓力引起的「腸躁症」。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胡慧芳表示,這名國中生是典型青少年焦慮症的患者,患者常常合併有憂鬱與焦慮的症狀。個人體質因素與課業問題、同儕互動、以及經濟與家庭因素等環境壓力,都是造成焦慮症的病因。它的症狀除焦慮緊張外,也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包括頭痛頭暈、心悸胸悶、腸胃失調、手腳發麻等。若無適當治療,除導致考試表現失常外,症狀也會持續到成年期。在治療方面,可以同步採用放鬆訓練、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在家庭方面,父母的期待與子女情緒困擾有密切關係。期待過高,會令孩子過度焦慮,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但過低的期望,孩子也會缺乏學習動機,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期待和支持,為人父母需要智慧。胡慧芳建議以下四點,一、放鬆訓練,藉由一整套的鬆弛練習,以「腹式呼吸」為核心,教導個案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以便能緩和並控制生理焦慮的反應。二、認知治療,探討個案過度擔心的想法是否合理,並找出適當的替代性想法。適當且持續的運動。三、「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一百三」有助放鬆身心、改善睡眠。四、良好的壓力管理。控制不必要的氣力的損耗;增加個人適應環境的力量。五、足夠的人際支持與情緒宣洩

忽略腹痛!當心小問題變大毛病

忽略腹痛!當心小問題變大毛病#腸躁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經常有人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卻要命。而腹痛就是病,痛起來卻搞不清楚是什麼毛病?很多人都以為肚子痛就是拉肚子,其實不只是這樣,肚子裡的臟器很多,沒有注意嚴重居然會有生命危險,甚至讓你一天跑好幾次廁所,你什麼事都不用做了!急性胰臟炎最常見的主訴是腹痛。為持續且強烈之疼痛。疼痛常反射至背後,病人常會彎腰曲膝來減輕疼痛,因為胰臟位於胃的後面,故會有噁心或嘔吐之情形。急性胰臟炎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死亡率極高的急症疾病之一,也是疼痛感相當劇烈的疾病。內科教授林杰樑表示,有以下生活習慣的人應該要多加注意,包括:晚餐喜歡吃高油脂食物、有吃鈣片或高鈣食品的習慣、經常喝酒應酬。一般認為酒精可能會使胰管產生蛋白栓子而阻塞胰管,從而導致胰臟炎的發生。另外,造成急性胰臟炎的原因,包括高血脂症、高血鈣症、服用某些特殊藥物。嚴重的病人可能併發急性腎衰竭、呼吸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險。平時要選擇瘦肉,青菜與五穀類,或多吃堅果類、芝麻,避免洋蔥、汽水易脹氣的食物。另一種常見的腹痛便是腸躁症,統計顯示,消化內科門診的患者中,功能性胃腸疾病病人約佔就診病人的70%以上,腸躁症患者大約佔了1/3。18-30歲是腸躁症的好發年齡。生活壓力大、容易焦慮、平常的運動就是走路、蔬菜的攝取不到肉類的一半有這些習慣的人較易罹患。林醫師指出,女性的發生率高出兩三倍;經期症狀加劇,故荷爾蒙可能對腸躁症有影響。因不明原因,腸躁症患者對一些對常人不會有影響的刺激反應強烈。由食物、藥物或情緒產生的氣體或壓力都會引起腸躁症。腸躁症的患者會發現在緊張的情緒下其症狀和發生頻率會加重。雖然不會造成其它嚴重疾病,但嚴重的患者一天會跑三次以上廁所,時常影響生活及工作。預防及解決腸躁症的方法,必須做飲食記錄,紀錄自己吃的食物哪些容易造成腹瀉,就必須少吃那些食物,最重要還是要調適心情適度釋放壓力。

緊張就想跑廁所 當心腸躁症找上門

緊張就想跑廁所 當心腸躁症找上門#腸躁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遇到重要會議、考試就會肚子痛,想上廁所,如果這樣的症狀常常發生,可能是腸躁症已經找上門了。根據統計,腸躁症可能是腸胃科門診求診患者最常見的診斷之一,許多患者也會因為症狀不明顯而未就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醫師吳炳燁說,腸躁症的症狀其實非常多元化,主要症狀是腹部絞痛或不適,合併排便習慣的改變如腹瀉或便祕等,而且症狀多半發生在清醒的時候。然而,這個疾病的診斷必須排除其他腸道疾病,如感染、腫瘤等。因此,如果患者合併嘔吐、血便、體重減輕、半夜醒來腹痛等症狀時,可能並非單純腸躁症,必須儘早就醫。腸躁症的分類可分為四型,腹瀉型、便祕型、混合型、其他無法歸類者。要診斷腸躁症必須先排除其他疾病,需先行安排包括:糞便、腹部X光、腸鏡等檢查。在排除其它疾病後,目前臨床上對於腸躁症的診斷定義為過去三個月內反覆發作的腹痛或不適,每個月發作大於三天,且合併以下條件至少兩項:1.腹痛在排便後會緩解。2.腹痛會合併排便次數改變(腹瀉或便祕)。3.腹痛會合併糞便變軟或變硬。由於腸躁症的症狀複雜,成因也多,目前的藥物治療多半以緩解症狀為主,如腹瀉可用止瀉藥物,便秘則可使用促進腸道蠕動藥物,即能改善生活品質。針對精神緊張的患者,也可考慮使用低劑量的解焦慮或抗憂鬱藥物。吳炳燁醫師建議,病患除了用藥之外,可以記錄自己的生活作息,尤其是飲食,如果會加重自己症狀的食物應該盡量避免,可多攝食纖維。此外,適度運動、規律生活作息,以及壓力的調適,都有助控制並減少發作頻率,而坊間的益生菌,目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它對於腸躁症有顯著的療效,研究顯示,在以腹瀉為主的腸躁症患者使用益生菌可能有幫助,建議患者與醫師充份討論後再使用。

頻繁使用眼藥水易罹乾眼症? 醫師:兩者沒關聯

頻繁使用眼藥水易罹乾眼症? 醫師:兩者沒關聯#腸躁症

上班族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看眼睛容易乾澀,習慣拿起市售的人工淚液或眼藥水來幫眼睛補充「水分」,但卻有大陸網站指出,一天點眼藥水的次數超過6次,其實更容易罹患乾眼症!對此,署立豐原醫院眼科主任楊逸儒認為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反而是乾眼症的患者還必須靠著點眼藥水來緩解不適。

尷尬!腸躁症惹禍 一緊張就拉肚子

尷尬!腸躁症惹禍 一緊張就拉肚子#腸躁症

許多人都有在緊張、焦慮時就想拉肚子的尷尬經驗,長時間下來不但不方便,還會造成人際交往的困擾。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最近收治一名病患,一名垃圾車司機每次工作緊張、壓力大時就會想拉肚子,常面臨找不到廁所或工作無法抽身的窘境,經醫師診斷發現罹患大腸激躁症。醫師指出,大腸激躁症起因於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好發於生活壓力大的青壯年族群,且以女性為多,部分患者容易有憂鬱、焦慮或追求完美、愛鑽牛角尖等特質。罹患大腸激躁症常見的症狀包括腹部絞痛、脹氣或是便秘及腹瀉交替出現的情形。這些症狀至少持續三個月,壓力大時更明顯,有時做各式檢查也查不出病因。醫師建議,治療大腸激躁症首先須改變日常飲食,乳製品、含糖飲料及刺激性的飲食都應該避免。若有便秘的問題則需要攝取高纖維食物、少量多餐,配合規律作息、放鬆心情並減少壓力的產生。醫師也提醒,大腸激躁症雖然不會對身體造成直接的生命危險,但若發現自己有腹瀉或便秘的情形,還是要盡早就醫,接受治療。

過於完美主義者 易患「腸躁症患症」

過於完美主義者 易患「腸躁症患症」#腸躁症

「醫生,我每天吃完早餐都會肚子痛、拉肚子3-4次,讓我的工作、生活都受到影響,這個問題已經困擾我很多年了,稍微吃到冰涼、生冷東西也會,現在我冰涼都不敢吃,能吃的東西越來越少,肚子經常脹氣,西醫檢查也都說沒問題,可是體重一直減輕….」。李小姐(化名)來門診時非常緊張與焦慮,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怪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羅珮琳說,李小姐症狀,是所謂的「大腸激躁症」,屬於腸功能性疾病,腸道檢查並無異常,主要以症狀做為診斷依據。主要表現包括:1. 排便型態改變:便秘、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情況。2. 排便頻率改變:一天超過三次,或超過三天才排便一次。3. 排便前有腹痛,但排便後腹痛緩解。患者在一年內有非連續12週出現以上症狀,且未診斷出器質性異常或其他疾病,可診斷為大腸激躁症。台灣有20%人口有此疾病,多數不需治療,但是有少數患者需要服用藥物來改善症狀,嚴重者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需要求助身心科。羅珮琳指出,造成腹瀉型大腸激躁症原因是腸道過於敏感,腸子過度蠕動而腹瀉。在中醫古籍裡就有記載「腸鳴泄瀉,瀉必腹痛,瀉後痛緩,復如故。」就是大腸激躁症特點,發病原因是「脾虛肝鬱」,也就是情緒壓力導致肝氣不舒,影響脾胃造成消化功能失調,患者通常個性比較要求完美、容易緊張、工作壓力大,有課業壓力學生也是常見族群。她表示,中藥治療可選用「痛瀉要方」溫和簡單四種中藥:白朮、白芍、陳皮、防風,就能夠達到強健脾胃,柔肝解鬱效果。再配合患者體質,腸胃虛弱配合四君子湯加減;虛寒者配合理中湯。情緒壓力大者用逍遙散加減,就可以得到改善。羅珮琳說,造成便秘型大腸激躁症原因是腸道痙攣蠕動減慢,導致排便次數下降,大變乾硬難出,和情緒壓力也有關。中醫門診最常見的是病人誤以為便秘就是火氣大,喝了一堆椰子水或是自行服用黃連等苦寒藥,卻不見成效。殊不知道熱性便秘只是造成便秘原因其中之一,血虛、氣虛、陽虛也是造成便秘原因。她還說,虛性便秘卻使用寒涼藥只會使便秘症狀更加嚴重。在治療需要辨別是哪一種證型,對症下藥,若有情緒壓力者,要配合一些能舒緩情緒藥物,例如:玫瑰花、鬱金、木香等。平時保養可食用堅果類的核桃、松子(1天20~30克),或者溫服蜂蜜水都可以潤滑腸道改善便秘。李小姐在服用中藥一週後,多年腹瀉症狀便獲得改善,臉上憂鬱焦慮也都不見。為穩定療效,持續服用兩個月後停藥,目前除了偶爾有些小感冒來回診,腸胃狀況一直相當穩定,體重也漸漸恢復。羅珮琳最後還說,有排便問題患者,若排便習慣改變、便血、發燒、貧血、腹部腫塊、體重減輕等,則懷疑有惡性病變,需要大腸X光攝影、大腸鏡等進一步檢查。

改善腸子鬧脾氣 高纖少油、放輕鬆

改善腸子鬧脾氣 高纖少油、放輕鬆#腸躁症

23歲的鄧小姐(化名)有便秘困擾,長期服用瀉藥,因此常導致腹部絞痛,排便後才得以緩解;56歲的陳先生(化名)則是吃了東西就想拉肚子,每天要上十多次洗手間,他們就醫做了多種檢查,始終找不出原因,其實這都是「腸躁症」惹的禍。腸躁症也稱為大腸激躁症,是一種功能性的胃腸障礙,主要症狀為腹痛、且疼痛在解完大便後會緩解、腹漲、腹瀉、便秘或是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排便有黏液狀物、排便困難、解不乾淨的感覺、解了又想解、排便急迫、肛門口有異物感等。如果做過各種檢查卻找不到原因,就可能是得了腸躁症。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胃腸肝膽科陳振寬醫師表示,這是一種身心官能症,多半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像從小的飲食排便習慣、緊張壓力、心理人格特質等,都是腸躁症的可能成因。腸躁症是胃腸科門診最常看到的病症,在台灣約有20%的人罹患此病,程度輕微的偶爾腹痛、腹瀉、便秘,不治療也會自然痊癒;中等程度的病人常需要看醫師、服用藥物才能改善,而嚴重者即使一再就醫服藥仍無法得到緩解,往往影響日常生活、正常工作,甚至需求助精神科醫師。陳振寬醫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腸躁症和大腸癌或其它腸病變的症狀往往不易區別。如果年齡超過50歲、有大腸癌家族史、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腹部腫塊、最近排便習慣改變等警訊,便可能不只是腸躁症,而須進一步接受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大腸X光攝影、大腸鏡檢查,以診斷是否為大腸癌或其它腸病變。其實,腸躁症的預後相當良好,病人除了不適症狀外,並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或有生命危險。但為了改善症狀,減少日常生活不便,仍需改變飲食、作息、服用藥物多管齊下。陳醫師建議,生活上應避免緊張壓力、三餐定食定量、勿進食太快、選擇高纖少油食物、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多運動等,都可改善腸躁症的不適。嚴重時則應找胃腸科醫師,考慮使用止痛、止瀉、通便、整腸、抗痙攣、抗憂鬱、抗焦慮等藥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