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

飲酒、服中藥 恐致脂肪肝惡化

飲酒、服中藥 恐致脂肪肝惡化#脂肪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病人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後被告知有脂肪肝,常會很焦慮地問醫師嚴不嚴重,並且要求醫師要開立肝藥治療,要改善脂肪肝,必須先從脂肪肝的成因去了解,並針對這些問題去處理,大部分的脂肪肝是良性的,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少部分的患者可能會有肝炎,並進一步導致肝功能惡化,甚至造成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過量飲酒、體重過重、三高是常見原因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湯昇曄表示,脂肪肝的成因有很多,過量飲酒、體重過重、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是常見的原因,急性及慢性肝炎也可能會同時合併脂肪肝,大部分的病人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若是進展到肝硬化,就可能會出現許多併發症,如黃疸、食道及胃靜脈瘤出血、肝昏迷及腹水。避免飲酒、服用中草藥 以免加速惡化湯昇曄醫師表示,要診斷單純脂肪肝,須排除酗酒及其他病毒型肝炎,腹部超音波可以做初步的診斷,而肝穿刺切片檢查可以幫助了解是否有肝硬化及肝炎,湯醫師提醒,脂肪肝的治療,要避免過度飲酒及自行服用中草藥,以免加快肝功能的惡化。少部分脂肪肝患者 恐有肝癌風險想要緩解脂肪肝惡化,應該同時加上飲食控制配合適度運動,大部分脂肪肝的病人可以得到改善,少部分的脂肪肝患者,可能會有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應該要定期接受肝指數檢查及腹部超音波的追蹤,並且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接受肝穿刺切片檢查及進一步的治療。

我有脂肪肝嗎? BMI可簡單評估

我有脂肪肝嗎? BMI可簡單評估#脂肪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平日身體健康的37歲男性上班族,員工健康檢查時,被醫師告知有脂肪肝,求診後醫師表示,脂肪肝多半沒有什麼症狀,卻會慢慢走向肝病3部曲的病程:肝炎→肝硬化→肝癌,對心臟血管健康是一種警訊,不可不防範。肝包油 可透過超音波、切片診斷脂肪肝,俗稱「肝包油」,就是肝細胞內有脂肪堆積,身體一般不會有症狀反應,最方便的檢查方法,是透過腹部超音波以及病理切片來診斷確定,另外,當急慢性肝炎發作時,肝內也可能會有脂肪堆積而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常見原因 肥胖、酗酒、藥物台北慈濟醫院肝病研究中心醫師許景盛表示,造成脂肪肝常見的原因,包括肥胖、酗酒、藥物、糖尿病等,當檢查出自己有脂肪肝時,就須持續追蹤肝功能的變化,並留意自己是否有其他糖尿病、血脂肪過高以及心臟血管疾病的因子,若脂肪肝合併B、C型肝炎,更需要做密切的追蹤與治療。脂肪肝比例增 3~4人有1人隨著生活水準提高,飲食日漸西化的影響,國人脂肪肝的比例有增加,目前約3~4人中即有1人有脂肪肝,比例之高,足見其重要性,脂肪肝一般分為2大類──「酒精性脂肪肝」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前述是過量飲酒引起之脂肪肝,後者則總稱為非酒精性之脂肪肝。BMI超過30 85%機率有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多數與營養、肥胖、糖尿病及血脂肪過高有關,可由身體的BMI值簡單評估自己罹患脂肪肝的機率,BMI在25~30 的人,有50%機率有脂肪肝,BMI超過30%,則有85%的機率擁有脂肪肝,所以想要初步了解自己是否有脂肪肝,可由BMI初步判斷。 體重減10% 肝功能恢復正常「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首先是戒酒,「非酒精性脂肪肝」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則是減重與運動,調整飲食、多運動,除去發生脂肪肝的原因,就能改善脂肪肝,根據研究,如果體重減去10%,肝功能就可能恢復正常,且超音波下的脂肪肝可以有顯著的改善。 

規律運動「333」 遠離脂肪肝

規律運動「333」 遠離脂肪肝#脂肪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隨著國人餐飲習慣日漸改變,以往歐美國家相對較常見的脂肪肝疾病,近年來於國內的診斷率持續增加,脂肪肝疾病除了酗酒習慣的人易導致酒精性脂肪肝炎,另一大原因為肥胖、高熱量或高油脂的飲食導致,成為現代人在健康上必須面對的常見問題。脂肪變性累積 造成肝臟發炎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賴馨吾表示,脂肪肝又稱為肝內脂肪的變性,是指因為各種原因,導致三酸甘油酯等脂肪,經過脂肪變性後累積在肝臟細胞內,造成肝臟發炎及肝臟指數的上升。如果脂肪肝未獲得良好的控制及改善,有可能由輕度、中度進展為嚴重脂肪肝發炎,之後更導致肝臟纖維化,甚至惡化至肝硬化的地步,可能會是心血管疾病的警訊,不可因為早期脂肪肝無明顯的症狀而掉以輕心。攝取優質脂肪 如堅果、魚肉在飲食、運動以及舒壓3個面向應進行適當調整,控制脂肪肝的惡化,達到良好的改善,飲食控制方面,避免攝取含有反式脂肪、高熱量、高澱粉、高油脂類食品、人工糖份的飲料或食物等,並避免在晚上8點後進食,戒除吃消夜的習慣,戒除熬夜或交際應酬的場合,可攝取優質的脂肪,例如植物類的堅果或動物類的新鮮煮熟魚肉等。養成習慣 遵循「運動333」預防勝於治療,現代人日益增加的非酒精性脂肪肝,需要接受專業醫師評估肝臟的狀況,量身訂做的專業諮詢與建議,為自己建立適宜的飲食,養成持續的運動習慣,適度放鬆身心壓力,才可真正為自己找到長期維持身體健康的模式。此外,每天規律運動、適當舒壓也很重要,建議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進行30分鐘、選擇可使心跳速率達到每分鐘120至130左右的運動,符合個人興趣又能達到適度流汗狀況為佳。   

萬病之源!脂肪肝 恐伴糖尿病

萬病之源!脂肪肝 恐伴糖尿病#脂肪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肥胖者常有脂肪肝,而脂肪肝造成肝硬化或肝癌的比例又比一般人高,而且脂肪肝也常合併糖尿病,要阻斷這些可能的變化,減重成為最關鍵的處置方式,飲食控制對減重最重要,少吃油炸品、澱粉類少攝取、中午過後不吃水果等幾個原則把握好,就能甩掉脂肪肝,也找回健康。 脂肪肝是指肝細胞內堆積了油泡,這些油泡就是三酸甘油脂,肝臟可能會有一點腫大,也可能會有一些上腹部疼痛的症狀,肝功能指數可能上升,大約十分之一的脂肪肝患者可能發展成脂性肝炎,也就是除了油泡以外,還有肝臟發炎、肝細胞壞死的情況,其中三分一至四分之一可能由肝纖維化慢慢進行到肝硬化,甚至發生肝癌。不到五成民眾知道 主因來自於高脂肪根據統計,我國平均每三人左右,就有一人罹患脂肪肝,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普遍民眾對於脂肪肝的成因了解不足,僅不到五成民眾知道主因來自於高脂肪、膽固醇過高、飽和脂肪酸過高的食物,另糖尿病也會誘發脂肪肝的產生,而正常肝臟脂肪含量大約落在百分之五以內,但若超過百分之五,就屬於所謂的脂肪肝。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詩典表示,減重或是一時的活動,但養成良好生活飲食習慣則是一輩子的健康,脂肪肝合併糖尿病者較麻煩,因為糖尿病的藥常會讓病患變得更胖,不過,現在已有糖尿病新藥,包含藥劑和針劑,反而能減輕體重,是這類患者的一大福音,但使用新藥需符合健保規定,否則需自費使用。 

工時長又外食 男疲勞、無力竟脂肪肝上身

工時長又外食 男疲勞、無力竟脂肪肝上身#脂肪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45歲的黃先生在新竹科學園區上班,近一個月來覺得全身無力、疲勞,因此到醫院就診。經醫師問診了解,雖然患者本身沒有BC肝炎病史,但由於常工作超過12小時,導致飲食及作息不正常,加上常外食、抽菸、喝酒,不僅體重過重,抽血報告顯示其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皆偏高,同時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脂肪肝,嚴重影響黃先生之健康與生活品質。脂肪肝患者 肝癌機率大增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洪吉來醫師表示,罹患脂肪肝的人口約佔全台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男性發生的機率略高於女性,好發的年齡層在40~60歲之間。造成脂肪肝常見的因素包括:肥胖、高血脂、酗酒、糖尿病、高血壓、不當服用藥物(類固醇、黃體素)、內分泌代謝異常;另外也有少部份罕見的原因,例如:先天性代謝疾病、接受全靜脈營養或迴腸分流手術後、體重減輕過快、化學物質或其他環境因素影響、妊娠急性脂肪肝等。大部分民眾罹患脂肪肝時沒有自覺症狀,多數是上腹部感到不適、腹脹或疼痛、食慾不振、全身倦怠、肝臟位置按壓有痛感等。若忽視脂肪肝之威脅,則罹患肝硬化或肝癌的機率將會大幅提升,因此洪吉來醫師建議,民眾可至醫院接受肝功能檢查和腹部超音波掃描來確診,同時也能作為往後肝病預防的重點。尚無藥物可根治 調整作息、規律運動預防由於目前尚無治療脂肪肝之藥物,患者須透過飲食及調整生活作息來降低肝臟內的脂肪含量。飲食上要限制熱量、脂質的攝取,避免精緻甜食、高鹽份食物及酒類,並補充適當的水份;除此之外,也要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及規律運動。洪吉來醫師強調,雖然脂肪肝對身體無立即性的生命威脅,但若置之不理造成肝硬化或肝癌,對健康來說更是得不償失。因此,提醒民眾平日需正常飲食及作息,並維持規律運動,才能不讓脂肪肝找上身。

脂肪肝不用怕!規律運動從根本改善

脂肪肝不用怕!規律運動從根本改善#脂肪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現代人吃太好卻動得少,不僅導致三高、心血管疾病上身,長期下來恐怕還會導致脂肪肝!可別小看「肝包油」這問題,因為脂肪肝會演變成肝炎,甚至肝硬化,還會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而台灣人罹患脂肪肝比例約30至40%,遠高於B、C肝,以中壯年男性居多。因此醫師建議,規律運動才能根本改善脂肪肝。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黃浩瑞醫師指出,有脂肪肝的男性人數比女性多1.8倍,主要年齡介於30至49歲,但現在連20至29歲患者也將近3成。常見原因是營養不均衡、飲食過度精緻,不僅易造成肥胖、更是脂肪肝的禍首之一;其次像是極端素食者和快速減肥的人,因缺乏維生素及蛋白質,肝臟無法正常新陳代謝,長期下來也會導致脂肪累積。愛吃甜食 纖細女也會有脂肪肝此外,很多人都誤以為脂肪肝是因為油脂或過胖?醫師說,肥胖雖是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但在台灣,許多身材纖細的女性也會有脂肪肝的困擾,這常與嗜吃甜食、愛喝甜品、運動量不足的生活形態有密切關係。因為長期過量攝取果糖,也是造成脂肪肝的元凶之一。治療脂肪肝,飲食和生活調整遠比任何治療重要。但是特別需要注意,尤以中度以上脂肪肝,切忌過度快速降低體重。以免導致體內能量及營養素嚴重缺乏,反會加速肝臟破壞。所以脂肪肝患者重點並非減肥,而是該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多運動改善脾胃、助代謝尤其特別強調運動,因為運動可補益體內氣血,增進新陳代謝,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改善脂肪肝。飲食方面,建議選擇優質肉類,例如魚、蝦、禽類等白肉,可補充肝臟修復所需營養。而黃醫師也提到,有氣虛的脂肪肝患者,平日可喝黃耆、黨參等補氣茶飲。若有肝氣鬱結的患者,容易感覺到肋間憋氣脹滿、情緒易怒或抑鬱,平時可使用些薄荷、菊花等花草茶,以調理肝氣放鬆心情;心氣不足的患者,容易會有心悸失眠、飢餓乏力,平時可多食用大棗、參茶。

真「肝苦」?瓦解脂肪肝 護肝有祕訣:五味子+芝麻素

真「肝苦」?瓦解脂肪肝 護肝有祕訣:五味子+芝麻素#脂肪肝

(撰文/Megan Chen) (專業諮詢/新光醫院夏子雯營養師)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網路)   (在台灣平均每6名成年人,就有1名B刑肝炎帶原者,每天有35人死於肝病!) 「肝若好人生是彩色;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這句話道盡肝臟的健康,對我們有多麼重要,但我們有因此好好保護我們的肝嗎?    肝病一直以來都是台灣的國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曾經指出:在台灣,平均每6名成年人,就有1名B刑肝炎帶原者,每天有35人死於肝病,可見肝病在台灣的盛行率,有多麼可怕! 各位民眾,你也是肝苦人嗎?新光醫院夏子雯營養師說,隨著工時增加以及外食的普遍,台灣人的脂肪肝盛行率更逼近3成,呼籲民眾要小心「肝」,彩色人生才不變色。想要維持肝功能,除了生活習慣調整外,也建議透過補充五味子及芝麻素,雙管齊下保護肝臟,「提升抗氧化力,抵抗體內自由基」! 即使肝指數正常 也可能患有脂肪肝 「肝指數正常就代表肝臟功能很好嗎?」夏子雯營養師解釋,就算GOT、GPT指數正常,也有可能患有脂肪肝的問題。營養師進一步說明,患有初期脂肪肝在做肝臟健康檢查時,並不會有GOP、GPT異常現象,所以導致許多脂肪肝患者無法把握黃金治療期,真的是相當可惜。 (即使肝指數正常,也可能患有脂肪肝,脂肪肝跟你的生活習慣也息息相關!) 夏子雯營養師接著說,尤其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比如:肥胖症、愛喝酒、糖尿病以及膽固醇過高等問題,這些人容易讓體內荷爾蒙分泌出現失調,導致脂肪肝的出現;至於30出頭的年輕人,脂肪肝的比例也不少,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生活習慣所引起,比如愛熬夜、睡眠不足、經常喝酒及外食等原因。也因此,夏子雯營養師呼籲:「即使肝指數正常,也要注重肝臟保健,藉由提升抗氧化力,來抵抗體內自由基的形成,強化肝臟的代謝功能!」 良好生活作息+營養素的補充 改善肝功能關鍵 至於應該怎麼養肝?夏子雯營養師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認為,要讓肝臟恢復正常功能,首要關鍵便是生活習慣的正常,儘量不要熬夜、抽菸、喝酒,尤其是年輕族群更是要注意。 (除了生活作息的調整,補充抗氧化類食物,例:五味子、芝麻素都是不錯的選擇。/圖片取自網路) 藉由補充抗氧化類的營養素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國際期刊曾經針對五味子及芝麻素進行人體實驗,發現可以幫助降低體內GOT/GPT,並改善脂肪肝的症狀;夏子雯營養師說,五味子是一種木蘭科的果實類食物,裡頭含有五味子素、木質多酚等抗氧化物,研究指出有護肝、降低疲勞感的功效;建議平時有飲酒、熬夜或應酬習慣的民眾,建議每餐飯後可使用0.24至0.48毫克的五味子,達到保護肝臟的好處。 除此之外,芝麻素同樣具有活化肝臟健康的功效,夏子雯營養師表示,芝麻素同樣也是植物性的護肝成分,存在於芝麻類食物中,尤其以黑芝麻裡頭的成分最多,研究指出,適量攝取芝麻素,可以降低體內膽固醇、降低血壓、促進肝臟代謝毒素,以恢復肝功能等好處。但因為芝麻素成份極其珍貴,每顆芝麻內含的芝麻素不到百分之一,若透過食補可能攝取不足量還反而吃進過多熱量,建議民眾還是攝取萃取的芝麻素更方便、健康。 肝臟保養做好了 晚上睡得好、白天精神好  (作息正常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補充適合的抗氧化營養素多管齊下保肝護肝!) 想要讓肝功能運作正常,體驗一覺醒來精神百倍的舒暢感,夏子雯營養師說:除了不熬夜,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以外,補充適合的抗氧化營養素,例:從五味子及芝麻素中萃取精華的保健食品,避免抽菸、喝酒以及外食等,飲食方面應該多吃蔬果,才能強化體內膽固醇的代謝;並少吃飽和性的油脂,以植物性的蛋白質取代動物性蛋白質,多管齊下才是保肝的正確作法。

大隻雞慢啼? 2歲還不會說話應速就醫

大隻雞慢啼? 2歲還不會說話應速就醫#脂肪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老一輩的人總說「大隻雞慢啼」或者「大器晚成」,但經常有家長擔心的表示,家裡的孩子2歲了還是不開口說話,或者只喜歡用手比或用肢體方式請大人協助,有時候甚至容易發脾氣。對此,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兒童復健中心團隊提醒,家長若察覺家裡的孩子比同年齡的兒童出現明顯落後的現象,須安排就醫諮詢、評估,別錯過了孩子發展的關鍵期。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100名兒童,便約有6至8名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醫師表示,若家長能夠即早發現,盡早帶孩子進行早期療育的服務,這樣除了可以避免惡化,對於輕度障礙的兒童甚至可能經過適當療育而能夠生活自理。孩子滿2歲   應該具備約50個詞彙南投醫院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表示,大部分1.5歲至2歲的孩子正慢慢地學著成人的說話,開始有單字、詞彙的出現,例如:爸、媽、狗狗、車車、不要等。滿2歲左右應該具備約50個詞彙,如果孩子的表現明顯落後,建議尋求復健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等早期療育團隊的評估,找出問題的所在。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也表示,在南投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主要治療類別為物理、職能或語言治療,治療師會根據評估兒童的結果,針對兒童設立復健的目標,並進行治療、訓練。希望能夠透過治療活動,提昇兒童各個領域的能力,使發展遲緩的兒童能把握療育的最佳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