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氏症

國一少年身高148僅26公斤 問題出在克隆氏症

國一少年身高148僅26公斤 問題出在克隆氏症#克隆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的身高是否能夠高人一等?是許多家長最關心的事。12歲的小賓一年僅長高3.5公分,加上間歇性腹痛及嘔吐長達半年,體重下降10公斤,四處求醫確診為克隆氏症,經免疫調節藥物及生物製劑治療,症狀獲得緩解,恢復青春期應有的成長,身高也從國一的148公分、26公斤,長高到目前挺拔的170幾公分的高中生。一年長不到4公分 生長遲緩是警訊台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兒童肝膽腸胃科主任吳孟哲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包括克隆氏症及潰瘍性腸炎兩大類,常見的臨床症狀如反覆腹痛、腹瀉、發燒、糞便帶血與黏液等,潰瘍性腸炎的病灶大多局限在大腸黏膜層的慢性發炎,克隆氏症則是狡兔三窟,可能跳躍式影響所有消化道(由口腔至肛門),侵犯整層腸壁,進而造成狹窄、阻塞、穿孔、若不加以注意,最終甚至需要外科手術介入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不易診斷,很常被當成腸胃炎治療,因此每名患者往往都有段艱難的尋醫史。在治療上須面臨長期控制與處理併發症,相對較為困難且複雜,有時會產生腸道外症狀影響眼睛、關節、皮膚、肝臟等其他器官,也必須適時處理病況的多樣性。對於剛邁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生長遲緩也是警訊之一。統計分析,上小學以後的身高平均一年能長高5至6公分,若每年小於4公分以下,就需要轉介醫療。克隆氏症的跳躍式病兆,小腸部分通常都是決定性關鍵,因為小腸是負責營養吸收最主要的器官,嚴重小腸發炎潰瘍會導致營養不良進而影響生長發育。約莫有30%的兒童克隆氏症發病時僅出現小腸發炎及潰瘍,像小賓的病兆就是只影響小腸,所以一般胃鏡大腸鏡等檢查均顯示正常,無法早期發現問題。近年來雖有雙氣囊小腸內視鏡之發展,但檢查費時。膠囊內視鏡非侵襲性、無痛 診斷率60~80%美國FDA於2009年核准2歲以上孩童使用膠囊內視鏡,做為檢查小腸系統影像的工具。膠囊內視鏡最大的優點在於其非侵襲性、無痛、簡單,病患只需將膠囊內視鏡吞入,目前診斷率可至60~80%。克隆氏症患者也可藉由膠囊內視鏡來追蹤疾病活性。

肛門流膿飄異味 大叔包護墊竟是腸炎作祟

肛門流膿飄異味 大叔包護墊竟是腸炎作祟#克隆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0多歲的柯先生飽受肛門不明疼痛、流膿困擾,每每發作,都讓他坐立難安,深怕一坐就像失速列車,分泌物持續滲漏並散發惡臭,一發不可收拾,嚴重時他甚至必須購買女用護墊使用,成天在外工作、通勤彷彿「被罰站」般,只能站不敢坐下,對工作、社交、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林春吉醫師指出,上述患者為克隆氏症患者,已經出現嚴重併發症,才導致肛門附近瘻管生成,讓直腸分泌物及排泄物亂竄、滲漏。這種發炎性腸道疾病侵犯的範圍從口腔到肛門等整個消化道,發炎的深度擴及腸道的整層腸壁,若長期發炎未控制,甚至可能導致周遭器官的侵犯形成瘻管。超棘手腸炎!全消化道是地雷區,恐提高罹癌風險林春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二十至四十歲年齡族群,常見症狀為腹脹、腹痛與腹瀉,容易與急性腸胃炎和腸躁症混淆,但是克隆氏症的症狀較持久且反覆發作,還可能伴隨血便、貧血、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等狀況,而腸胃炎的症狀常是急性、短時間發作,兩者成因與治療方式大有不同。林春吉醫師進一步解釋,克隆氏症病程複雜,整個消化道都可能出現跳躍性病灶,若未及時控制會延伸多種併發症,除了瘻管外,還可能導致腸道狹窄、穿孔、膿瘍等,甚至出現腸道外症狀如關節炎、皮膚炎、虹彩炎、膽道炎、骨質疏鬆等。隨著罹病時間愈久,腸道發炎愈嚴重,各種腸道或腸道外症狀也會越惡化,甚至提高未來罹癌風險。柯先生求診時,肛門附近有多處瘻管,這些瘻管像是小隧道般與直腸連通,因此直腸分泌物和糞水藉瘻管滲漏,再加上組織的發炎,進而導致肛門膿瘍,患者才會感覺肛門周圍紅腫熱痛,要是導致嚴重感染,恐進一步導致發燒、畏寒甚至敗血症等症狀。林春吉醫師也說,面對這類併發瘻管膿瘍的克隆氏患者,治療十分棘手,針對膿瘍,需進行適當的清創、引流並用藥治療,以逐步緩解疼痛、感染症狀,並要避免後續反覆發作,否則可能再度形成更複雜的瘻管,不可不慎。除了治療肛門膿瘍與瘻管的同時,也要控制克隆氏症,藉雙管齊下以穩定病況。因此,當時評估柯先生的狀況,針對他肛門膿瘍及克隆氏症擬定個人化治療策略,並協助申請生物製劑,經過治療後,肛門瘻管及腸道發炎情形皆獲得緩解,生活品質明顯改善,讓他得以重返職場、重拾人際關係。治療短、中、長期達標,與病同行不煩惱克隆氏症現有治療藥物包括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以及近年來問市的生物製劑,可幫助緩解腸道發炎,降低未來因併發症而手術的機會。醫界目前將克隆氏症治療目標初步區分為短、中、長期,短期緩解症狀,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為主;中期希望發炎指數回復正常,及內視鏡檢查確認腸道黏膜癒合;長期則期望避免疾病復發,甚至達到病理緩解,也就是在病理切片下,黏膜沒有持續發炎狀態。林春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疾複雜且棘手,對患者身心、工作、社交都帶來巨大衝擊,被歸屬為重大傷病之一,對患者而言,疾病控制像是場長期抗戰,但絕對不是孤軍奮戰,只要把握「遵照醫囑、定期回診、規律治療」,讓病況持續獲得穩定控制,以減少併發症發生風險、降低住院機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解尿伴隨空氣聲和殘渣 嚴重腸炎上身

解尿伴隨空氣聲和殘渣 嚴重腸炎上身#克隆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排尿有風請當心!20歲李姓大學生近來解尿常覺得解不乾淨還伴隨空氣聲及殘渣,就醫初步研判腹部疑似因腫瘤問題導致小號難解,經轉診準備手術,但術前接受電腦斷層影像檢查,比對症狀發現並非典型腫瘤,進一步進行小腸鏡檢查,發現小腸末端已嚴重狹窄與潰瘍,這才確診為克隆氏症。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黃天祐醫師表示,健康的膀胱不存在空氣、殘渣及細菌,排尿出現空氣聲是重要警訊,當腸道持續發炎,可能與周邊器官形成瘻管,導致排廢路徑錯亂,該名患者就是腸炎情況嚴重,使原本不相通的腸道與膀胱,因發腸炎穿孔形成瘻管相通,這個連外道路使腸內空氣及糞便殘渣於是排入膀胱,因而導致解尿有風及殘渣;若是瘻管發生在女性患者的腸道與陰道間,陰道恐出現異常分泌物,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克隆氏症確診不易 須終生治療的重大傷病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都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至40 歲族群,致病原因不明,目前已知和自體免疫、基因、環境等因素有關。黃天祐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患者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發炎,發炎部位呈跳躍性,小腸、大腸是最常被侵犯部位,初期可能以反覆腹瀉、腹痛、血便、營養不良及體重變輕等症狀表現,若未即時就醫治療,還可能併發多種共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學業及人際關係,且需要終生接受治療以控制疾病,也因而列為重大傷病之一。黃天祐醫師回憶,曾經有位醫院同仁因反覆性腸阻塞急診多次,最終經過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小腸腫脹、發炎,進一步進行小腸鏡檢查,這才確診為克隆氏症,算一算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前前後後過了好幾年,而且當時已經出現腸道狹窄症狀,必須藉由手術切除部分腸道,所幸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病情獲得穩定控制。內外交迫 腸道外症狀可能早於腸道症狀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除了腸道本身出現病徵外,還可能波及其他器官,部分患者會出現關節炎、虹彩炎、膿皮症等腸道外症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腸道外症狀比腸道症狀更早出現,因此前後到骨科、皮膚科、眼科就診,輾轉奔波多時才確診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可見這個疾病的多樣性,使得確診大不易。黃天祐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二十多歲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初期因為兩側腳踝都化膿而住院,分別有十幾公分傷口,外表看似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給予抗生素治療,但治療效果始終不佳,經切片檢查後,才確診是潰瘍性腸道疾病引起的腸道外共病「膿皮症」,所幸經過治療,腸道發炎獲得控制後,皮膚化膿的狀況也跟著改善。治療關鍵 黏膜癒合才能「腸」治久安現有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包括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類固醇能抑制發炎反應,但長期使用可能出現高血壓、骨質疏鬆、血糖不易控制、易感染等副作用,因此常用於疾病急性期,直到患者急性症狀緩和;如患者疾病症狀使用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能使用生物製劑以緩解腸道發炎,以降低復發、手術及併發共病的風險。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多為年輕族群,常處於課業或事業打拼階段,部分患者以為腸道症狀緩解就是疾病獲得控制,因而中斷治療、不再回診,對此,黃天祐醫師提醒,藉良好的醫病溝通,搭配遵循醫囑、定期追蹤、持續治療,使治療達到大腸黏膜癒合的理想目標,才是穩定控制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關鍵,倘若治療變成「自」療,任意停藥,恐讓疾病復發或突然惡化,讓病情變得更加複雜也更難以控制,導致得不腸失的結果。(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壓力爆表常拉血便 別把腹瀉當排毒!

壓力爆表常拉血便 別把腹瀉當排毒!#克隆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十歲的簡小姐是位職業婦女,不僅天天加班,回家也一刻不得閒,在公事家事兩頭燒情況下,壓力經常瀕臨表邊緣,近一個月,還突然肚子拉個不停,原以為一般的腸胃炎,但自行服用藥不僅無效,還惡化出現血便,體重爆瘦五公斤,這才在家人的督促下就醫,確診罹患「克隆氏症」,並申請重大傷病卡。血便當心嚴重腸炎上身 壓力是惡化因子小港醫院胃腸內科謝孟書醫師指出,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都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年齡介於20到40歲間,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疾病近十年來,國內發生率逐年上升,且不同於一般腸道發炎,會導致持續性腹瀉達四個星期以上,如腸道黏膜發炎受損出血,還會引起血便症狀,一旦久拉、血便,當心腸炎拉警報。謝孟書醫師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已知可能與先天遺傳及後天環境有關,如現代人抽菸、高糖高鹽高熱量飲食及高壓力等也可能是誘發因子,一旦免疫系統與外界的細菌、病毒失去平衡時,則可能提高發炎性腸道疾病風險。臨床上就曾收治因課業壓力沉重、工作高壓、家事壓力大的學生、上班族與家庭主婦等患者,他們不約而同都陷入蠟燭多頭燒、壓力爆表而導致免疫力失衡的狀況。礙於多數患者因為缺乏對此疾病認識,有些誤以為是一般腸胃炎而延後就醫,甚至有人誤把腹瀉當排毒,往往耗費多時才得以確診。星火足以燎原 腸炎失控蔓延全身謝孟書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以控制腸道發炎及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理想目標,現有藥物選擇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與生物製劑等,根據患者疾病狀況,給予治療方式。其中,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可能讓免疫力下降,以達到疾病控制效果,如類固醇雖效果明顯,但患者擔心長期使用,可能導致月亮臉、水牛肩及水桶腰,也容易提高高血壓、血糖風險或睡眠障礙,因此,急性期治療過後,也可能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以長期控制病情。生物製劑是目前研究證實對腸道潰瘍癒合有效的藥物,且副作用也比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少,長期治療可改善腸道發炎狀況,讓腸道功能恢復,越早使用,長期來看有助於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除此之外,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約有三成患者有「腸道外症狀」,以關節炎、皮膚炎、虹彩炎等共病最為常見,若能持續穩定控制疾病,減少反覆復發,就能減低腸道外症狀的風險。從「腸」計議 腸道黏膜癒合是關鍵發炎性腸道疾病現階段無法治癒,必須長期追蹤控制,因此最忌「自療」,臨床上不少患者誤以為腹瀉次數減少,即代表病情好轉,自行中斷藥物,也不回門診追蹤,反而導致反覆復發讓治療更加棘手。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觀念及目標,除了幫助患者緩解症狀,更要持續治療發炎的腸道,追求腸道黏膜癒合,也就是在內視鏡下,腸道完全恢復正常,沒有發炎。因此,建議患者多與醫師討論用藥,在治療過程中適時反應切身感受,提供醫師參考,並轉換心態將疾病當成慢性病長期治療,如此才能與之共存。另外,在生活上,也提醒患者調整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或處於高壓緊張狀態。飲食方面可選擇偏向地中海飲食法,多吃蔬果與優質蛋白質,減少攝取漢堡、牛排、起司等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出門在外,也可提早做好準備,以便應急,如隨身攜帶衛生紙、濕紙巾、替換衣褲等,萬一有狀況時,可以取用更換。(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童反覆腹瀉發燒 竟因罹自體免疫疾病

童反覆腹瀉發燒 竟因罹自體免疫疾病#克隆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童反覆出現腹瀉、腹痛,問題可能不小。一名小四男童連續多日出現腹瀉、腹痛及發燒症狀,起初診斷為腸胃炎,但抗生素治療無效,住院治療一周仍不見好轉,進一步經大腸鏡檢查,才確診為罕病克隆氏症,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後,病情才穩定。克隆氏症為自體免疫疾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克隆氏症相當罕見,在台灣發生比例約10萬分之0.2,一般好發於20至40歲的青壯年,少部分會發生在兒童。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腸胃道慢性及反覆性發炎,兒童在成長發育期間,若長期腸道發炎會造成營養吸收不良,容易影響生長發育。該病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腸內共生菌種改變,飲食西化或環境壓力等因素有關。 發病位置口腔到肛門 患者多恐需終身服藥陳德慶醫師指出,克隆氏症侵犯位置從口腔到肛門,但較常發生在小腸或大腸,會以跳躍式的方式引起腸道潰瘍,反覆地潰瘍後會引起腸道狹窄、黏膜層如鵝卵石般突出、腸壁變厚、膿瘍等併發症。且全身上下都可能出現發炎,常見症狀包括腹瀉、腹痛、肛裂、血便、營養不良、貧血等,若未及早控制,恐出現腸道外症狀,如肝炎、關節炎、虹膜炎、葡萄炎等,因為是不易治癒的疾病,多數患者甚至需終身服藥。 克隆氏症急性期通常會使用類固醇治療,症狀較輕微的患者,可服用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但若症狀較嚴重,則需使用生物製劑並搭配傳統口服藥物;患者若經藥物保守治療無效,則會進一步轉診至外科透過手術治療。 應以低渣飲食為主 避免刺激腸胃道陳德慶醫師提醒,若發炎情形較嚴重,應以低渣飲食為主,並避免容易刺激腸胃道的食物。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患者規律服藥一段時間後,因自覺症狀好轉會自行停藥,忽略定期服藥並回診追蹤,反而讓疾病惡化。

手術後未追蹤 OL克隆氏症頻復發

手術後未追蹤 OL克隆氏症頻復發#克隆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年35歲的女性上班族小美(化名),6年前曾因腹痛、腹瀉就醫,發現腸道狹窄而將右側部份大腸切除,切除後因症狀好轉而未持續追蹤;但兩年後又出現同樣症狀,經大腸鏡檢查,吻合處又有潰瘍產生,再度出現狹窄,又接受第二次手術。一年前,小美又因腹痛、腹瀉且夾雜血便情況輾轉至義大醫院就診,收治該患者的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戴啟明醫師,診斷後發現,小美體型瘦小,體重只剩下30公斤,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吻合處有發炎潰瘍,根據其過去病史及內視鏡發現,診斷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中的克隆氏症。後經治療,先後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皆無法有效緩解,所幸使用生物製劑後,才令症狀明顯好轉,目前療程結束進入臨床緩解期,且從內視鏡觀察,已達黏膜癒合的治療目標,並恢復原本體重與正常生活。克隆氏症年輕患者居多 影響生活甚鉅戴啟明主任提及該患者時仍心生感嘆,過去醫學報告顯示,克隆氏症患者若開刀後未持續追蹤治療,復發機率極高,尤其克隆氏症以年輕族群居多,較易發生於20至40歲左右,若遇此病多數患者都會懷疑「為什麼只是拉肚子卻治不好?」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作息,也造成心理莫大壓力戴啟明主任解釋,克隆氏症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據統計,目前台灣盛行率每10萬人中約有3~4 位患者,發生率雖不高,但卻有增加的趨勢,近年來日益受重視。克隆氏症是因為免疫系統攻擊腸道造成反覆發炎,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腹瀉、血便, 亦可能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如腸道阻塞、腸道穿孔及廔管等,就可能需要手術治療。此外,也會造成腸胃道外症狀,如口腔潰瘍、虹彩炎、關節炎和皮疹等。 患者也常有貧血和營養不良等問題。此外,罹患腸道癌症的風險也高於一般人,千萬不能輕忽。診斷複雜且需時間 確診後積極就醫是王道戴啟明主任指出,近年來由於大家對克隆氏症的重視與了解,診斷準確率已大幅提高,但克隆氏症的診斷需綜合病史、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內視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特徵等, 此外,還需排除諸多跟克隆氏症臨床表現相似的疾病後才能確診。 在台灣,腸結核的臨床表現有時甚至和克隆氏症無法區分,對診斷是很大的挑戰,從症狀開始到確診,往往需耗費數個月的時間。治療武器進步快速 生物製劑效果備受重視所幸,近幾年治療克隆氏症的「武器」進展快速,已可透過內科治療控制發炎以避免開刀。戴啟明主任分享,克隆氏症最終治療目標是阻斷發炎、減少併發症的產生,目前生物製劑已成為較好的治療選擇。「幸運的是,如今全球對克隆氏症重視度逐漸增高,許多藥廠紛紛進行研發各種機轉的生物製劑,未來治療效果應會愈來愈好。」戴啟明主任提醒,克隆氏症的治療規則服藥很重要,若能定期回診、持續追蹤檢查,並遵從醫囑服藥、透過正確的飲食建議,於疾病緩解期即可與常人無異。患者可謹記四大原則「及早發現、持續治療、定期追蹤、避免復發」,克隆氏症除內視鏡、抽血及影像學檢查等檢查方式外,現在也可透過糞便採檢亦有助於了解腸道發炎狀況,以確保疾病獲得控制。呼籲民眾若出現類似症狀,應盡快至胃腸肝膽科就診,並積極配合醫師進行檢查及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