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破腸流、天天跑廁所20次!醫籲「1重大傷病」放寬健保、高風險優先用

肚破腸流、天天跑廁所20次!醫籲「1重大傷病」放寬健保、高風險優先用

2025/5/7
1名中年公車司機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因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引起嚴重腹痛、血便,每天得跑10幾次廁所。因擔心影響工作,只好包尿布上班。另名年輕男性做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罹病,因未妥善控制,5年後確診大腸癌。醫師指出,IBD患者需長期穩定用藥,以達到腸黏膜癒合的治療目標,否則不僅腸道症狀嚴重,腸癌風險更高於一般人。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腸科主任周仁偉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主要包含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反覆發作的自體免疫疾病。目前推測與基因異常、西化飲食、抽煙、免疫系統異常、特定病原菌感染有關。

延伸閱讀:
大便有血,是痔瘡還是腸癌?外科醫師教你:看糞便「這顏色」判斷

嚴重腹痛、跑廁所、血便當心

周仁偉說明,IBD是因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誤將腸道黏膜當作「敵人」而發動攻擊,造成腸道發炎、潰瘍甚至纖維化。此病目前無法根治,只能穩定用藥,若未妥善控制症狀,將嚴重影響學業、工作與社交,甚至罹患憂鬱症。

周仁偉指出,目前IBD輕症病人可透過免疫調節劑、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等傳統藥物控制病情,中重度患者甚至猛爆型患者須使用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藥物等進階治療。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表示,IBD不妥善治療,將有腸狹窄、穿孔、阻塞等併發症,甚至「肚破腸流」,瘻管導致肚皮、生殖器官滲出糞便、菜渣,需每天跑廁所甚至血便大腸癌風險也較一般人高,需要定期追蹤、治療,目前被列為重大傷病。

延伸閱讀:
為什麼不餓「肚子卻咕嚕叫」?醫揭5類「腸鳴原因」小心大腸癌警訊

IBD治療目標與健保用藥困境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重大傷病各疾病別有效統計表顯示,截至2025年2月,全台約有5,531名潰瘍性結腸炎與2,517名克隆氏症患者領有重大傷病卡。林春吉說明,IBD的治療目標分別為:

  • 短期:在緩解病患症狀,但腸子仍在發炎。
  • 中期:降低、控制發炎指數。
  • 長期:穩定控制達到腸黏膜癒合,以降低復發、併發症與癌化風險。

台灣腸治久安協會秘書長林姮均表示,IBD患者常常1天如廁高達2、30次,不少人因擔心異味與失禁,不得不包尿布上班、拒絕社交,進而導致憂鬱與社會隔離。然而,目前健保針對中重度IBD病患的進階治療給付門檻過高。

林姮均說明,患者需先使用傳統藥物(如免疫調節劑、類固醇)6個月無效,方可申請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藥物等進階療法,但給付期僅1年。多數患者等到健保給付時病情已惡化,給付到期後又將面臨停藥療效變差、需更換藥物的惡性循環。

周仁偉指出,患者腸子已狹窄,若還用傳統藥物,不但效果不好,還會加速狹窄、瘻管,影響營養吸收、貧血,體重下降,患者更虛弱而增加感染、併發症及癌症風險,「IBD跟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慢性病,但是健保僅給付1年就要下車,無法讓患者穩定治療。」

醫籲高風險族群優先用藥

周仁偉強調,國際指引早已不建議延遲進階治療。若能在病情初期即時使用對應藥物,可明顯減少急診、住院、手術與長期併發症。他建議:「政府若因藥費昂貴而擔心預算,應依風險分級給付,讓具有高風險因子的族群優先用藥。」

周仁偉醫師說,許多國家已支持IBD終身治療,期待政府放寬給付條件與療程,讓中重度病人及早用藥,待病情穩定後再進行降階治療。尤其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少子化,IBD病人多是年輕青壯年,長期妥善控制,避免急診住院手術的花費,幫助病患返回職場,增加生產力,帶來的貢獻比藥費高得多。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