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

頭暈手好麻 原來動脈狹窄!

頭暈手好麻 原來動脈狹窄!#手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4歲的謝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平時還有抽菸的習慣,最近3個月開始有左手提重物或姿勢改變時容易頭暈,左手抬高就會手麻、無力等現象,經門診檢查發現病人兩手血壓差異很大,左手血壓比右手血壓低約40mmHg,左手脈搏十分微弱,檢查發現,病人的左鎖骨下動脈嚴重狹窄,安排住院治療並置放支架後症狀完全改善。血壓超過15mmHg 小心血管疾病成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成偉表示,一般血壓量測時,2手血壓本會略有不同,但若2手血壓超過15mmHg,便要小心是否有周邊血管疾病,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阻塞就是一個常見的原因,他說,這樣的疾病常發生於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的病人,男生發生率多於女性,左側發生率高於右側。頭暈、患側無力、手麻症狀鎖骨下動脈的狹窄或阻塞,除了會造成患側血壓較低及脈搏較弱外,由於供應手臂血流不足,病人也會有患側手部活動時容易無力、手麻等現象,鎖骨下動脈阻塞也常會影響椎動脈,造成椎動脈血流逆向供給手臂的情形,椎動脈血液原本為供應腦部血流,出現逆向血流後使得患側往大腦的血流量不足,引起頭暈、患側無力、手麻症狀。高血壓、高血脂 應加強控制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以導管方式放置支架,黃成偉醫師指出,根本的病因還在,病人治療後仍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更要加強控制血管阻塞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及戒菸,以防止其他血管也發生阻塞並維持治療的效果。

脖子健康度檢測!有這6大類症狀需提高警覺

脖子健康度檢測!有這6大類症狀需提高警覺#手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脖子出現不適,症狀不一定出現在脖子。有些以為與脖子無關的症狀,或發生在非脖子部位的疼痛,都很可能是脖子引起。請大家做一次脖子故障度檢測,確認頸部的健康狀態。若勾選到★標示的症狀,請務必前往骨科檢查;勾選到★★標示的症狀,請立刻前往骨科進行詳細檢查。□ 最近扣襯衫釦子時感覺有些困難,甚至無法扣釦子。□ 想用指尖夾起硬幣等小東西卻無法完成。(★)□ 雙手無法施力。□ 字跡不像以前那樣端正。□ 吃飯時無法好好拿筷子,或感覺不太會拿筷子。(★)□ 不扶把手就無法上下樓梯。(★★)□ 走路時總覺得腳步虛浮。□ 碰觸肌膚時感覺遲鈍。(★)□ 脖子痛到晚上睡不著。(★)□ 即使在家靜養,脖子還是持續疼痛超過四天。(★)□ 長時間感覺手腳麻痹。(★★)脖子僵硬會引發的症狀當脖子出問題,有時會在身體各處引發不同的症狀。請詳閱後續列表,出現與自身狀況相符者,請圈起來做記號。如果每個項目皆圈出一個以上的記號,且在沒有特殊原因的狀況下,該症狀持續好幾天,問題可能就出在脖子上。1)出現在「頭部」的症狀:頭部沉重/頭痛(鈍痛)/後腦勺產生鈍痛/頭痛暈眩/重聽/耳鳴/眼睛疲勞/視線模糊/曾經被診斷出罹患難治性緊張型頭痛。2)出現在「頸部」的症狀:脖子肌肉僵硬/脖子後方疼痛/脖子根部疼痛/脖子無法轉動/脖子一動就痛/脖子到肩膀的肌肉疼痛/下巴抬起困難或無法抬起/脖子或喉嚨附近感覺怪怪的/難以低頭或無法低頭。3)出現在「肩膀、背部到胸部」的症狀:肩膀肌肉僵硬/肩膀疼痛/肩膀到上手臂疼痛/肩胛骨下側疼痛/肩胛骨內側疼痛/背部肌肉緊繃/手臂根部疼痛/上胸部疼痛/乳房疼痛/背肌疼痛(背痛)。4)出現在「手臂、手指」的症狀:上手臂抬起困難/手臂無法施力/手臂一動就痛/上手臂疼痛/下手臂疼痛/手臂無來由地感覺麻痹/手臂沉重/手臂到指尖疼痛/手部感覺遲鈍/手指無來由地感覺麻痹、刺痛/無法握住汽車方向盤/感覺握力變差。5)出現在「腰部、腿部」的症狀:腰痛/大腿到趾尖麻痹、刺痛/足部(大腿)抬起困難。6)出現在「全身感覺」的症狀:無來由地意識模糊/感覺失神/感覺噁心/專注力下降/身體虛浮/容易疲累/水腫/身體左右邊的感覺不同/手腳冰冷/失眠/情緒低落/更年期障礙。(本文摘自/改善脖子僵硬,身體90%的疼痛都會消失/采實文化出版)

工作天天搬重物 讓她手腕痠麻到睡不著

工作天天搬重物 讓她手腕痠麻到睡不著#手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48歲的徐女士,擔任工廠作業員工作20年,常常需要搬重達1、20公斤的重物。去年開始手掌前三指有點刺刺的感覺,像螞蟻在皮膚底下爬。最近雖然有吃藥,但還是麻到工作時常常要甩手,有時晚上更麻的睡不著或者醒過來。經醫師檢查結果顯示,正中神經在手腕處被壓迫,符合腕隧道症候群的表現。過度使用是主因   嚴重恐肌肉萎縮斗六成大醫院骨科藍聖閔醫師表示,腕隧道是在手腕掌側由腕骨和腕橫韌帶構成的空間,裡面有通往手指的肌腱與正中神經。手部與腕部使用過度的人,腕橫韌帶與肌腱變得肥厚,因而提高腕隧道內的壓力壓迫正中神經,正中神經支配前三指半的感覺與魚際肌,因此會感覺麻木、嚴重時會造成肌肉萎縮。其實不只是使用過度會造成腕隧道症候群,有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類風濕性關節炎、類澱粉沉積症等也可能會造成腕隧道壓力增加,產生次發性的腕隧道症候群。先施以保守治療藍醫師說明,治療先以保守治療為主,包括休息、使用護具、復健、吃藥、局部注射等。而傳統手術的方式需要劃開約3公分的傷口,切開腕橫韌帶以釋放腕隧道內施加在正中神經的壓力。但近來有特殊設計的器械工具,可在局部麻醉無需住院,讓傷口長度減少一半以上。只是如果已經產生肌肉萎縮的情況,代表神經已經有相當程度的損傷,術後的恢復會比較差。而藍醫師也呼籲,手部的過度使用除了會造成扳機指、腕隧道症候群,還可能會造成肘隧道症候群、媽媽手等疾患。除了即早就醫進行治療外,也講求兼具預防效果的手部保護與足夠的休息,更要注意其他共病,如糖尿病的預防與控制。

大陸男子手麻多年無解 台灣醫師幫他治好

大陸男子手麻多年無解 台灣醫師幫他治好#手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家住大陸福建省的66歲張姓阿伯,年輕時是名司機,10年前開始雙手麻木,在當地跑遍醫院求診皆沒效果,今年來台探親,經親戚介紹到彰化醫院門診,找出病因是「手腕隧道症候群」,經醫師手術治療已改善麻木情形。收治此病患的彰化醫院神經外科賴肇康醫師說,張姓男子近幾年來雙手漸感麻木,今年來台探望嫁到南投的女兒,在親友的介紹下,來彰化醫院求診。經初步判斷病因不完全是頸椎神經問題,安排檢查發現病人雖然頸椎有椎間盤突出,神經的壓迫,但是目前並沒有對應的不舒服症狀,而一直困擾多年的雙手麻痺其實是「手腕隧道症候群」。 所以,頸椎部份賴肇康醫師建議,復健保養就好,手腕部份只安排局部麻醉的手腕正中神經減壓術,把在手腕裡變老變硬壓迫了「正中神經」的「腕橫韌帶」切開,讓困在裡面的正中神經透透氣,阿伯的症狀明顯改善了,術後需照護好傷口,並以護腕保護4星期。 而張姓男子也說,大陸醫師態度冷漠,來台灣就醫,賴肇康醫師沒有架子,又噓寒問暖,與解釋病情的專注、耐心、細心,他的病就覺得好一半了,術後也確實大幅改善病況。 

腕隧道症候群怕開刀!她手麻3年被痛醒

腕隧道症候群怕開刀!她手麻3年被痛醒#手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33歲的上班族女性,因工作長期使用電腦,三年前發現右手整天都有麻麻刺刺的感覺,且要不斷甩手才能減輕不適,就醫檢查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雖然試過注射過類固醇、復健治療、針灸,但效果皆並不明顯,於是醫師建議她手術治療,將腕橫韌帶切開,釋放腕隧道的壓力,不過患者懼怕開刀,加上沒時間請假休養,所以就一直沒有處理。直到去年幫忙家裡包粽子,連續三天下來,發現手指麻刺感怎麼甩也甩不掉、無法拿太重的物品、在睡覺時還經常被刺痛感所驚醒,甚至連用筷子夾菜時,菜都會掉到桌上,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幸在接受了小針刀治療後,她手指的麻刺感都不見了,且半夜睡覺也不會被痛醒,還給她一個良好的生活品質。手麻別輕 延誤治療恐致永久性神經受損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廖千慧中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是種常見的周邊神經病變,通常發生在需重複手腕動作的人身上,如電腦族、廚師、生產線作業員等,且女性發生此問題的比例,為男性的3~10倍。病患時常夜間被痛醒,初期甩一甩或許可以減輕症狀,大多數的人會以為是自己睡姿不良壓迫手腕,而延誤就醫,因此呼籲民眾不要輕忽手麻,以免導致永久性神經受損退化的嚴重後果。至於在治療上,除了可透過注射過類固醇、復健等方式來的達到效果,但類固醇並不能經常施打,所以,可利用小針刀快速鬆解沾粘及肥厚的組織,進而解除僵硬、疼痛、活動困難的問題,只是,在治療後的24小時內,需避免手腕的過度使用或搬重物。

貪玩手機麻將 竟使她半夜手麻醒

貪玩手機麻將 竟使她半夜手麻醒#手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低頭族、電腦族注意,只要長時間使用且姿勢不良的話,都容易會引起腕隧道症候群,或是頸部神經受到壓迫等問題找上門!日前,一名44歲的女性,因經常喜歡窩在床上玩手機版的麻將遊戲,導致右手常會出現麻痛感,有時就連抬頭,也會有一股電流從頸部延伸到手指,而嚴重時甚至會半夜麻醒。起初原以為是腕隧道症候群所引起,但經過了1個多月的治療,症狀仍不見起色,後來才發現,她除了有腕隧道症候群外,長時間低頭,造成骨刺增生,進而引發頸椎退化壓迫神經,才會使得她右手麻痛感,所幸經過復健治療後,症狀已逐漸獲得改善。頸部神經受到壓迫者 明顯增加中雙和醫院婦健醫學部黃士偉醫師表示,由於民眾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大幅增加,使的近來門診中,多了不少因長期低頭,而造成頸部疼痛的患者,且頸部神經受到壓迫的患者,也明顯增加中。然而,頸部神經壓迫的症狀,是從頸部,延著單側上臂、前臂,直至手指,但因腕隧道症候群也會出現手指麻痛的反應,所以,有時容易造成診斷上的混淆,且隨著使用3C的時間變長,兩者問題也容易同時發生。長期低頭易壓迫 玩手機應維持15~35度有鑑於3C產品的使用,已造成民眾頸椎的傷害,黃士偉醫師建議,最好的姿勢是下巴略縮,但這姿勢久了也會不舒服,最好每使用30分鐘,就活動一下肩頸,另在使用手機時,也應避免駝背或低頭的姿勢,因此,民眾在使用時,除了可輕輕做下巴內收的動作外,也可將姿勢維持像看書的樣子,最好呈現15~35度,手肘平放為佳。而使用電腦時,坐在椅子上,應貼在椅背上,盡量不要越做前面,甚至出現駝背,如果椅子本身設計不良,無法完全貼住椅背的話,可放置枕頭或靠背的東西,來降低頸椎的負擔。玩手機玩到肩頸痠痛 「聞液青年」助緩解最後,為避免民眾頸部疼痛越來越嚴重,醫師也提供3招伸展活動操助緩解,只不過建議在進行前可先熱敷,使肌肉放鬆效果會更好,若無法的話,則可在洗澡時進行:1)左手扶著左肩頸,有手輕按壓頭部往右斜前方伸展,停留5秒左右,換邊,但要切記不可以拉太快,以免造成反射性收縮。2)頭往左、右、前、後四個方向伸展,並分別往左、右兩側旋轉,依個人習慣決定停留秒數,但最少應停留5秒。3)左手扣助椅子,右手中指碰觸左耳尖,將投部像右側伸展,停留5秒換邊,就跟「聞液青年」動作一樣,有助於幫助提肩胛肌運動,但切氣要全身放鬆才能達到效果。

手腳麻誤以姿勢不良 沒想到是小中風

手腳麻誤以姿勢不良 沒想到是小中風#手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5歲的林姓婦人,時常側躺著玩平板電腦,近日出現手腳麻木、頭昏眼花及視力模糊等症狀,但過一下子就好了,心想應該是姿勢不良造成,無多加理會。直到某天她突發性的頭昏眼花、手腳麻木、虛弱無力、左側身體偏癱、突然失去平衡以及身體的協調能力,經送醫急診檢查後又馬上恢復正常,醫師評估為暫時性腦缺血,仍建議住院檢查治療,但卻嚇壞了全家人。基隆市衛生局指出,由於大腦或腦幹突然缺血,而暫時喪失部分腦部功能,但在24小時之內即完全恢復,稱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稱「小中風」,不會對腦部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常見的症狀包括,單側手腳麻木或無力、說話不清或表達困難、單眼視力模糊或有複視現象、失去平衡或協調、眩暈等症狀。24小時內會恢復 易被忽略雖然,這種俗稱小中風發生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最長不超過24小時就會恢復,很容易被忽略。但值得注意的事,若反覆出現,則要當心是嚴重腦梗塞的前兆,所以若有類似症狀出現,應即治療,否則很有可能發生嚴重性的腦中風。衛生局也表示,控制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十分重要,包括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糖尿病和肥胖。而要控制危險因子,可經由改變生活型態而達成,如:飲食、運動、減少鹽分攝取及戒菸。如果是再次中風的高危險群,更必須積極地控制危險因子,並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以降低中風的復發危險性。

年關近「動手」時間多 小心手麻、疼痛上身

年關近「動手」時間多 小心手麻、疼痛上身#手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年關將近,許多人工作會格外忙碌,或是需要大掃除,「動手」的機會多,容易造成手部過度使用,產生不適、疼痛!對此,醫師提醒民眾大掃除或工作時,應避免重複姿勢、過度用力,且不要長時間維持相同動作,要適度休息,以免疼痛上身。台南市立醫院骨科邵崇榮醫師表示,日前就有一名36歲男性前往骨科求診,他長期在大陸工作,因從事餐飲業、手部過度活動,造成手指卡住及活動不良,在大陸醫院求診時,卻被告知可能需要截肢,嚇得他趕快回台求醫;經過醫師確診為扳機指,立即安排施以超微創手術,很快解決不適,術後一週便可返回大陸工作。邵崇榮醫師說,扳機指若在保守治療方法無效的情況下,就需考慮開刀治療,確保生活品質。過度使用造成手麻、疼痛 提醒民眾不要維持同姿勢過久 邵崇榮醫師指出,手部工作過度,容易造成腱鞘或韌帶發炎、腫脹壓迫到神經或肌腱,容易發生手指麻、無力或活動受限等情況,提醒民眾不要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與動作;若是不慎手部出現麻、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確實找出病症或原因,不要讓手部不便影響生活品質。

Menu